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自己怎么給關老爺開光,自己可以給關公開光

    八字精批八字合婚八字財運五行缺失

    內容導航:
  • 怎樣請關公
  • 請了關公怎么供???
  • 關二爺道教?佛教?
  • 家里關公怎么擺放
  • tt語音上面的扛旗是什么意思?
  • 客家人怎么講哈欠
  • Q1:怎樣請關公

    1.選吉日在早上九點至十一時左右請關公像.
    2.請關公像時選擇金身像要點:面相豐潤,嘴角面帶笑容,做工精細,沒有損壞.
    3.選好之后,要從關公像的底坐拿起,切不可拿住關公像的頭部及手部.
    4.同時選擇香爐,香爐一定要銅制的,銅制的屬性為金,為富貴之意義.如果請道教方面的神則要上面印有招財進寶字樣的香爐,(但如果要請佛教類的則要請帶佛光普照字樣的香爐),香爐的高度絕對不可以高過關公像的丹田處.
    5.再選擇一對燭臺,燭臺上要有兩只紅燈.燭臺要銅制的.
    6.再選擇一塊金元寶,在供奉神佛時用之最好.如請三清天尊則要選擇三塊,請幾尊要幾塊金元寶.
    7.再選擇一對花瓶,高度不能高于關公像的頭部.再各選五朵蓮花,插入花瓶中.
    8.如果想請道教方面的神仙則要選擇一只上面印有福祿壽三字的酒杯.(如果請佛類的金身像就不需要酒杯了.)
    9.再選擇一對供盤,供盤用于供奉水果等物品.再選擇一包好香。
    10.選好這些物品以后,就將關公像用紅布或紅紙包起來,這樣做是為了在沒有開光前避免讓一些邪氣附于神佛之身.
    11.將關公像的面朝向外側,也就是你自己本身與關公像的面部是朝向同一個方向的,不可讓關公像面對著你.用手捧著關公像,在回家的路上不要與外人談話,一定要走大道回家,切不可走小道,越快回家越好.以免中途遇見邪氣.
    如何供奉關公像
    1.關公像請至家中后,切不可馬上供奉,首先要道士開光,千萬不要和尚開光。因為關羽是道教的神。其次選擇一個吉位,具體如何選擇吉位,其中方位必須要用羅盤定位才能準確.切不可隨意測算.主要原則就是:關公像要面沖大門,關公像左右方要有墻,所謂左青龍,右白虎.關公像面沖大門應與大門有七米至九米的距離才可,否則門口邪風太硬.另外關公相切不可供奉于面對廁所,廚房,個人臥室,飯桌附近,經常有吵鬧的地方或是背靠廁所的墻.總體原則就是關公像目光所處的地方不能有尖物,不能有擋住關公像目光的物體,讓關公相目光能看的很遠就行.
    2.選好吉利位置后,關公像供奉的高度就是:關公像底坐應與你本人的頭部平齊,所謂舉目三尺有神靈就是這個意思.
    3.將關公像必須靠于墻上,就好比我們有靠山一樣,一個人如果沒有靠著墻,也會隨風倒,所以供神也是如此.
    4.關公像,香爐,花瓶,金元寶,供盤,燭臺要一應俱全:
    5.擺好供奉之后,日常的供果要常換.供果有: 柿子(意為招財利市之義.非西紅柿),葡萄,蘋果,香蕉,糕點,糖果,佛手,桃,香瓜等,切記:佛教方面的不可以供奉番茄(釋加之意),酒,肉等葷腥的物品.道教方面的不可以供奉李子(太上老君為李老君).平均每三天換供品.
    6.平時上香應早晚各一柱香,代表一心一意敬奉神靈,沒有條件的可早上上一柱香,有重要的事情向神請愿時再上三柱香,三柱香的意思是火急如律令,是求神來幫忙的,所以日常不要上三柱香.
    7.每一周或半個月后打掃一下神壇,不可以讓神壇以及關公相太臟,我們及我們住的屋子太臟了都不習慣,更何況神佛.
    供奉關公像的禁忌
    1奉關公像應該與祖先一同供奉,你日常供奉神佛時,雖然你誠心誠意,但是神佛卻認為:你雖然對神靈虔誠,但是你的祖先卻在陰間受苦受難,供奉神佛還有什么意義.所以說供奉關公像務必要將祖先牌位供奉于關公相下一層,因為你的祖先的等級不可以高于神佛,就好比神住的是七樓,你祖先必須住六樓是一個道理.讓你的祖先享受香火,讓他們在陰間得以超渡,他們有福了,你就跟著有福了,所以心愿自然而然就能達成了.
    2供奉關公像時,在每月初一及十五應吃素.
    3供奉關公像禁忌不懂之人或旁人在關公相面前說三道四,對此類人應以反駁,維護關公相的尊嚴.
    4供奉關公像應禁忌在關公相面前有不文明的舉動與行為及語言.
    5供奉關公像應禁忌在關公相下方有魚缸及水桶含有水的物品.關公相下方最好什么也不放.
    6供奉關公像應禁忌對手指或其它物品對關公相指指點點.
    7供奉關公像應禁忌有雙數供奉,關公相總數為單數為佳,
    8趙公明與關公二位天神不可以在同一室內供奉.
    9.供奉關公像的位置禁止有人在關公相下打麻將,喝酒,以及人員吵鬧,供神要有安靜的環境,這樣神佛才能下降入金身.

    Q2:請了關公怎么供???

    供素食,水果,蘋果,桔子鳳梨即可

    Q3:關二爺道教?佛教?

    關羽在佛教是伽藍護法,在道教是關圣帝君,在儒家是武圣。

    Q4:家里關公怎么擺放

    首先來解決公司和家里關公擺放位置這個問題,關公是武財神,不管是家里請關公 還是商店(公司)請關公,他們擺放的基本原則是一樣的,只是關公的選擇方面有所區別!
    一、關公擺放之關公造型
    現在關公和財神一樣成為共同管理財政的大神,家里擺放關公日夜供奉能保平安取財運,也有很多以公司或者集體的形式來為公司征財的雕件法器,選擇關公造型也非常重要,就比如一般正規公司或者家庭個人擺放,就可以選擇青龍偃月刀向下的造型,這是進財的,而大刀向上的,這是義字當頭。
    二、關公擺放之開光問題
    關公一定是要經過廟里開光的,否則沒有任何靈氣,不具備任何招財辟邪的作用,只能作為一種收藏藝術品來欣賞!
    三、關公擺放之關公像朝向問題
    關公像講究坐北朝南 坐西朝東(這個是大方向)關公像要面對大門,關公像左右方要有墻,所謂左青龍、右白虎。關公像面沖大門應與大門有七米至九米的距離才可,否則門口邪風太硬,另外關公像切不可供奉于面對廁所、廚房、個人臥室、飯桌附近、經常有吵鬧的地方或是背靠廁所的墻.總體原則就是關公像目光所處的地方不能有尖物,不能有擋住關公像目光的物體,讓關公像目光能看的很遠就行。
    備注:
    1.當大方向和關公像要面沖大門原則不合時,選擇關公像要面沖大門。
    2.如果是公司里的關公像,最好是擺在公司大堂離門1/3的距離,而且要在中心位置放置。
    3.可把神位安放在入門前左方或前右方的適當位置,擺放時使關老爺面對大門即可
    4.關公后面要有墻壁,就好比我們有靠山一樣,一個人如果沒有靠著墻,也會隨風倒,所以供神也是如此。
    四、關公擺放之關公的刀位問題
    1.刀口朝向:如今的關公像有兩種,一種刀尖向上,另一種是刀尖向下。刀尖向上的含義表示關公的忠義之心,可以鎮宅。向下表示的含義就是進財,這兩種一定要分清楚。在擺放關公像時,還有一個忌諱,因為關公是一個猛將,殺過的人很多,殺氣重,所以不能放置在有孕婦的房間里面,以免不吉利。
    2.刀刃朝向:如果是保家宅平安的話,關公的刀朝內,如果做生意,刀刃朝外。
    關公擺放之關公的高度
    如果有案臺要一米左右,關公像底坐應與人的頭部平齊,所謂舉目三尺有神靈就是這個意思,讓人有仰視的感覺,才會發揮出神位的效果。

    Q5:tt語音上面的扛旗是什么意思?

    扛旗,在一種意義上講是作為升旗儀式中的舉旗手稱為扛旗人。
    還有一種意思就是某種領域的一個帶頭作用。
    比如某某文化扛旗人,也可以理解為某某文化的代表。
    另一種意思就是團隊的核心有稱扛旗團隊。
    扛旗人的含義:核心,代表,領軍,指揮。
    眾所周知,在古代戰爭中,軍隊有不少軍種,譬如騎兵、步兵等。當然,軍中還有身負重責的一群人,他們雖手中無兵器,但是卻是全軍的靈魂人物。 不少人可能以為說的是指揮官,其實除了主將之外,還有一類人也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扛旗手。這里的旗子指的就是軍旗。
    可以了解歷史中的靖康之役,朱棣和當時的建文帝朱允炆爭奪地位。當時朱棣只有十萬軍隊,而李景隆帶領著五十萬大軍逐漸取得優勢,而就在李景隆快取得勝利的時候,他的帥旗不可思議的被一陣狂風給吹斷,導致他的軍隊指揮失控,朱棣也神奇的反敗為勝。由此可見,軍旗的重要性。

    Q6:客家人怎么講哈欠

    客家人的漢帝信仰
    ——以贛南寧都縣個案研究為例
    ○邱浪平 王芳馨
    (寧都中學歷史組,江西贛州341000)
    [摘要]客家傳統社會的民間信仰是多元的,也是極其普遍的。探討客家社會的民間信仰問題是研究 客家傳統社會的一把鑰匙。漢帝信仰是客家人的一種古老而又特別的民間信仰,研究漢帝信仰不僅能 進一步了解、揭示客家地區民間信仰的內容,而且能更好地認識客家社會和客家文化特質。
    [關鍵詞]漢帝信仰;民間信仰;特點;文化特質
    寧都縣位于贛州市東北部,是贛南的產糧大縣。這里丘陵遍布,唐宋以來世居姓氏較多,是客家民系形成及客家人聚居的重要區域之一。寧都縣民間信仰的內容極其豐富,既有江西共有的神明信仰如許真君信仰,也有客家地區普遍流行的神明信仰如三山國王、定光古佛等信仰。除此外,寧都還有至今尚未得到學術界重視但又相當普遍的漢帝信仰。近千年來,漢帝廟(或稱太子廟)仍存在于寧都城鄉。漢帝神又被老百姓稱為漢王神、漢王老爺。至于主祀神是誰的問題目前學界尚無定論。在民眾心中,漢帝就是劉邦。筆者于2006年4月隨同師兄志平、曉文赴寧都縣做了為期兩周的專題田野調查。在此期間,筆者走訪了寧都縣的東韶、洛口、東山壩、安福、湛田、會同、田頭、小布等鄉鎮的幾十個自然村,并在對其采取地毯式普查基礎上重點考察了東韶鄉凌云山腳周圍的幾個村莊。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和深入田野調查的基礎上,筆者對漢帝信仰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一、漢帝信仰源流及分布
    寧都的漢帝信仰歷史較悠久,有近千年歷史。劉勁峰先生在其《地方志中的寧都縣寺廟》一文中記載:漢帝行祠始建于1174一1189年,后屢次遷建,遷建時間主要發生在1310年前后、1368年前后和1573—1620年間。
    漢高帝行祠一在登豐門外直街;一在秋成門外橫街,老廟基址在西凈樂園左………[1]
    民間信仰從產生到成熟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其成熟的標志是廟宇的建設。據此,我們以推斷,寧都縣的漢帝信仰產生的時間應早于這個時期。也就是說,寧都在宋初左右就開始萌生漢帝崇拜。而此時期,寧都接納了大量北來漢民。這些北來漢民在上三鄉(縣城以北地區)世居、蕃衍,形成了現在所謂的“老客”。筆者在田野調查中發現:“老客”住區是漢帝廟最為集中的地方,凡歷史較悠久的村莊一定有漢帝廟。據洛口鎮古夏村廟宇道士(83歲)說,該村從德公遷此建村,已有近千年歷史,漢帝廟也有600多年的歷史。現在尚存且歷史較長的漢帝廟多是明清時期所建造。明清時期是我國民間信仰發展較快的時期,漢帝信仰也得到空前發展。鄧水衡在《寧都西關漢帝廟廟會調查撮錄》一文中就寫道:“僅寧都縣城方圓8里路內就有漢帝廟6座之多”。由此可見,漢帝廟的數量也是極其多的。
    漢帝廟在其他客家地區也有一定數量的分布。一些方志及學術著作有一定反映:
    石城:“坪山漢帝廟,墟市上首”,“漢高帝廟,城北十里壩口。”[2]
    寧化石壁的“漢帝廟”也表現了隨意、混雜的特點。據寧化石壁張氏族譜記載,寧化石壁的“漢帝廟”是元代至正年間張氏十五世祖建造的。廣東客家住區也有許多漢帝廟,丘逢甲詩有句并注云:“荒村野祭劉巖帝。(村落間有漢帝廟,祀漢高祖,或云實劉邦也。)”[3]綜上所述,漢帝信仰是以寧都為主體,其影響已波及其他客家地區。
    二、寧都縣漢帝信仰的特點
    1.漢帝崇拜的載體——漢帝廟的分布特點是以凌云山腳村落為源頭向縣境各處播散。凌云山又名靈華山,坐落于距縣城85公里的東韶鄉漢口村,海拔1454.9米,是全縣第一高峰。凌云山,州北百二十里,高數百丈,與大名山相連,蜿蜒數十里,其巔夷曠,望臨川,廬陵諸峰,歷歷在目,左右石峰峭峙,下有龍湫,其深叵測……[4]109凌云山是寧都、樂安、永豐三縣的交界山。該山南麓位于寧都境內,上有一巨大石壁,相傳為漢高祖祖墳,山腳周圍有南團、漢口、辛野等村。南團村是客家先民較早到達的目的地之一。據《寧都縣地名志》載:曾氏在此村已經繁衍39代。這些村落擁有的漢帝廟(太子廟,即所供奉對象以劉邦后代為主)的數量是驚人的。每到一自然村就能在村口看到這樣的廟宇。在對眾多村民的訪談中,他們最一致的答案就是漢帝廟(太子廟)每個村都存在。據筆者粗略統計,僅這幾個行政村漢帝廟(太子廟)就多達30余座,并且以此為中心,隨著半徑距離的增加,其數量逐漸遞減。(見表1)
    表l 寧都縣部分鄉鎮漢帝廟分布數量表 單位:座
    鄉鎮 東韶 洛口 小布 安福 石上 縣城 湛田 田頭
    廟宇 20 11 8 4 3 3 2 2
    注:表中數據均為考察后所得
    2.漢帝廟是村落神廟,規模小,日常祭祀的隨意性較大。在一些對寧都民間信仰研究的書籍中,真君廟等廟宇數量遠多于漢帝廟。劉勁峰的“地方志中的寧都縣寺廟”一文中把地方志中出現過的該縣較為普遍的民間信奉對象作一列表。(見表2)
    表2 歷史上寧都縣不同廟宇分布數量表
    廟名 真君 七仙 漢帝 觀音 三仙 三官 文昌 關帝 五王 東岳
    數目 14 11 3 12 5 2 3 3 1 2
    轉引自:劉勁峰《寧都縣的宗族、廟會與經濟》(2002)
    從表中可以看出,歷史上有記載的漢帝廟數量遠少于真君、七仙、觀音等廟的數量。但在實地考察時,我們發現漢帝廟多于其它廟宇。漢帝神是全縣人民的共神,也是各村落的區域神。漢帝廟的規模普遍偏小:一是表現在廟的建筑很簡陋,一般都是一間低矮的土坯房;一是表現在廟里供奉的神明體積不大,數量不多。漢帝廟也沒有專門的廟祝,無人看管,無人負責日常“裝燈”。漢帝廟平時冷冷清清,年節時方能熱鬧一番。除了新塑金身或十年一次的“開光”儀式有較嚴格程序外,漢帝信仰的祭祀儀式隨意性很強。南團村曾愛國老人對我們說,漢帝廟在逢年過節時香火很盛,平時很少人去祭拜,也不“裝燈”(點香和蠟燭),但誰家突然有事有求于神明時,點一柱香、兩根蠟燭和打一串鞭炮就可以祈求神明保佑。村民平時做農活路過時,也在門外拜一拜,漢帝信仰相對其它神明信仰而言,祭祀的便利性是其一大特點。
    3.漢帝神明糅合了佛、道、巫以及地方其它民間神明。劉邦或其太子是漢帝廟的主祀神。其附祀神除土地神外,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神明。(見表3、表4、表5)
    表3 洛口鎮部分村落漢帝廟(及其它名稱)供奉神明情況表 單位:尊
    村名
    廟名 古夏 靈村 下金竹 麻田
    漢帝廟 福神廟 漢帝廟 太子廟
    供奉的神明 一太子——七太子、
    張良、樊噲、土地、
    漢帝、呂后、德公祖
    的保鏢 三太子、七太子、九太子、韓信、樊噲、張良、蕭何、武判官和文判官 太子、三太子、七太子、張良、樊噲、土地 一太子——七太子、張良、樊噲、土地
    表4 東山壩鎮、安福鄉部分村落漢帝廟供奉神明情況表 單位:尊
    村名
    廟名 小源 王冊 馬跡 廟前
    漢帝廟 漢皇廟 福主廟(村民稱) 秀山廟
    供奉的神明 劉邦、呂后、三太子、
    七太子、茅山法主、土地等 呂后、一太子、三太子、七太子、張良、蕭何、土地等 劉邦、呂后、一太子、三太子等(土地在旁) 漢皇、幾大太子、張良、蕭何、土地等
    表5 湛田、田頭、梅江鎮部分村落漢帝廟供奉神明情況表 單位:尊
    村名
    廟名 窯陂下 李村 田頭 下廖
    漢帝廟 東岳廟(七仙太
    與漢帝附于此) 漢帝廟 漢帝廟
    供奉的神明 劉邦、幾大太子、張良、樊噲、韓信、蕭何、土地等 劉邦、張良、樊噲、蕭何、韓信等 劉邦、呂后、太子、蕭何、韓信、張良、樊噲等 漢帝、漢母、樊噲、韓人、蕭何、張良、一太靈王、五太靈王、關帝圣君、《曾公》
    注:表3一表5記載內容均為實地考察所得
    漢帝崇拜不僅和佛、道相糅合,還深深印有巫術的烙印。在調查中發現有相當多的神漢、巫婆依附于某一漢帝廟并自稱是漢帝神的代言人。他們(她們)一般在家里供奉著漢帝神像,并為有求于神明的村民作法化災求吉,內容廣泛包括驅鬼、驅邪、治病、查身世、預示未來等。他們作法前必須先上香拜菩薩,祈求神明附體。神明附體后,他們就會嗝聲不斷并且哈欠增多,似睡非睡,已不是自我,開始使用神的口吻說話。巫術伴隨著整個過程。
    漢帝神明糅合土地神是普遍現象。除此外,每個地方因其村落或宗族的集體歷史記憶不同而糅合了不同的地方神明,如古夏村把李姓開基祖(德公祖)的保鏢也附祀于該村漢帝廟。據說德公祖從中原遷來此地時,其保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后人祭祀之。
    漢帝崇拜不僅把諸多功能各異的神明集合于一室,而且在功能上也對一些神明進行整合。漢帝神明在老百姓心中是農業神,其主要職責是管農業和牲畜。谷神是中國古代已有的民間信仰。寧都人民把米谷神看成是“漢帝老爺”[5]。漢帝神明就是整合了原始的“米谷神”神明有關功能,以農業為主而集其它功能于一體的神明。
    4.漢帝崇拜的“游神”活動較為頻繁,也更具有靈活性和娛樂性。客家地區地處山區,是典型的農業社會。“游神”活動是客家地區在春節期間很盛行的民俗活動。客家人通過“娛神”來“娛人”,既放松勞累了一年的身體,又豐富了文化生活。在寧都縣豐富多彩的多神明“游神”活動中,出游率最高的是漢帝神明。有漢帝廟的地方,都有游神活動,出游的多為“三太子”和“七太子”。村民們認為,漢帝劉邦是福神,能給人們帶來福氣,但劉邦是身居至尊之位,不便出游,出游任務一般由其太子完成。太子全部出游的現象有之,每年出游一尊太子的情況也不在少數。如何決定哪尊太子出游的問題,俗民沒有發言權。解決神明的事務自然應遵循神明的游戲規則。古夏村是這樣解決的:每年游神前,由道士去廟里念經并由扔“陰陽交”(又稱圣窖)決定誰出游且該種方式產生的出游的太子不受出游次數的限制。漢帝神明的游神活動(包括做戲)沒有像其它神明一樣的嚴格的時間限制。漢帝崇拜的各種活動可以隨時舉行,完全由俗民決定。活動的時間以不誤農事為準。漢帝信仰的“游神”活動也更具有趣味性,如洛口鎮麻田村的“游神”活動在最后一天,把出游的神明全部抬到河邊沙灘上進行“撥腳比賽”,觀者如云。整個活動以每尊神像為基本單位,由抬此神龕的兩人組成一組。“撥腳比賽”一般由5-7個基本單位,10一14人組成。活動規則是組與組的成員用腳撥、勾、推、拉對方,但必須保證肩上神龕不倒地。
    5.漢帝廟壁畫內容的同一性。歷史較久的廟宇的神龕墻壁上都繪有“麒麟吞日”的圖像,這在其它類型的廟宇是不易見的。壁畫內容和《史記》記載的劉邦降生的神話傳說是非常的吻合。
    據傳早在春秋時,孔子就曾夢夜夢沛豐一帶有赤色煙之升騰,同顏淵、子夏二弟子共同驅車去查看,見到麒麟。麒麟曾口吐三卷玉書,預示赤劉代周,要孔子制法。《史記》記載:沛縣人劉媼在大澤邊草地上休息,不知不覺睡著了。她做一夢,與天神想遇。這時陰云密布,雷電時作,大雨將至。劉太公見天有變,就到妻子生產作業處叫她回家。走近一看,一條赤色蛟龍正在妻子身上盤旋。龍見人到,便騰空乘云而去。劉媼不久懷孕在身,生下嬰兒,取名劉邦……[6]
    老百姓認為,“麒麟吞日”是“口吃四(眾)方”之意,是有功德的皇帝才有此資格。
    三、漢帝信仰在寧都盛行的原因探析
    漢族的民間信仰是相當豐富的,許多學者對中國民間信仰的社會根源進行了較多研究。武雅士認為,中國民間對神、祖先、鬼的崇拜的社會根源在于中國農民的社會經歷。他對民間信仰產生的根源進行了普遍概括,但中國民間信仰內容是極其豐富的,不同的民間信仰崇拜產生的根源除有其共性外,還有豐富的個性。漢帝信仰在寧都盛行必然有其原因。
    1.特殊地形及偽《地理玉髓經》是漢帝信仰在寧都產生的根源。寧都縣地形大致呈盤地狀,東、西、南三面山體相對不高,北面則山體較高,其中最高峰為凌云山。有一條小河叫上西江,發源于凌云山,委蛇數十里后在洛口鎮和上東江合流,形成貫穿縣境南北的梅江河。梅江河是寧都人民的生命河、母親河。
    上西江,發源于州北百二十里清泰鄉凌云山,向北一支,由石坪,會石人塘、旗嶺諸水,繞至淋池村右;向南一支,源發漢高帝祖墳后,故名漢水。流衙鼓洞,至土莊,會石于、株鹿二源及布源諸水,南至南漢,東至于淋池,會北源江下水,注洛口,與上東江合流,入梅川。[4]116
    對山、水等自然物的崇拜是最為原始的信仰內容之一。凌云山的高大、神秘以及源于凌云山的梅江河水的重要地位,已具備萌生與凌云山有關的崇拜對象的溫床。偽《地理玉髓經》的炮制,對漢帝信仰與凌云山的結合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凌云山牙鼓洞,漢高祖祖墓,載《天下名墓圖》中,每三月大風雨,里人呼漢王醮祖。山峻聳雄偉,形象指石山如旗鼓,左右各十二峰為二十四帝。古謠云:“頭作江西省,尾作漢朝天。”鄉人有盜葬其腋者,雷輒掘去之。明崇貞間,邑令時公同翰林曾公,徒步造其巔。天日清朗,方欲展羅經相視,而雷電交作,震撼山村。二公懼,狼狽下山,相傳古有來此地放無利債。一日,見老人引之去。登此山,令坐其處。山合,為之天葬。[7]
    正如上述材料所言,偽《地理玉髓經》把凌云山與漢高帝祖墳聯系在一起,并列之于天下名墓圖。這就為寧都盛行漢帝崇拜提供了思想基礎。然而,此部《地理玉髓經》是他人假托張子微之名而作的偽書。陽湖子居琿敬說“漢高祖祖墳相傳在陽都之凌云山,則始于后人假托張子微之名,著《地理玉髓經》,以漢高祖、張子房、韓淮陰等祖墳,列之天下名墓圖。”
    凌云山、上西江(梅江河的一條源頭河)與偽《地理玉髓經》的結合,為漢帝信仰的產生、盛行提供了溫床。
    2.明清時期,寧都縣劉姓官員的推動是漢帝信仰在寧都盛行的重要原因。明清時期是民間造神的高峰時期,明初統治者的“尋求名山大川以求祭祀的政策”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洪武元年命中書省下郡縣,訪求應祀神祗。名山大川,圣帝明出,忠臣烈士,凡有功于國家及惠 愛在民者,著于祀典,令有司歲時致祭。二年又詔天下神祗,常有功德于民,事跡昭著者,雖不致祭, 禁人毀轍祠宇。”[8]
    無庸置疑,當時的大環境對民間信仰的發展是較為有利的。更為重要的是,明清時期有相當多的劉姓人員在寧都縣衙任職。(見表6、表7)
    表6 明朝時期劉姓人士在寧都任職情況表
    人名 劉? 劉章 劉禳 劉循規 劉德政 劉宗勝 劉宏道 劉芳 劉用 劉遐 劉敖
    職位 知縣 縣丞 主薄 主薄 典史 典史 教諭 教諭 訓導 訓導 巡檢
    時間 明初
    八年 正德
    十六
    年上
    任 成化
    十七
    年上
    任 嘉靖
    二十
    六年
    起任 時間
    不祥 時間
    不祥 時間
    不祥 時間
    不祥 時間
    不祥 萬 厲
    中 任 嘉慶
    九年

    注:本表根據《寧都直隸州志》統計而成,限于篇幅尚有些 未登入上述表格。
    表7 清朝前期劉姓人士在寧都任職情況表
    人名 劉燦 劉滕蛟 劉燦 劉燦 劉 鼎 劉三德
    職位 知縣 知州 典史 州學正 訓導 巡檢下河司
    時間 康熙 道光 康熙二十四年任 乾隆三十二年任 乾隆 康熙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明清時期,劉姓人士在寧都任職相對而言不算少。尊祖敬宗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劉姓也像其他姓氏一樣,往往喜歡把自己標榜為歷史名人的后代。在全國對民間信仰的控制較為松弛的大環境下,在寧都執政的劉姓官員以及辭官隱居寧都劉姓士大夫也會以一定形式促進漢帝廟的建設。安福馬跡村的漢帝廟即與劉姓宗族有關。馬跡村的開基祖是唐代劉宗臣。他曾任唐金紫光祿大夫,唐后期虔州做官。聽說凌云山有漢高祖祖墓,辭官后登凌云山拜謁。返途中經過安福馬跡村,發現該地風水好,于是定居于此,成為劉姓最早遷入安福者(寧都縣客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寧都縣劇團原團長鄧文欽講述)。
    3.漢帝神明的實用性也是其信仰在寧都盛行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原因。漢帝神祗被賦予“農業神”地位的同時,整合了其它部分神明的功能。“農業神”的主體功能吻合寧都農業社會的基本需求,而糅合其它神明而具備的多功能性則進一步滿足了人們的不同訴求。寧都是多山地區,交通極其不便,聚族而居使每個村落構成一個封閉的小社會。漢帝神明充當了社區神的角色,他不僅要“解決”村民的日常困難,也要成為村民精神寄托的場所和加強村民間感情的紐帶。中國民眾對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是相當寬容的。中國人并不真正信仰某一宗教,在他們的心中也根本無法肯定到底是哪位神在主管著世間的一切,對許多中國人來說,任何一種宗教都是可信的又都是不可全信的,因此多信幾種宗教對他們來說總是有益無害的,這種行為更像一種商業投資行為[9]。作為村落區域神的漢帝神祗的“全神化”,為奔命于田間地頭的農民進行神明崇拜提供了很大便利。
    四、對客家人漢帝信仰凸顯客家文化特質的一點思考
    漢帝神明是寧都土生土長的神明,是在凌云山神的基礎上,通過構建一系列有關漢高祖劉邦有關的神話傳說而逐漸演變為漢帝神明。山神是客家先民遷入以前就應存在的土著的神明,山神演變為漢帝神明應是土著神明借漢帝之名而謀求“正統”地位的一種結果。通過東山壩鎮小源村漢帝廟的有關楹聯或許能印證上述問題。
    (一)登山學法緣何事;口物安民是本哀。
    (二)茅山初學法;漢室顯奇跡。
    (三)寶坊月皎紫殿風尚;風攆云扶鰲山海駕。
    (四)三杰定三秦約法三章;四賢秉四政寬敷三教。
    (五)君臣一德慶明良;父子重光隆作述。
    (六)推心置腹君臣千載慶良民;創業守成父子一堂隆作述。
    ……
    在寧都縣漢帝信仰中,文化的在地化表現較為突出,除上述所列舉的廟宇楹聯外,有些廟宇所供
    奉的神明也體現這質。如東山壩鎮王冊村的漢皇廟里的主祀神是呂后。
    [參考文獻]
    [1]寧都縣志.乾隆六年本:66.
    [2]乾隆石城縣志[C]//鄧南驤,鄒代藩.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61.
    [3]汪毅夫.客家民間信仰[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10):6.
    [4]山川志[c]//寧都直隸州志,卷五.道光四年本.
    [5]賴啟華.早期客家搖籃一寧都[M].北京:中國國際出版社, 2000(5):25—26.
    [6]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K].北京:學苑出版社, 1990:200.
    [7]雜志[c]//寧都直隸州志,卷三十二.道光四年本:976.
    [8]趙世瑜.狂歡與日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 店,2002(4):264.
    [9]姚南強.宗教社會學[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4(7): 92—94.
    作者簡介:邱浪平(1973—),男,研究生學歷,歷史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客家傳統社會與文化

    展開全文
    上一篇:上一篇:張學良和于鳳至八字
    下一篇:下一篇:處女座女跟摩羯男的婚姻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