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一輪回
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離是 384,400千米。
月球(Moon)是圍繞地球旋轉的球形天體,同時也是地球的天然衛星。在漢語中被俗稱為月或月亮,古時又稱為太陰、玄兔、嬋娟、玉盤。
名詞解釋:
月球是太陽系中體積第五大的衛星,其平均半徑約為1737.10千米,相當于地球半徑的0.273倍;質量則接近7.342×1022千克,相當于地球的0.0123倍。月球的表面布滿了由小天體撞擊形成的撞擊坑。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38.44萬千米,大約是地球直徑的30倍。
2023年5月16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宣布,由該臺研究員李春來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嫦娥四號探測數據,證明了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欖石和低鈣輝石為主的深部物質。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布了這一重大發現。
月球離地球近地點距離為363,300千米,距離地球最遠的遠地點距離為405,493千米,每年遠離幾厘米,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以這個速度,哪怕一萬年之后,也只是幾百米而已,你覺得科學家在計算超級月亮的時候,會考慮那幾米的距離嗎?
農歷的一個月,是月亮的一個朔望周期。
該周期的平均天數是29.53天,一年12個月一般就是354到355天。
而“年”的周期必須與四季的輪回相符,即一個回歸年365.2422天。
這兩者的差就用閏月的方式來彌補。即當差值累計到30天左右時,就增加一個月作為閏月。
19個回歸年有 365.2422×19=6939.6018 天
而19個農歷年(加7個閏月一共235個月)有 29.53 × 235 = 6939.55 天
這時,兩者之差可以達到最小
60年一輪回
農歷19年一個輪回。農歷屬于一種陰陽合歷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于一個朔望月。
農歷是中國傳統歷法,華歷、夏歷、中歷等名稱。農歷是陰陽歷的一種,在民間通常被錯誤地稱作陰歷。農歷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歷是以華歷為基礎,融合陽歷成分而成的一種歷法。所以我國的農歷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應該叫陰歷,而是陰陽合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