• 榮欣風水網

    福建人風水觀念,福建人注重風水嗎

    內容導航:
  • 風水是嗎?
  • 風水到底怎么樣啊?擔心啊
  • 福建是八福之地,是哪八地
  • 風水是怎么回事
  • 風水寶地十大名山包那些
  • 福建是八福之地,是哪八地
  • Q1:風水是嗎?

    不算吧!

    Q2:風水到底怎么樣啊?擔心啊

    風水理論是什么呢?實際上就是地理學、地質學、星象學、氣象學、景觀學、建筑學、生態學以及人體生命信息學等多種學科綜合一體的一門自然科學。其宗旨是審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環境,順應自然,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與生存環境,贏得最佳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正是基于這一追求,在風水理論及其實踐的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際經驗,也通過理論思維,汲收融匯了古今中外各門科學、哲學、美學、倫理學、以及宗教、民俗等等方面的眾多智慧,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綜合性和系統性很強的獨特理論體系--現代風水學。概括起來有十大原則。
    一、整體系統原則
    整體系統論,作為一門完整的科學,它是在本世紀產生的;作為一種樸素的方法,中國的先哲很早就開始運用了。風水理論思想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這個系統以人為中心,包括天地萬物。環境中的每一個子系統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要素。風水學的功能就是要宏觀地把握協調各系統之間的關系優化結構,尋求最佳組合。
    風水學充分注意到環境的整體性。《黃帝宅經》主張“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膚,以草木為毛發,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如斯,是事嚴雅,乃為上吉。”清代姚延鑾在《陽宅集成》卷《丹經口訣》中強調整體功能性,主張“陽宅須擇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骨來龍昂秀發,水須圍抱作環形,明堂寬大斯為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在旺門庭。”
    整體原則是風水學的總原則,其它原則都從屬于整體原則,以整體原則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是現代風水學的基本點。
    二、因地制家原則
    因地制宜,即根據環境的客觀性,采取適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周易.大壯卦》提出:“適形而止”。先秦時的姜太公倡導因地制宜,《史記.貸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于營丘,地瀉鹵,人民寡,于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
    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很大,土質也不一樣,建筑形式亦不同。西北干旱少雨,人們就采取穴居式窯洞居住。窯洞位多朝南,施工簡易,不占土地,節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涼,人可長壽,雞多下蛋。西南潮濕多雨,蟲獸很多,人們就采取干闌式竹樓居住。《舊唐書.南蠻傳》曰:“山有毒草,虱腹蛇,人并樓居,登梯而上,號為干闌。”樓下空著或養畜,樓上住人。竹樓空氣流通,涼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處。此外,草原的牧民采用蒙古包為住宅,便于隨水草而遷徒。貴州山區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這些建筑形式都是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條件而創立的。
    中國現存許多建筑都是因地制宜的楷模。湖北武當山是道教名勝,明成祖朱棣當初派三十萬人上山修廟,命令不許劈山改建,只許隨地勢高下砌造墻垣和寶殿。
    中國是個務實的國家,因地制宜是務實思想的體現。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筑適宜于自然,回歸自然,反樸歸真,天人合一,這正是風水學的真諦所在。
    三、依山傍水原則
    依山傍水是風水學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山體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萬物生機之源泉,沒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考古發現的原始部落幾乎都在河邊臺地,這與當時的狩獵和捕撈、采摘經濟相適應。
    依山的形勢有兩類,一類是“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環繞,奧中有曠,南面敞開,房屋隱于萬樹叢中。湖南岳陽縣渭鄉張谷英村就處于這樣的地形。五百里幕阜山余脈綿延至此,在東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擁成一朵蓮花。明代宣德年間,張谷英來這里定居,五百年來發展六百多戶、三千多人的赫赫大族,全村八百多間房子串通一氣,男女老幼尊卑有序,過著安寧祥和的生活。
    依山另一種形式是“屋包山”,即成片的房屋履蓋著山坡,從山腳一直到山腰。長江中上游沿岸的碼頭小鎮都是這樣,背梳山坡,拾級而上,氣宇軒昂。有近百年歷史的武漢大學建筑在青翠的珞珈山麓,設計師充分考慮到特定的風水,依山建房,學生宿舍貼著山坡,象環曲的城墻,有了個城門形的出入口。面平臺上以中孔城門洞為軸線,圖書館居中,教學樓分立于兩側。主從有序,嚴謹對稱。學校得天然之勢,有城堡之壯,顯示了高等學府的弘大氣派。
    六朝故都南京,濱臨長江,四周是山,有虎踞龍盤之勢。其四邊有秦淮河人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幕府山;東有鐘山;西有富貴山;南有白鷺洲和長命洲形成夾江。明代高啟有贊曰:“鐘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夸天下壯。”
    四、觀形察勢原則
    清代的《陽宅十書》指出:“人之居處宜以大山河為主,其來脈氣最大,關系人禍最為切要。”風水學重視山形地勢,把小環境放人大環境考察。
    中國的地理形勢,每隔8度左右就有一條大的緯向構造,如天山棗陰山緯向構造;昆侖山棗秦嶺緯向構造。《考工記》云“天下之勢,兩山之間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途矣。”《禹貢》把中國山脈劃為四列九山。風水學把綿延的山脈稱為龍脈。龍脈源于西北的昆侖山,向東南延伸出三條龍脈,北龍從陰山、賀蘭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龍由岷山入關中,至泰山人海。南龍由云貴、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每條大龍脈都有干龍、支龍、真龍、假龍、飛龍、潛龍、閃龍,勘測風水首先要搞清楚來龍去脈,順應龍脈的走向。
    龍脈的形與勢有別,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是遠景,形是近觀。勢是形之崇,形是勢之積。有勢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勢,勢位于外,形在于內。勢如城郭墻垣,形似樓臺門第。勢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單座的山頭。認勢惟難,觀形則易。勢為來龍,若馬之馳,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強,異而專,行而順。形要厚實、積聚、藏氣。
    在龍脈集結處有朝案之山為佳。朝山案山是類似于朝拱伏案之形的山,就象臣僚簇擁君主。朝案之山可以擋風并且很有趣屈之情。如《朱子語類》論北京的大環境云:"冀都山脈從云發來,前則黃河環繞,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高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案,江南五嶺為第三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過于冀,所謂無風以散之,有水以界之."這是以北京城市為中心,以全國山脈為朝案,來說明北京地理環境之優勢。
    從大環境觀察小環境,便可知道小環境受到的外界制約和影響,諸如水源、氣候、物產、地質等。任何一塊宅地表現出來的吉兇,都是由大環境所決定的,猶如中醫切脈,從脈象之 *** 細弦虛、緊滑浮沉遲速,就可知道身體的一般狀況,因為這是由心血管的機能狀態所決定的。只有形勢完美,宅地才完美。每建一座城市,每蓋一棟樓房,每修一個工廠,都應當先考山川大環境。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必先后顧之憂,而后富乃大。
    五、地質檢驗原則
    風水思想對地質很講究,甚至是挑剔,認為地質決定人的體質,現代科學證明這不是危言聳聽。地質對人體的影響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土壤中含有微量元素鋅、鉑、硒、氟等,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氣中直接影響人的健康。明代王同軌在《耳談》云:“衡之常寧來陽產錫,其地人語予云:凡錫產處不宜生殖,故人必貧而遷徒。”比〈耳談》早一千多年的《山海經》也記載了不少地質與身體的關系,特別是由特定地質生長出的植物,對人體的體形、體質、生育都有影響。
    第二、潮濕或臭爛的地質,會導致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皮膚病等。潮濕腐敗這地是細菌的天然培養基地,是產生各種疾病的根源,因此,不宜建宅。
    第三、是地球磁場的影響。地球是一個被磁場包圍的星球,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它時刻對人發生著作用。強烈的磁場可以治病,也可以傷人,甚至引起頭暈、嗜睡、或神經衰弱。中國先民很早就認識了磁場,《管子.地數》云:“上有磁石者,下有銅金。”戰國時有了司南,宋代已普遍使用指南針,皆科學應用地磁之舉。風水思想主張順應地磁方位。楊筠松在《十二杖法》指出:“真沖中煞不堪扦,堂氣歸隨在兩(寸)邊。依脈稍離二三尺,法中開杖最精元。”這就是說要稍稍避開來勢很強的地磁,才能得到吉穴。風水師常說巨石和尖角對門窗不吉,實際是擔心巨石放射出的強磁對門窗里住戶的干擾。
    第四是有害波影響。如果在住宅地面3米以下有地下河流,或者有雙層交叉的河流,或者有坑洞,或者有復雜的地質結構,都可能放射出長振波或污染輻射線或粒子流,導致人頭痛、旋暈、內分泌失調等癥狀。
    以上四種情況,舊時風水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用科學道理加以解釋,在實踐中自覺不自覺地采取回避措施或使之神秘化。有的風水師在相地時、親臨現場、用手研磨,用嘴嘗泥土,甚至挖土井察看深的土質、水質,俯身貼耳聆聽地下水的流向及聲音,這些看似裝模作樣,其實不無道理。
    六、水質分析原則
    怎樣辯別水質呢?《管子.地貞》認為:土質決定水質,從水的顏色判斷水的質量,水白而甘,水黃而嗅,水黑而苦。風水經曲《博山篇》主張“尋龍認氣,認氣嘗水。其色碧,其昧甘,其色香,主上貴。其色白,其昧清,其昧溫,主中貴。其色淡、其昧辛、其氣烈,主下貴。苦酸澀,若發饅,不足論。《堪輿漫興》論水之善惡云:“清漣甘美味非常,此謂喜泉龍脈長。春不盈兮秋不涸,于此最好覓佳藏。”
    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學物質,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浙江省泰順承天象鼻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終年不斷,熱氣騰騰,當地人生了病就到泉水中浸泡,比吃藥還見效。后經檢驗發現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氮。《山海經.西山經》記載,石脆山旁有灌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馬無病。”
    云南省騰沖縣有一個“扯雀泉”,泉水清澈見底,但無生物,鴨子和飛禽一到泉邊就會死掉。經科學家調察發現,泉水含有大量的氰化酸、氯化氫,這是殺害生物的巨毒物質。《三國演義》中描寫蜀國士兵深入荒蠻之地,誤飲毒泉,傷亡慘重,可能與這種毒泉有關。在這樣的水源附近是不宜修建村莊的。
    中國的絕大多數泉水具有開發價值,山東濟南稱為泉水城,福建省發現礦泉水點1590處,居全國各省之最,其中可供醫療、飲用的礦泉水865處。廣西風凰山有眼乳泉,泉水乳泉似汁,用之泡茶,茶水一星期不變味。江西永豐縣富溪日鄉九峰嶺腳下有一眼一平方米的味泉,泉水象鮮啤酒那種酸苦清甘的昧道。由于泉水是通過地下礦石過濾的往往含有鈉、鈣、鎂、疏等礦物質,以之口服,沖洗,沐浴,無疑有益于健康。
    風水學理論主張考察水的來龍去脈,辯析水質,掌握水的流量,優化水環境,這條原則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廣。
    七、坐北朝南原則
    中國處于地球北半球,歐亞大陸東部,大部分陸地位于北回歸線(北緯23度26)以北,一年四季的陽光都由南方射人。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陽光。陽光對人的好處很多:一是可以取暖,冬季時,南方比北方的溫度高 l至2度;二是參與人體維生素D的合成,小兒常曬太陽可予防佝樓病;三是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有殺菌作用,尤其對經呼吸道傳播的疾病有較強的滅菌作用;四是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
    坐北朝南,不僅是為了采光,還為了避風。中國的地勢決定了其氣候為季風型。冬天有西伯利亞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涼風,一年四季
    風向變換不定。甲骨卜辭有測風的記載。《史記.律書》云:“不周風居西北,十月也。廣莫風居北方,十一月也。條風居東北正月也。明庶風居東方,二月也。”
    風有陰風與陽風之別。清末何光廷在《地學指正》中云:“平陽原不畏風,然有陰陽之別,向東向南所受者溫風、暖風、謂之陽風,則無妨。向西向北所受者涼風、寒風、謂之陰風,宜有近案遮攔,否則風吹骨寒,主家道敗衰丁稀。”這就是要避免西北風。
    風水學表示方位的方法有:其一,以五行的木為東、火為南、金為西、水為北、土為中。其二,以八卦的離為南、坎為北、震為東、兌為西。其三,以干支的甲乙為東、丙丁為南、庚辛為西、壬癸為北。以地支的子為北,午為南。其四、以東方為蒼龍,西方為白虎,南方為朱雀、北方為玄武。或稱作:“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吳興志.談起》記載穴代號興郡治的布局:大廳居中,譙門翼其前,“卞蒼”擁其后,“清風”“會景”“銷署蜿蜒于左,有青龍象。”“明月” 一樓獨峙西南,為虎居之形,合陰陽家說。
    概言之,坐北朝南原則是對自然現象的正確認識,順應天道,得山川之靈氣,受日月之光華,頤養身體,陶冶情*,地靈方出人杰。
    八、適中居中原則
    適中,就是恰到好處,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盡可能優化,接近至善至美。《管氏地理指蒙》云:“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沒,欲其顯而不彰揚暴露,欲其靜而不幽囚啞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適中的風水原則早在先秦時就產生了。《論語》中提倡的中庸,就是無過不及,處事選擇最佳方位,以便合乎正道。《呂氏春秋.重已》指出:“室大則多陰,臺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接,此陰陽不適之患也。”陰陽平衡就是適中。
    風水理論主張山脈、水流、朝向都要與穴地協調,房屋的大與小也要協調,房大人少不吉,房小人多不吉,房小門大不吉,房大門小不吉。清人吳才鼎在《陽宅撮要》指出:“凡陽宅須地基方正,間架整齊,東盈西縮,定損丁財。”
    適中的另一層意思是居中,中國歷代的都城為什么不選擇在廣州、上海、昆明、哈爾濱?因為地點太偏。《太平御覽》卷有記載:“王者命創始建國,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據陰陽之正,均統四方,以制萬國者。”洛陽之所以成為九朝故都,原因在于它位居天下之中。級差地租價就是根據居中的程度而定。銀行和商場只有在鬧市中心才能獲得最大的效益。
    適中的原則還要求突出中心,布局整齊,附加設施緊緊圍繞軸心。在典型的風水景觀中,都有一條中軸線,中軸線與地球的經線平行,向南北延伸。中軸線的北端最好是橫行的山脈,形成丁字型組合,南端最好有寬敞的明堂(平原)中軸線的東西邊有建筑物簇擁,還有彎曲的河流。明清時期的帝陵,清代的園林就是按照這個原則修建的。
    九、順乘生氣原則
    風水理論認為,氣是萬物的本源。太極即氣,一氣積而生兩儀,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氣,水得之于氣,人得之于氣,氣感而應,萬物莫不得于氣。
    由于季節的變化,太陽出沒的變化,使生氣與方位發生變化。不同的月份,生氣和死氣的方向就不同。生氣為吉、死氣為兇。人應取其旺相,消納控制。《管子.樞言》云:“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則以其氣。”《黃帝宅經》認為,正月的生氣在子癸方,二月在丑艮方,三月在寅甲方,四月在卯乙方,五月在辰巽方,六月在乙丙方,七月在午丁方,八月在未坤方,九月在申庚方,十月在酉辛方,十一月在戌乾方,十二月在亥壬方。風水羅盤體現了生氣方位觀念,風水理氣派很講究這一套。
    怎樣辯別生氣呢?明代蔣平階在《水龍經》中指出,識別生氣的關鍵是望水。“氣者,水之母,水者,氣之止。氣行財水隨,而水止則氣止,子母同情,水氣相逐也。夫溢于地外而有跡者為水,行于地中而無形者為氣。表里同用,此造化之妙用。故察地中之氣趨東趨西,即其水或去或來而知之矣。行龍必水輔,氣止必有水界。”這就講清了水和氣的關系。
    明代的另一位風水大師廖希雍慶《葬經》中指出,應當通過山川草木辯識生氣,“凡山紫氣如 蓋,蒼煙若浮,云蒸藹藹,四時彌留,皮無崩蝕,色澤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測,土香而膩,石潤而明,如是者,氣方鐘而來休。云氣不騰,色澤暗淡,崩摧破裂,石枯土燥,草木雕零,水泉干涸,如是者,非山岡之斷絕于掘鑿,則生氣之行乎他方。”可見,生氣就是萬物的勃勃生機,就是生態表現出來的最佳狀態。
    風水理論提倡在有生氣的地方修建城鎮房屋,這叫做乘生氣。只有得到生氣的滋潤,植物才會欣欣向榮,人類才會健康長壽。宋代黃妙應在《博山篇》云:“氣不和,山不植,不可扦;氣未上,山走趨,濁可扦;氣不爽,脈斷續,不可扦;氣不行,山壘石,不可扦。”扦就是點穴,確定地點。
    風水理論認:房屋的大門為氣口,如果有路有水曲而至,即為得氣,這樣便于交流,可以得到信息,又可以反饋信息。如果把大門設在閑塞的一方、謂之不得氣。得氣有利于空氣流通,對人的身體有好處。宅內光朋透亮為吉,陰暗灰禿為兇。只有順乘生氣,才能稱得上貴格。
    十、改造風水原則
    人們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為自己服務。《周易》有革卦,彖曰:“巳日乃罕,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侮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義大矣。”革就是改造,人們只有改造環境,才能創造優化的生存條件。
    改造風水的實例很多,四川都江堰就是改造風水的成功范例。岷江泛濫,淹沒良田和民宅,一旦馴服了岷江,都江堰就造福于人類了。
    北京城中處處是改造風水的名勝。故宮的護城河是人工挖成的屏障,河土堆砌成景山,威鎮玄武。北海是金代時蓄水成湖,積土為島,以白塔為中心,寺廟以山勢排列。圓明園堆山導水修建一百多處景點,堪稱“萬園之園”。
    中國的鄉村建設很注重改造風水。如果我們下功夫,花氣力翻撿一遍歷史上留下來的墳志書和村譜、族譜,每部書的首卷都敘述了地理風水,細加歸納,一定會發現許多改造風水的記載。就目前來講,如深圳、珠海、廣州、汕頭、上海、北京等許多開放城市,都進行了許多的移山填海,建橋鋪路,折舊建新的風水改造工作,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風水學者的任務,就是給有關人士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議,使城市和鄉村的風水格局更合理,更有益于人民的健康長壽和經濟的發展。
    常規中國命理講求金、木、水、火、土間的相生相克,缺什麼就要補什麼,克什麼就要化什麼,除了從名字著手外,還可以利用植物來改變你的風水,讓你在馬年一切都風生水起。
    園藝風水在整個風水學中只是其中的鳳毛麟角,但卻是利用簡單的植物就能達到改變風水的作用,而且還能美化居家環境。而所謂的園藝風水簡單來說就是將植物區分成金、木、水、火、土五大類,依據居家環境與個人的風水狀況,栽植適當的植物。
    金:屬於黃色系的花卉,并必須搭配金屬花器與配件,其中以發財樹、萬兩金、金錢樹、水仙、黃橘最為推薦。
    木:綠色植物皆屬之,而且要選擇種子植物,喻「發」之意。如建國花市一盆只要50元的綠寶石小盆栽、竹柏(日本茉草)。
    水:水耕栽培的植物為代表,搭配使用蘭色或透明玻璃的花器,開運竹、萬年青等。
    火:會開花或是會結果的植物,選用紅色花會及花器,如火鶴花、胡蝶蘭、鳳仙花都非常適合。
    土:室內耐陰的植栽,應使用黑色花器或鑲有寶石的花器,如綠寶石、仙人掌都可栽種。
    在風水學的應用中,植物常被用作趨吉化煞,因此不同的植物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
    被視為吉祥的植物
    桔"桔"與"吉"諧音,盆栽柑桔便成為人們春節時家庭的擺設。
    吉祥草小巧,終年青翠,泥中水中均易生長,象征著"吉祥如意",也叫瑞草。
      椿樹易長而長壽,有的地方盛行摸椿風俗。除夕晚上,小孩都要摸椿樹,而且還要繞著轉幾圈,祈求快快長高;有的地方在正月初一早上,小孩抱著椿樹念"椿樹椿樹你為王,你長粗我長長"。
    槐樹被認為代表"祿",古代朝廷種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坐于其下,面對三槐者為三公,后來世人便于庭院植槐。
    靈芝自古視為祥兆,吉祥圖常見鹿口或鶴嘴銜靈芝,用作祝壽禮品。
    梅花其五片花瓣被認為是五個吉祥神,于是有了"梅開五福"圖。
    被認為有鎮妖祛邪作用的植物
    桃樹傳為五行之精,能制百鬼,故而過年以桃符懸門上。
    柳樹同桃樹的作用一樣,以柳條插于門戶以驅邪。
    草蒲、艾葉端午節草蒲、艾葉用草蒲、艾葉掛在門旁,或用艾做成"艾虎"帶在身上,能起到驅毒辟邪的作用。
    銀杏樹因在夜間開花,人不得見,傳為有陰靈,故而術家的符印要用銀杏木刻制;
    柏樹剛直不阿,被尊為百木之長,傳能驅妖孽,墳墓旁多種植柏樹;
    茱萸"常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在這首詩中為什么要"遍插茱萸"呢?原來風水學中認為茱萸是一種吉祥物,在重陽節登高時佩戴,認為可避災禍。
    無患子尤為受到尊崇。這種落葉喬木,五六月間開白花,結實如楷杷稍大,生青熟黃,內有一核,堅梗如株,俗名鬼見愁,佛教稱為菩提子,用以串聯作念珠,有它"無患"。
    葫蘆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為什么用"寶葫蘆"裝酒?原來在風水術中,葫蘆被認為是能驅邪的植物,古人常種植在房前屋后。現代物理測試證明"寶葫蘆"形狀的器皿能屏蔽各種波和輻射的干擾。張果老用"寶葫蘆"裝酒,除了能驅邪外,還因為"寶葫蘆"能保存酒的味道不變。
    被視為兇兆的植物
    桉樹這種可長到二十多層樓房高的樹中"巨人",中青年人是不敢栽種的,據說樹大人必亡;要植此樹只得請老人,反正等到樹大時,植樹者壽數也差不多了。
    風水樹
    在南方,有的村子附近保留著一小塊青蔥林木,多是樟、松、柏、楠等長青樹。作為觀光者,可千萬別去碰它們。因為這就是風水樹,也叫水口樹,別看只是一小塊青蔥林木,它可關系著全村的風水命脈,當地人也都不敢去動那里的一草一木,害怕破壞本村的風水。

    Q3:福建是八福之地,是哪八地

    還有一個福鼎

    Q4:風水是怎么回事

    風水的起因是人們為了更好生活的實際需要。經過長時間不斷的實踐,逐漸發展起來一套繁復紛雜的理論。《尚書》、《詩經》的若干篇章,就記載有古代先民選址和規劃經營城邑宮宅活動。如《尚書·召誥序》云:“成王在豐,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夏商周三代之相宅,雖然沒有說明如何相法,但除了占卜之外,一定還有沒有見諸文獻的內容,因其選址符合某些風水原則。歷代都城、皇陵皆重視風水。都城方面,如《隋書·高祖本紀》載隋文帝楊堅開皇二年(582)開始謀建新都,“非謀筮從龜,瞻星揆日,不足建皇王之邑”,“以吉兇之土,制長短之命”,而且為了避免泄掉帝王之氣,隋文帝下令宮、皇城之南的居民里坊,取消南北門而僅開東西門(《長安志》卷七《唐京城》)。《唐會要》談到宇文愷置都(唐長安城),依照乾卦來安排長安城的建筑。而皇陵采用風水選址建筑的記載就更多了。
    風水理論中,有兩個很關鍵的因素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是風,二是水。晉代郭璞說:“(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名自此始。清人范宜賓作注云:“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如果簡單一點理解,雨水滋潤,萬物生長,帶來降雨的云氣,就是一種生氣。
    在風水理論中,氣當然不僅僅是含有雨水的云氣這么簡單。氣這個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概念。古人通過觀察與實踐,認為天地萬物都是一種叫做“氣”的東西的不同表現形式。氣還攜帶信息和能量,無所不在,在萬物間流動、溝通、演化。氣甚至溝通物質與精神,生理與心理。氣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那么氣到底是什么?磁場?射線?波?基本粒子?科學家們可以去探討研究。古人以氣來解釋宇宙萬物的生成發展及其相互關系,雖難以用現代科學闡述,但它揭示的是天地之間的一種真實的存在。
    風水術在其漫長歷史沿革中,曾產生諸多流派,《周禮》記述,建筑選址營造活動,主要有兩類事務,一是“地官司徒”考察評價自然地理各方面條件,做出選址規劃。一是“春官宗伯”以占星、卜筮等抉擇城市、陵墓、宗廟等建筑地點和營建時間。這兩類事務傳承于后世,逐漸形成了風水的兩大流派。漢代有所謂“形法家”與“堪輿家”之分野,唐宋以后,演變為“形勢宗”(江西)與“理氣宗”(福建)二大派。前者以考察山川形勢起止向位為主,后者以陰陽五星八卦生克推斷為主。二家之說俱盛行于世,而贛說流傳較廣。
    風水又稱為堪輿、青囊、青烏、相宅、地理等,與相術、丹道、中醫有一定的聯系,《神相水鏡集》說:“相人之理,與尋龍問山之法相似。”《地理人子須知》說:“善醫者察人之脈知其安危壽夭,善地理者審山水之脈而識其吉兇美惡。”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天人合一”,人身乃一小天地。天地之理乃是人之理,人之理乃是天地之理,何以言之?皆因有一氣貫通其中。
    風水關注和考察的內容很廣,大到天體運動、氣候交替、山水走向,小到草木種類、水土色質、光影變化等,涉及的領域有天文、地理、地質、生態、氣象、水文等。風水的對象有兩種,一是涉及活人住所的“陽宅”,二是涉及死者墓葬的“陰宅”。陰宅涉及的問題很多,暫且不論。這里,我只討論陽宅。古云:“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為家,居若安,則家代昌吉”。好的住宅,不僅便利,使人健康舒適,而且因為住得安寧、平安,家人平安,家庭安寧,這難道不是好事嗎?這是家道興旺發達的基礎。
    雖然好風水能蘊育人,然須有德者居之。德薄風水失,德厚風水聚。因此注重風水,更要重視積德,擇善而從,以及自身努力,“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切不可一味追逐風水,依賴風水,不可奉之為神明,趨之若狂。對陰宅選擇、重復建設要謹慎,浪費資源的行為并不符合風水的原則,更違背了傳統文化的精神。另一方面,也不應將風水的作用無限夸大到“神功可奪,天命可改”的地步,同時對古人的這些夸大說詞也不應苛求,雖然風水理論中有相當多的合理成分,但畢竟這些成果不是以現代科學的手段獲得的,因此還不能稱之為科學,也沒有必要稱之為科學,古代風水師也不是科學家,他們是實踐體驗者和總結者,不能用現代科學的標準去要求。
    英國學者李約瑟曾指出:風水理論包含著顯著的美學成分和深刻哲理,中國傳統建筑同自然環境完美和諧地有機結合而美不勝收,他認為:“再沒有其它地方表現得像中國人那樣熱心體現他們偉大的設想‘人不能離開自然’的原則……。皇宮、廟宇等重大建筑自然不在話下,城鄉中無論集中的,或是散布在田園中的房舍,也都經常地呈現一種‘宇宙圖案’的感覺,以及作為方向、節令、風向和星宿的象征主義。”風水理論在英、美、日等很多國家,引起了學者們濃厚研究興趣,學者們認為,“風水理論實際是地理學、氣象學、景觀學、生態學、城市建筑學等等一種綜合的自然學科。重新考慮它的本質思想和它研究具體問題的技術,對我們今天來說,是很有意義的。”而《辭海》對風水的定義是:“風水,也叫堪輿。中國的一種。認為住宅基地或墳地周圍的風向水流等形勢能招致住著或葬者一家的禍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我認為《辭海》武斷地認為風水是一種,是不當的,應該修改。
    風水理論是在數千年的實踐應用中發展起來的,這么長時間的實踐經驗總結,的確是非常寶貴的財富,有相當高的價值,這已經得到實踐的證明。總而言之,風水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它是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精華和理論基礎之一,是一種在不斷實踐中反復體悟的智慧,它對人和自然皆給予關照,其目的是調整改善人的生活環境,進而改善人的生活質量,因此,可以說,它是中國養生學的一部分。它不僅有應用的價值,亦含有深刻的思想。而其應用已經成為一種民俗文化現象。人文學者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亦無不可;建筑設計師在建筑設計時考慮風水的因素,也可增添意想不到的美學和養生效果;自然科學工作者亦可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

    Q5:風水寶地十大名山包那些

    10大名山
    1 黃山 (安徽)2 廬山 (江西)3 華山 (陜西)4 梅里雪山 (云南)5 泰山 (山東)6 武夷山 (福建)
    7 玉龍雪山 (云南麗江市區北面)8 四姑娘山 (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與汶川縣交界處)
    9 恒山 (山西省渾源縣南)10 稻城三神山 (四川甘孜州南部稻城縣日瓦鄉)

    Q6:福建是八福之地,是哪八地

    還有一個福鼎

    展開全文
    上一篇:上一篇:房子風水好壞怎么看
    下一篇:下一篇:真武靈簽第33簽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