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中,觀世音菩薩問佛,“世尊,若諸菩薩具足一切無盡財寶成就大悲,何緣世間現有眾生貧窮可得?”佛言,“是諸眾生自業過失,若不爾者,菩薩常懷饒益他心,又常具足無盡財寶,若諸眾生無自惡業能為障礙,何有世間貧窮可得!”
本來宇宙萬物,都應為我們所用,自己惡業深故,不能享用。于此可知,財富本來不求自來,而是眾生自己業力所障。今世富人,多為前世布施果報成熟所致;今世貧人,多為前世慳吝所致。
佛教的求財法門很多,準提神咒,雨寶陀羅尼,大吉祥天女咒,黃財神心咒等等,甚至于所有的佛號咒語都可以求財;因為業消福現。但是所有的求財法門,都應因心起用,一切福田都離不開自己的心田。所以我們看外表上一樣的求財法門,有人求得到,有人卻求不到,就是因為一者求的人發心不知道二者他們的業力差別。
所以我們要求財:當發大菩提心,隨眾生所需,內外布施,利澤群生;另外,萬勿貪吝,懺悔自己業障。
八萬四千門,對于不同人有不同門,因為能趣入方稱門,每人趣入的方法都不盡相同。
大體說中國佛教有大乘八宗之說,而印度部派佛教有二十部乃至五百部之稱。
雜阿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中。
爾時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缽,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于路邊見一大枯樹,即于樹下敷坐具,斂身正坐,語諸比丘:“若有比丘修習禪思,得神通力,心得自在,欲令此枯樹成地,即時為地。所以者何?謂此枯樹中有地界,是故比丘得神通力,心作地解,即成地不異。若有比丘得神通力,自在如意,欲令此樹為水、火、風、金、銀等物,悉皆成就不異。所以者何?謂此枯樹有水界故。是故比丘禪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欲令枯樹成金,即時成金不異;及余種種諸物,悉成不異。所以者何?以彼枯樹有種種界故。是故比丘禪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為種種物,悉成不異。比丘當知,比丘禪思神通境界不可思議。是故比丘,【當勤禪思,學諸神通】。”
舍利弗說是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以招財辟邪的咒,在佛教而言是屬古佛類的...也近"印度教"
如四面佛,白綠度母...
在佛教中近代有"向觀音借庫"這回事...
借到的數值大小是如愿時,下年可還...重點是個"借"字(自然是"有借有還"了)
咒法,其中尤重"念"法...凡事招來時,必有"禍福相依"
"招財辟邪"由心念強弱來轉態...每每是化邪為正,招財利義...一切由"心"
雜阿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中。
爾時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缽,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于路邊見一大枯樹,即于樹下敷坐具,斂身正坐,語諸比丘:“若有比丘修習禪思,得神通力,心得自在,欲令此枯樹成地,即時為地。所以者何?謂此枯樹中有地界,是故比丘得神通力,心作地解,即成地不異。若有比丘得神通力,自在如意,欲令此樹為水、火、風、金、銀等物,悉皆成就不異。所以者何?謂此枯樹有水界故。是故比丘禪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欲令枯樹成金,即時成金不異;及余種種諸物,悉成不異。所以者何?以彼枯樹有種種界故。是故比丘禪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為種種物,悉成不異。比丘當知,比丘禪思神通境界不可思議。是故比丘,【當勤禪思,學諸神通】。”
舍利弗說是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當然是招財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