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星是根據拜太歲演化而來的,正月初八這個日子怎么查都不屬于什么節令,就是拜太歲的最后一天。再有就是只要算卦,多數都有躲星一說,人們以為躲星不如順星,所以每年都有很多人去順星。靈不靈是次要的,起碼有個心理寄托吧。
太歲, ? 是天皇氏時代創制的星紀,又稱“攝提紀”。歲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語出《爾雅·釋天》)。
西漢末年的劉歆根據上古資料整理出歲星在天區中停留的十二個位置,稱為“十二次”;這“十二次”分別是: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
太歲神對應六十甲子,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年中天子,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兇禍福。
值年太歲
太歲也是道教信仰中太歲神的簡稱,乃道教值年神靈之一,一年一換,當年輪值的太歲神叫值年太歲(流年太歲)。太歲神在所有神中,影響力最大,素有年中天子之稱,掌管人世間一年的吉兇禍福。道教《神樞經》說:“太歲;人君之象,率領諸神,統正方位,翰運時序,總成歲功”
《淵海子平》記載:太歲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則兇。《三命通會》說: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太歲當頭有災禍,刑沖破害鬼推磨,流年若還逢忌神,頭破血流難躲過。古語有云: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 可見太歲,乃諸神中最有權力的年神,掌管人們一年的禍福,主宰全年運程。
在《荀子·儒效》篇中,避太歲的信仰則是從避歲星的占星術中分化出來的,兩種信仰在戰國時代常常混淆,一直要到漢代以后才逐漸厘清。至今發現的考古資料都不能證明春秋時期中原確實使用過“十二次”來標記歲星的位置,《甘石星經》和《史記》里也沒有提過。
古時候將太歲視為君王,東漢王充的《論衡》說:“太歲之意,猶長吏之心也。”南宋祝泌的《六壬大占》說:“帝王系命于太歲、后妃系命于歲之陰”在清代《協紀辯方書》得到一個扼要的總結:“太歲,君象,其方固上吉之方,而非下民之所敢用。”太歲為貴神,其所在之向當然也是尊貴吉利的,但是黎民百姓卻因為太歲所在的方向太過于尊貴,反而必須避開,以符合上下尊卑的身分。
太歲并不是兇神,而是守護神,明代《三命通會》說:“真太歲,又名轉趾煞,要大運日主與太歲相和相順,其年則吉;若值刑沖破害,與太歲相戰克則兇。”與太歲相順則吉,相逆則兇。清末民初的命算大家袁樹珊(1881-?)說:“夫太歲,至尊,非煞也。”。
犯太歲
順星拜太歲就是拜自己六十甲子所屬的“太歲神”,太歲主管人一年的流年禍福。據道經記載,太歲神主管人的“本身生命之災”和“流年臨犯之厄”,也就是說人一生的吉兇禍福,是由太歲神主管的。人們經常說:“太歲當頭坐,無災也有禍”,便指的是“犯太歲”。
沖太歲、害太歲、臨太歲、刑太歲
凡是在自己的“本命年”,或者自己的屬相與“值年太歲”相臨、相沖、相害、相刑的時候,容易導致災難的發生。若是屬相與“值年太歲”相臨,稱作“臨太歲”,主傷害、易破財、防盜賊、感情挫。若是屬相與“值年太歲”相沖,稱作“沖太歲”,主兇險、運勢乖、易損財,意外傷。若是屬相與“值年太歲”相害,稱作“害太歲”,主疾病、財物慎、犯小人、事業頓。若是屬相與“值年太歲”相刑,稱作“刑太歲”,主刑災,犯口舌、礙工作、慎出行。
“沖太歲”、“害太歲”、“臨太歲”、“刑太歲”統稱為“犯太歲”。
拜太歲原因
古書云:“太歲如君,為眾神之首,眾煞之主,有如君臨天下,不可冒犯。”由于太歲神位高權重,人人敬而畏之,為避免得罪太歲,因此在沖犯太歲之年,都必須在新開春期間求取“太歲符”,祈求新一年平安順利,趨吉避兇。
拜太歲流程
一般“拜太歲”的流程)有:步虛韻、誦天尊號、慢澄清韻、臣香文、誦《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化“二十四解厄符”、拜“九皇(本命星君)、三臺星君”、說稟文、宣表文、誦“斗姆寶誥、順星寶誥”、小贊韻、高功熏表、高功拜表(踏罡步斗)、開光(太歲護身符)、香花送韻(化表)、出壇(誦“消災延壽天尊”)至“元辰殿”、化普表、隨壇信眾拜自己所屬“本命太歲”、回壇謝神等。
“安太歲”這種信仰儀式,可能有南北兩種來源。
北:金章宗(1189年-1208年)在位時,母親生重病,于是金章宗命人在長春宮(今北京白云觀)祀奉太后的本命元辰神,此后北京就有了祭祀本命元辰神的“順星”習俗。因為太歲神與本命神在后來融合在一起了,于是清代以后就變成祭祀太歲神。由于太后的生辰是正月初八,因此往后北京的順星和其他地方的安太歲,最初都在正月初八舉行。
簡單說,華北的來源提供了漢族民間廣泛祭祀太歲神以及六十太歲神的由來,而江南的來源則直接促進了安太歲的習俗。
但是今日社會型態變遷,信徒無法配合晨昏節日的諸多祭禱,多委由寺廟代為舉行祭祀活動,久了大家也就遺忘安太歲原本是可以在家自己舉行的了。
「黃歷」,古時官印,不得私自印售黃歷。因由欽天監〈秦、漢至南朝稱太史令,五代與宋初、元、明稱司天監〉計算審訂,由皇 帝頒布,故亦稱「皇歷」,清初原名「時憲歷」,至乾隆因避清皇弘歷圣諱改稱「時憲書」,以黃色綢緞為封面故又稱「黃歷」。其內容為神煞生肖運程,二十四節氣日期表,每日吉兇宜忌等。 內容有指導農民耕種時機,故又稱「農民歷」。如以元文宗天歷 元年(1328) 為例,當年全國售賣官印黃歷(古稱「歷日」 )則高達三百多萬本。然部分偏遠地區,因不能及時獲得當年官歷,與 重利吸引之下,開始私下編印年度通書。因教育未能普及,現世 有電腦、典籍查尋︶漢族民間流傳資料未能及時校正,宮中秘書資料不傳於民..等因素,吉兇宜忌多相矛頓,應用神煞亦未考據本源。於康熙二十二年有葉鍾龍者,誣告王府動土一案,以致震驚朝野。陰陽選擇書籍浩繁,彼此參差最難考定,若各據一書偏執己見, 捏造大言,恣相告訐,將來必致誣訟繁興,何立法永行無弊。康熙皇帝特命九卿詹事科道會議,照依前定選擇通書萬年書遵行,仍取通書大全內二十四條附入選擇通書,匯為一部與萬年書一同永遠遵行。至乾隆年間,又發現康熙年間所校訂之(星歷考原)仍有疏忽之處。大學士九卿定議具奏,其翰詹科道內如有通曉算書者,亦著入議」。由允祿、梅轂成、何國宗等三、四十人奉勅編撰,於乾隆親制序文,至乾隆六年十二月十八日校訂制版均已完成。收於《四庫全書》第811冊(子部),定書名曰《協紀辨方書 》。《協紀辨方書》又名《欽定協紀辨方書》,共三十六卷,其主要內容是破除術數家繁碎拘泥,附會假借之說,刪除了神煞、俗論及多相矛盾之處,而以五行生克衰旺之理來談趨吉避兇之道。故序文曰:「夫協紀辨方者、敬天之紀、敬地之方也。」「舉大事、動大眾,協乎五紀,辨乎五方、以順天地之性」。故凡對祿命法及堪輿方面有研究之士皆宜備此書,方可有所依據。清乾隆十六年(1751),律例館終於順應社會現實,議決準許民 間翻刻官印黃歷,且勿須加蓋欽天監印信,漢族民間開始公開樹幟出版以己名或堂號為標志的年度通書,除涵蓋黃歷形式之外,還增添了大量與趨吉避兇相關規則與內容。粵語地區,通書的“書”字與“輸”字同音,因避忌故亦名「通勝」。今漢族民間黃歷、通書約三分之二源自兩百年前福建洪潮和「繼成堂」通書傳承;地區則源自廣東「崇道堂」羅傳烈通書。《羅家通書》創始人羅慶輝(1670—1752),廣東省興寧縣福 興鎮錦華村人。據載清時考入皇宮欽天監執事,推算歷法,研究《 七政算學》、《協紀新書》、《歷象考成》等著作,使其精通天文、星象、儀度、六壬吉兇及預測禍福之術。康熙三十八年,告病還鄉,回到興寧。康熙五十八年羅慶輝父子開始編纂通書潛心研究推算,於雍正二年,終編成通書,用木刻版印制銷售。《羅家通書》的廣泛流傳引起官府注意,被誣為“邪書”,不準發行。羅慶輝,據理申訴,辯明《羅家通書》是自己多年研究成果。後經興寧知縣 報欽天監審批。欽天監認為羅慶輝精通歷法,所編“通書”以皇家資料為依據,結合西洋推算方法,內容豐富、準確,具有獨到之處,很適用於中國南方,能解決皇家歷書每年遲遲不能運送到南方應用、貽誤農時的問題,於是上奏皇帝。於雍正七年(1729),雍正皇帝恩準《羅家通書》以民書式樣頒行社會(主要在廣東、廣西、江西、湖南、福建南方五省)。《羅家通書》全名為《興寧羅家推算通書》,其“崇 道堂”堂號乃羅慶輝之子羅發楊所創。 黃歷,通書本同出一系,十二神煞是最基本學識,各派通書如象吉通書、鰲頭通書、永吉通書、永寧通書等,皆流年神煞順數而行,即病符為舊歲。清乾隆 四庫全書 子部 協紀辨方書亦曰:病符主災病,常居歲後一辰即「舊歲」也。然黃歷卻出現流年神煞逆數而行,即太陽為舊歲。造成廟宇制解十二神煞,收取費用,如癸巳年,生辰辰龍應制解病符卻制解太陽,生辰未羊應制解喪門卻制解天狗,生辰丑牛應制解白虎卻制解五鬼,生辰酉雞應制解五鬼官符卻制解白虎等。更未探究太歲符結構,左邊安南斗星君〈南斗六司星君〉應畫六個圈,右邊安北斗星君〈北斗七元星君〉應畫七個圈,卻安東斗〈東斗五宮星君〉畫五個圈的奇怪現象。甚至劃十二圓圈。問其緣由,答曰:﹁未曾學符法,只依傳承﹂。制造太歲神牌位與三海鎮廠商,則盲目依黃歷上所畫,制造販售。再則歲名天干地支,如壬辰年天干應為玄黓,卻印成元默等。完全未 考究《爾雅.釋天》原文內容。太歲星君更是稱號錯亂。癸巳年應安徐單大將軍,卻寫成徐舜大將軍等。各大宮廟源由不查,隨黃歷所印,誤謬參雜,競相流傳。 太歲又稱太陰、歲陰、蒼龍、青龍、天一、太一等,太歲神於南北朝即有六十位,稱號皆三字。至清代初期六十位太歲名字全部更換,稱號皆二字。故太歲星君名諱應以清朝宮廷如意館版本為正確。名諱可從二十四史,方志等則可很快獲得解答。中國區域今通用“國語”,非漢唐語言。自金於北京建國,至滿清末年,數百年科舉需求。滿洲官話本流行於中國北方通用語,民國時更以廣東話、四川話等加入投票,果以一票之差,繼選用滿洲官話為“國語”。致使今誤為“國語”乃自漢後中國通語。再則念誦佛經道書,古時本以漢文發音,抄寫。歷經各代戰爭毀損、口 述傳寫錯誤,字體過於潦草、簡體與繁體差別,以漢文發音誤聽地 方方言文字、破損抄錄別種錯誤版本,電腦查無誤打等各種因素, 造成六十甲子太歲星君名諱,豕亥魚魯〈文字形似而致傳寫或刻印錯誤〉,頗多誤謬。中國漢語分支,大略可分為官話、湘語、吳語、徽語、贛語、客家、粵語、平話、閩語等。并從中國官方資料,全國則有256 種方言,口音差異甚巨。 《太歲神傳略》出自2003年底,由上海城隍廟住持陳蓮笙道長和蓬瀛仙館永遠館長黎顯華道長,經太歲神指示下主編完成。因風水觀念普及,房子座向不好、或隨著流年變遷造成風水困厄,常以太歲鎮宅符來鎮煞,改變風水,安奉太歲鎮宅符習俗隨漸變成安奉太歲符,太歲神與本命神融合為一,於是清朝以後形形成祭祀太歲神。各地寺廟則自約民國八十五(1995)年開始流行安太歲。 中國對十二神煞記載較顯著者,有明朝永樂大典,唐代果老星宗。清朝協紀辨方書。明朝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是篇傳通書農民歷依據。神煞,漢文拼音時干八 ?ㄙ握 與殺同音,因簡繁原因,故現今三煞都誤寫成三殺。現在的十二神煞就是從果老星宗的十二神煞歌和協紀辨方書創造而來。
犯太歲如果屬于本命所犯,可以佩戴、供奉太歲來化解流年不利。如果屬于方位性所犯,即有“太歲頭上動土”之說,可以以“泄”的五行來泄其兇,絕對不可以用克壓的方式。同時要避免在太歲所臨的方位動土、破土用事。
拜太歲與拜財神一樣,是全年都可以拜太歲的,按照傳統習俗,正月初八是拜太歲的正日子。正月初八祈福拜太歲可以選擇以下三種方法中的一種即可。正月初八以后拜也可以。
1,選擇太歲廟或是供奉有太歲神像的道觀廟宇拜太歲。按照道觀廟宇安排的流程儀軌參拜太歲祈福即可。
2,選擇網上拜太歲、在線祈福拜太歲。 舉頭三尺有神明、網上網下一般同,可以登錄在線財神網、中國太歲網在線拜太歲祈福。
3,在家設立太歲牌位拜太歲。首先是制作太歲牌位:用紅紙寫上“丁酉太歲唐杰大將軍神位”。然后安太歲牌位,牌位地點設立于正西太歲方,擺放在供桌上。如果家中供奉了財神像等神像,直接在神壇增加太歲牌位即可,不用單獨設牌位于太歲方。
拜太歲貢品:以四款水果、香三支、燭二支供奉。點香燃燭,向太歲牌位三鞠躬,敬奉太歲,祈禱“丁酉太歲唐杰大將軍,望將軍庇佑弟子今年逢兇化吉,好運常來,身體健康(可加上自己希望的其他愿望),年底定當誠心酬謝。”誠心地祈福許愿后,將拜太歲疏文與元寶紙錢一起焚化(注意疏文要從文首開始焚化,最后焚化結尾部分),拜太歲儀軌完成。
拜太歲疏文可以聯系中國太歲網奉請,要將自己的名字、性別、住址及出生時間寫在疏文里面,以知會太歲應保佑之人。香、燭、元寶紙錢與日常祭祖所用是一樣的。
太歲符與化太歲錦囊的奉請使用。出現犯太歲的情況,可以請中國太歲網開光太歲符或是化太歲錦囊化解(太歲符、化太歲錦囊選擇一種即可)。太歲符分陰陽的,男士請陰符,女士請陽符,或是男士請黃色化太歲錦囊(錦囊內含太歲符陰符),女士請紅色化太歲錦囊(錦囊內含太歲符陽符)。
年頭拜太歲,年尾送太歲,可得功德圓滿。每年的太歲神是不一樣的,拜太歲后要于年尾送太歲(亦稱還太歲、謝太歲),以酬謝神明一年來的庇佑。送太歲最適當的時間為每年農歷小年前后,也就是臘月24日左右,方法跟一般拜太歲步驟一樣。只是把拜太歲疏文換成送太歲疏文,焚化疏文的同時需要焚化太歲符。
“拜太歲”是常見的化煞方法,太多數以在正月初八舉行。其實拜太歲的方法可繁可簡,但以下的步驟則不可缺少。
一般來說,拜太歲可粗略分為三類:
① 選擇往大廟參拜:進大廟和進細廟的拜祭方式略有不同,如欲到大型廟宇參拜,步驟如下——?首先到廟外廟一份太歲衣,太歲衣的作用有如一份表格,要將自己的名字、年齡及出生年、月、日寫在上面,以知會太歲應保佑哪一人:?先向六十太歲的統領上香;?向該年太歲上香(2007丁亥年的太歲姓封名齊,另一說姓均名齊);?再向自己出生年所屬的太歲上香(大廟設有六十太歲一覽表);?然后逐一向其余太歲上香;?最后將太歲衣化掉。
② 選擇往細廟參拜:因為細廟的地方淺窄,很多時會將六十位太歲放在一起,所以拜祭方式比大廟較為簡單——?到廟外購買壽金(細廟一般沒有正式的太歲衣出售,通常以壽金代替);?在壽金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及出生年、月、日,壽金數目按自己的歲數多少而定;?向廟中的太歲上香參拜;?將準備好的壽金放到屬于自己年歲的太歲像下(可請廟中的工作人員代勞);?最后化掉其余衣紙。
③ 選擇在家中自行拜祭:不論大廟或細廟,新春前后總是人頭涌涌的,如果不想往廟宇參拜,亦可選擇在家中自行拜太歲,俗語稱為[拜當天]——?在紅紙上寫上該年的太歲資料,以本年為例,可寫上[丁亥年當年太歲之位]或[丁亥年封齊太歲位];?將紅紙放在家中的神明(如觀音、關帝)旁邊;?以六色果(六款生果)、煎堆及齋菜等作供奉,誠心地參拜;?最后將衣紙化掉。
不論你用哪種方法,只要誠心拜祭,太歲便會保佑你。至于最適當的拜太歲日子一般是農歷正月初八的吉時,而帶去供奉的物品不需有肉,只需簡單的香燭及生果即可。
“拜太歲”后記緊要于年尾“還太歲”,以酬謝神明一年來的庇佑。“還太歲”最適當的時間為每年的冬至前,即農歷12月22日至23日左右,方法跟一般還神步驟一樣,同樣只需準備生果及香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