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易學占卜法的發展源流
《斷易天機》中隱晦的卦象
編者序:易學占筮必備之書
目錄
本書內容導航
上篇·斷易方法
第一章 六十四卦概說:《易經》占筮的符號體系
1. 《易經》:中國文化之源
2. 從太極到六十四卦:《易經》的符號體系
3. 伏羲六十四卦:包含天地生成之理
4. 文王六十四卦:包含事物的發展規律
5. 《易經·經部》:用卦爻辭解讀六十四卦
6. 六十四卦占筮大宗:六爻預測法
7. 京氏易學:六爻占測的理論基礎
8. 《斷易天機》:六十四卦占筮的里程碑
第二章六十四卦占筮基礎:基本概念
1. 陰陽五行學說:易學的宇宙觀
2. 天干地支:宇宙中事物變化的載體
3. 五行的狀態:旺相休囚死和寄生十二宮
4. 合化刑沖害:干支的內部關系
5. 干支記時:傳統的記時體系
6. 干支納音:干支結合后的五行屬性
7. 六爻:六十四卦的構成
8. 萬物萬象之源:八卦屬性
9. 成承比應:卦象的內部關系
10. 八宮卦:六十四卦的新序列
11. 納甲:五行、卦畫、干支的結合
第三章 斷易第一步:占斷步驟
1. 占筮前的準備:啟請卦神
2. 起卦:金錢起卦法
3. 確定卦象的名字及屬性:定卦名
4. 賦予各爻干支五行屬性:裝干支
5. 把握卦象的核心:安世應
6. 身爻之喜忌:安身爻
7. 連接卦象和事物的紐帶:起六親
8. 歸納事物性質的依據:配六神
9. 六爻裝配總結:六十四卦世應六親裝配圖
第四章 斷易第二步:吉兇分析
1. 斷易分析總則:看卦斷卦之法
2. 了解六親所代表的事物:六親取用
3. 六親臨世爻:六親持世的吉兇分析
4. 六親爻變:六親爻為變爻時的吉兇
5. 六神的含義:占卜中六神所代表的意義
6. 六神臨世爻:六神持世的吉兇分析
7. 六神動斷:六神爻為動爻時的吉兇
8. 六神入五行:六神與五行同爻的吉兇
9. 六神持世斷病:六神持世對應的疾病
10. 取用神:預測分析的前提
11. 元神、忌神和仇神:用神之間的相互關系
12. 進神和退神:爻變之后的吉兇占斷
13. 吉兇神煞:爻中神煞的吉兇占斷
14. 五行旺相發用:以旺相休囚死占斷吉兇
15. 五行長生發用:以寄生十二宮占斷吉兇
16. 天干地支發用:合沖刑局對吉兇的影響
17. 爻的動靜與生克:可判斷事物發生時間
18. 應期:判斷所測吉兇發生的時間
第五章 《斷易天機》占筮實踐:不同事物的占測分析
1. 預測財運:以六爻規劃財富人生
2. 預測工作:以六爻把握職場風云
3. 預測婚姻:以六爻構建幸福生活
4. 預測疾病:以六爻打造健康體魄
5. 預測天氣:以六爻掌握氣候變化
6. 預測比賽:以六爻先知賽場勝負
下篇·天機詳解
第一章 乾宮吉兇斷:乾宮八卦占筮詳解
1. 乾卦占筮吉兇:大通有利,元亨利貞
2. 姤卦占筮吉兇:不期而遇,宜謀忌娶
3. 遁卦占筮吉兇:君子退避,小人相助
4. 否卦占筮吉兇:陰陽乖離,不利君子
5. 觀卦占筮吉兇:春風浩蕩,財官順遂
6. 剝卦占筮吉兇:人離財散,謹慎隱忍
7. 晉卦占筮吉兇:禍滅福生,利見王侯
8. 大有卦占筮吉兇:抑惡揚善,豐財利義
第二章 坎宮吉兇斷:坎宮八卦占筮詳解
1. 坎卦占筮吉兇:堅定信心,突破險阻
2. 節卦占筮詳解:謹慎節約,福壽康寧
3. 屯卦占筮吉兇:遭遇困境,宜靜忌動
4. 既濟卦占筮吉兇:所求必從,所欲必遂
5. 革卦占筮吉兇:移風易俗,實現革新
6. 豐卦占筮吉兇:盛大光明,藏有隱憂
7. 明夷卦占筮吉兇:君子受厄,韜光養晦
8. 師卦占筮吉兇:老將統兵,所向披靡
第三章 艮宮吉兇斷:艮宮八卦占筮詳解
1. 艮卦占筮吉兇:適可而止,安靜無虧
2. 賁卦占筮吉兇:光彩垣赫,舉止端莊
3. 大畜卦占筮吉兇:富有積蓄,先吉后兇
4. 損卦占筮吉兇:先易后難,堅守誠信
5. 睽卦占筮吉兇:大事不吉,小事順利
6. 履卦占筮吉兇:居安思危,有驚無險
7. 中孚卦占筮吉兇:忠信為本,厄難消除
8. 漸卦占筮吉兇:循序漸進,利于嫁女
第四章 震宮吉兇斷:震宮八卦占筮詳解
1. 震卦占筮吉兇:空響無形,求事難遂
2. 豫卦占筮吉兇:安樂喜悅,出師必勝
3. 解卦占筮吉兇:惡事消散,走出困境
4. 恒卦占筮吉兇:安靜守常,舉事有利
5. 升卦占筮吉兇:出暗向明,積小成大
6. 井卦占筮吉兇:安身勿動,守道無虧
7. 大過卦占筮吉兇:過猶不及,保持中庸
8. 隨卦占筮吉兇:順從大道,改故鼎新
第五章 巽宮吉兇斷:巽宮八卦占筮詳解
1. 巽卦占筮吉兇:順暢無阻,利為君子
2. 小畜卦占筮吉兇:小有阻礙,終究亨通
3. 家人卦占筮吉兇:陰陽得位,家庭和合
4. 益卦占筮吉兇: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5. 無妄卦占筮吉兇:無妄之災,居安慮危
6. 噬嗑卦占筮吉兇:上下相合,內外皆安
7. 頤卦占筮吉兇:萬物得養,惡事消散
8. 蠱卦占筮吉兇:盛世隱憂,亟待革新
第六章 離宮吉兇斷:離宮八卦占筮詳解
1. 離卦占筮吉兇:光明美麗,財散人離
2. 旅卦占筮吉兇:羈旅棲棲,先喜后悲
3. 鼎卦占筮吉兇:鼎定和美,求官不利
4. 未濟卦占筮吉兇:求事未成,多有臃滯
5. 蒙卦占筮吉兇:回還反復,疑惑不前
6. 渙卦占筮吉兇:惡事離身,患難將消
7. 訟卦占筮吉兇:止訟免爭,利見大人
8. 同人卦占筮吉兇:兩人契義,其利斷金
第七章 坤宮吉兇斷:坤宮八卦占筮詳解
1. 坤卦占筮吉兇:柔順舒展,所作皆成
2. 復卦占筮吉兇:去而復返,失而復得
3. 臨卦占筮吉兇:內悅外順,人財和雅
4. 泰卦占筮吉兇:天地交泰,吉順惡亡
5. 大壯卦占筮吉兇:舉事有利,先順后逆
6. 夬卦占筮吉兇:事易未成,必須剛斷
7. 需卦占筮吉兇:前有險阻,靜觀待變
8. 比卦占筮吉兇:相親相依,和柔貞吉
第八章 兌宮吉兇斷:兌宮八卦占筮詳解
1. 兌卦占筮吉兇:利有攸往,無不利貞
2. 困卦占筮吉兇:君子受困,小人得志
3. 萃卦占筮吉兇:內外喜悅,萬事蕃息
4. 咸卦占筮吉兇:天下和平,夫婦康寧
5. 蹇卦占筮吉兇:背明向暗,前途艱難
6. 謙卦占筮吉兇:利用謙遜,萬事無違
7. 小過卦占筮吉兇:進則有咎,退則無愆
8. 歸妹卦占筮吉兇:閉塞不通,所作不順
附錄 易占名家歌賦秘訣
沒有兇吉之分,難道對你好的就是吉嗎,不好就是兇?只是相對某人某事而言。要說吉卦也只有一個,謙卦。沒有絕對的兇吉。
《周易》節卦的核心思想是講節度的,主要表現在修身齊家、為國等層面;同時節卦也包含節儉的思想,這主要是財用等日常生活層面。儒、墨各執一端。儒家主要繼承了節度的思想,以此豐富了中和、時中的中庸思想;墨家主要生發了節儉思想,提出了節用、節葬等主張。
《周易》包羅萬象,是中華智慧的源泉,先秦諸子的思想也多受《周易》的啟發和影響。本文試就《周易》節卦所蘊涵的思想與墨子節用、節葬思想的比較,及儒、墨在“節”上的不同取向作一分析。① 《周易》作為一部閃爍著先哲智慧光芒的、百科全書式的經典,在六十四卦中能夠有一卦專門講“節”,足見作易者對節的重視。與之相應的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也對節情有獨鐘,在《墨子》一書中今存“節用”上、中篇,“節葬”下篇,另有“辭過”篇也是專門講節的。②那么,節卦的節與墨子的節有什么關聯?我認為,墨子尚節思想是受《周易》節卦影響而生發的,但他重點發展了節卦中的節儉思想。對節卦中的節度思想,墨子雖有繼承,但其發展節度思想不如孔子生發的徹底、深刻。
節卦之節是廣義的節,既包含在為人處世、為國方面的節度意思,也有財用方面的節儉意思。《序卦傳》“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孔穎達解釋“節者,制度之名,節止之義。制事以節,其道乃亨。”朱熹亦曰“節,有限而止也。”《周易》節卦肯定“安節之亨”,“甘節之吉”,指出“苦節貞兇。”因此,節卦重點突出的是節度的思想,反對過和不及,并從對不節、苦節兩個極端的否定,引出甘節的得位中正。在《周易》中,節度的思想不只存在于節卦一卦之中,在許多卦里都或多或少地蘊涵著類似的觀點,而且體現在為國、修身齊家等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如作為《周易》首卦的乾卦就是以龍為喻,進行總論式的闡發,提出要居中得位,中節合度不逾越,在下則“潛龍勿用”,在上則“亢龍有悔”,惟有九五居中得正而“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又如臨卦九五“知臨,大君之宜,吉。”說的是君王應該具有臨卦《彖傳》所說的 “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 那樣的大智。除了修身、治國等要講節度,古人在狩獵等活動中也強調節度。比卦九五的“王用三驅失前禽”講的就是在田獵方面要遵守節度的狩獵習慣和規制。凡狩獵必使虞人將狩獵區域圍三面而留一面。圍獵時,虞人將獵物趕出來,如果獵物朝著留出的那面逃竄則不能射殺,任其逃逸;而對往里跑的,則逐而獵之。屯卦六三“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則講如果沒有虞人配
周易研究
學界對《周易》節卦與墨子尚節思想的比較研究尚不多見,孫熙國在《周易研究》2001年第4期發表的《<周易>古經與墨家思想》雖有一部分專門談了“《節》卦與墨家的尚節思想”,但還不全面、不深入。
墨子校釋
王煥鑣先生在《墨子校釋》一書中認為現存《墨子》“辭過”“篇中只言宮室、城郭、衣服、飲食、舟車和蓄私之節,無一語及于‘辭過’,而與《節用》上、中兩篇內容全同,當為《節用下》篇原文。”
合、引導的獵鹿行動是不宜進行的。如果強行追獵,必有吝。這些都是先民在狩獵方面的節度觀,說明當時已經有了不涸澤而漁的意識,體現了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思想,后來將這種狩獵方式引伸到治國上,則衍生出網開一面的法律寬宥。儒家所說的“不教而殺謂之虐”[1]和反對“罔民”[2]等思想主張都與此有關。這種講求節度的狩獵方式說明了很早中國人就有了科學發展觀,就理解了人與自然的依存和共生關系,并能自覺地將其應用到為國上。
治理其財,用之有節
《周易》節卦除了具有節度的核心概念,還具有在日常生活別是財用上應該節儉的意思,只不過由于節卦更多談的是節度意義上的節,節儉的意思不很突出罷了。對于節卦的節儉含義,《彖傳》明確指出:“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朱熹在《周易本義》中也認為節卦有節儉的含義,所謂“治理其財,用之有節。”這些都是把節儉作為節卦的應有之義來看待的。其實《周易》中重視節儉的卦還有一些,如否卦《象傳》“君子以儉德辟難”告訴我們否卦也是講節儉的,并把節儉作為一種道德來看。這種觀點成為后世“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3]的思想淵源。
墨子尚節的思想在含義上與周易的節卦側重不同。墨子主要強調的是財用上的節約和節儉,他的節觀集中體現為節用、節葬、非儒、非樂。墨子認為“惡恭儉而好簡易,貪飲食而惰從事,衣食之財不足”[4]是造成一個人貧窮的原因;為政者橫征暴斂,在宮室、衣服、食飲、舟車、蓄私等方面不節儉,是導致國家昏亂的根源。與此相反,“禹七年水”、“湯五年旱”卻沒有出現“凍餓之民”,就得益于“其生財密,其用之節也。”[5]由此得出結論是,不論個人還是國家,不論修身還是為國,都要尚節,并提出了“財不足則反之時,食不足則反之用”[5]和“以時生財。固本而用財,則財足”[5]的思想。墨子強調財用上的節約,最終落腳點也在于治理國家上的應用,通過“節于身,誨于民”,達到“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財用可得而足”[6]的目的。同時,尚節也是墨子兼愛思想在財用上的體現,更是他關于為國的一個重要主張。墨子把節作為實現富國強兵的手段,認為“其用財節,其自養儉,民富國治。”[6]在他看來,在治國上要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須“去其無用之費”,“去無用之費,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7]只要這樣才能“用財不費,民德不勞,其興利多矣。”[7]并一針見血地指出“今天下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勞,其籍斂厚,民財不足,凍餓死者不可勝數”[7]的為政誤區。墨子把培養崇尚節儉之德的社會風氣作為一種統治手段,認為“其民儉而易治,其君用財節而易贍也。”[6]“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為養也,故民無仰則君無養,民無食則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務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節也。五谷盡收,則五味盡御于主,不盡收則不盡御。”[5]主張在國家遇到饑謹災荒時要損祿以縮減行政支出,并在飲食、衣服、車馬等方面降低規格,“徹驂騑,涂不蕓,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5] 苑囿。
甘節與苦節
從初爻到六爻的漸次演變,節卦向我們昭示了有節乃亨,乃吉;不節或苦節,特別是苦節,都將導致兇的結果這一義理。從初九“不出戶庭,無咎”和九二“不出門庭,兇”這兩爻的關系看,“不出戶庭”是針對節之初而言的,所謂“知通塞也。”[9]告訴人們要謹言慎行。“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10 ]而由戶庭發展到門庭時,則應知節而動,到了該通塞的時候,如果仍然蟄居不出,則兇。即所謂的“失時極也。”[9]初、二兩爻體現的是“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10]的道理。六三是告戒不節的人要知嗟悔,六四則要求人要“安節”,“安節,亨。”節卦的核心之爻在于九五“甘節”,“甘節”是節卦所倡導的理想之節。節卦反對的是“不節”和“苦節”。不節若嗟悔尚可無咎,而苦節由于“其道窮也。”[9]必將“貞兇,悔亡。”節卦卦辭開門見山說:“節,亨,苦節不可貞。” 一語道破了節卦尚節、反對苦節的主旨。因此,我們不難看出,節卦所倡導和弘揚的是九五這個全卦之主所體現出的義理——甘節。金景芳和呂紹剛先生認為“甘是味之中,甘可以受和。和就是節咸枯酸辛等偏味而使之適中。”[11]《周易》尚中、尚正。此九五,以陽居中得正,把節卦的意蘊都囊括于此。正如《周易》坤卦用黃裳的色之中來譬喻一樣,這里作易者用味之中來譬喻節的中正內質。與九五相反,上六則居節卦之極,過中,故云“其道窮也”。《周易》講陰陽消長、否極泰來,上六過中,按照易理,必將發生質變,發展到下一卦。因此,作易者用苦節來給上六定位,而這個定位正是卦辭 “苦節不可貞”理念在爻辭中的具體體現,是《周易》所否定的。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在對節卦的六爻進行縱向維度的解讀后,我們有必要將節卦與他卦進行橫向維度的綜合考量。在六十四卦中,與節卦關系較密切的,一是艮卦,一是小過。先說艮卦。“節,止也。”[12] “艮,止也。”[13]節卦初、二兩爻講言語之節,艮卦的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亦講言語之艮止。艮卦《象傳》所強調的“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其輔,以中正也。”說明艮止的關鍵在于居其位、中正,這也與節卦《象傳》所說的“甘節之吉,居位中也”的意思相同。艮卦“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13]的思想與節卦所隱含的“知通塞”、“時極”的觀點是極其相近的,并且成為儒家“無可無不可”、“時行時止”的處世哲學的理論濫觴。再說小過。節和小過在六十四卦中分處第六十卦和六十二卦,中間僅隔一個中孚。《序卦傳》曰“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闡明了三卦之間內在的邏輯關系。苦節必過,但中孚是講誠信的,所以“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14]故為小過。而同樣是 “慎言行,節飲食”[15]的頤卦,卻因為頤養使得養患為大,頤之后,必大過。“大過,顛也。”[12]“小過,過也。”[12]《雜卦傳》對大過、小過卦名之釋正說明了作易者有循序漸進、量變質變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除了從義理上分析節卦與小過的關聯,我們還可以從象數上得到進一步印證。從兩卦的卦象看,如果暫不考慮上爻,節卦與小過兩卦的其余五爻從初到五都是陰陽顛倒,惟獨兩卦的上爻都是陰。那么為什么在這點上沒有顛倒呢?我認為這主要是由于周易以陽為大,以陰為小,故大有、大畜、大壯、大過皆陽多于陰;小過則陰多于陽。①如果小過上爻不是陰而是陽,則小過全卦的陰爻、陽爻數均為三,陰陽爻數相等,則無過可言。
苦節的傾向
對比《周易》節卦,我感到墨子的節用、節葬思想已有苦節的傾向。如,在衣服方面,主張“冬服紺緅之衣,輕且暖,夏服絺绤之衣,輕且凊,則止。”[16]在飲食方面,提倡圣王之制“足以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不極無味之調,芬香之和,不致遠國珍怪異物。”[16]反對“大國累百器,小國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視,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6]的驕奢淫逸。在居住方面,認為住所“旁可以圉風寒,上可以圉血霜雨露,其中蠲潔可以祭祀,宮墻足以為男女之別,則止。”[16]在交通方面,墨子認為圣王作舟車是因為“重任不移,遠道不至。” [6]因為“大川廣谷之不可濟。”[16]
①小畜是個例外,乾下巽上,陽多陰少。對此,金景芳和呂紹剛先生在《周易全解》中解釋為“此一陰爻畜五陽爻,故曰小畜。又,巽順畜剛健,是用柔順即‘小’的辦法,不是用強力即‘大’的辦法,也是本卦取名小畜的一個因素。”
而舟車的作用就在于“車以行陵陸,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7]“以便民之事……可以任重致遠。”[6]因此“凡為舟車之道,加輕以利。”[7]“足以將之,則止。”[16]在喪葬方面,墨子反對“大棺中棺,革阓三操,璧玉即具,戈劍鼎鼓壺濫,文繡素練,大鞅萬領,輿馬女樂皆具,曰必捶涂差通,壟雖凡山陵”[17]的厚葬做法,倡導“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領,足以朽肉;”“哭往哭來,反從事乎衣食之財,佴乎祭祀,以致孝于親”[17]的墨家節葬之法。總之,墨子的節用、節葬思想就是取法古者圣王的“節用之法: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16]
墨子把衣、食、住、行、葬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生活支出方面的節儉引申到禮樂制度上,則主張非樂,反對儒家所倡導的繁復侈糜的禮樂制度。《墨子》“非樂”篇開宗明義指出:“仁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非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樂,口之所甘,身體之所安,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墨子痛切地看到,“今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既已具矣,大人銹然奏而獨聽之,將何樂得焉哉?其說將必與賤人不與君子。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18]并以齊康公喜好“萬”舞而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為例,揭露了“王公大人惟毋為樂,虧奪民之衣食之財,以拊樂如此多也”[18]的問題實質。由此可見,墨子不是簡單地反對禮樂,而是針對驕奢淫逸的殘酷社會現實主張非樂。他把非樂的原因歸結為王公大人為了享樂而厚斂于民。
墨子節用、節葬、非樂等尚節思想是他面對“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6]的社會現實所發出的吶喊,雖然有一定程度的“苦節”傾向,但其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現實合理性。“此墨子之所長,雖百家弗能廢也。”[19]墨子不僅在思想上有苦節的傾向,其行止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苦行僧。墨者大多過著“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糲糧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19]的簡樸生活。其形象更是“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20]的苦修者。墨子本人則是身體力行“苦節”的榜樣,曾從魯國出發,“裂裳裹足, 日夜不休, 十日十夜而至於郢。”[21]長途跋涉到楚國,說服楚王無攻宋。墨子取法大禹“形勞天下”,率領徒眾“以裘褐為衣,以屐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22]被時人稱為有“狂疾”[23]的人。也正是由于墨家過于苦節,后人在探究墨家起源時,猜測 “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24]墨子自苦至甚,乃至連“言距楊、墨”的孟子也不得不承認,墨家學派的人具有“摩頂放踵利天下”[25]的大無畏的自我犧牲精神。莊子更是稱贊墨子為“天下之好也。”[22]但象墨子這樣自虐狂般的苦修,非人人可為。“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22]王夫之在談到“苦節”時所說的“孤行自尚,苦不可貞,亦危矣哉!”[26]用在墨子身上是再恰當不過了。盡管“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鑩循”[19]但墨子的尚節思想以其“強本節用,則人給家足”[19]的現實功用,滲透到中華民族的文化深層。雖墨學中絕,崇儉戒奢、艱苦樸素的尚節思想卻從沒有游離于主流文化之外。 在先秦的百家爭鳴中,儒、墨俱為顯學,且彼此攻訐最烈。儒、墨的思想分歧很多,這里僅以他們在“節”問題上的不同取向進行一下比較。
儒、墨的尚節思想都與《周易》有淵源關系,但二者的取向不同。就儒家來說,主要繼承了節卦的節度思想。儒家的節有中節、時中、適宜、無過無不及等中庸的思想內涵。以孔子為例,孔子對節的認識和從中生發的義理主要體現在彖、象等“十翼”上。①節卦卦辭的《彖》曰:“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 認為節卦的根本在于得中,“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只有居當其位,以節來規制,才能
①本人認同《周易》“十翼”為孔子或孔門弟子所作的觀點。
中正以通
中正亨通,節卦的亨就在于中正以通。“甘節之吉”也就在于“居位中也。”而“失時極”的“不出門庭”和“其道窮”的“苦節”都違反了中庸“時中”的原則,是孔子所堅決反對的。在孔子看來,天地是四時和萬物產生的源,“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27]道出了孔子的天道觀。根據《周易》,天與地就是乾與坤,就是陰和陽,是所謂的易之門,易之蘊。這對對立統一的矛盾體是世界產生的基礎,“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28]在節卦里,孔子在天地與萬物之間加進了四時,認為天地之節是產生四時的前提,所謂“天地節而四時成。”[29]“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10]“時”是孔子對《周易》的義理的一大闡發。《坤·文言》“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大有·彖》“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豫·彖》“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圣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在孔子看來,具有時、質的“節”是符合天道運行規律的。因此,孔子進一步通過對自然規律的闡發,把突出時中內涵的尚節思想最終落在人事上,講求與天地同步,上順乎天,下應乎民。“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并將自然界的“天地節”引申到社會秩序上,強調“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10]而秩序在孔子那里是以禮樂制度的形式,表現著名分、地位的差異。“當位以節”更說明了節的重點是位,“列尊卑者存乎位。”[10]“其出入以度。”[29]這個位是不能亂的,位亂了必不節。所以節卦在為國上的功用就是“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由此不難看出,儒家從節卦中主要汲取了節度的思想,并進而發展了節的內涵和外延,使節、度與時、中等概念一樣成為中庸思想的核心概念。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孔子在汲取節卦中所蘊涵的節度思想精髓的同時,對節卦所包含的節約、節儉思想也有所吸納,提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30]對“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31]且不改其樂的顏回也是勖勉有加。但孔子更注重中庸,他既反對過奢,也反對過儉;既不主張太無節制,也不贊同自苦太甚。認為“奢則不孫,儉則固。”[32]如果非要在奢與儉之間選擇的話,孔子也還是“與其不孫也,寧固。”說穿了,孔子主張的是奢儉適度,適中有節,節儉與否要服從于節度,具體講就是節儉要符合禮樂制度的要求。如,在飲食上,孔子雖然“食無求飽”,但也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33]不過一旦“聞韶”,亦可以“三月不知肉味。”[32]在祭祀問題上也深受 “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檎祭,實受其福。”[34]的影響,主張祭祀不在祭而在禮,祭品不在豐而在誠。孔子不贊同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的做法,道出了“爾愛其羊,我愛其禮!”[35]的內心貞愨。
富貴以道其前,明罰以率其后
和孔子一樣,墨子也對《周易》節卦的節度和節儉兩個主旨都有所繼承,所謂“夫知者,必尊天事鬼,愛人節用,合焉為知矣。”[36]但墨子主要汲取的是節卦的節儉思想。關于墨子節儉主張前面兩個部分多有述及,此不贅述。墨子雖然更重視節用、節葬等日常生活、財貨日用的節,但他對《周易》節卦的節度之節也有較深的體悟。墨子的節度思想說穿了就是順應天志,尊天事鬼。曰:“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輪匠執其規矩,以度天下之方圜,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37]“然則奚以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以天為法,動作有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則為之,天所不欲則止。”[38]而天何所欲?則“天欲義而惡不義。……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37]“順天義者,義政也。”[37]以此為政,“使治官府,則不盜竊,守城則不崩叛,君有難則死,出亡則送。”[39]墨子深刻地認識到在“上下交征利”的社會現實面前,不能單純靠“義”,還要靠“利”來引導。認為“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主要是“其愛民謹忠,利民謹厚,忠信相連,又示之以利。”[16]并進而主張“富貴以道其前,明罰以率其后。”[40]墨家這種利刑相參,誘之以利、齊之以刑的為政主張與儒家“導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主刑輔治國方略是大相徑庭的。
三年之喪
儒、墨的分歧在尚節問題上表現得很突出。墨家原出于儒,“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41]墨子攻擊最多的也是儒家的厚葬久喪,認為“三年之喪”的厚葬久喪習俗使人長期悲哀,身心憔悴,“冬不仞寒,夏不仞暑”,“扶而能起,杖而能行。”[17]發出“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猶尚有節;葬埋之法,人之死利也,夫何獨無節”[17]的詰問,指出“繁飾禮樂以淫人,久喪偽哀以謾親,立命緩貧而高浩居,倍本棄事而安怠傲,貪于飲食,惰于作務,陷于饑寒,危于凍餒”[42]的危害性。在反對厚葬久喪的同時,墨子也反對儒家過度的繁文縟禮和禮樂制度,并借晏子之口攻擊儒家“好樂而淫人,不可使親治;立命而怠事,不可使守職;宗喪循哀,不可使慈民;機服勉容,不可使導眾。孔某盛容修飾以蠱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禮以示儀,務趨翔之節以觀眾,博學不可使議世,勞思不可以補民,絫壽不能盡其學,當年不能行其禮,積財不能贍其樂,繁飾邪術以營世君,盛為聲樂以淫遇民,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學不可以導眾。”[42]墨子非儒,儒亦距墨。孟子主要針對墨子的兼愛論,指斥“墨氏兼愛,是無父也。”“是禽獸也。”[43]而援儒入法的荀子則觸及到墨子的尚節思想,在認同“節用裕民”乃“足國之道”[44]的同時,指出墨子“上功用,大儉約”[45]的弊端在于“蔽于用而不知文。”[46]同時荀子也對墨子的非樂思想發表了不同意見,指出“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47]并把“樂”作為和“禮”一樣的“治人”工具,推崇為“天下之大齊也,中和之紀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47] 針對墨子的思想,荀子得出的結論是:“墨子之‘非樂’也,則使天下亂;墨子之‘節用’也,則使天下貧。”[44]
儒、墨殊途同歸
盡管儒、墨有這么多的不同,在節的問題上,儒、墨仍不乏共同點。受《周易》影響,墨子也認識到“天之為寒熱也節,四時調,陰陽雨露也時”[48]的自然天道運行的內在規律性,并基于“天地也,則曰上下;四時也,則曰陰陽;人情也,則曰男女;禽獸也,則曰牡牝、雌雄也”[6]的認識,將天道運用到人道中,主張“夫婦節而天地和,風雨節而五谷孰,衣服節而肌膚和。”[6]這些都與孔子在《彖傳》中所說的“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的思想有著相同或十分相近的意思表示。至于墨子所說的“入則孝慈于親戚,出則弟長于鄉里,坐處有度,出入有節,男女有辨”[39]的觀點則更象是孔子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29]的翻版。儒、墨思想中這些極其少見的共同點,正象墨子本人所說的,孔子思想“是亦當而不可易者也。”[36]在天地之節的問題上,儒、墨做到了殊途同歸。
在春秋戰國之際,面對同樣殘酷的社會現實,墨子主張以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來重建社會秩序,儒家則以宣揚仁、禮、孝的禮樂制度來重建宗法社會秩序。現實一也,取法不同。儒、墨學說雖主旨各異、觀點相悖,但就象兩個相交的“圓”,在節的問題上,儒、墨既有交叉,又各有側重。盡管側重點不同,但其尚節思想皆受到《周易》節卦的較大影響當毋庸置疑。
節就是告訴你要節制。
本掛談節制之道,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人的欲望是無窮的,不加控制是很危險的,但節制應該適當,只有適當的節制才是好事,過與不及都會造成不應有的傷害。節制的目的是為了抑制過度的欲望,應以順乎自然、合乎規律為準,不能過分嚴格節制、勉強自己,更不能為節制而節制。節制并非快樂,但不能說是痛苦,應視為理性的自覺選擇和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
節者,有限而止也,故有斬將封神之象。所謂斬將封神者,是姜太公滅紂王之后,在萬象山封神,一切鬼魂盡赴臺前,俱各受封得位。占此卦者,百無禁忌之兆也。
象曰:時來運轉姜太公,登占封神喜氣生,到此諸神皆退位,總然有禍不成兇。
昔日韓信不得時,棄楚投漢,曾占此卦,遇蕭何秉賢,薦之高祖,封為淮陰候,登臺點將,就如姜太公封神一般。
詩曰:太公封神不非凡,謀望求財不費難,交易合伙大吉慶,疾病口舌消除安。
斷曰:月令高強,名聲在揚,走失有信,官事無妨。
這個卦是異卦(下兌上坎)相疊。兌為澤,坎為水。澤有水而流有限,多必溢于澤外。因此要有節度,故稱節。節卦與渙卦相反,互為綜卦,交相使用。天地有節度才能常新,國家有節度才能安穩,個人有節度才能完美。
事業:正處在發展時期,一定要注意切勿冒進。但更不應放棄良好的機遇,只要堅持遵利守義的原則,可大膽行動。這樣,事業可以繼續興旺發達。
經商:市場行情好,對自己很有利,應該努力開拓,勿失去機會。不過,頭腦一定要冷靜,投入應有限度,適可而止,該收則收。
求名:嚴格要求自己,辦事知道節度,不走極端,可以通行無阻,順利前進。 外出:大膽外出順利。
婚戀:不要陷入情不自禁的地步,順其自然會有好結果。
決策:抓住機遇,勿失良機。適當節制自己的行動,不可勉強,更不可冒險,恰如其分。一切不可拘泥,該變就變。但是,該節制的時候一定要節制。節制必須有限度,過于節制就成為苦,不會有好的結果,這叫適得其反,務必十分注意。
第六十卦 節卦 文 / 耳赤 (粉絲群)
節卦是一個講節制的卦。節卦的爻辭是:
初爻:不出戶庭,無咎;
二爻:不出門庭,兇;
三爻:不節若,則嗟若,無咎;
四爻:安節,亨;
五爻:甘節,吉,往有尚;
上爻:苦節,貞兇,悔亡。
節卦的
初爻是:“不出戶庭,無咎。”字面意思是:閉門不出,沒有災禍。在節制的第一階段,必須要遵守規矩,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
二爻是:“不出門庭,兇。” 字面意思是:閉門不出,也有兇險。在節制的第二階段,不能死守規矩,該變通的時候要變通,否則就會僵化。
三爻是:“不節若,則嗟若,無咎。” 字面意思是:不節儉則困窮,處困窮則知悔過,知悔過則可以無災難。在節制的第三階段,不知節制,胡作妄為,必然走向窮途末路,所以,要有節度。
四爻是:“安節,亨。” 字面意思是:安于節儉遵禮的生活,通泰。在節制的第四階段,懂得了節制的重要性,就要習慣于有節制的生活。
五爻是:“甘節,吉,往有尚。” 字面意思是:以節儉遵禮為樂,吉利,秉此而行,所往必得別人資助。在節制的第五階段,節制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此為樂,隨心所欲不逾矩。
上爻是:“苦節,貞兇,悔亡。” 字面意思是:以節儉遵禮為苦,卜問得兇兆,其人將為家道敗落而悔恨。在節制的第六階段,如果以節制為苦,而以放肆為樂,必然導致破壞規矩,釀成禍患。
節卦最符合的例子之一是道德對人的節制。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具有認識、調節、教育、評價以及平衡五個功能。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時代與不同階級,其道德觀念都會有所變化。從目前所承認的人性來說,道德即對事物負責,不傷害他人的一種準則。
道德對人節制的戶庭階段: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征的法律。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長期進化而形成的一種制約,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下,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為了整個社會的和諧,道德是必不可少的。
道德對人節制的門庭階段: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并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所以,道德又是變化的。
道德對人節制的不節階段:實質上,人一生下來只有本能(有不少本能會危害其他人的生存),而不知約束自己。所以,所有人都需要對本能進行外在約束和內在約束,外在約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的本能中企圖傷害他人等對人類社會有大的危害的方面,這就需要內在約束(也就是道德)來約束本能中雖不違法,但亦會對他人(甚至是人類社會)造成危害的行為。所以,道德就是社會規范對人的本能的制約,換句話說,人一生下來就有以任何方式傷害甚至殺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無道德”),道德也就是繼法律之后制約這種本能,減小這種傷害的工具。一個人不用道德來節制自己,必然會對他人和社會造成傷害,最終,自己也會受到懲罰。
道德對人節制的安節階段: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遵守道德,人們就可以正確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和生活道路。
道德對人節制的甘節階段:以提高道德修養為樂,人們就會有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這樣的人,是主流社會意識認可的人。
道德對人節制的苦節階段:以遵守道德規范為苦,經常突破道德底線,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必然不受歡迎,久而久之,也會為社會不容。一旦到了邊緣化的程度,生存必受影響。
節卦第六十
節卦辭:節 亨,苦節,不可貞。
彖曰:"節亨",剛柔分而剛中。"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夫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象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節,議德行。
節卦解:
渙之后是節卦,意為要節制自己的行為。一是要節制性能量的渙散,對修行是大亨通。對人道行也能延緩衰老,使其青春常在(節亨)。二是節得太狠了,則在繁衍上就會成問題(苦節不可貞)。
水澤節卦,上水下澤,表月生,或生月。暗指通過節,可以生月。即西天月。
節,在順行人道,是節約節育。在逆行修道上,是節貪節妄。
人道中提倡的德,就是克己復禮。每個人對自己的本性多少要克制一些,要照顧一下別人的本性需求,這就叫德。德就是節,要適當節制。節制什么?
第一是節約,第二是節育。
節約主要是指節約糧食,本質是指吃上要節約,不應大盤子成天擺。
節育,是指在繁衍生育上要節制。
所謂人德是什么?
就是節,而主要是吃和繁衍生育。
節卦是應在人德上,人為的加以限制,注意節約和節育。要想到還有那許多背大筐,扒垃圾的婦女。
兌渙節連續三卦,講的就是這個問題。富裕了也不應鋪張浪費,應注意節制。
在修持上,節戒是好事,為亨(節亨)。但過度的節戒,過份的節戒,此即為苦節,苦戒,則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即過度過份的苦節苦戒,等于無節無戒。不僅不能亨,反會有害,修不出去(苦節不可貞)。要知道,節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而不可過。
且看節卦主爻:
“節九五:甘節,吉,往有尚(幫助)”。
甘節不是苦節,是節戒有分寸,而不是過份的節戒。亂七八糟的把大量的與修出三界無關的事,都開列為節戒。諸如不能吃大蒜,走路不踏青草,不能踩著螞蟻等等。
節卦的最終結果,笫六爻告誡曰:
“節上六:苦節,貞兇,悔亡”。
明確指出,節戒過度,最終結果是兇。“悔亡”是說后悔也完了。修不出去,墜入地獄(亡)。
解卦看這些卦辭是不行的。
沒有兇吉之分,難道對你好的就是吉嗎,不好就是兇?只是相對某人某事而言。要說吉卦也只有一個,謙卦。沒有絕對的兇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