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同學分組,老師批改組長的作業,組長批改組員的作業。
或者雙班互換作業批改。
基本習俗
【佩飾】 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鐘、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發髻,也用以饋送。健人一說與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似此則當有驅邪辟疫之作用;一說即古時的步搖,純為婦女裝飾品(蔡云《吳獻》注)。兒童頭上還會用黃酒畫上一個“王” 豆娘,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蝎,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艾虎,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于發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 畫額,端午節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 長命縷,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于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于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于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于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于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后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荷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并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雞趕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夸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于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藥,以雄黃酒灑墻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但又是有益于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藥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并應弘揚傳承的。
端午的衛生習俗
①采藥。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后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藥用。后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藥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干,即成蛤蟆錠,涂于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藥之俗,源于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藥草之俗。采藥是因端午前后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③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墻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藥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灑墻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于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④采茶、制涼茶。北方一些地區,喜于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制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藥,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掛艾草于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于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將艾扎作虎形,稱為艾虎,《荊楚歲時記》注文云:“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取戴之。”同時也在門上掛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劍,蒲束扎的蒲龍。《帝京歲時紀勝》:“(端午)插蒲龍艾虎。”《清嘉錄》卷五:“戴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頭被認為是象征武器銅錘,與蒲劍、蓬鞭相配,以趕卻鬼祟。另外還焚燒艾蒿等以驅趕蚊蠅。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掛于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辟邪。 與采藥、采艾蒲等相聯系的有蹋百草、斗百草等游戲,是古人往野外游藝之遺俗。后來發展成為插花等裝飾藝術。五毒圖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蜘蛛、蟾蜍)出沒之時,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于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一種辟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壘之神話,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蘆即源于此。《夢粱錄》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這是宋代之俗。《燕京歲時記》又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于門闌上,以泄毒氣。”這是清代之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于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意為“倒災葫蘆”。 在唐代,專于五月五日午時于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辟邪之意(見《唐國史補》)。所以后世多于門前掛鏡驅邪。 【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將掛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2]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并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龍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 龍舟一詞,最早見于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采雜藥。”此后,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龍舟,與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繡對聯、花草等,還有繡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么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檐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很精麗。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并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于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于龍頭上,再安龍頭于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云。”唐劉禹錫《競渡曲》自注:“競渡始于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當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后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尸。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于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并于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愿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婦女們平時是不出門的,如今也爭著來看龍船,銀釵耀日;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志。龍舟向著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劃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游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游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浙江余杭縣龍舟,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云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游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著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游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只,戲于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游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于游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于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彩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又有夜龍舟。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夜龍舟,在四面掛起小燈以競渡。四川五通橋從1982年起出現了夜龍舟,在舟上裝電燈,配焰火,漂浮河燈,輝煌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于水上設堆堆浮焰,讓張燈結彩的龍舟從焰中穿過。 又有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龍舟,令數下人異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認為可除邪祟。另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旱地劃龍舟之俗,實際上是一種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時的旱地龍舟最為壯觀。又如《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游緒市。”另有把小型旱龍船給小兒做玩具的。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般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流傳于廣西北部桂林、臨桂等地的龍船歌,在競渡時由眾橈手合唱,有人領呼,表現內容也多與龍舟、端午節俗有關,歌聲宏遠動人。《廣西民間音樂選集》中收有臨桂縣(4龍船歌》組曲,如號子般的節奏鮮明、熱烈,唱起來必定十分動人。 【鐘馗】 跳鐘馗、鬧鐘馗:自晉代以來跳鐘馗、鬧鐘馗,賜福鎮宅就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 【斗草】 漢以前不見斗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藥學的產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余以斗蟲、斗草、斗獸等為戲自娛,及至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藥學后,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采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獲之余,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清 金廷標 群嬰斗草圖軸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斗。白居易《觀兒戲》詩云:“弄塵或斗草,盡日樂嬉嬉。” 《物原》云:“始于漢武”。據梁朝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戲。"《年華記麗》:“端午結廬蓄藥,斗百草,纏五絲。” 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斗草”或“斗百草”。《劉賓客嘉話》云:“唐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斗百草。”宋代擴展至平日隨時可斗。歷代文人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群嬰斗草圖》,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樓蘭案:多為車前草,車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邊、溝 旁、田埂等處。無莖,具多數細長之須根;葉自根際叢出,薄紙質,具五條主葉脈,全緣或波狀,或有疏鈍齒,長達15—30厘米;具綠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實成熟后會如蓋子般掀開,釋出四至六顆棕黑色種子,其長長的花軸,用來斗草的好材料。)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狀并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 這種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強弱來決定輸贏的斗草,被稱為“武斗”。王建《宮詞》,吟詠斗草游戲的情狀:“水中芹葉土中花,拾得還將避眾家,總待別人般數盡,袖中拈出郁金芽”斗草除有“武斗”外,還有“文斗”。所謂“文斗”,就是對花草名,《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寶玉生日那天,眾姐妹們忙忙碌碌安席飲酒做詩。各屋的丫頭也隨主子取樂,薛蟠的妾香菱和幾個丫頭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樂。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又羅漢松。突然豆官說,我有姐妹花,這下把大家難住了,香菱說,我有夫妻穗。豆官見香菱答上了不服氣地說:“從來沒有什么夫妻穗!”香菱爭辯道:“一枝一個花叫‘蘭’,一枝幾個花叫‘穗’。上下結花為‘兄弟穗’,并頭結花叫‘夫妻穗’,我這個是并頭結花,怎么不叫‘夫妻穗’呢?”豆官一時被問住,便笑著說:“依你說,一大一小叫:‘老子兒子穗’,若兩朵花背著開可叫‘仇人穗’了。薛蟠剛外出半年,你心里想他,把花兒草兒拉扯成夫妻穗了,真不害臊!”說得香菱滿面通紅,笑著跑過來擰豆官的嘴,于是兩個人扭滾在地上。眾丫鬟嬉戲打鬧,非常開心。這時,寶玉也采了些草來湊熱鬧。 【其他】 端午有射箭之戲,《金史·禮志》:“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后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至明代,是把鳥雀貯于葫蘆中射之。 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幞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于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于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云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云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后,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后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此外,北京還有游天壇風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后,走馬壇之墻下。無江城系絲段角黍俗,而亦為角黍。無競渡俗,亦競游耍。”上海還有鐘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鐘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作“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作驅祟。另外端午期間還有馬戲、搶鴨活動。 【吃粽子】“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主要有兩種粽子,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晉代,端午食粽子成為全國性風俗,“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這是西晉周處所作《風土記》一書中的明確記載。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稱“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唐人姚合“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反映了當時食粽之普遍。宋代時,出現了用“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了菰葉的季節局限。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核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則出現在清代乾隆年間。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涂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古詩云:“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黃酒灑在墻角、床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 ,必須慎用
原文地址:教師批改作業要求
原文作者:天馬行空
教師批改作業要求
批改學生作業,是教師在教學中一項十分繁雜的工作。但這項工作最能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有利于教師及時地調節數學。為此,對教師批改學生作業如下要求:
1、按照教學常規中各學科設置的作業,要求做到全批全改,不允許作業讓學生批改。
2、作業必須及時批改,一般應在作業交來后兩天內或下次上課前批好發出。作文必須在下次作文前一天批好發給學生,最遲必須在下次作文前批好。對學生作業批改后,要寫出批閱日期,批改作業均用紅筆。
3、所給評分、批改日期,應寫在學生作業結尾的下一行里。
4、嚴格要求學生認真按時獨立整潔地完成作業,對無故缺作業的學生要及時批評教育和補做,抄襲、馬虎的重要做。
5、凡錯題,均要求學生及時訂正,教師對訂正的作業同樣要進行批改,標上批改,標上批改日期。
6、每項作業批改后,特別測驗、考試,要作出簡要的記錄,及時地進行講評。
7、對書寫整潔、解題具有獨到之處的學生,教師要有針對性的批注,教師的批語,書寫要工整。
8、打勾要規范,不能連勾帶拖,要打在解答的結尾。
9、批改時,盡可能查找作業中的錯處,進行圈劃。圈劃要有規范,自成體系,一目了然。
10、學生習作,教師要精批細致,改造句子,理清層次,根據作文內容寫出眉批,總批。
學生作業書寫要求
一、總則:
1、作業封面。教師應根據指導學生按照封面上規定的內容進行填寫。
2、封面、封里的字,要寫得正確、整齊、橫平豎直,筆筆有力,字字分明。
3、方格練習本,一字一格。字要寫在方格的中央,不偏不倚。標點符號一格(省略號、破折號占兩格),字在方格的左下角(若遇行尾有標點符號,就寫在行尾方格旁邊);橫格練習本,字要占大半橫格,上空下平,整齊美觀。
4、用筆要求:一、二年級用鉛筆,三年級以上用圓珠筆,
一、教師批改 教師批改可以分為詳批、略批和校對三種。 (一)詳批詳批指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學生作業一字不落地精批細改。如聽寫、填空等體現重要語言點的強化練習,一定要詳批。對教師而言,批改作業天經地義,既是自己的必修課份內事,也是教師敬業精神的基本體現,蠟炬成灰淚始干,教師要潛下心來,舍得花時間,一絲不茍、腳踏實地地批改作業。 只有通過詳批,教師才能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查漏補缺,發現并仔細分析學生犯錯誤的原因,采取正確的糾錯方法,借助相應的二次練習,以根除學生的錯誤。防錯勝于糾錯,之后教師再針對學生的錯誤來組織下一步的學習,使學生以后不犯或少犯類似錯誤。這是外語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能起到很大作用。 (二)略批略批指教師批改某項作業時只把目光重點停留在學生錯誤率較高的某一處或某幾處,其余忽略不看或一帶而過。此外,也可分別抽取好、中、差的作業各若干份進行批改,粗略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問題所在,然后有的放矢地評講,把自己從過于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并把省下的精力用于更有實效的其他教學環節。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有效的環節中去。 (三)校對校對指教師對一些操練型、鞏固型、反復型作業以集體校對的形式進行講評。這類作業只起鞏固作用,學生錯誤率較低,每次都面面俱到地批改顯然沒有必要。但要檢查,知道學生是否完成作業;要校對,讓學生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確與否,否則會導致學生對以后的作業敷衍了事,有違教師的初衷。不批是表面上沒有批改,但校對的過程,實際上達到了批改的目的,屬于間接批改。 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策略,批改作業也不例外。20世紀70年代以來,外語教育界的很多研究者對外語學習策略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一個比較可靠的結論是:使用有效的作業批改策略,可以大面積地改觀英語教學效果和質量。教師應調節工作策略,不能只是低頭拉車,還要抬頭看路,實干的同時講究技巧,這是當前英語教師必備的基本功之一,是時代對教師的挑戰,是素質教育對教師的要求。 新基礎教育追求的是教師既是創造者,又是學習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改變舊的教育模式,也改變自己。批改作業對教師而言,不僅只是為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同時也是自己教學價值的體現和自身發展的組成。教師的創造才能,主導作用正是在處理這些細節中得到發揮的,批改作業能向教師的智慧和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戰。 顯然,教師批改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對所有作業應該心中始終有一盤棋:哪些適合詳批,哪些可略批,哪些可校對,都要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處處有心、留心、用心,有一定的計劃性,從自己教學的全局出發考慮,而不能隨心所欲。詳批要把握好內容和份量,求最佳效果;略批要把握頻率,略批得當,不可變相偷懶;校對要巧妙恰當,不能喪失原則和責任心。詳批與略批要相結合,批與不批都有目的性,讓學生從中有所收獲,甚至達到批改效果顯著、不批勝過批改的境界。 二、學生批改 學生批改分為自改、互改和他改。 (一)自改自改指讓學生自己批改自己的作業。在作業較多、批改量較大、需要及時反饋的情況下可以實施該策略。對于試卷、比較集中的練習、句子翻譯、寫作等,教師可以一邊講解一邊指導學生自己批改作業。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反饋原則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積極的教學評價。自改省略了諸多中間環節,使學生在第一時間內知道自己的錯誤所在,并以最快的速度直接改正,加速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進程。自己批改也要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生直接批改,而不是放羊,任由學生隨意修改。 (二)互改互改指讓學生在同桌之間、前后位之間,或是按指定要求的學生之間互相對調作業,交換批改。其顯著特點是短、平、快,節省師生人力物力,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相互合作能力。但這種方式如使用過多,往往會造成部分學生對批改作業產生被動應付情緒,為了批改而批改。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讓學生明確要求,端正態度,同時采取配套的檢查措施,把好質量關,讓互改落到實處、求得實效。 21世紀是全球化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學會與他人合作已成為全球教育改革的四大支柱之一。在英語作業批改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通過設計和提供大量合作型的活動,讓學生在合作中感受到與他人合作、分享知識和成功的喜悅。 (三)他改他改即全班的作業由教師指定幾名學生批改。最適合這種批改方式的作業是聽寫練習。批改人應該是能力強、有責任感的學生,可以毛遂自薦,也可以是老師指定。他改要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每次每人批改固定的某個組或者若干份的作業。教師還可以根據需要不定期地調整、更換批改人,以確保每次批改的質量,達到學生批改勝似老師批改的目的。這樣做能發揮優生的特長,加強他們批改的能力,通過批改促進他們對單詞的掌握和鞏固。 新課程強調學生參與互動的重要性,也強調評價功能從重視甄別與選拔轉向反饋與調整,評價主體由單一向多元,評價方式提倡開放式和多樣化。新的評價方式強調可操作性,力求評價指示簡明、方法易行,使師生雙方都容易使用。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標準建議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以及充分表現發展自我的空間。 讓學生自改、互改或他改都是許多老師經常使用的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提高他們的自我分析能力,讓他們在批改中得到啟發,鍛煉思維,對知識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有一定的實效性和可操作性。當然,學生批改畢竟是輔助性的,切忌過多過濫。同時,學生批改只有做到公平、公正、公開,才能有效地促進教學。
射手男VS金牛女
你們這對也是很奇特的一對,射手是急驚風,一想到就非要馬上行動不可;金牛則是慢郎中,一定要按部就班,以他的牛步調優雅進行,所以你們之間常常會有速度的沖突,以致必須用射手和金牛火拼較量,射手跟金牛到底是那支比較厲害呢?
射手女VS金牛男
喜歡自由自在的射手座,與踏實的金牛座很難成為愛侶。射手座傾向性愛開放,與堅貞的金牛大相徑庭。射手座如果能夠好好地遵守約會并善用金錢的話,也許會受到金牛的傷勢,從而相處融洽。但是射手好動、愛玩的個性則會令金牛座的你不安。
希望采納!
2023年會擁有高質量桃花的生肖,主要有生肖牛,生肖虎以及生肖兔, 不管是男孩子也好還是女孩子也罷, 我們到了一定年紀后就開始考慮自己的人生大事了,它就是婚姻,圓滿的婚姻是我們期盼的,但前提是我們要有一個好的愛情和好的伴侶,有些人的感情不斷,但是都沒有結果,處的對象都不適合自己,這也就是人們口中的爛桃花, 那么有些人的感情很少,但是他們卻可以很快的讓自己的愛情開花結果,這就是高質量的桃花。
屬牛的朋友
高質量的桃花對我們來說也就是好的異性緣,從而可以讓我們盡快的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半,好的伴侶不但讓我們有滿滿的幸福感,好的伴侶也可以讓我們變得優秀起來,對于屬牛的朋友來說,虎年會是一個很幸福的年份,大家的感情運還是很不錯的, 單身的朋友或將遇到你的理想型,這個人不管是學歷還是外貌都會讓你感到滿意,那么感情穩定的朋友也或許會有成家的想法,你們的愛情也將迎來花開。
屬虎的朋友
屬虎的朋友天生有強大的氣場, 但是在愛情里的老虎們是很容易變成小貓的,屬虎的朋友在虎年的時候也有希望遇到這個能讓你變成小貓的人,屬虎的朋友在面對感情的時候可以讓自己變得熱情一些,這樣也將可以獲得他人的喜歡,屬虎的朋友在虎年的時候也有可能會遇到自己的桃花哦。
屬兔的朋友
屬兔的朋友們天生就是很有朝氣的,細心的他們可以給對方帶來溫柔的印象, 屬兔的朋友充滿朝氣,仁慈、舉止文雅,他們往往是可以吸引到同樣優秀的異性的,在虎年的時候,屬兔的朋友也或將遇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人,雙向奔赴的愛情是很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