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數加9整除12,取余數,余數就是生肖排序數。余數0代表生肖豬,1代表鼠……,公元前的年份用負數代表,由于紀年方法沒有0年這個年份,公元前的年份要加1之后再加9整除12,余數為負數時,要加12轉為正數。
速算 法:
1.計算方法: 誕生年代除以12,取余數.如果能整除, 余數視為零.
2.按照下列數字表對應生肖動物:
0 --- 猴 1 --- 雞 2 --- 狗 3 --- 豬
4 --- 鼠 5 --- 牛 6 --- 虎 7 --- 兔
8 --- 龍 9 --- 蛇 10--- 馬 11--- 羊
此生肖對應表只適應于公元后的年代.
3.如:魯迅生于1881年,除以12,余數是9,亦屬蛇.
4.注:要按農歷計算, 而且不要使用計算器.
看日歷
1、熟記 十二生肖 順序
2、12歲一輪回
以下的方法前提是你必須熟記十二生肖之間的前后關系。
1.小于12歲的直接用當年屬相去減,差幾歲就差幾個屬相。
2.大于12歲的用12整除,再用當年的屬相去推,就很容易了。
舉個例子:2007年(豬年)的時候,有人說他25歲,那我們就用25/12=2……1,
所以我們就知道此人的生肖比豬年早一年,即是屬狗。
3.要想知道公元1年是什么年,用2008/12=167……4
所以說公元4年是鼠年,以此類推,公元1年是雞年。
記住十二屬相的順序就可以了,同時再結合自己熟知的幾個年份的屬相,比如自己的,家人,親戚,朋友的,舉一反三就可以了。
十二屬相
中國民間有一個傳統的習俗,人一出生,就有一種動物作他的屬相。屬相,也叫生肖,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紀年和計算年齡的方法。
按照世界通用的公歷紀年,只要說出公歷某某年就可以了,如:公元1990年。中國農歷的紀年法可不是這樣。中國古人發明了用“干支”紀年的方法。“干”就是“天干”,“天干”由十個字組成,這十個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就是“地支”,“地支”由十二個字組成,這十二個字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把天干的十個字和地支的十二個字按順序配合起來,可以組成六十對紀年的符號,如:甲子、乙丑、丙寅……,這六十對符號周而復始,循環使用,每一年就有了一個紀年符號。如公歷的1990年,是農歷庚午年,公歷1991年就是農歷辛未年。
后來,人們又用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組成了十二生肖,也叫十二屬相。這就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這樣,子年就是鼠年,丑年就是牛年,寅年就是虎年……。
于是,人一出生,就有一個動物作他的屬相。子年出生的屬鼠,丑年出生的屬牛,寅年出生的屬虎……。1993年是農歷癸酉年,就是雞年,這一年出生的孩子都應該屬雞。
現在,中國人仍然習慣用屬相紀年和推算年齡。人們只要知道一個人大概的年齡和他的屬相,就能推算出他準確的年齡和出生在哪一年。 應該以自己的年歲和屬相作為基礎,以自己的年歲減對方的年歲去除12,余數從自己的屬相后一個數起數起.比如一位老人今年60屬鼠,年輕人35歲,這樣除完余1,自然就是屬牛了。
計算屬相的方法正確的是立春。春節(陰歷的正月初一)只是現今民間的通俗算法。
我國古代的歷法其實有兩種,一種根據月亮的運行而定,是“陰歷”;另一種根據太陽的運行來定,是古代的“陽歷”。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的運行來定的,立春是古代陽歷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十二個生肖(古代稱為十二地支)是跟著這個定的,與陰歷無關。
另外,除了年有生肖(地支)外,月、日、時辰,都有相應的生肖(地支),(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月”也是根據二十四節氣劃定的,不是陰歷的月)。譬如立春起到驚蟄叫寅月(虎),晚十一點到凌晨一點叫子時(鼠)。
所以每個人其實有四個生肖!
年、月、日、時辰的每個地支(子、丑、寅、卯....)根據歷法會有一個相應的天干來配(共十個天干:甲、乙、丙、丁....),這樣每個人會有八個字,這也就是古代“生辰八字”的來歷咯。
還有,大家要知道,現今的春節(陰歷的正月初一)在民國之前稱作“元旦”,是袁世凱把“元旦”改到公歷一月一號,把陰歷的正月初一改稱“春節”,而古代的春節專指立春那一天,立春和春節在民國以前是同一天。
所以經過民國時期的改動,到中華人民繼承了民國以西元歷法(公歷)作為紀年,包括春節、元旦的大改動后,近百年來,屬相的算法也就完全混淆了。現今或許只有老一輩的人和懂得生辰八字知識的人知道屬相的正確算法了。
如果立春那日出生,第一步、要在萬年歷上查到出生那一年的立春那天交節氣的時間點;第二步、了解自己的出生地和精確到分的出生時間,以上兩項在某些網站上可以換算出你出生的真正太陽時(原來的只是北京時間);第三步、將兩項時間比較,早于交節氣時間的是前一年的生肖,反之則是后一年的生肖。....汗!好復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