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五行對應五臟相生,臟腑五行相生相克表圖

    內容導航:
  • 五臟的五臟與五行
  • 五臟與五行之間的關系
  • 中醫中五行對應個臟腑的關系
  • 人的五臟六腑,分別對應哪五行?
  • 五臟六腑對應的五行是什么?
  • 五臟六腑是如何相生相克
  • Q1:五臟的五臟與五行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臟:肝 心 脾 肺 腎
    五體:筋 脈 肉 皮 骨
    五華:爪 面 唇 毛 發
    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
    五液:淚 汗 涎 涕 唾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黃 白 黑
    五方:東 南 中 西 北
    五季:春 夏 長夏 秋 冬
    五氣:風 暑 濕 燥 寒
    五化:生 長 化 收 藏
    五音:角 徵 宮 商 羽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五藏:魂 神 意 魄 精
    四柱五行生克中對應需補的臟腑和部位
    木: 肝與膽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筋骨和四肢.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肝, 膽,頭, 頸, 四肢,關節, 筋脈, 眼,神經等方面的疾病.
    火:心臟與小腸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血脈及整個循環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小腸, 心臟, 肩, 血液, 經血, 臉部, 牙齒,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與胃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腸及整個消化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與大腸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氣管及整個呼吸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大腸, 肺, 臍,咳痰, 肝, 皮膚,痔瘡, 鼻氣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腎與膀胱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腦與泌尿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腎,膀胱, 脛, 足, 頭, 肝, 泌尿, 陰部, 腰部, 耳,子宮,疝氣等方面的疾病.

    Q2:五臟與五行之間的關系

    心(屬火)生脾(屬土)生肺(屬金)生腎(屬水)生肝(屬木)生心…
    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與五臟相對應)…

    Q3:中醫中五行對應個臟腑的關系

    心、肝、脾、肺、腎分別對應火、木、土、金、水。

    Q4:人的五臟六腑,分別對應哪五行?

    五臟1.心: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心開竅于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為表里。 2.肺: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輔心調節氣血運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于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里。 3.脾:牌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屬土。生理功能:①主運化;②主升清;③主統血;開竅于口,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與胃相表里。 4.肝: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屬木,主升主動。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開竅于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肝與膽相表里。 5.腎為先天之本,藏志,腰為腎之腑,在五行屬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②主水;③主納氣;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于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腎與膀胱相表里。

    Q5:五臟六腑對應的五行是什么?

    一、五臟:肝心脾肺腎

    二、五行:木火土金水

    三、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

    膽:叫做中正之官、決斷;胃叫做倉廩(lin)之官,胃火盛,饑餓快,上牙痛為胃經,內廷穴;小腸為受盛之官,收取精華;腎主管小腸收來的精華。大腸為傳道之官,排除糟粕,下牙痛為大腸經,合谷穴頰車穴。三焦為孤俯,決瀆之官,通調水道,為總領五臟六腑和內條外;膀胱為州都之官,主氣化。

    擴展資料

    (1)五臟之間的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濟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陽氣可以問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運化水谷之精氣可以益肺;肺生腎就是金生水,如肺氣清肅則津氣下行以資腎;腎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腎藏精以滋養肝的陰血等等。

    (2)五臟之間的相克:肺(金)的清肅下降,可抑制肝(木)陽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條達,可以疏瀉脾(土)的壅滯,即木克土;脾(土)的運化,可以防止腎(水)水的泛濫,即土克水;腎(水)陰的上濟,可以制約心(火)陽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的清肅太過,即火克金。

    五行學說來說明臟腑之間的平衡關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是因為五臟對應五行只是抽取了五臟的部分特性,五行并不能解釋世界上的一切現象,只是部分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五臟六腑

    Q6:五臟六腑是如何相生相克

    如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火生土,即心火溫脾土,心主血脈、主神志,脾主運化、主生血統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營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氣,化生氣血,轉輸精微以充肺,促進肺主氣的功能,使之宣肅正常。金生水,即肺金養腎水,肺主清肅,腎主藏精,肺氣肅降有助于腎藏精、納氣、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腎水滋肝木,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發揮。這種五臟相互滋生的關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論來闡明的。用五行相克說明五臟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如心屬火,腎屬水,水克火,即腎水能制約心火,如腎水上濟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屬金,心屬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約肺金,如心火之陽熱,可抑制肺氣清肅之太過。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約肝木,如肺氣清肅太過,可抑制肝陽的上亢。脾屬土,肝屬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約脾土。如肝氣條達,可疏泄脾氣之壅滯。腎屬水,脾屬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約腎水,如脾土的運化,能防止腎水的泛濫。這種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論來說明的。 五臟中每一臟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關系。五臟之間的生克制化,說明每一臟在功能上有他臟的資助,不致于虛損,又能克制另外的臟器,使其不致過亢。本臟之氣太盛,則有他臟之氣制約;本臟之氣虛損,則又可由他臟之氣補之。如脾(土)之氣,其虛,則有心(火)生之;其亢,則有肝木克之;肺(金)氣不足,土可生之;腎(水)氣過亢,土可克之。這種生克關系把五臟緊緊聯系成一個整體,從而保證了人體內環境的對立統一。 就五行的相互關系而言,除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勝復外,尚有五行互藏。五行互藏又稱“五行體雜”,“……既有雜,故一行當體,即有五義”(《五行大義·卷二》)。而明代張景岳則明確提出了五行互藏,“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復有互藏之妙焉”(《類經圖翼·五行統論》)。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復有五行。如木行中更具火土金水成分,余類推。中醫學根據五行互藏而形成了五臟互藏理論,即五臟的網絡調節機制。 人體內臟器官之間,不但有結構上的某種聯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聯系、相互協調的。某一生理活動的完成,往往有多臟器的參與,而一個臟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內臟之間的這種相互聯系是人體內臟生理活動的整體性的表現。因此內臟發生病變后也可以相互影響。 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1.心與肺:心主血,肺主氣。人體臟器組織機能活動的維持,是有賴于氣血循環來輸送養料。血的正常運行雖然是心所主,但必須借助于肺氣的推動,而積存于肺內的宗氣,要灌注到心脈,才能暢達全身。 2.心與肝:心為血液循環的動力,肝是貯藏血液的一個重要臟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貯藏也就充盈,既可營養筋脈,又能促進人體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動。如果心血虧虛,引起肝血不足,則可導致血不養筋,出現筋骨凌痛、手足拘攣、抽搐等癥。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擾及于心,出現心煩失眠等癥。 3.心與脾:脾所運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運行,才能輸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須依賴于脾所吸收和轉輸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統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統攝血液。若脾氣虛弱,可導致血不循經。 4.心與腎:心腎兩臟,互相作用,互相制約,以維持生理功能的相對平衡。在生理狀態下,心陽不斷下降,,呂陰不斷上升,上下相交,陰陽相濟,稱為“心腎相交”。在病理情況下,若腎陰不足,不能上濟于心,會引起心陽偏亢,兩者失調,稱“心腎不交”。 5.肝與脾:肝藏血,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虛影響血的生成,可導致肝血不足,出現頭暈、目眩、視物不清等。肝喜條達而惡抑郁,若肝氣郁結,橫逆犯脾,可出現腹痛、腹瀉等。 6.肝與肺:肝之經脈貫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聯系,肝氣升發,肺氣肅降,關系到人體氣機的升降運行。若肝氣上逆,肺失肅降,可見胸悶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見胸脅痛、于咳或痰中帶血等癥。 7.肝與腎:腎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賴腎精的滋養,腎精又需肝皿不斷的補充,兩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資生。腎精不足,可導致肝血虧虛。反之,肝血虧虛,又可影響腎精的生成。若腎陰不足,肝失滋養,可引起肝陰不足,導致肝陽偏亢或肝風內動的證候,如眩暈、耳鳴、震顫、麻木、抽搐等。 8.肺與脾:脾將水谷的精氣上輸于肺,與肺吸入的精氣相結合,而成宗氣(又稱肺氣)。肺氣的強弱與脾的運化精微有關,故脾氣旺則肺氣充。由脾虛影響到肺時,可見食少、懶言、便搪、咳嗽等癥。臨床上常用“補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療。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體倦食少等癥,病證雖然在肺,而病本則在于脾,必須用“健脾燥濕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謂“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這些都是體現脾與肺的關系。 9l脾與腎:脾陽依靠腎陽的溫養,才能發揮運化作用。腎陽不足,可使脾陽虛弱,運化失常,則出現黎明泄瀉,食谷不化等癥。反之,若脾陽虛衰,亦可導致腎陽不足,出現腰滕廢冷、水腫等。 10.肺與腎:肺主肅降,通調水道,使水液下歸于腎。腎主水液,經腎陽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歸于肺,依靠脾陽的運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謝的功能。肺、脾、腎三臟,一臟功能失調,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發生水腫。肺主呼吸,腎主納氣,兩臟有協同維持人身氣機出入升降的功能。 1.心與肺:心主血、肺主氣。人體臟器組織機能活動的維持,是有賴于:氣血的循環輸送養料的,血的正常運行雖然是心所主宰,但必須有賴于肺氣的推動;而積存于肺的宗氣,要貫注到心脈,才能暢通全身。 2.心與腎:心腎兩臟互相作用,互相制約以維持生理功能上的相對平衡,稱為“心腎相交”;如果腎陰不足,心火過盛,失去協調,稱為<心腎不交>而出現健忘、失眠、心悸、遺精等癥狀。 心與腎還有另一種生理病理關系?就是心陽和腎陽的相萬:作用,相互促進。心的陽氣足,表現著血液循環暢旺,如果腎的元陽衰微(命門火衰)叮以導致心m的不足;心陽不足,也可以影響腎陽的不足。 3.心與肝:心為一身血液循環的中心,肝是貯藏血液的—…個重要肥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貯藏充盈,就可以營養筋脈,促進人體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如果血液不足,損耗過度,以致血.虧肝虛,血不養筋,則出現筋‘繹痙浦,手足痔孿、抽搐等癥狀,這說明心血過耗,肝失所養造成的病理變化。 4.心與脾:脾的運化功能,需要心陽的推動,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須依賴于脾所吸收相轉輸的水谷精微。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統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統攝血液;若脾陽慮衰,就要導致血不循經等疾病。 5.肝與脾:肝藏血,脾主運化營弊,化生血液,如脾虛,彤響血的生成,則肝血不足,在臨床上表現為頭暈眼花,視物模糊等。 肝膽幫助脾胃消化運輸,這是一方面,但當肝氣不調,也可導致肝脾不和,出現脅痛、腹脹、滿悶不舒、厭食吞酸等癥狀。如肝氣橫逆,肝氣犯脾,可5:U現腹痛、腹泄等癥狀,特別是脾虛的時候,更容易發生這種現象,所以有“見肝之病,知肝伶腫,當先實脾”的說法。 6.脾與肺:肺氣的強弱南·賴于水谷之‘天的供給,水谷之氣與脾的遠化是曉切相夫,故脾虛影響到肺時,常出現面色蒼白、懶言、少食、消瘦、咳嗽、便溶等癥狀。治療上常用“補脾益肺”的方法。又如慢性咳嗽的痰多而稀白,身倦氣促,食欲不振等癥狀,病變雖在肺而病本在于脾,必須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才能奏效。所謂“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 由此就可以體現脾與肺的關系。 7.脾與腎:脾陽依靠腎陽的溫養才能發揮運化作用。腎陽不足可致脾陽虛弱,運化失職,出現腹膿、消化不良、大便搐泄或浮腫、腹水等腎虛癥狀,治療必須用健脾補腎的方法。 8.肺與肝:肝火盛時可以灼肺, 出現干咳或痰血、胸脅痛、易怒等癥狀,肝氣上逆又可影響肺氣失降,而見胸脂脹滿不舒等。 9. 腎與肝:腎藏精,肝得腎精的滋養, 可維持肝臟的功能正常。如腎陰不足,肝失滋養,就會引起肝陰不足,肝陽上亢,或肝風內動的疾病,如頭昏眼花、耳鳴、肌肉跳動、肢體麻木、下膠無力等。常常是肝腎同治,采用滋腎養肝的方法而獲得療效。 10. 腎與肺:(1)從水液代謝方面來說, 腎的經脈上連于肺,管理三焦,腕磅上靠肺的通調,下靠腎的開合,中靠脾的運化,故肺、脾、 腎三臟對全身水液代謝都有密切關系,一臟功能失職,均會使水液滯留而發生水腫。 (2) 從氣的關系來說,肺主呼吸而腎主納氣,二臟有協同維攤人身氣機出入升降的功能。 腑與腑之間的關系 六腑是傳導飲食物的器官,它們既分工又協作,共同完成飲食物的受納、消化、吸收、傳導和排泄過程。如膽的疏泄膽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納腐熟,消化水谷;小腸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濁;大腸的吸收水分和傳導糟粕;膀腕貯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發生病變,都足以影響飲食物的傳化,所以說六腑是瀉而不藏,以通為用。 六腑是傳化食物的器官,它們即分工又協作,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轉輸和排泄。如膽的疏泄膽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納、消化、下灌腸道;小腸的承受吸收、分別清濁;大腸的吸收水份和誹便,膀骯的貯存和徘出尿液等等.o三焦則聯系各部分的功能,協同蒸發氣化,又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它們的關系十分密切,一腑失職或病變,都要影響飲食物正常的傳化。 臟與腑之間的關系 臟與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臟配一腑,臟屬陰為里,腑屬陽為表。臟腑的表里是由經絡來聯系,即臟的經脈絡于腑,腑的經脈絡于臟,彼此經氣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臟與腑在病變上能夠互相影響,互相傳變。 臟腑表里關系是:心與小腸相表里;肝與膽相表里;脾與胃相表里;肺與大腸相表里;腎與膀骯相表里;心包與三焦相表里。 1。心與小腸:經絡相通,互為表里。心經有熱可出現口舌糜爛。苦心經移熱于小腸,則可兼見小便短赤,尿道澀痛等癥。 2。肝與膽:膽寄于肝,臟腑相聯,經絡相通,構成表里。膽汁來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會影響到膽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膽汁的排泄失常,又會影響到肝。故肝膽癥候往往同時并見,如黃疽、脅痛、口苦、眩暈等。 3.脾與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惡濕, 胃喜潤惡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為胃行其津液,主運化。二者燥濕相濟,升降協調,胃納脾化,互相為用,構成了既對立義統一的矛盾運動,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轉輸的任務。 胃氣以下行為順,胃氣和降,則水谷得以下行。脾氣以上行為順,脾氣上升,精微物質得以上輸。若胃氣不降,反而上逆,易現呢逆、嘔吐等癥。脾氣不升,反而下陷,易現久泄、脫肛、子宮下脫等癥。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關,在病理上互相影響,所以在臨證時常脾胃并論,在治療上多脾胃并治。 4.肺與大腸:經絡相連,互為表里。若肺氣肅降,則大腸氣機得以通暢,以發揮 其傳導功能。反之,若大腸保持其傳導通暢,則肺氣才能清肅下降。例如:肺氣蠻滯,失其肅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腸傳導阻滯,出現大便秘結。反之,大腸傳導阻滯,又可引起肺肅降失常,出現氣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療上肺有實熱,可瀉大腸,使熱從大腸下泄。反之,大腸阻滯,又可宣通肺氣,以疏利大腸的氣機。 5.腎與膀骯:經絡相通,互為表里。在生理上一為水臟,一為水腑,共同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以腎為主)。腎陽蒸化,使水液下滲膀骯,膀骯又借腎陽的作用,通過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腎陽不足,可影響膀骯功能減弱而出現小便頻數或遺尿;膀骯濕熱,又可影響腎臟而出現腰痛、尿血等。 6.心包與三焦:經絡相通,互為表里。例如,臨床上熱病中的濕熱合邪,稽留三焦,出現胸悶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氣分。如果未能制止其發展,溫熱病邪,便由氣分入營分,由三焦內陷心包,而出現昏迷、譫語等癥。 內臟之間的聯系是很廣泛的。它們之間既有結構上的聯絡,更有功能上的聯系。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運化,以為全身的營養來源;但脾的運化,除了胃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氣的疏泄、肺氣的輸布,心血的滋養,腎陽的溫煦,膽亦參予其間。內臟之間的相互關系構成了人體活動的整體性,使得各種生理功能更為和諧協調,這對于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保持健康有重要意義。 臟腑之間有互為表里的關系。臟屬陰為里,腑屆陽為表, 陰經屆臟而絡腑; 陽經屆腑而絡臟。臟腑在經脈上相互銜接,在病變上互為影響。 1.心與小腸相表里:芳心經有熱循經移于小腸,在臨床上可見舌赤糜爛或口舌生瘡,心中煩熱、小便黃赤、尿道澀痛等癥狀。 2.腫與膽相表里:肝主疏泄膽汁而下注于膽,膽能儲藏膽汁排泄于小腸以助消化。若濕熱內蘊,影響肝或膽,都可引起脅部脹痛,胸悶,食減,黃應等癥。 3.脾與胃相表里:脾主運輸而胃主受納消化。因此,脾病及胃影響運輸消化功能,就會出現院腹脹滿、消化不良。 4.肺與大腸相表里:肺主氣能輸布津液,大腸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如果肺熱,肅降失常,往往出現大便秘結;反之,大腸氣滯郁熱,亦能影響肺氣肅降, 而引起胸悶喘滿等癥。在治療上肺有實熱,可泄大腸,使熱從大腸下瀉;大腸氣閉,亦可宣通肺氣以通大腸。 5. 腎與膀腕相表里:腎主水液,膀骯主排泄尿液。但尿液的排出則有賴于腎陽。如腎陽虛,氣化失常,可導致膀骯虛寒而失約,就會出現小便淋漓不禁或遺尿等癥。 6.心包與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圍組織,三焦是臟腑的外圍組織,其經脈互相聯絡而相表里。臨床上熱性病濕熱合邪,稽留三焦階段,表示病邪仍在氣分,如果向里傳變,內陷心包,出現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熱轉入營分丁。 臟腑相表里的理論,在針刺治療上也具有實踐意義:例如手太陰肺經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陽明經的合谷穴,足陽明胃經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陰脾經的陰陵泉久等進行治療,都收到滿意的效果。這些都是根據臟腑表里經氣相通的理論來運用的。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人體是由臟腑、經絡、皮毛、肌肉、筋骨、精髓和氣血津液等組成的一個整體。 臟腑學說就是研究人體的臟腑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 臟,包括心、肝、脾、肺、腎,稱為五臟。另外心包位于心臟的外圍,附有絡脈,是通行氣血的徑路,并有保護心臟的作用,故亦稱為臟。腑,包括膽、胃、小腸、大腸、膀骯和三焦,稱為六腑。 臟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進新陳代謝,維持人體機能活動的主要器官。分別來說,五臟是貯藏精氣的(精氣,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納、消化、吸收、傳導和排泄的。因而臟以藏為主,腑以通為用。 臟腑之間無論是臟與臟、腑與腑,還是臟與腑都是互相聯系的。五臟與“五體”等組織以及“五官”、“七竅”等器官,也都有密切的聯系。五臟與五體的關系是:心主脈、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腎主骨。五臟與五宮七竅的關系是心開竅于舌、肝開竅于目、脾開竅于口、肺開竅于鼻、腎開竅于耳和二陰(鼻、目和耳各有兩個與口稱為七竅,再加“前陰”與“后陰”二竅,又稱九竅)。因為五臟與五體、五官七竅相關聯,所以五臟的變化,常常反映到其所屬的體表組織與孔竅。 中醫對臟腑功能和病變的認識,因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概括的比較粗略。臟腑在中醫學里不但是一個解剖的概念,而更重要的還是一個生理和病理的概念,所以祖國醫學里“臟腑”的概念,與現代醫學“臟器”的概念是不同的。例如:中醫學里的“心”,并不完全等于現代醫學的心臟,它除了在解剖上代表心臟以外,還在生理上包括了現代醫學中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一些器官的功能。我們在學習祖國醫學時,應當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結合現代醫學,抓住它的實質進行分析研究,去蕪存營,去偽存真,為創造我國統一的新醫學作出貢獻。 陰:三焦 臟腑之間通過經絡的聯系和氣血的貫注,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在生理狀態下,它們之間既分工又合作,構成復雜的生理活動。在病理狀態下,也是互相影響的。因此它們之間的關系,可從生理和病理變化上反映出來。掌握這些臟腑關系的理論,對臨床辨證施治,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臟腑與形體組織 形體組織主要指脈、筋、肌肉、皮膚、骨等。它們與五臟的關系是心主脈,肝主筋,脾主肌肉(及四肢),肺主皮毛,腎主骨。同時,人體臟氣的盛衰,又會反應到最明顯的部位。如;心,其華在面;肝,其華在爪;脾,其華在唇;肺,其華在皮毛;腎,其華在發。可見臟器和肌體的關系是密切的。 此外,肝有病變,病人可出現抽筋,指甲變薄變軟;心有病變,可使血脈衰弱,面色無華;脾有病變,可使肌肉消瘦,口唇談白;肺有病變,可使皮毛枯搞;腎有病變,可使骨生長不正常,毛發稀少等等。這都說明了臟器的病變反映到相應的形體組織。 中醫認為“脾”、“胃”、“小腸”、“大腸”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關聯的,是整個機體活動的一部分。它們以經絡為通道,在各臟腑組織之間,相互傳遞著各種信息,在氣血津液環周全身的情況下,形成一個非常協調的統一整體。 脾與胃通過經絡相互絡屬而構成表里關系。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輸布,滋養全身,故脾胃共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喜燥而惡濕,胃喜濕而惡燥,兩者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飲食物的轉化過程。如果脾氣不升,則胃氣就會失降,會出現納差、惡心、腹脹、便秘等癥;如果飲食不節,使胃失和降, 則會影響脾的升清,使運化失司,出現腹脹、腹瀉等癥。 同樣,胃與小腸、大腸的關系也相當密切,它們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的密切配合。小腸接受經胃腐熟及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后,進一步消化、泌別清濁,清者即精微物質,上輸于脾,經脾轉輸于全身,以起營養作用,水分則吸收后成為滲入膀胱的尿液。濁者,為食物的糟粕,下達于大腸,經大腸的傳導與糟化,再由肛門排出體外。所以, 傳化水谷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受納、消化、傳導和排泄,虛實更替,宜通而不宜滯,即飲食物在胃腸內必須更替運化,而不能久留。 當胃內有實熱,消灼津液,則可導致大腸傳導不利,大便秘結不通;而大腸燥結,便閉不通,就會影響胃的和降,出現惡心、嘔吐、食少等癥。 中醫認為“腎”與“脾”、“胃”之間的關系如何?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后天之本”,所以腎與脾胃是相互資助、相互依存的。腎的精氣有賴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養,才能不斷充盈和成熟,而脾、胃轉化水谷精微則必須借助于腎陽的溫煦。故有“非精血無以立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之說法。 如果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則會出現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及水腫等脾陽虛的證候;如果脾陽虛,日久則會導致腎陽虛,脾腎陽虛則導致腸道傳送無力,使大便艱澀、排出困難,伴有腹中冷痛,四肢不溫,腰膝酸冷等癥。 肝、脾、肺、三焦、小腸如何參與水液代謝? (1)肝對水液代謝的調節 水液代謝的調節和肝有密切關系。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而水的運行亦有賴于氣的推動。肝調節水液代謝,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來實現:一是調暢三焦氣機,使三焦水道通利;二是促進肺、脾、腎等臟腑氣機的升降,從而發揮它們主持水液代謝的作用;三是氣行則血行,血行則水利,氣血運行通利,水液運行也就正常。若肝有病變,疏泄不利,氣機不調,則影響氣、血、水的運行;血瘀水阻,氣滯水停,從而導致水液代謝障礙。臨床可見臌脹、腹水等病癥。 (2)脾對水液代謝的調節 脾主運化,在人體水液代謝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運化水液的含義是很廣泛的,包括“脾氣散精,上歸于肺”,以及水液在體內各臟腑組織器官的轉輸、布散、排泄等升降出入過程。脾居中焦,為全身氣機升降、水液代謝的樞紐。水液在體內由肺而下降于腎,或由腎蒸騰氣化而上升于肺,均需靠脾的轉輸作用,方能維持正常。脾氣充足,運化水液功能健旺,人體水液代謝才能協調平衡;若脾虛失運,則水液難于轉輸排泄,導致水濕內停,產生多種病癥。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即是強調了脾在水液代謝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3)肺對水液代謝的調節 肺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水液有清有濁,其中之清者,經肺的宣發布散作用,分布到體表和臟腑,以滋養濡潤臟腑、肌腠、皮毛;而其中之濁者,則通過肺的肅降作用,經過三焦水道下降于腎。所以,肺對水液代謝的調節作用,主要是通過調節排汗和通調三焦水道來實現的,故“肺為水之上源”。肺病,則水液代謝失常,可形成水腫、小便不利等。

    展開全文
    下一篇:下一篇:2023年壬寅日柱會結婚么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