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知友,老人去世的時辰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除非人為制造死亡時間,一般沒有規律可講。老人去世請節哀順變!
今天是公歷 2023年11月27日 星期一 農歷 丁酉(2023)年十月初十
人死最不好是哪個時辰?
人死最不好是哪個時辰 去世時辰決定下輩子
如果死者的去世時間不清楚,只是知道一個大概的時間范圍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確定去世時辰:
男性逝者,主要看手。
子午卯酉掐中指,
辰戌丑未手掌好,
寅申巳亥握定拳,
知人死去必不差。
意思是:如果逝者為男性,且死相是手掐中指,則可斷定是子午卯酉四個時辰中去世的;如果逝者死相是手掌伸開的,則斷定是死于辰戌丑未四時辰;如果逝者死相為握拳,則表示為寅申巳亥四時辰中去世。
例如:某逝者為男性,家屬只知道死于夜里,而不知道具體時間,
查看逝者手形為大拇指掐在中指上,可初步斷定逝者死于子 時或者卯時,而尸體已涼,最終可斷定死于子時。
女性逝者,主要看臉。
子午卯酉口張開,
辰戌丑未眼睜開,
寅申巳亥拳爪手,
但逢火日尸不僵。
此四句詩,頭三句是查女性逝者的去世時辰,方法與查男性逝者去世時間一樣。
注:拳爪手的意思是:五指內扣如爪虛握,或者直接握拳。
最后一句“但逢火日尸不僵”是:不管男女,只要是丙丁日,巳午日去世,尸體不僵硬。如果遇到一些兇煞,極易詐尸。尤忌貓狗接氣。分享:
人去世在哪個時辰最不好惹
午時三刻,也就是白天十二點,陽氣重
死亡時辰吉兇怎么看,兇時怎么化解
這人要死還能控制住時間嗎?這好像是閻王做的事!家里可以備一金錢劍或者桃木劍在客廳正前方!安葬死人可以請寺院的僧人誦經超度!
十二時辰吉兇什么意思?
陰陽學說認為十二時辰每個時辰對于不同的人、位置、方向都有不同的吉、兇、悔、吝,這四種情況。吉就是向著好的方面發展,兇跟吉相反,悔就是比兇的情況要好一點,吝就是沒有進展或者緩慢,所以如果有去算卦啥的聽到吝這個字不用緊張,不是說當方向錯了停止就是進步!呵呵
時辰吉兇對人有什么指導意義
吉兇:唯獨若有連珠局者,論為大吉,原命喜水尤佳。有一時之大,大發展而得名取利,但若品行不端,行為不修,勝與敗均極端而短暫終于變成荒亡流散,如泡沬夢幻而結果是悲運滅亡又孤獨伶仃人生。【中吉】
十二時辰吉兇的推算
我不大相信,我覺得人定圣天。
十二時辰吉兇
日子不同。時間吉兇會變化
每日時辰吉兇是怎樣計算的
通勝、黃歷入面,有分吉日、兇日,我已於前文給大家介紹了。現在跟大家講一下,每一日,十二個時辰里面,我們是如何得知及計算出那個時辰是吉時還是兇時呢? 擇日學入面,選一個好的日子當然是很重要,但是如果擇時出現了問題,那就會影響事情的發生,我們有所謂的會不太順利進行。
日祿時神
古云:一祿抵千財。祿是逢時得位令命中所有,時到自來,事半而功倍。財則不同,是要耗己心力,往外求取。故逢日之祿時,就是每天的好時辰。聽謂日之祿神以日干而論,分述如下:
甲日見寅時、乙日見卯時、丙日見巳時、丁日見午時、戊日見巳時、己日見午時、庚日見申時、辛日見酉時、壬日見亥時、癸日見子時,為日祿臨時,是當天的好時辰。
人出生可以選時辰;人去世就順其自然吧,死者為大。
死亡時辰的禁忌
關于死亡的時辰,民問也賦予其吉兇觀,并且要行避邪消災之法。臼灣民間有忌病人在晚飯后斷氣的習俗.其信俗以為人在清晨用早飯之前斷氣最佳,說是替子孫留下了三頓飯,俗稱“留三頓”,意思是將來后代人一日三餐都有飯吃。如果在早飯后斷氣,則后代人將有斷炊的厄運發生,最的是在晚飯后斷氣,好像死者將一日三餐全都帶走了,預示著后代子孫將要淪為乞丐,必須很好地禳解一番才行。
安徽一帶對于幼喪早夭者,如遇春庚申日、夏甲子日則是大不,會有僵尸之虞。在這種日子死去的少年,出殯時一定要請術士畫符于棺材上,并以種種的方式去“”它。
老人幾點去世對子女好
對死者遺物的禁忌
死者的遺留物,原本是屬于死者的,現在又不屬于死者,處于模糊不確定的狀態;親人對之的也是充滿的。一方面是追戀,一方面是恐懼。總之,死者所用過的東西,都會成為“不潔”或“不祥”的。使用了死人生前用過的東西,總以為不潔,會經常不斷地害病,出怪事,或家中經常不得安寧,常有事端、口舌發生。所以,死者的遺物經由傳遞是會使人遭到的。
老人幾點去世對子女好
死亡地點的禁忌
漢族許多地方都禁忌人死在原來自己睡臥的床上。所以,河南一帶,當有人快死時,有把他抬到外面的草鋪上的習慣。有些地方認為如果亡人是在原來的房間斷了氣,是很不吉利的,被叫作“隔粱斷氣”。對于這種地方故去的人,出殯時需買一只活公雞隨棺帶出,方可禳除兇禍。中國古俗,忌死于偏房寢室,而要死于適室,即所謂正寢內。民間信俗以為如果亡者是死在偏房寢室里,那么死者的靈魂就會留在偏房寢室的床架上,同時也不能馬上獲得轉生,將來還會對家人有所閑擾。有些地方在這種情況下,只好把亡者原來睡的床(包括鋪蓋)統統燒掉,以促使逝者的靈魂迅速升天;或者請僧侶念經禳解。
一般只聽見有人說
什么時辰出生的人最好
沒聽過有人問
什么時辰去世的人最好
在我們這邊風俗是
只要是中午以前死的
時辰都挺好
老人去世后的風俗(鄉里鄉親之間)
送終
生離死別”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篤處于彌留之際,大都是情依依、意連連,思念兒女,牽掛親人。這時在家的兒女要日夜侍奉,不離左右,并要給在外的兒女捎話傳信,催其速返。兒女在接到此類電、信之后,都是歸心似箭,日夜兼程,望鄉哭奔,力爭與親人生見一面。一時見不上,不但老人不會瞑目,就連兒女也是終生遺憾,還會被人們指為不孝。有時說來也巧,一旦兒女進門,老人就“撒手歸天”一了。因此,兒女守護著父母去世,叫做“送終”。在這個時候,老人當著眾人面吩咐一些身后事,如“掌柜的”誰當、事業的繼承、則產的處理、賬債的往來、對子孫為人處世的教導等等,俗叫“托家事”。對老人臨終遺言,子女要一一應允,讓老人放心,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孫和親人守著他死去,俗以為這是難得的“善終”。老人病危,兒孫還在忙自己的活,必然會遭眾人的非議和親鄰的責罵。
人到病重沒指望的時候,男的要請舅家人來探望;女的要請娘家來問病,這在當地是必行的禮節,萬一病故,好讓他們知道人是怎樣死的。不然,人亡之后,突然去請他們督喪,他們是會借故刁難的。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請而不到,這時,惟一的辦法就是孝子長跪在門外,叩頭回話,求得同情和諒解。舅家、娘家人提出的喪儀條件要盡量滿足。因為,當地風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鬧了別扭,喪事就無法順利辦理。
穿衣
死者臨終時,親人們就要為其剃頭(男)、梳頭(女)、盥洗、整容。咽氣之前必須把壽衣(俗稱“老衣”)穿上,一則死后不好穿;二則說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著光著身子走了,到了陰間還是無衣。壽衣大都是及早準備好的。當地習俗,壽衣要在閏年閏月縫制,取“功德潤澤”后人之意。壽衣袖子講長,要能遮住手梢,忌諱袖短露手。否則,后輩兒孫就衣不蔽體,伸手討飯。在壽衣件數上,要穿單不穿雙,是避免兇事成雙的意思;在壽衣布料上,要穿平紋布,忌穿斜紋布,怕有一個“邪”字,后輩人搞邪門歪道;特別忌穿皮革,因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來世變成畜生;可以用綢子但不能用緞子,因為緞子和“斷子”諧音,不吉利;壽衣不能用紐子,只能用布帶,因為紐子和“扭子”諧音,怕后代出“逆子”。壽衣要兩頭見棉,即有棉衣、棉褲,冬夏如此,取“以棉(眠)為安”之意。壽衣里子多選用紅色,意味著后輩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壽衣上綴個白布條,以示在陰間也要為父母制服。除了公務人員之外,現在民間老人壽衣的樣子,多數仍沿襲清朝、民國時期長袍短褂的款式,可見封建習慣的頑固性。
人剛咽氣,趕緊要把預備好的“噙口錢”放人口內,“噙口錢”也叫“口實”,是一枚銅錢或其他金屬硬幣,穿上紅線,放人死者口內后,把紅線另一段拴在壽衣布帶上,防止溜入腹內,待盛殮時揪掉紅線。
關于往死者嘴里放“噙口錢”的事,民間有三種說法。一是把錢稱為“寶”,把錢放進死者嘴里叫“口中含寶”,寓吉祥之意;二是說人辛勞一生,不管貽留多少,“噙口錢”是最后帶走的“落頭”;三是說人死了就變成了“鬼”,“鬼”還要投胎再脫生,再變成人,有了“噙口錢”,來世不受窮。 有的在人死之后,還要給手里攥塊饃饃,意味著在黃泉路上有飯吃,不挨餓,來生再世也不缺口糧。
停床
當病人換上壽衣之后,就應當將其從臥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來,作為臨死者最后告別人世的正式場所,親人們都守候其左右,讓其安詳地離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壽終正寢”。
尸體停放在兩條長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鋪上谷草,谷草的根數跟死者的壽數相等,俗叫“隱身草”。為什么要鋪“隱身草”?過去傳說,人死后“魂”就離開了身體,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只覺得很輕松,就到處游玩。為了使他玩得愉快,暫時不讓他看到自己的遺體,就用這些谷草隱藏起來。另一種說法是,人死后兩天以內鬼魂還不讓進“陰曹地府”,在陰間也不能胡游亂逛,又不能附體,所以要鋪上“隱身草”讓他暫時藏身。人死后,要把他的身體捋順好,使他仰面朝天躺著,用一張輕薄的黃表紙或白紙把臉蓋上,俗叫“苫臉紙”。人死后為什么要用紙苫臉,說法不一。一說是因為人死后臉色會變得難看,親人們一看見他的面容,未免有些傷感或害怕,所以用“苫臉紙”遮住;一說是觀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氣出紙動,還可搶救復生;一說是遮擋塵土,防止噪音,有讓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能用紙把臉蓋上。因此,人們非常忌諱活人用紙蓋臉,怕惹來不祥。
尸體入殮前,腳脖上套根繩圈,俗叫“絆腳繩”。傳說,“停尸”期間,如果遇上打雷閃電或貓從身上跳過,死人會突然站起來,碰上什么東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丟手”,非常嚇人。所以,要用麻繩絆上,到盛殮蓋棺時再解去。
尸體停上尸床,床腳拴一只白公雞,謂之“看喪雞”。“看喪雞”要一直拴到出殯。據說是為了防止貓、鼠、蟲豸嚙尸。“看喪雞”只能在集市上賣掉,喪家不能殺食。俗以為雞是為老人守過喪的,殺之不祥。
當地習俗只要病人還有一絲氣,絕對是不能動哭聲的,認為哭不吉利。只能在尸體擺放停當后,全家舉哀,放聲慟哭,用瓦盆作紙盆,燒上第一把紙,許多地方叫燒“倒頭紙”,當地俗稱“引路紙”。人們認為燒紙就是給死者送錢,好讓死者帶上“盤纏”安然上路。
喪儀以及祭奠先人要燒紙的習俗是怎樣來的?傳說,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天下轟動,名利雙收。蔡倫的嫂子見了眼紅,逼使蔡倫的哥哥蔡莫學造紙,蔡莫未得要領就背著弟弟自己造起紙來,造出的紙又黑又粗,無人來買,堆積滿屋。蔡倫的嫂子深感內疚,急火攻心突然死亡,蔡莫一氣之下,就在妻子靈前燒起紙來,燒著燒著聽見妻子在棺材里喊:“開門,開開門!’人們打開棺蓋,蔡莫妻子坐了起來,嘴里還叨咕說:“陽間有錢通四海,陰間用紙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還肯放我回來。”后來逢人便說,我死了,小鬼把我送到閻王殿,閻王讓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燒了紙,送了錢,小鬼們就爭搶起來,他們拿到了錢,就把我從地獄中放回來了。這樣,蔡莫造的紙能在陰間當錢使的消息很快傳開,原來堆積如山的紙就被搶購一空。蔡莫知道是妻子為了賣紙,特意裝死,也沒深怪于她。由此,喪家燒紙的習俗就流傳下來,至今民間喪祭燒的還是較黑的粗糙紙,俗稱“斗底紙”、“升底紙”。
當地喪祭燒的紙有兩種:一種是叫“燒紙”,即六七寸左右的方塊粗紙,燒前用硬幣或紙幣在紙上拓一下,俗叫“打紙”,示意過版成“錢”,俗以為紙不用錢幣拓,在陰間就不能當“錢”用;另一種叫“陰票”,過去是木版拓印的鈔票狀的“紙錢”,上有“冥國銀行”字樣,面額仟、萬、億圓不等。燒這兩種紙,都是為了給死者送“錢”。
報喪
死者遺體停床之后,就要很快請來“陰陽”先生按死者咽氣的時辰推定“出殃’時間、來客開吊、出殯埋葬、“過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具體日子,并把這些日辰用白紙開列出來,貼在墻上,喪祭儀禮按此如期進行。與此同時,請來“家門父子”頭面人物在一起商議喪事怎樣辦理,請“總管”,叫“知客”,定廚師,約吹手,開始籌辦喪事。由總管統籌安排,指揮動作,事主只是出錢出物當孝子。
喪儀諸事商定后,首先派人去舅家(男喪)或娘家(女喪)報喪,請他們來看死亡是否正常,兒女是否都在,壽材壽衣是否完備,喪儀規格是否妥當。娘、舅家人來了,孝子在門前跪齊,嚎哭迎接。他們看了死者遺容后,若無異議,喪事才能按原定計劃進行。姑家、姨家、女婿、外甥、干親等等,則由“家門父子”中的侄男子弟分頭上門報喪,告知他們何時祭吊、何時埋葬,好讓他們如期前來吊唁。當地習俗人死后前兩日不穿白戴孝,俗稱“黑頭孝子”,第三日才“成服”。所以孝子報喪只能隔崖或隔墻喊,不能直入其門,俗以為“黑頭孝子”進門多有“沖撞”,會給主家帶來不祥。例如,有些人家院落蜉螞很多,俗以為是“黑頭孝子沖的結果”。
“五服”以外的鄰里鄉黨及族人,聞得噩耗后,便主動拿上香、紙前來燒紙吊唁與死者告別,謂之“送紙”,“送紙”的人多,就證明死者生前有德行,人緣好。
打墓
人死了一般都要盡快埋葬。因此,打墓是喪事中第一件要緊的事。當地人歷來特別相信“風水”、“脈氣”,認為祖先理在“藏龍臥虎”的“風水寶地”,后輩兒孫就可以升官發財,福祿并臻,人丁興旺,奕世不衰。富貴的說是“墳里‘脈氣’好”,貧賤的說是“墳里沒出下”,把后人的際運歸結于前人墳墓風水的好壞。所以,人們在墓址的選擇上非常慎重和認真。
人死后,由長男主孝陪同陰陽先生拿.上羅盤、戒尺、繩丈、木橛、镢頭等同到預定的墳地。根據八卦的來龍去脈、相生相克之理,參照八卦太極圖、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斷善惡吉兇,選擇“風水”好的“山向”,勾畫出墓址,俗叫“勾穴地”。“勾穴地”還要兼顧后來,夫妻并埋兒子為父母“掛腳”等事宜。如果葬于祖塋(俗叫“老墳”),穴位就好定,因為原先都是測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如果重造新塋,那就需要用八卦羅盤反復測看、劃線定位,同時插上五色旗子,擺上香案,敬告祖先,祭奠天地,行成瑩禮,當地把這種儀式簡稱“成塋”。解放后,墳地統一規劃,大田中的墳頭多被平毀,普遍實行了公墓制,塋地選擇的陋習已被破除,但“墓穴”請“陰陽”先生勘測定位的習俗仍在延續。
“陰陽”先生勾定了“穴位”之后,還要選擇黃道吉日才能破土動工。
過去,動土時,孝子還要燒香表、行大禮,祈神保佑,也就是為老人修陰宅的“奠基禮”。當地埋人的墓穴從構造上分兩部分:一是“明庭子”,垂直深約7.5尺至8尺左右,寬約4尺左右;二是“穿堂窯子”,在“明庭子”底部大頭一端,挖一個大小能放進棺材的土窯洞,一般高3尺多,深8尺多。過去當地土葬除了官紳,一般不用磚石。改革開放以來,群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修墓的規格也隨之升級。現在,“穿堂窯子”大都用磚箍,俗稱“磚箍墓”。還有些人趁老人健在時,就箍好了墓。一則為老人去世后,有備不忙;二則讓老人看一看自己歿后的“居屋”,以表兒女孝心。
當地人“打墓”還有許多講究:一是“陰陽”先生定好的穴位、釘好的木橛、劃好的開挖線,任何人不得移動或修改。二是打墓時間的長短,以靈柩在家停放時間的長短來決定。自“吉日”破土動工后,每天有人挖土,但必須在下葬前一日下午完工,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后。如果靈柩停放時間短,很緊迫,那打墓人就得風雨不避,日夜去干,絕不能誤了下葬時辰。三是打墓人都是親鄰相幫,一般不雇用。四是打墓人一日三餐,盡力款待。過去,每當吃飯孝子都要“以跪伴食,無命不起,直至食終”。如果時間緊迫,飯要送到墓地吃,送去的飯以食完不剩為好,萬一剩了,就地掩埋,忌諱帶回家中。現在,孝子“以跪伴食”的習俗已廢止。但是,孝子必須每天去墓地給打墓的人敬煙倒茶,磕頭示敬,吃飯時要給打墓人敬酒,這是絕不可少的禮儀。
盛殮
人死后三日內,若無特殊原因,就要把穿戴好的尸體抬進棺材里,俗叫“盛殮”或“人殮”。“盛殮”時全體孝子參加,親鄰幫忙,必須有娘舅家人在場,或得到他們的允許,并由本族年長者主持,否則不能“盛殮”。
尸體入棺,要穩正尸位,整飾尸相,下鋪紅褥子,上蓋紅被單,也取后輩紅紅火火之意。尸體與棺壁之間,緊插用紙包裹的松柏鋸末、葉末或草木灰,以作固定,防止晃動。安排就緒,方可蓋棺,俗叫“合龍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開。俗語說:“寧隔千里遠,不隔一層板。”所以,如果“盛殮”時,娘、舅家人未到,奔喪親人未至,“龍口”就不能合,棺蓋留個縫隙,等他們看了遺體之后,才能“合龍口”。
當地死人“人殮”還有個講究,就是舉尸入棺時,要由長子(承宗人)捧頭,其他人抬尸,小心翼翼地把尸體放入棺內。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影響,長子“入堿”捧頭,起靈摔“紙盆”,出殯領頭“扯纖”,以至以后的祭奠抱“牌位”、燒紙、酹酒,都是長子一人的事。只要長子在,任何人不能代替。
死者“入殮”后,孝子磕頭燒紙,痛哭舉哀。接著,請人書寫“銘族”,當地俗叫“主族”。所謂“主族”,就是在7尺長、2.5尺寬的紅綢或紅布上,寫出死者姓氏、名諱、評語等。生前有官職的還要在姓氏前加官銜,其評語叫“公評”,無官職的其評語叫“鄉評”,女的其評語叫“閨評”。下款還要把書寫人的官銜或學銜寫上,其姓名另用紅布或紅紙寫好貼上。“主旌”最好是請當地名人領銜寫,寫罷喪主必須恭謝,能請動名人,算是很有臉面的事。“主旌”雖然寫法不一,但一般如下:
為什么要寫“主旌”?因為死者“入殮”后,其形貌已不可見,故用以書寫死者姓名的旌幡作標志。當地喪事有的將“主旌”掛在靈前,有的開吊日掛在庭院內,作為象征,供客憑吊,以示對死者的敬重。“主旌’在下葬時,取掉題寫者姓名,展蓋于柩上,與死者一起埋葬。
設靈堂 “靈堂”是停尸、放柩、供人們祭奠及孝子守喪的地方。在廳堂正中掛一幅能遮蔽尸床或靈柩的大帳慢,帳慢正中書一大“奠”字,帳慢前空中懸吊剪有各種圖案的條形白紙“吊簾”,上書“嚴父(慈母)養育恩似海,兒孫未報終是憾”等悼語。帳慢前擺上桌子,桌上正中靠帳慢處供奉標志死者靈柩的靈牌或遺像,桌上擺上茶飯、點心、果品等供品,桌前沿陳列香筒、香爐等祭器,同時點上白燭。桌前糊上白紙桌裙,放著白紙包裹的土蟹,供灑酹奠酒用,還要放上“紙盆”。供孝子燒紙和來客祭奠盛紙灰。桌子兩側鋪上谷草或麥草,供孝子守喪跪臥(男左女右)。桌前至房門左右擺列“紙活”。這種“紙活”是由“紙活匠”用葦子、色紙扎糊而成,喪主掏錢購買。“紙活”的形式有:靈庭、過亭、冥兒、冥女、冥馬、仙鶴、祥鹿、鮮花、瑞草等等。還有“七星劍”、“十二件”等名堂。陳列多少根據喪家經濟狀況而取便。
房屋及庭院中大、小門上,在開吊祭奠前一日下午都要貼上白紙喪聯,當地流傳的“白事”聯語大體都是:“倚門人去三更月,泣杖兒悲五夜寒。”“守孝不知紅日落,思親常望白云飛。”“三更月冷鵑猶泣,萬里云空鶴自飛。”“白馬素車愁人夢,青天碧海悵招魂。”“桃花流水杳然去,清風明月何處尋。”“悲音難挽流云駐,哭聲相隨野鶴飛。”“三徑寒松含露泣,半窗殘竹帶風號。”“旌飄戶外含孝意,韻滿堂前慟悲情”等哀挽死者的套語。但要注意的是在聯語上要區別男女,否則就會鬧出笑話。
總之,在靈堂和庭院布置上要營造一種白茫茫、凄慘慘的喪事氣氛。
出子
人死后第三日早八九點鐘左右,是當地約定俗成的“出子”日辰。“出子”就是“出門告”、“出報訃(訃聞)”。當地也叫“成服”。叫“出子”是因為有顯示子孫多少的意思。“出子”是喪儀中絕不可缺、嚴肅而隆重的一環。“出報訃”的實際用意在于向社會公開宣告喪事。另有一種的說法是,不“出報訃”,亡人還自不知死,出了“報訃”,亡人才知道在陽世的壽命終結。“報訃”就是把死者的生卒年月,“五服”內的子、侄、孫寫在紙上(不上女性),貼在一個長方形的木板上,放在大門外,供人們觀看和了解。寫“報訃”在民間至關重要,若是死者無子,也無既定的繼承人,“出子”時必須臨時在侄輩中選一人作為承宗子寫在“報訃”上,寫了誰,誰就有“合法”的財產繼承權。“期服”、“大功”、“小功”等項下,應寫誰,誰在前,誰在后,誰遠誰近,都要慎重對待,絕不能漏人。反之,宗族之內、孝子之間會打架鬧事,弄得喪事混亂,家族不睦。“報訃”由陰陽先生書寫,格式不盡一致,一般寫法如下:
訃聞
不孝男XXX等罪孽深重,弗自殞滅,禍延顯考X府君諱XX(女性則寫:顯妣X府X孺人)。距生于XX年XX月XX日,不幸于XX年XX月XX日因積勞成疾,在本宅壽終正寢,享年X十又X歲,不孝男XX等叩地呼天,悲痛欲絕,親視含殮,停柩在堂,尊禮成服,承嚴(慈)命茲定于X月X日開奠,X月X日X時扶靈柩安葬X處哀此訃聞。
孤(哀)子XXX泣血稽首
齊衰期服孫XXX泣血稽首
齊衰五月曾孫XXX技淚稽首
小功服侄XXX拭淚稽首
麻服侄孫XXX拭淚稽首
所謂“成服”,就是在“出子”時,全體孝子穿白戴孝(詳見第二章第五節),拄起哭喪棍(俗稱“哭棍”,即柳枝纏上牙狀的白紙條,),滿院一片白。“孝服”的縫制沒有成規,一般除了給直系的女婿、外甥、已嫁女子有縫“孝衫”(即“孝褂”)的外,其他“家門父子”中的孝子“孝服”自備,有的只散漫鞋的白布。孝子穿上“孝服”以后,就要在靈前跪草守喪,接應來客祭奠,陪伴哭嚎致哀,一直守到出殯。孝子特別是親生子女在守喪期間,按舊禮要求,不洗臉,不剃頭,鞍著鞋,不坐凳,不吸煙,見人低頭,不食葷腥,寢苫枕塊,更不得亂開玩笑,嬉皮笑臉;女子不可涂脂抹粉。這種舊禮,現在多已廢止,但守喪致哀,乃人之常情,至今沿襲。
“出子”時,所有孝子要到齊,娘舅家人要在場,女婿、外甥及至親也要參加。吹著嗩吶,奏起鼓樂,全體孝子在靈前磕頭燒紙后,由長子懷抱“報訃”領頭,其他孝子手拄“哭棍”隨后,排成一串,哭奔大門以外,把“報訃”放在顯眼的地方,孝子跪成一片,燒紙磕頭,再返回靈前燒紙獻飯。“出子”時孝子越多,陣容越龐大就越體面,人們借此來顯示死者兒孫滿堂,家族人多勢眾,所以,民間對“出子”的禮儀非常重視。
請主
實際上是請“陪客”,但當地人卻叫“請主”。就是在開吊祭奠的前一日下午,把“五服’之內先于死者而亡故的兄、弟或妯娌的“神靈”請回來,陪伴新故者共享祭禮。男死請“兄、弟”,女死請“妯娌”,男女不能混請。“請主”時,前有鼓樂吹打,孝子列隊跟隨。請誰,誰的長子抱其“牌位”領頭燒紙,墳頭在的在墳上燒,墳頭平了的在十字路口燒紙。吹吹打打,滿坳轉悠,也有向村鄰宣告第二天開吊祭奠的意思。“請”完回到自家大門上,早有女孝子跪成一片,嚎哭迎接,然后回到靈前,把所有“牌位”以新故者“靈牌”為中心,分左右、按長幼雁翅形擺放停當。接著磕頭燒紙、獻飯,好讓他(她)們一起“吃、喝”。
“請主”完了之后,女婿、外甥或兒子向死者獻羊,俗叫“領羊”(也有提前“領”的)。“領羊”就是把綿羯羊拉到靈前,贊禮者面向靈堂高喊:"x x獻羊者名字),給你領羊哩!”有人便把水灌入羊耳,灌后還說:“抖毛大領。”羊受冷水刺激全身抖動,就算是死者“領了”,拉出去宰殺作席場,第二天待客。為什么給死者“領羊”?有的說是送給死者在陰間當馬騎的;有的說是讓死者食用的;有的說是讓死者馱錢的。人們各有自己的理解,沒有什么定論。
開吊
一般在安葬前一日,設席待客祭奠。所謂“開吊”也有公開祭奠的意思。當地俗稱“來客”或簡稱“奠”、“吊”。此日來客最多,也是喪事的高潮。
當日清晨,先由孝子跪拜燒紙,“執客”動手,在大門以外“出紙”。當地人把這種“紙”叫“大紙”,是由“紙活匠”用各種色紙(以白紙為主),鑿刻出金錢、花紋等圖案,用葦子作骨架,扎成亭臺樓閣模樣,然后粘糊串連成筒狀長條形,外加紙質旗蟠飄帶,吊掛在兩丈左右的高桿上。其簡繁由喪家自定。“出紙”有揚幡招魂、招回死者靈魂享受祭奠的意思。
“出紙”畢,接著是孝子在靈前磕頭燒紙,給亡靈獻飯。獻飯時,還要把喪事中殺了豬的豬頭都獻上。來客一看祭桌上的豬頭,就會知道過喪事殺了幾口豬。
當日,親朋鄰里陸續前來祭奠,喪家大門外設“禮桌”、“禮簿”,有人專門登記來客和禮品,俗叫“上禮”。凡有來客都鼓樂齊奏,熱情歡迎,有“知客”專職接客。客人先在“禮桌”“上禮”,再到靈前燒紙奠酒。禮品中若有“名人”題寫的匾幛之類,要在贊禮人的帶領下,樂隊前行,孝子列隊隨后前往村旁跪拜迎接,以示尊重。近年來,喪事奏樂除了嗩吶以外,又引了西洋鼓號,就顯得更加壯觀、莊重、氣派。
來客祭奠多贈“燒紙”、貢香、臺蠟、紙活、禮饃、(俗稱“奠儀”)等;至親也有送恭旌、靈條子(布料上面貼上悼詞)、挽聯的;還有敬獻花圈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改革開放以后,雖然提倡“厚養薄葬”,“喪事簡辦”,但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喪事規模上有所升溫,攀比之勢蔓延。許多人以喪事匾、幛多為榮。不管誰死了,生前德業如何,“行情”送禮的人們都要湊在一起,請有“職銜”的人掛名題詞,制作匾、幛以示悼念和敬意,所以,匾、幛就有了濫、俗之嫌。
來客在靈前燒紙奠酒后,就有人散給他們“孝紗”,以作佩戴。接著由總管安排,知客招呼他(她)們人席就餐。不參加第二天早上“送埋”的一般親友,飯后即可向喪主告別離去。
祭禮
喪事應當過幾天,在當地沒有定則。一是根據“陰陽”先生推算選定的埋葬吉日定;二是根據喪家的籌備情況定;三是根據時令季節定,如盛夏就得快葬。因此,喪事過四五天、七八天的都有。過去,還有因“年命”不利,不宜動土或其他原因而厝柩待葬的習俗,就是把靈柩用土蟹砌埋起來存放,等待吉日吉時再過事埋葬。
當地喪事大體分為普通事、官賓事、加祭事三種類型。普通事無主官、土官、禮賓,有少數吹手吹奏嗩吶即可。不行“點主”禮,僅跪草守靈,燒紙奠酒,接待來客祭奠而已。官賓事樂隊龐大,禮節復雜,耗費極大,惟富有人家才能辦得起。要請有功名的主官一人,土官一人,禮賓四人,著舊式袍服,戴舊式禮帽。分別有祭墓志銘、祭大木、行家祭禮(即“三獻禮”)、“點主”禮,還有墓前“祭后土”等等儀式。每舉行一項儀式都須鼓樂齊奏,呼叫贊禮,三拜九叩,讀文祭告。過去,有些喪家還請和尚、道人誦經“打醮”,超度亡靈。加祭事(也叫“追祭”)就是過去因家貧或其他原因,覺得父母葬禮不隆,后來兒孫發了財,選擇吉日另行祭奠;或是另擇“風水”改葬、遷墳(俗稱“翻埋”)。其形式可以按普通事過,也可以按官賓事過,主要是祭奠亡靈,緬懷老人生前對本人的恩德,宣讀哀詞祭文,為死者歌功頌德,為自己揚名夸富,也叫給老人“補心”。
那么,什么叫“點主”?
人死了以后,兒孫們就要為他(她)們制作、書寫牌位和靈牌,牌位用于后來祭祀供奉(有的坯子是提前制作的),父母牌位(柏木)放在一個木質帶套的座子里,俗叫“神主樓”。據說,源于《二十四孝》中“丁蘭刻水重行孝”的故事。靈牌是標志死者靈柩,并隨靈柩一起埋葬。特別禁忌靈牌和牌位放在一處或互相見面。
有的在牌位背面還簡要寫上死者生卒時間和行述。當地講究的是,“牌位”上書寫亡人姓氏名諱的一行字,必須取合“生老苦病死”五字中的“生”或“老”,“神主”的“主”字一定要落在這兩個字上,“生”字最吉,“老”字次之,就是說這一行字的字數必須是6或7、11、12、16、17字,余類推。
“點主”是官賓事中的一項儀式,其過程是這樣的:將“主官”事先安排在鄰居家中(假稱“公館”),孝子列隊由贊禮人帶領,鼓樂細吹細打,到“主官”門前樂奏三遍,“主官”出門行上路禮,事先安排人扮作“八抬大轎”狀,兩側舉著“肅靜回避”牌和芭蕉扇、四面彩旗,鳴鑼開道,緩緩前行。作“主官”的文質彬彬、慢條斯理,孝子五步一叩,十步一拜,炮聲噼啪,鼓樂伴行,后面有一人燒紙,一人撒五谷雜糧和“紙錢”,叫做“打散錢”。十字路口要安排一名假扮的貧苦百姓攔轎“告狀”。回到靈前,樂人三次“報鼓”;廚師用一塊紅紙包一方塊豬肉獻給“主官”叫“獻印”,“主官”均給他們賞錢。廚師領賞之后還要說:“祝老爺高升再高升!”等吉利話,然后“點主”。因為牌位上或家譜、家影上,其他字均已寫妥,只有“神”字缺最后一豎,“主”字先不寫一點,行點“主”禮時,由“主官”用毛筆蘸上朱砂紅去完成。贊禮人拖長聲音高喊:“通一神!”“主官”便補寫“神”字一豎;接著高喊:“點一主!’,再補寫“主’,字一點,統稱“通神點主’,。“點主”后,一些人還讓“主官”給小孩印堂虱個紅點,以圖吉利。行“點主”禮的目的在于借助“官威”點化亡靈,使其在陰間有體面、顯神通,更好地保佑后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