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屬于偽科學,這個要根據個人的情況去考慮信不信?
算命確實是很準的,因為它有一整套科學而嚴密的推算過程,當然也有不準的,那是算命先生的技術不行,也有裝神弄鬼的,那是為了騙錢.
我學習命理近十年了,平時給別人看大多都很準確,不光別人佩服,我自己都感到我們的祖先創立這門學術很了不起.
究竟是怎么算的,解釋起來就太多了,你又不是要學習命理,不必詳究.
至于跟誰學,各人有各人的途徑,都不容易.我主要是看書,命理書籍古今都有,很多.看書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實踐,其實無論學什么都是這樣,理論聯系實際.
最后說明一下,我不是什么算命高手,也不是什么大師,只是一個命理愛好者,還在學習中.
算命很準,我想不外乎一下幾點。
1、根據他們的教材,背誦加理解和發揮,這是他們的理論來源了。
2、良好的觀察能力,這種本領毫不夸張的說有時可以與心理學家相媲美的。他們不只觀察對方的面部表情,推測對方的心理。而且也很少拿不是非常肯定的東西說出來,那樣漏洞就越多了。
3、良好的口才,我們現在好多的推銷員的口才我們不也一句話也插不上嗎?我曾應聘過,管理人員告訴我們要一口氣把自己的話說完,絕不給對方留有思考的時間,和反應的機會。而且還要有充足的信心把對方唬住,就是說大話了。(呵呵……不過我沒那口才)
4、至于是否有科學依據,那是很難說的。我國的古文化很深奧的,有些東西我們是無法解釋的。比如周易文化,不過那是要有相當的知識才研究的,不會人人都看的懂的,況且江湖算命的。
我覺得算命是前輩年積累下來的經驗,也是人們生活的一種習慣,之所以有些事算得準是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自己的生命路線,沒有人去突破這種習慣,于是一代一代下來,什么樣的特征什么樣的性格什么樣的命運已經成了一種定理。如果有人打破這種定理,就會不一樣。
而且算命也不是真的什么都能說得準,多數說的都是些大眾同有的共性,也有很多話都是說得似是似非,而在算命的你就覺得說的就是你。如果算命都那么準,他想讓誰成功誰不都能成功了?如果命都安排好了,那要人做什么,人活著干什么呢?那樣的話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不就完成了自己的拿去了。干嘛還辛苦的工作。
總而言之,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就是是命里注定,他也是有選擇性,看你怎么選擇自己的人生了。不管命運怎么樣,要自已活過才會讓生命有意義,才不會浪費來人間走這一趟。
看個人吧,算命時說的話,你會記在心里,并且在不自覺中朝著那個方向發展
信不信要看個人自己對于算命師說的話怎么判斷,一般只有沒主見的人才會完全聽信算命先生說的話。只要是自己有主見的人,都會把算命的結果當做一種參考,而不是全部。客觀來說,算命是可以信的,只不過算命師的水平有高低之分,就像有的大夫水平高,能治好病,有些就是在那里忽悠,害人。比如你是專門去找傳聞中厲害的算命師去算,那么可信度程度就大一點,路邊算命師說出的斷語可信度可能就差點。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一定的道理,周易算命在我國流傳了幾千年,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不過人對于任何事物都要采取偏信兼聽的態度,而不是全信全聽。天氣預報是這樣,周易算命也是如此。
其實算命的最終目的主要是告訴人們哪些因素對人生是有利的,哪些因素對人生是不害的。然后在生活中趨向有利的一面,避開不利的一面。而不是只告訴別人吉兇而不知如何趨避,這是不可取的。...
一、南方北方地域差異,人們體質各異
俗話說一方水土一方人,什么樣的水土養育什么樣的人,如我國西北區域,氣候嚴寒,風多雨少。人們大多依山陵而居,經常處在風寒的環境之中,喜歡鮮美酥酪骨肉和牛羊乳汁,體質較壯,故外邪不易侵犯,其病多為內傷。東南地區,濱海傍水,平原沼澤較多,地勢低洼,溫熱多雨。其民食魚而嗜咸,大都皮膚色黑,肌理松疏,病多癰瘍,或外感。因此,中醫大夫治病,對同一病而治法各不相同,但都能治好,就是因為地勢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緣故。《黃帝內經》就記載:“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
養生需因地而異,一方水土一方人
二、飲食習慣因地而異
由于氣候環境不同,不同地區糧食生長和人的體質相應的有所不同,因此各地均有著獨特的飲食文化。如廣東人飲食偏淡、愛喝湯,這是因為廣東天氣濕熱,人體寒則能藏,氣候過熱則腎藏精不足,腎氣較弱,鹽味重會增加腎的負擔。清淡湯飲淡滲利濕,易吸收且能助于體內濕氣排除。相反的北方人比較重口味,是因為北方氣候較烈,“厚味填精”,食厚味以抵御酷烈的氣候環境。而湖南人好食辛辣,因湖南多山,山巒瘴氣較盛,辣味辛散,可起到抵御瘴氣的作用。另外四川好吃麻辣,江蘇喜食甜食等等,這都是由于地域、氣候環境不同所形成的飲食習慣上的差異。概括言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啊。
三、不同地區如何養生治療
每個人的體質是在與當地的地域特征、氣候環境、飲食習慣等長期磨合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也決定了體質的相對穩定性。現代交通物流業發達,很多地方都可隨時吃到全國各地流行的蔬菜水果,但這其實是有悖養生之理的。也正是由于交通的便利,很多人遠離家鄉,穿行南北,在陌生之地安家生活,對于這樣的人而言,建議入鄉隨俗,逐漸融入到新的飲食文化,久而久之體質也會隨著時間而慢慢有一定的轉變。年輕人比較容易適應新環境,而老年人適應能力較差,所以老年人不適頻繁遷居。
另外,也正是由于不同地區的氣候環境不同、習慣不一、體質有別,這就導致了不同地域的人生病情況有不同,這也形成了不同地區中醫醫家診療疾病經驗上的差異。可以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醫家治一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