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有十二生肖呢?十二生肖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勤勞智慧的古代人民為了方便紀年,在原有干支紀年法”的基礎上,吸收了十二種動物紀年法,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相對應。
十二生肖紀年始于東漢時期。《北史·宇文護傳》中,記載了宇文護的母親寫給他的一封信,信中說:“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
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提到十二生肖,被認為是最早記錄十二生肖的記錄。
"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馬也,子,鼠刀,酉,雞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
《言毒篇》又說:"辰為龍,巳為蛇,辰、巳之位在東南。
你看,在王充的記載中,十二生肖完成齊全,與十二地支配合默契,與我們今天的說法完全一致。作為古老的文化,十二生肖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史記》中所載黃帝“建造甲子以命歲”,“大撓作甲子”,說明了十二生肖與地支同源。
清代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中說:“蓋北俗初無所謂子丑寅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浸尋流傳于中國,遂相沿不廢耳。”他認為十二生肖的說法,最早源于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
而考古發現戰國時民間便已有12生肖的用法,在戰國末期睡虎地秦簡與放馬灘秦簡《日書》中,象征十二生肖的十二神獸配有干支,與后世十二生肖極為相似。
郭沫若認為十二生肖的說法起源于古巴比倫,后來傳入中國。但是大量歷史資料證明,十二生肖確實起源于中國,是華夏民族特有的文化,是古代人民動物崇拜、圖騰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學的結晶。
《詩經·小雅·吉日》記載 :“吉日庚午,即差我馬”庚午是良辰吉日,是策馬出獵的好日子,這里將午與馬相對應。可見,在春秋前后,十二地支便已經與十二種動物一一對應。
南北朝時代,十二生肖的用法已非常普遍。南朝《南齊書·五行志》中已有按人的出生年份稱屬某種動物的記載。南朝·陳·詩人沈炯,創作了一首十二屬相詩。
“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
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開。
龍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
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雞砧引清杯。
狗其懷物外,豬蠡窅悠哉。”
顯而易見,詩中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完美配合,當時的社會已經普遍認同這種說法。由此可見,十二生肖是中國所獨創的古老文化。
十二生肖代表的古老文化?起源于原始時代的動物崇拜,中國科技大學張秉倫先生便持這一觀點。他認為在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認識自然能力極其有限的情況下,對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產生一種依賴感(如馬、羊、牛、雞、犬等),對危害自身安全的動物產生一種恐 懼感(如虎、蛇),對一些超過人類的動物器官功能產生崇敬感(如狗的嗅覺等),導致產生對動物的崇拜。
十二種生肖原本就是古代勞動人民在動物崇拜的原始信仰影響下產生的用來紀年、紀月的獸歷。
原始人的動物崇拜還表現在儺舞等原始舞蹈上,儺大約產生于周代前后,大儺儀式中的主角是方相氏和十二神獸。驅儺舞蹈選中十二獸,是原始人對動物崇敬心理的表現。
十二神獸的寓意在于祈求月月平安,驅除四方疫鬼,十二獸對應一年十二個月份,對應十二個方位,而十二個方位對應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聯系在一起。
民族學家劉堯漢先生認為以十二屬相紀日的十月歷法產生于夏禹時代,(參見劉堯漢著《彝族社會歷史調查研究文集》)與原始的圖騰崇拜有關,漢族十二生肖是受“十月歷法”的影響,彝族十二獸歷后來發展為十二生肖。
很多資料均證明,十二生肖起源于古代人民對動物的崇拜心理。
好幾個民族都有,如印度,也有五六個生肖的民族,不過十二生肖都是中國傳過去的。
貌似日本也有,還和中國的差不多,不信可看看日本動漫“陰陽師”
是的,只有中國才有十二生肖的 。
其他國家有國度自己的生肖,都不一樣。
有些國家也有
是的,只有中國才有十二生肖的 。
其他國家有國度自己的生肖,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