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個。
天文學家把全天空的星星,按區域劃分成88個星座。
天球上的星星密密麻麻的數也數不清,為了便於研究及觀測,人們把星空分為若干個區域,每一區就是一個星座,如同省劃分成許多個縣市一樣,每一個星座均冠予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動物或器具等的名稱。西洋星座最早始於巴比倫時代,到了西元二世紀托勒密(Ptolemy)時他將全天分為四十八個星座,以后陸續增加約四十個,但星座不斷地改變與補充,西元1930年國際天文學會公布全天確定列為八十八個星座及星座界線,其中北天二十八個,黃道十二個,南天四十八個。而我國古代是以星宿及星官來劃分,其中較重要的是叁垣二十八宿,叁垣指環繞北極和近頭頂天空分為叁個區域,分別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而在環黃道和天球赤道近旁一周分為四象,四象中又將每象細分成七個區域,合稱二十八宿,這些都是中國特有的星座名稱。
夜空中明亮的星星多得無法計數,為了區別它們,古代各民族皆對星星加以命名,如我國古代的叁垣二十八宿中的星,以帝王、百官、人物、器具、動植物等名稱命名,如天皇大帝、九卿、織女、貫索、瓠瓜等。而西方最早從巴比倫人替星星命名,經過阿拉伯人、希臘人等陸續增列,現今大約有200顆恒星有它們的專名,如天狼星(Sirius),織女星(Vega)。
我國古代把星空分為若干區域,稱為星官或星宿,類似于星座。西漢司馬遷《史記》中"天官書"詳細記述了當時把星空分為中官,東官,西官,南官和北官五個天區的情況。
三國時代吳國人陳卓,為我國古星象圖的集大成與奠基者。他以甘德、石申與巫咸三家的全天星圖為藍本,將星空分別283官共有1465顆星。283官含叁垣、二十八宿及其他星官。到了隋代,我國對于星空的區域劃分已經基本上固定下來,并且一直沿用到近代。 這就是著名的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擴展資料:
二十八宿
在四象的基礎上,把每一象分為七段,第一段叫做"宿",一共二十八宿,環天一周。二十八宿的位置正好是月球運行經過的地方,月球繞地公轉的周期是27天多,一天約經過一宿。所以二十八宿就不僅僅是星空區劃了,它還成為制訂歷法的根據。
四象是指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其中玄武是龜的意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古代星空劃分
1928年為了天文學研究的需要,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荷蘭萊頓舉行的大會明確地將全天空劃分為88個星座區域;
這88個全天空星座區域,是按照沿天球赤道坐標系的赤經、赤緯線曲折分界來劃分的,劃分后保留住傳統的星座名字,用拉丁文規定其學術名稱和由三個明確大小寫的字母組成其縮寫符號,全世界統一使用。
我國古代的全天空劃分。
在我國古代是以星宿及星官來劃分全天宮的,其中較重要的是叁垣二十八宿,叁垣指環繞北極和近頭頂天空分為三個區域,分別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而在環黃道和天球赤道近旁一周分為四象,
四象中又將每象細分成七個區域,合稱二十八宿,這些都是中國特有的星座名稱。到了近現代,為了方便科學研究,使用了國際通用的全天空區域劃分。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為什么天上有88個星座?
而常用的是:黃道十二宮
太陽在黃道上自西向東運行,每年環“天”一周。在黃道兩邊的一條帶上分布著12星座,它們是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馬座、摩羯座、寶瓶座和雙魚座。地球上的人在一年內能夠先后看到它們。
全天共有八十八個星座,這個標準星座數目是國際天文聯會在1930年確立的。而大家在消閑雜志看到的星座,就是著名的「黃道十二宮」。這些星座正位于太陽在天空中必經的路線「黃道」之上,因此稱為「黃道十二宮」。而你們所屬與哪個星座,就是決定于你出生時太陽正位于哪個星座。不過這一切而現時二千多年前的事了。
經過二千多年,十二星座的日期與天象已經不吻合。并由于地軸以二萬六千年的周期擺動,黃道在天空的位置亦因此出現變動。這種地軸周期擺動的運動,稱為「歲差」。結果,每隔二千多年,太陽到達每一宮的時間便會推此約一個月。現時的春分點并不在白羊座,已經退到雙魚座了。此外,黃道現在不只經過十二星個星座,還夸過第十三個星座蛇夫座。
天文學家把天空的星星,按區域劃分成88個星座。其中,北部天空(以天球赤道為界)有29個星座;南部天空有46個星座,跨天球赤道南北的有13個星座。只要我們有耐心,數完一個星座里面的星星,再數下一個星座,是能數清用肉眼能看得見的星星。據天文學家計算的結果:0等星6顆;1等星14顆;2等星46顆;3等星134顆;4等星458顆;5等星1476顆;6等星4840顆……總共不超過7000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