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米斗里放什么招財,斗里面放什么招財

    內容導航:
  • 客家人春節風俗有什么歷史故事?
  • 招財米斗放在家的什么位置好?
  • 道教拜斗的米斗在哪賣?
  • 民間風俗
  • 招財的方法都有哪些?
  • 家里擺什么裝飾品招財
  • Q1:客家人春節風俗有什么歷史故事?

    客家春節習俗
    春節俗稱過年,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節日。進入農歷十二月,男人想辦法多尋錢購買年貨,婦女們則多砍柴割草準備過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為“入年界”,俗稱“鬼鎖山門”,婦女們則不上山砍柴割草,而是在家大掃除,搞衛生,迎接新年。農歷12月,家家戶戶開始籌辦“年貨”,趕做“年料”。
    不可或缺的年貨如下:
    川糖。龍川、河源、紫金等地出產的一種蔗糖。特點是粘性強,適合做年糕,幾乎每戶要購進上百斤。
    新衣服。每人最少要做一套新衣服、一雙新鞋,買一雙新襪。
    年米。一般來說每戶最低限度要備足一個月的口糧,不出“正月”不準響碓。以前沒有碾米機之類的加工機械,全靠人工用礱、碓加工,工作量十分大,大多要苦戰三、四天才能完成。
    炒米糕。它的制作過程是:將粘米或糯米煮熟曬成飯干,然后用沙拌著飯干在鐵鍋中加熱炒爆,有的用菜油炸爆,叫油炸米。接著將川糖煎成漿,將炒米、花生仁、芝麻等配料放進糖漿中攪勻撈起放入用板做成的木架內鋪平壓實,用刀切成長方形小塊。炒米糕吃起來香甜、清脆,大人、小孩都喜愛吃。打炒米糕十分講究技術,不但配料要合比例,而且煎漿時要講究“火候”,弄不好就不能成塊,而變成散米不中吃。一般來說,一斗米要配2.5斤川糖,只能多,不能少,特別要注意“火候”。有經驗的人在灶頭上放一碗清水,川糖煎到一定時候就開始結漿,用竹筷滴一點糖漿于清水中,如已成“松仁點”即可,馬上熄滅鍋底火苗,把炒米放進鍋中不斷攪,用手試一試,如果十分粘手就可起鍋將炒米倒進木框架內鋪平壓實,直到凝結后再用刀切成小塊。 油果。又名“炸煎堆”。油果制作比較簡便,先將糯米碾成粉,每斗糯米配2.5斤川糖。將糖煮成糖液與糯米粉搓均勻,搓越久越松軟,搓成粉團后再捏成一個個狀似乒乓球大小的粉團,表面粘上白芝麻,再放進油鍋中燒炸,炸成深紅色即可起鍋。過年時將所炸油果蒸軟作為下酒料,這是在新年期間每餐不可缺少的食品。
    粉皮。將粘米磨成米漿,配上黃豆、芝麻、花生仁等配料,把米漿倒進鐵勺內放入油鍋燒炸,直炸至深紅色即可起鍋。炸粉皮吃起來香脆,老少咸宜,也是新年期間招待客人的食物之一。
    芝麻酥、花生酥。制作方法和打炒米相類似,以芝麻和花生仁為原料,將川糖煎成糊狀再與炒熟的芝麻和花生仁攪拌,倒入錫盆內鋪平壓實,切成小方塊。芝麻酥和花生酥也是過年不可缺少的食物。
    以上幾種年料,每家必備,全由自己加工制作。此外,柑桔、瓜子、餅干、糖果也不可缺少,這些年料多數要到市場上選購,數量也不多,主要是為了招待賓客。
    上述年料,一般到“入年界”(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之前基本備辦完畢。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這天作為跨入新年的界定日期,也就是說十二月二十五日過后就進入過年階段。外出做工的、經商的人都要趕回來。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這幾天,最為緊張,男女老少個個忙忙碌碌、緊緊張張,主要進行下面幾項過年的后期準備工作:
    掃屋。“入年界”后的掃屋非同一般,實是立體大掃除,全家動手。經過徹底大掃除,室內室外,窗明幾凈,人的心情無比舒暢,到處呈現出一派除舊布新的景象。
    磨豆腐,干魚壙,殺豬、雞、鴨等。農歷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家家戶戶開始磨豆腐。農家多數家門口有小魚壙,到農歷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前后全部魚壙放水捉魚,一方面要用壙魚制作菜肴,另一方面方便春節后挖取壙坭做肥料肥田。與此同時,開始陸續殺豬。一般人家過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豬肉,有的人家過年一戶殺一頭大豬,主要用途是:一、饋贈親戚、朋友,每一戶親戚要饋贈二至三斤豬肉,特別是岳父家饋贈的肉就更多,新結婚姻親饋贈的豬肉數目更為可觀,否則會被人恥笑為“孤寒鬼”。
    一家老少忙到十二月三十日,年貨、年料全部備齊,合家歡樂,特別是小孩更是歡天喜地,吃得好,穿得好,又不挨大人的呵斥打罵。外出經商、做工的人最遲也要在大年三十趕回家中吃“團圓飯”。這天也最為忙碌,不知苦累地去做各人要做的事,但大家都是樂呵呵的滿臉春風。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又叫除夕,這天必須做的事有:
    洗柚葉澡。早上摘回柚葉,中午過后家家戶戶將柚葉放入鍋內水中燒開,每人都要洗柚葉熱水澡,其意是把污穢、“窮氣”、“衰氣”洗掉,干干凈凈進入新的一年。洗過柚葉澡后便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從頭到腳煥然一新,換下的臟衣服當天要洗滌干凈。因此,洗柚葉水澡含有除舊布新之意。這一風俗已逐年淡化。
    送灶君。事先從市鎮購回灶君神像,寫好灶疏(寫上一家大小姓名年齡),準備好元寶、香燭、三牲、酒、素果等祭品,在灶邊置一“八仙桌”,將祭品放在桌上。全家老少齊集灶神像前行禮,虔誠敬送灶君返回天庭述職,祈求灶君在玉帝面前美言賜福消災,來年財丁兩旺,合家平安。一般人家拜祭時只向灶君祈禱幾句“賜福消災,保佑合家平安”之類吉祥話。有文化、有知識的人家還要鄭重其事地擺祭,讀祭文,祭文如下:“惟君,仍合家之主,君為五祀之先,朝炊墓廚,豈無褻瀆之處;合家興旺,全賴扶持之力,既感恩于平日,敬酬謝于此夕,伏冀神君,俯鑒微憂,保長幼以安寧,佑添丁而增福。尚饗。”這一風俗除少數老人外,多已不行。
    敬祖先。臘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當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掃衛生,將祖祠墻壁粉刷一新。午后,陸續有人攜禮盒、三牲、炮竹、元寶香燭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進香。行禮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銃。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繚繞不斷,炮竹聲不絕于耳,一直延續到黃昏。這一風俗近年亦已淡化。
    貼春聯、年畫。大門、小門均貼上大紅春聯,門楣貼“利是”,門板貼門神或“福”,“大吉”等字。廚房、牛欄、豬圈、雞柵、廁所等處也要貼上用紅紙寫有“財丁兩旺”、“六畜興旺”等紅紙“桃符”。大廳和臥室、客房均貼上新年畫,一派喜氣洋洋的歡樂景象。
    吃團圓飯。年三十晚的團圓飯是最為隆重的家宴。規矩也多:一、分居后的兒子除夕要回到父母身邊共吃“團圓飯”。二、排座次。年長老者一定要上座,然后按輩份往下排。同時,上座要預留幾個空位,放幾個空碗和筷,意在讓已故的先祖也回來團聚,以示敬祖。三、所有制作好的新年菜肴,每樣都要端一碗上桌,菜肴多的要啟用大圓桌,表示豐盛。四、開戒。平時家長不準小孩飲酒,除夕團圓餐時則開戒,小孩也可破例飲酒。五、禁忌。男女老少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有的人擔心小孩無法遵守,就事先在餐廳墻上貼上寫有“孩童之言,百無禁忌”字樣的紅紙條。不準跌碗、跌筷,如不慎跌了碗筷,邊收拾邊念:“大吉大利”。如打破了碗就要將破碗用紅紙包好放在不顯眼的高處。吃飯時,小輩要給長輩敬菜敬酒,并祝老人福祿壽全。合家老少彬彬有禮,說話和氣、親切,充滿團結、祥和、敬老愛幼的氣氛。
    發壓歲錢。壓歲錢又叫“利是”。老人給小孩發壓歲錢,要用新紙幣裝進紅紙袋內逐一分發。晚輩也要給長輩送“利是”。“利是”錢小孩可以自己支配,父母不加干涉。
    清洗餐具。按祖訓,大年初一不吃葷,要吃素。所以除夕家宴后全部餐具一律要清洗,不能有半點葷腥,否則就是對先祖不恭。屬于葷腥的一切肉類均集中一處存放并用紙條貼上封存,叫“封歲”。這樣做客觀上對腸胃有好處。
    守歲。吃罷團圓飯,屋內各處點上油燈(煤油燈),整座屋通宵燈火通明,叫“點歲火”。家人歡聚一堂品嘗香茶、水果、瓜子、花生、糖果等,長輩給晚輩講家史、族史,教育晚輩要牢記祖訓,繼承祖德,勤儉持家,團結和睦。講完家史、族史后,有的敲鑼打鼓,有的放煙花,一律不能早睡,謂之“守歲”。一般要等到午夜時,開大門、放鞭炮迎新歲后才能入睡,小孩可以例外。有的人索性鬧到天亮。
    開大門。正月初一凌晨(即零時)為送舊迎新時刻。家家戶戶將大門打開,大放鞭炮,這時每個角落都可以聽到震耳欲聾的鞭炮聲,真是萬炮齊鳴,此起彼落,十分熱鬧(近年來河源市區及一些縣城區禁止燃放煙花炮竹)。一般由長輩打開大門,開大門的人要大聲么喝:“開門大吉、大吉大昌”。廳堂、灶堂、大門、小門均點上大紅燭,焚香禮拜,迎接新年,迎接財神。
    大年初一,不論老少早早起床。相傳此日不早起床,就意味著一年不順利。起床后刷牙洗臉,女的下廚房準備早餐,事實上飯和素菜隔晚已經做好了,再熱一次就是。男的端著素盒盛滿糖果、年糕及元寶、香燭等到祖祠拜祭。祠堂祭臺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素食貢品,老少行禮,禮畢回家吃早餐。大年初一的早、中、晚餐都是素食。素菜有腐竹、粉絲、金葉(黃花菜)、木耳、豆腐皮、香菇、芹菜(象征勤快)、蒜(會劃算)、蔥(聰明)等,雖然無雞、鴨、魚等肉類,但也很豐盛。
    拜年。早餐后,做父母的攜著小孩到長輩家中拜年,見了長輩行鞠躬禮,送上“利是”,并祝長輩“長命百歲”、“新年快樂”。長輩也還禮,向小孩發“利是”和糖果并祝福晚輩“合家幸福,萬事如意”。那些輩份高,年歲大的老者,幾乎一整天都有晚輩登門拜年,應接不暇。雖累點但也得意和欣慰。平輩見面互相道賀、祝福,互送“利是”和糖果給對方小孩。大年初一相互見面切忌問病討債,否則不但討沒趣還會引發糾紛。年初一禁忌也最多,除了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外,還不能換衣服,不能掃地倒垃圾,不能下河挑水,不能放牛、放豬、放雞鴨,不能打罵小孩,不能動土,不能打破家雜。有一件不順心事發生就會掛記一整年,所以年初一處事特別小心在意。
    大年初二,又叫“團年”,一般不外出。是日開始吃葷。
    大年初三,又叫“窮鬼日”。一早起床,全家動手大掃除,俗稱“掃窮鬼”,掃得越干凈越好,地上有一點點紙屑之類東西沒掃凈就會視為“窮鬼”。總之要把一切垃圾悉數掃地出門。打掃時還要念“窮鬼出、富貴入”。打掃的垃圾集中起來送至遠離家門的野外河邊、路邊點火燒掉并放炮竹,表示已將“窮鬼”趕走。年初三掃地雖含有一些色彩,但也合乎衛生要求。年初一、二均不準掃地,垃圾堆積多了,年初三來一次大清理也是應該了。因為年初三是“窮鬼日”,全家老少均不出門,不去別家串門,如不慎進了別家的大門,就會被人家視為“窮鬼”,不吉利,不受歡迎。所以年初三一般不入別家門。如有特殊情況非登門不可,要將屋主人叫出門外敘談,客人自覺不進門,主人也不會邀客人進門。
    大年初四,婦女開始攜帶豬肉、年糕之類禮品回娘家、走親戚,大家結伴同行,一路說說笑笑,十分熱鬧。男人開始開展文娛體育活動,又叫“鬧新年”、“搞新年”。民間傳統民間文藝間目主要有:“舞獅”、“舞龍”、“打馬燈”。
    年初五以后開始陸續干活

    Q2:招財米斗放在家的什么位置好?

    招財貓在店鋪的擺放位置——店鋪里的招財貓,一定要面向店門
    放在店鋪里的招財貓一定要面向店門,因為招財貓放在店門口是為了招徠客人。店鋪的話,可以擺放舉左手的招財貓,可以為你招來客人,客多則財進。也可以擺放舉雙手的招財貓或者雙手舉聚寶盆的笑福招財貓,財福雙致。
    舉左手的是雄貓,表示招財、事業發達、生意興隆,沉香有招財納福之意,適合擺在辦公室內。
    舉右手的是雌貓,表示納福。家庭幸福安康,并且還有有招呼客人之意,擺在家里或者店鋪里同樣適合,而且在招財貓胸前掛著一些金鈴,也有開運、招財、招福的意思。

    Q3:道教拜斗的米斗在哪賣?

    道教徒拜的是北斗而不是米斗。北斗在天上,不在商鋪。

    Q4:民間風俗

    禮生:指司儀,即儀式的主持人。由禮生主持祭奠儀式,奏哀樂、上香、獻爵、獻牲、進饌、行三跪九叩禮、宣讀祭文等。
    ·守 靈·?
    浴尸更衣后,設靈堂守靈,俗稱守鋪,由孝眷日夜守護在遺體旁,以表孝心。志稱:“既殮,設靈位,請邑紳有品望者題旌,謂之書銘。靈旁燃燈一,光熒熒晝夜不息,曰幽冥燈。孝子日夜守靈次,三時上食。” 靈堂以肅穆為基調,掛青、黑色孝帳,設靈位,豎神主牌。神主牌又稱“木主”,古稱“祔”或“祧”,長一尺二寸,寬三寸,上方削去兩角,呈半圓形,下方有一底座,上書死者姓名、字號、生卒年等,舊時當官的還要寫上官銜、爵位名稱。神主牌上的字數有一定程規,各地不同。興化一帶按“興、旺、衰”三字推算,周而復始,最后一個字不能套在“衰”字上。泉州則按“興、旺、衰、微”四字推算,含“興、旺”為佳,否則犯忌。在永安,則按“生、老、病、死、苦”五字推算,最后一個字要套上“老”字為佳,俗謂“合老”。神主的“主”暫寫成“王”字,待回龍后請有名望的人用朱筆加一點為“主”字,俗謂“點主”。在漳平等地,不設神主,而用素綾或白布扎成靈座,俗稱“魂魄布”,上面寫明死者姓氏名號等。在城鎮,靈堂上供遺像,遺像兩旁寫遺訓或孝眷對死者的追悼之詞,并掛有挽聯、挽幛等,顯得更為肅穆莊重。?
    靈堂上設香案,供果品、香燭等。清代守靈,男不剃頭,女不梳發,寢苫枕塊,啜粥茹素,以示沉痛哀悼。近現代,大多在靈床前另搭一床鋪,或在地上鋪些稻草,睡在那里守護。如今,以孝眷輪流坐在遺體旁守護為常。守靈的職責還有二個:一是保證腳尾燈(長明燈)長明不滅和香火不斷。在福州,“腳尾燭”點到一半時須吹滅另換一支,出殯時將剩下的那半截燭分發給子女,寓意子孫綿延不絕。二是防止貓和老鼠接近尸體,俗信貓(尤其是白蹄貓和短尾貓)從尸體上躍過,尸體會變成僵尸躍起撲人,此時只有急中生智,將掃帚或枕頭之類的物體扔給僵尸抱住,才可脫險。霞浦一帶又云,屬鼠的死者聽到貓叫會跳起來抓人,所以往往在尸體旁放一把掃帚或一捆草,以防不測。此傳說的用意是要孝眷們時刻守護遺體,以盡最后孝心。?
    ·哭 喪·?
    親人去世,孝眷悲痛,以哭聲來表達哀悼之情,稱為哭喪。哭喪通常是邊哭邊訴說死者生前的勞績和對死者的眷念之情。有些地方哭喪時有一定的音調和內容,音律低沉,句末往往有拖腔拔調的韻律和裝飾音,許多婦女尤其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農村婦女能根據這種調式,隨口填詞編唱,或寄托哀思,或訴說身世,或發泄內憤。?
    在福州,民間流傳有《十訴苦情》、《十二月孝順歌》、《可憐歌》等,均很感人。因不同對象,哭的內容也不同,如對上壽的人往往哭唱道:“哎呀,娘奶(或郎罷,福州方言,娘奶是母親、郎罷是父親)呀,汝的一生又勤又儉,沒吃過補、也沒過一天好日子,怎么一病就走去,留下男仔、女仔好凄涼……。”要是“少年亡”,哭調更為凄切:“短命呀,汝一病就去,誤了三等四等人。汝不顧父母年邁,佬媽后生伲仔細(小)。汝不顧青春年少……。”女兒哭唱其父:“十層樓梯只是柴。哎呀,我的郎罷呀,你親手栽樹成林,砍木造梯多苦辛。就像你辛苦培育子女長大,一生沒吃沒補,埋在田園,四季不閑。如今你歸土去,可憐男女思念在心。叫我郎罷你不應,見我郎罷造梯的影子你不現……。”童養媳哭唱其婆婆:“要訴苦情當年事,哎呀,我的婆婆呵,當初在你手下,你那柴做心肝,鐵鑄五臟,不顧風霜雨雪,不問寒暑冷暖只要我做牛做馬……。”早晨供飯湯時唱道:“早晨起來思量我親奶娘(或郎罷),上湯上桌,心酸好凄涼……。”出殯前祭奠亡魂的哭唱多為褒詞:“父像南山青松柏,四季常青蔭后人。好讓男仔多出息,好讓女仔有富榮……。”或“奶像萱花長青草,一年綠滿蔭后人。好讓家庭長進益,好讓子孫享安寧……。”在閩南,出嫁之女接到訃告后,沿途號哭,稱“哭路頭”,家人接入廳堂后,哭得更為凄絕:“我的父(母)呵,亦無可加食(多活)十年八年,可來成子成兒呵,我的父(母)喲……。”閩東地區有《四十九孝歌》,守靈期間每天朝夕哭唱。有些地方哭喪時不能擦鼻涕,任其拖到地上,顯得更加悲切。舊時在閩南一帶還有雇人來哭喪的。近年來,福州一帶則用錄音機錄下哭喪過程,以供送葬時沿途播放。?
    哭喪自古以來都有一定慣例,《禮記》中有“婦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人出寢門見人不哭”的記載。福建大多數地方也有“臨喪不笑”、“望柩不歌”等說法,俗忌淚水滴在尸體上,穿壽服時不哭,蓋棺安釘時不哭,深夜不嚎哭等。?
    ·大 殮·?
    將遺體放入棺材,謂之大殮,又稱入殮。通常在死后第三天舉行大殮禮,有的地方則視季節而定。龍巖的俚語曰:“春三,夏一,秋五,冬七。”? 大殮前,要舉行向遺體告別儀式等,各地風俗不一。在閩南普遍流行“辭生”習俗,即入殮前要設供案,上供12碗菜肴,由道士逐碗敬獻給死者,口念各種吉詞。在閩東,祭品由出嫁女備辦,主要有豬頭、雞鴨、肉燕、墨魚等,或7碗,或9碗,只能是單數,由喪眷先祭拜,繼而由親友輪流祭拜。在福州等地,入殮前在后廳放一張太師椅,先請一位“好命人”(有妻兒且晚年幸福的老人)端坐片刻,然后再抬遺體上太師椅坐上一后兒,俗謂“坐案”,再象征性給死者喂面,并將煮熟的雞蛋封在嘴上,包扎起來。不少地方在入殮前要做醮超度。在將樂,往往要請稱為南摩仙的巫師做醮,供奉雄雞和米斗,點燃“七星燈”(在一棵樹上點燃49盞燈),俗稱“照米斗”。?
    大殮前,不少地方有“放手尾錢”習俗。主事在放手尾錢財時,口中念吉詞云:“米斗響,有錢千萬來買田;放手尾,子孫得家伙(家產)。”或念道:“放手尾錢,子孫富貴萬萬年。”孝眷視手尾錢極為珍重,出殯時手上系以手尾錢(孝男用白帶,孝女用青帶)送葬。在霞浦等地,將“水被”或在壽服的衣袖上剪下一小塊,分給孝眷,俗謂“分手尾物”,其意與“分手尾錢”相同。?
    棺木多是預先備辦,一般上50歲的人就有資格預制棺木。棺木的材料以楠木為最佳,其次是杉木,最次為松木,大多數棺木用杉木做成,棺木一般長約8尺,寬1.6尺(蓋寬1.8尺),幫高1.05尺,由四塊木板做成的稱“四甲”,六塊板做成的稱“六甲”,“八塊板”做成的稱“八甲”。“四甲”為上等,“六甲”次之,“八甲”又次之,用越多木板做成就越次。做棺木多選擇閏年進行,“取增長日月之意。”做棺木的工錢多由女婿承擔,棺木做好時,出嫁女要備辦祭品來祝賀。棺木大多要油漆成朱紅色,特別是古代有停柩待葬之風,棺木要多次油漆,即使尸體腐爛也不會泄漏出來,俗稱“金漆棺”,貧者則油而不漆。棺頭要寫上“福”或“壽”字,男性用的棺木寫“福”,女性用的寫“壽”。然后將做好的棺木豎立在前廳或家中,貼上紅紙或披上紅布,俗稱“豎壽”或“豎喜壽”。男性用的棺木豎立在左側,女性用的棺木豎立在右側,不能顛倒。此后,不能隨意移動,更不能打開。入殮時,已備好棺木的人家在放倒棺木時要用鹽米撒棺木,以防“中煞”。在閩南等一些地方,棺木是臨時購買的。親人死亡后,立即派人到棺木店購買,俗稱“買大厝”,沿途逢過橋或十字路口,須放一些紙錢或放一塊紅布條,俗謂“放紙”。喪家須在村口或巷口燒紙錢,跪迎棺木入屋。入殮時,棺材內一般要放些草木灰或冥銀、碎紙、木炭之類能吸水的東西,再鋪上草席或被單。閩南一帶有“乞火灰”和“放七星板”之俗。“乞火灰”即向左鄰右舍乞討木灰。孝眷在門口迎草灰入宅,鋪于棺底,主事口念吉詞曰:“一斗變十斗,一石變十石,富貴有了,子孫吃得到。”七星板是一塊長約1米,寬約0.2米的薄板,上面有雕刻北斗七星,七星上鑲嵌銀元或銅板,俗謂“安古銅,代代子孫中狀元”,“安七星,子孫富貴千萬年”。舊時富裕人家在棺底必放七星板。閩南地區在納棺前還有“收烏”(又稱收禍)習俗,即由道士手持桃枝,沾著“法水”遍灑室內外,同時撒鹽米,用菜刀砍門檻,俗謂此舉可祓除不祥,確保全家平安。在廈門,主事者手提小香爐,在遺體上繞圈凈身,以示驅逐魔鬼,純潔亡魂。隨后又提香爐在棺內繞數圈,以示祓除棺內穢氣,口中還念吉詞道:“凈身子孫發了金,凈厝子孫旺旺富。”?
    移尸入棺多由長子抱頭部,次子、女婿依次抱腰部、腳部輕輕放入,個別地方用麻繩套尸體放入棺內。移尸入棺時,須用雨傘斗笠之類的雨具遮蓋遺體頭部,俗謂若死者見到天日,日后會鬧鬼。孝眷的眼淚忌諱滴在遺體上。遺體在棺內的位置也有定規,俗云:“男頂天,女立地”。即男尸的頭部要頂著棺材上端,而女尸的腳部要頂著棺材下端。放好遺體后,蓋上水被,以白布蓋住面部,據傳此俗源于清初,表示作為明代遺民無顏見九泉之下的先祖。在漳平,親友吊唁時送來的“被仔”要逐條蓋在遺體上。主事者要對死者唱明某條“被仔”是某人送的,唱到某人時,不唱姓名,只唱稱謂。俗信唱姓名會被死者攝去魂魄,到陰間作伴。? 棺內往往放有一些隨葬品,諸如手帕、頭梳、玉器、紙錢、紙糊的金童玉女等等,以及死者生前喜愛的小物品,各地風俗差異較大。在松溪,棺內除放紙錢外,還放一個裝有木炭的火籠,少許食鹽,一把掃帚。在大田,放有扇子、桃枝等。在武平,隨葬品一般是炒熟的稻谷、麥子、豆子、缺口的陶盆陶罐,還有砍成一小截一小截的筷子等。?
    在閩南,蓋棺前要舉行“割鬮”禮,即用麻縷或白紗線的一端系在死者手上,另一端則由孝眷和親朋好友各執其一段,然后主事者口中念念有詞:“生者猶生,死者自去。生死殊途,從此割斷。”同時將麻縷或白線一節節地割掉,每人再將手中的那段麻縷或白紗線用紙錢包裹后焚化,俗信這樣就可以與亡魂斷絕來往,免受驚擾。夫妻中一人先去世,另一人擬再娶或再嫁,須在入殮時,手持雨傘,背負包袱,從棺內跳過,口念到:“跳過棺,走過番。”據傳此俗源于飄洋過海而客死異國的僑胞,他們臨終時懷念故土,囑其親屬招引亡魂回“唐山”,示意此去山重水復,永難相見,認為這樣亡魂不會再來糾纏,可以安心續弦或再嫁。? 在同安,抬尸入棺時,孝眷跪在棺材下方(棺材放在兩張長椅上),廳前放三張草席。入棺后。孝眷到第一張草席上跪拜7下,起身掀開水被,接著持冥香,拿一杯酒灌入死者口中,大哭三聲,表示人確已去世。然后相繼退到第二張、第三張草席上跪拜。爾后其他親屬依次跪拜。此俗類似于古代的“屬纊”。閩東一帶有“辭棺”習俗,即納棺后,孝子將少許冰糖(或甘草湯)放入死者口中,再斟少許酒灌入,寓意祝愿死者在陰間過上甜蜜日子,并祈求亡魂保佑生者生活幸福。在福州,要用米篩擺上與死者子孫人數相同數量的祭品和筷子,孝子孝孫作吃飯狀,俗謂“吃干飯”。
    ? 蓋棺前,許多地方流行“巡棺”習俗,即孝眷按親屬排列,手持冥香和紙錢,繞棺數圈,瞻仰遺容。繞棺多是先逆時針繞三圈,再順時針繞三圈。有的地方只正反各繞一圈(古田),有的地方巡棺多達一百余圈(永春巡棺108圈、安溪巡棺120圈),有的地方則是在蓋棺后才巡棺(龍巖)。在霞浦,棺材兩頭各燃一火把,由兩人擎舉,孝子膝行從棺材一端繞到另一端,不能繞過棺材頭部。在漳平,蓋棺前要舉行“辭世奠”,宣讀祭文。? 蓋棺時辰大多由巫師擇定,沿海一些地方俗定在漲潮時刻蓋棺。蓋棺或由鄉村中德高望重的紳士負責,或由專門為人辦喪事的人(俗稱土工)負責。蓋棺時,孝眷及旁觀人遠離棺材,忌諱人影倒映入棺內。俗信生人影子倒映棺內,魂魄會被死人攝去,日后會精神錯亂等。與死者生肖相沖克者也不能在場。?
    蓋棺后即安釘。在閩南,孝子捧木盤,上面放一把斧頭,跪呈安釘者。先由舅父象征性地在棺材四角各安一根釘,然后由安釘者釘牢,邊釘邊唱吉句;“一點東方甲乙木,子孫代代有福祿;二點南方丙丁火,子孫代代發家伙;三點西方庚辛金,子孫代代發萬金;四點北方壬癸水,子孫代代大富貴;五點中央戊已土,子孫壽元如彭祖。”最后留一根松動的釘子,由孝子或孝孫用嘴把釘拔起,吐在放有木主、五谷、銅錢、冥香的斗中,寓意“出丁”(“釘”與“丁”同音)。在漳平,若母親去世,安釘須由外祖家認可,孝子捧出有一把鐵錘、四枚鐵釘、一對蠟燭、一包紅包的盤子到外祖家的長輩面前。等他拿起紅包,用手在鐵錘和棺蓋上觸摸一下,才可以蓋棺安釘。在古田,蓋棺安釘后,要請鄉紳宣讀祭文,文曰:“泣涇顙血而言曰:兇積厥職,禍延我父(母)。一疾遽嬰,九泉弗起。茲值蓋棺,千秋已矣。父(母)即天地耶,何惡至此?嗚呼,哀哉,尚饗!”?
    蓋棺安釘后,孝眷將死者生前日常用品(如草席、床頭板、腳尾燈、舊衣物)扔到野外,俗稱“送腳尾”或“送草”。? 舊時,男性去世,須請族長視殮;女性去世,須請外祖家視殮。否則不能入殮,俗謂“男死怕親堂(叔伯),女死怕外家(外祖)”。特別是外祖家視殮必不可少,俚語又云:“死父抬去埋,死母等人來。”所以“接外祖”習俗在福建普遍存在,且十分恭敬,閩南地區尤甚。在向外祖家報喪的同時,喪家門口須設香案準備接外祖。外祖家來人時(多為母舅),孝眷披麻戴孝跪在地上迎接。外祖家查明死因后,若是正常死亡,就將覆蓋在香案上的紅布掀起一角,擎香祭拜,才轉身扶起孝男孝女,一起到死者鋪前吊喪。若外祖家認為孝男平時不孝順,輕則怒聲斥責,重則拳腳相加,讓孝男一直跪在那里,直到認為懲罰夠了為止。若是暴死(如上吊、服毒藥等),外祖家往往要叫來一班人馬前來打鬧,輕則砸毀家具器皿,重則扒去屋頂,甚至不讓入殮、下葬,直至尸體腐臭,俗稱“吃人命”。此俗今不多見,但接外祖仍必不可少。若死者娘家無親屬,則以村外蔗園代儀,即挖一塊蔗頭代祖,俗稱“蔗頭祖”。在政和,外祖家奔喪人來到時,披麻戴孝的孝眷須跪伏香案前。奔喪人進村時要發詩,開頭一段云:“銅鼓圓圓過山東,今日打來接祖宗。接了祖宗千年發,千年發福萬年興”。以下每段四句,分別唱蠟燭、冥香、火炮、龍傘各一段,最后一段是:“孝子孝孫真孝心,跪在路邊接諸親,孝子孝孫齊齊起,回家發福滿路興。”若是孝男平時不孝,也要予以種種懲罰,諸如罰跪,要求做功德等,有意讓他丟臉與破費等。?
    ·吊 唁·?
    吊是對死者表示哀悼,唁是對死者家屬表示慰問。吊唁之俗自古至今在福建普遍流行。龍巖、大田等地稱為“探生”,崇安等縣稱吊唁為“拜寢”,上杭縣稱吊唁為“看殮”,閩南地區又稱之為“探喪”。在福州等地,吊唁者通常要送挽聯、香燭、被單、布料、毛毯之類的物品,俗稱“送軸”。也有送錢的,俗稱“奠儀”。喪家將戚友所送被單、毛毯之類的東西掛在靈堂周圍,每塊“軸”分別用白紙寫上“某某千古”、“某某哀挽”之類的紙條。“軸”的位置根據親疏關系而定,一般親家或至親的“軸”掛在靈堂當中或最高處。在興化,出嫁女須備辦一擔祭品,諸如豬頭、米粉、金針菜等山珍海味,俗稱“盤擔”來祭奠。各地吊唁和祭奠所送的禮品必須在出殯前送達,逾時不能補送,俗信補送會再死一個人,十分忌諱。在城鎮,吊唁時送花圈、挽聯者也常見。?
    舊時有停柩待葬陋習,故從發喪起四十九日內均可吊唁。清乾隆年間(1736~1796年),有些地方將吊唁時間縮短,按照封建禮制,凡來吊者,孝子俯伏于旁,吊畢出位叩謝,并須舉哀陪泣,故有“孝子頭,嗑破頭”之說。若長輩前來吊唁,有的地方要以鼓樂迎送。民國以后,吊唁提前到小殮后進行,一般親友吊唁時行脫帽三鞠躬禮。
    ·出 殯·?
    出殯俗稱出山、送葬,即將裝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選好的墳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發纼”等不同稱呼。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對出殯尤為重視,它不僅被視為死者的哀榮,也被當作生者的顯耀。所以,舊時富豪人家不惜花費大量物力財力,競相攀比,踵事增華;貧者也不得不盡力效仿,甚至因而傾家蕩產。按照慣例,出殯儀式一般分為辭靈、啟靈、抬棺、路祭等程序。?
    出殯前要舉行祭奠,即辭靈,閩南稱之為“棺頭祭”或“起柴頭”。志稱:“出殯時以禮物祭靈柩,曰起柴頭。”即將棺材抬至村口空曠處,設一香案,供三牲及其他祭品,并置青色紙燈二盞,上書死者姓氏名號,棺材頭部朝供桌,尾部朝出殯方向,由孝男主持祭奠,故又稱“孝男祭”。在福州,出殯前一夜設堂就祭,俗稱“加堂”、“哭祭”,族親戚屬多來祭奠,孝眷在棺材周圍慟哭,有的人家還請來樂隊奏哀樂。在長樂,辭靈儀式由孝男主持,于廳堂設一祭堂,孝男將10碗祭品逐碗跪奉于靈位前,與祭者左側為外戚,右側為內親。在平潭,辭靈時,親屬紛紛前來焚化紙錢,俗謂“送盤纏”。在閩東的霞浦等地,辭靈俗稱“起馬祭”。志稱:“啟輀之晨,移柩至大門外,覆以大紅緞帷,旁之金繡八仙為飾,上豎紙制仙童跨鶴一。祭品盈席,孝男及全眷叩奠畢,送葬者以次行禮,俗稱起馬祭。”在順昌等地,辭靈由喪家先祭,外祖家繼之,其他戚友按親疏關系依次祭奠。在長汀,出殯前由吹鼓手引路,孝眷手持掛滿戚友送來書寫祭文的布條,魚貫進入祠堂,祭祀一番。在漳平,出殯前舉行巡棺,儀式與閩南相仿,不同之處是孝眷一手持冥香,另一手持松明火把。在三明,辭靈儀式也相當隆重,由禮生主持祭奠儀式,奏哀樂、上香、獻爵、獻牲、進饌、行三跪九叩禮、宣讀祭文。祭文按親戚不同稱呼表達對死者功勞品德的贊揚,并祈告其在天之靈保佑家族興旺發達,以及勸慰亡者勿憂勿怨,永遠安息。在龍巖,辭靈后還有私謚,男性多由族長賜謚,女性多由外祖家賜謚。
    ? 辭靈畢即啟靈。靈柩多由人抬,少者4人,一般8人,多者16人、32人。個別地方交通方便的把棺材放在車上,由孝眷及戚友牽扶。抬棺者俗稱棺夫,多由本村結過婚的男姓擔任,喪家要分發給每人一紅包作為報酬。福州一帶的棺夫須父母均健在、子女雙全者方能擔任。大田的棺夫由同族中男性青壯年輪流擔任。在莆田、仙游,喪家將草鞋和一包香煙分給誰,誰就是棺夫,不得推撫。在泉州一帶,出殯前要宴請棺夫,孝男還要在棺夫宴食間向他們跪拜叩頭致謝。在政和,上壽的人死亡,出殯時不用人扛,而是由孝子、孝孫及女婿等用肩抬棺,以示敬重。? 啟靈時頗多規矩。在廈門、同安一帶,用大繩將棺材固定在“獨龍扛泉”之下,蓋上精致的棺罩,俗稱“絞龍”。起棺時,棺夫要用棺繩使勁朝棺材上甩三下,俗謂告訴死者要啟靈了,實際上是提醒悲痛欲絕的親人不要拉住棺材不放。啟靈時,除極個別地方外,棺材頭部都是朝出殯方向。在安溪,禮生抓一把鹽米撒向棺木后,棺夫齊吼一聲“起”,才抬起棺木。在霞浦、安溪等地棺木從廳堂抬出門時,忌棺木碰到門墻及其他物體,俗謂會鬧鬼,棺夫須脫下草鞋在棺材碰過的地方擦幾下以禳解。?
    在絕大多數地方,殯葬儀仗隊都相當隆重,隊伍的排列順序也頗為講究,不但不同方言區有差別,就是同一方言區的不同縣、市、甚至不同鄉村也存在某些差異。?在福州市郊,送葬時,須鳴炮送行,旗幛引路,鳴鑼開道。前有紙糊開路神一尊,壽身亭內放有死者的照片或畫像,無照片者用紙糊像代替。旗幛是指彩旗和白幛,彩旗分白、蘭、紅三色,白色彩旗數與孝子孝孫人數相等,蘭色彩旗數與孝女、孝孫女人數相等,紅色彩旗數則與媳婦和出嫁女兒的人數相等。有的地方則以二個“高照”和二尊神像為前導,“高照”即大燈籠,上書死者姓氏名號和五世同堂之類的字樣。神像用紙糊成,高達數丈,俗謂“開路神”。隨后是樂隊和舉著繡有虎、豹、獅、象之類動物的“生幡”隊,接著是由兩名兒童抬的靈轎,內置遺像或牌位、魂帛。靈轎左右有小樂隊伴行,哀樂曲調不絕于耳。靈轎之后,依次是送葬賓友、靈柩、哀樂隊、二十四孝牌、孝眷、族黨戚屬,最后是挑晦飯和“百子千孫”燈籠的人群,孝男有幾個,便挑幾擔。送葬隊伍中還須有人專門撒紙錢和放鞭炮。長樂縣的殯葬儀仗在福州方言區中是較為隆重的。隨后是靈轎、樂隊、靈柩、孝眷及送葬賓友,最后是抬著米時、粽及其它祭品的人群。貧窮人家沒有這么講究排場,薄棺收殮后即葬,稱“起馬上任”,葬儀從簡。?
    在閩南泉州,殯葬儀仗以開路神為先導,接著是橫彩,紅白各一面,出殯時,白色橫彩在前;歸虞時,紅色橫彩在前,上書“某某出殯儀式”,用兩桿竹竿撐著。隨后是孝燈、吉燈各一盞,上書“三代大父”“三代大母”,如有曾孫則為“五代大父”或“五代大母”(一般虛增一代)。出殯時孝燈在前。接著,依次是大鼓吹樂隊、銘旗(由女婿、子女婿贈送,上書死者姓名、官銜等)、鼓樂什音鈸鼓、魂轎(共兩頂,一頂放死者遺像,一頂放死者魂主)、親友族人的送葬隊伍、靈柩、孝眷,最后是鼓吹樂隊。靈柩上有棺罩,棺罩前有一紙龍頭,從龍頭拉出兩塊白布條,俗稱“龍須”。由孝眷中兩位長者各拉住一塊布條,俗謂“拔龍須”,“龍須”的前方是侄女婿和孫女婿,俗謂“龍目”。靈柩后面也拉有兩條長白布條,由孝眷及親友拉住,俗謂“挽留”,以示惋惜哀傷之意。在晉江,一人鳴鉦先行,一人沿途壓紙錢,又以一人鳴鉦為先導,依次是銘旗、僧道引魂、神主亭、魂轎、靈柩、喪眷及送葬賓友戚屬。隊伍中間有挽軸、花圈、樂隊、高蹺、舞獅隊、拍胸隊,舊時還有馬戲、裝閣等。在安溪,以火把為先導,有幾個孝男舉幾把火,寓意為死者照亮通往九泉之路。隨后,依次是僧道引魂、靈柩、孝眷及送葬賓友戚屬。當然,在儀仗隊中少不了靈轎、挽軸及樂隊等。在漳州詔安,女婿提燈、舉傘、撒紙錢為先導,隨后依次是靈幡、彩旗、鑼鼓、八音、挽聯、銘旗、魂轎、靈柩、孝眷及送葬賓友戚屬等。?
    在閩西寧化,殯葬儀仗以鼓樂、銘旗為前導,紙扎祭品及實物祭桌、靈轎隨行,送殯親友執紼列前,女婿、外孫各戴白帽,腰纏黃帶,族親各戴黃帽、腰纏黃帶,順序行進;后面是披麻戴孝、腰纏麻索、腳穿草鞋、扶柩而行的孝眷。在泰寧,送葬隊伍被用兩條白布攔在中間,緩緩而行,前為白彩開路,接下去是高照、銘旗、挽聯、魂軸、魂轎、靈柩、孝眷及送葬賓友。在永安縣城,舊時出殯隊伍進出城門多擇東門或西門,俗傳“東富西富,南窮北絕”。當地還有所謂“取上”規矩,即殯葬時,要走逆水流方向的路,俗信這樣福運才不會隨著流水而退衰。在大田,送葬隊伍中以煤油燈為先導,靈柩若用車運,上下車時,親人往往要高喊“父(母)親跟我們走啊!”到了墳地時,也要高叫:“父(母)親到了!”在連城,殯葬隊伍的前導為燈籠、火把,依次是鑼鼓、執事牌、靈轎、靈柩、孝眷及送葬隊伍等。在漳平,撒紙錢和放鞭炮者在前,白色燈籠、魂亭、銘旗繼之,吹鼓手、白帳(或花圈)隨后,孝眷及送葬親友殿后。? 在閩北,出殯儀仗也相當隆重。建陽一帶,出殯儀仗一般是高照前導,鳴鑼開道,嗩吶隨后。接著,依次是開路神、旗幡、銘旗、金童玉女像、挽屏、白幛、供案、玉鼎、花擔、香亭、靈柩、樂隊,最后是孝眷及送葬戚友。在邵武,孝孫捧遺像走在隊伍最前頭,其次是孝燈、招魂幡、吹鼓手、挽聯、銘旗、香亭、魂轎、靈柩,孝子執孝仗隨靈柩之后,媳婦乘竹轎尾隨。?
    在閩東,出殯儀仗也十分鋪張。志稱:“豪富者出喪更以紙扎一神像,約高二三丈許,金面朱衣玄裳,手戈印為前驅,俗稱開道神,并導以燈繖、彩旗全付儀仗。有職銜者則盛列銜牌,繼以顏亭、香亭、誥封亭、大小鼓吹及洋號鼓等,間有僧眾以鐃鈸和之。期功之親則分別執魂幡銘旌等,賓朋執紼步隨,延長幾里余。末后一魂轎,孝子扶柩而行,女眷數十人乘素輿哭送,俗稱白轎。報本之禮,費雖巨,而俗不以為嫌。”? 莆仙一帶(特別是山區)的出殯較為簡樸,既不放鞭炮,也沒有樂隊鼓吹。出殯隊伍以“草龍”為前導,“草龍”即用稻草捆扎成龍形,焚其端,使其冒煙。緊接著就是撒紙錢、靈柩、孝眷及送葬親友,沿途默默送行,不能喧嘩,整個葬禮莊嚴肅穆。與其他縣市迥異。?
    福建許多地方都有“路祭”(又稱半路祭、攔路祭)習俗,即親戚故舊或受恩于故人者,為答謝其生前恩德特于殯葬途中供香案祭品祭祀。志稱:“親賓設幄于郭外道旁,駐柩而奠途中。”靈柩到時,須停留受祭,孝眷跪拜陪祭,并以白布等作為答謝。在福州,路祭有固定的順序排列,先女婿、次孝女,然后才是親戚故舊,路祭的次數只能是單數。在邵武,路祭是在安葬后“回龍”途中進行。? 送葬途中,靈柩不能放在地上,棺夫若要休息或遇路祭時,只能把棺材放在兩條板凳上,或用上端有丫的木棍撐住,棺夫忌說很重,俗信否則會越來越重,送葬隊伍即使走錯路,也不能回頭,忌重復路線,只能繞遠路。有些地方靈柩由小路經過某些村莊時,要停鼓息樂,孝眷脫孝帽、逢人行禮。? 送葬隊伍中的賓友和族人,大多只送到村口即返回。喪家要給送葬者每人一份小禮物,諸如用紅紙包裹的幾個硬幣、紅織帶、手帕等,討個吉利。喪家女眷也不上山,半路折回。送葬到山上的戚屬賓友也要給“紅包”等禮物,在政和每人分給火柴(也有分糖、分光餅的),寓意“發達”(“發”與“劃”同音)。

    Q5:招財的方法都有哪些?

    15種招財的有效方法
     1、魚缸
    “山主貴,水主財”,魚缸有很強的催財作用。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水也是雙刃劍,如用之不當,不但不能旺財,而且會損財損丁。因此擺放魚缸一定要請明師量度方位
    2、財神
    財神分武財神(關公)和文財神。財神敬之得當,可得全家或企業財運享通;敬之不當,財神則會變為散財之神?耗財破損;尤其是武財神關公,如敬之不當,不但不能帶來財運,關公的那口大刀還會傷人。一般原則是,武財神要面向門口,文財神忌面向門。
    3、運財童子
    顧名思義為運財之物,若全屋皆為未婚男士更為有效。此物忌已婚人士選用。此物放在浴室最為有效,因水為財也。將之放在床頭亦可,但女士避用。此法器只能擺放一年,時間過后法力消失,切記4、水晶
    水晶分為天然水晶和人造水晶,其中天然水晶的作用更強、效果更佳。如有條件,盡量使用天然水晶。水晶應一般放于病煞星之位,一者可以化病消災,二來可以化病為財。
    5、金元寶
    以生財旺財為主,多以一對并用,用法有二:一、將一對金元寶放在全屋最大之窗口上或窗臺,左右角各放一只,目的為把窗外之財吸納進來,窗口越大財氣越旺。二、放在大門入屋斜角之角落,此處地方藏風聚氣,亦是財位,放上一對金元寶以加強招財進寶之氣
    6、石獅子
    瑞獸一種,能解除多種形煞,亦加強官威或屋主之陽氣,過去不少大戶人家均擺放一對在門口。如果窗口見到不利之沖克,可放一對石獅子面向窗口可以化煞,且有生權之意。凡是以口維生之行業,如:律師、藝員等,可在辦公室內擺放一對振聲威,有助于生財
    7、銅獅子
    其性質為化煞擋災,一般放在面向大門的位置。凡是有路相沖或開門見燈柱者可用。銅為金屬,可克制木的刑克,遇窗戶的對面可見大樹者適用。如宅內有屬水之人,放此銅獅更佳,因金能生水,可旺財.
    8、文昌塔
    此物為最常用之法器,利于讀書、功名及事業。元朗屏山就建有此類風水塔,據聞該村常出秀才及大官。小孩子可將此器放在床頭,成人則可將之放在臺上,學者將它放在書柜中,有利于文思敏捷,考試名列前茅[color=#eeeeee9、貔貅
    此瑞獸身無鱗,腳無毛,神態威武,為上佳風水擺設,但只適合于偏財或推銷行業(推銷員)選用,凡收入浮動者皆有神效。擺放時只需頭向門或向窗外,有利偏財,正財欠奉,除非加上龍神座一對則可接受。[color=#eeeeee10、銅葫蘆
    葫蘆化病,人所共知,但銅葫蘆可添夫妻情分則甚少人知道。若夫妻緣薄,可擺放一只銅葫蘆在床頭,增加夫妻恩愛。另外,凡家中有病人,可擺放此法器,對健康有利,家有小孩及長者更應選用。此物在一定程度亦可化煞擋災,用途廣泛。
    11、木葫蘆
    家中有久病者,不妨掛三只木葫蘆,會有神奇效應,重病者則需用三只放在床頭,男女均可選用,可長期掛用
    12、麒麟
    麒麟與龍神、神鳳、龜神,在古時被稱為四靈獸。麒麟可作為招財添丁化煞之用,用途非常廣泛。頭向外即可,其勢甚勁。宅主財運必佳。以細巧為宜,男女皆旺
    13、金蟾
    旺財之上佳用具,三只腳,背北斗七星,嘴銜兩串銅錢,頭頂太極兩儀,腳踏元寶山及寫有“招財進寶、一本萬利、二人同心、三元及第、四季平安、五谷豐登、同春、七子團圓、八仙上壽、九世同居、十全富貴、乾隆通寶、宣統通寶”等等的銅錢14、龍龜
    瑞獸一種,主吉祥招財,化三煞。龍龜放在財位可催財,放在三煞位或水氣較重之地最有效,風水學有云:“要快發,斗三煞”。水氣重之風水位主是非口舌,龍龜在位能化口舌兼加強人緣,有部份龍龜法器之背部是活動的,可將之掀起,放入茶葉及米粒,可加強其效應15、八卦平光鏡
    其性質為摭擋戶外不良之建筑形狀。用法是放在屋外,忌放在室內照人,因為此物只能對外,不論任何形煞皆可化解,但不宜掛太多,一個方位只能掛一個,全屋不能超過三個,否則必會自傷,不吉反兇。

    Q6:家里擺什么裝飾品招財

    1、貔貅
    貔貅,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能吞萬物而不泄,因而有著納四方之財的寓意,也有著趕走邪氣、帶來歡樂及好運的作用,由古自今貔貅都是最靈驗的招財神獸,具有三大功能:招財守財旺財、鎮宅化煞保平安、化小人招貴人催姻緣旺桃花。
    2、大象
    象諧“祥”之音,代表了吉祥,象五行屬金,以善吸水馳名,水為財,可助財運旺盛。吉象體型龐大,體力過硬,擺放在家中,可將大財小財均納為己所用,而擺在室內財最盛的地方,則全家受惠,若擺放在人流較大的地方,可吸取更多財氣,使主人財氣旺盛。
    3、麒麟
    麒麟是古代的仁獸,主太平、長壽,是招財進寶、迎祥納福的吉祥之寶。民間有麒麟送子之說,可辟邪并能招財進寶,為擁有者的財富及子嗣送上一片真情和吉祥,使其家庭和睦,事業昌盛。
    4、龍龜
    龍龜是瑞獸的一種,主吉祥,可用作化災。龍龜的用法比較復雜,要恰當地放在三煞位或水氣重之地方始有效。風水學有云:“要快發,斗三煞”,原理即在于此。水氣重之風水位主是非口舌,龍龜在位能化口舌兼加強人緣。有部分龍龜法器之背部是活動的,可將之掀起,放人茶葉及米粒,可加強其效應。
    5、元寶金桶
    金,自古就是掏出來的,桶,就是淘金最好的盛裝器具,一桶,其分量非同一般,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是事業騰飛的基礎,而“豐滿”二字刻于桶壁,吉祥祝福之意不言而喻。元寶金桶是創業初期的基礎及資本,不僅僅在于金錢,更涉足領域,引申為資本。
    6、金元寶
    以生財旺財為主,多以一對并用,用法有二:一是將一對金元寶放在全屋最大之窗口上或窗臺,左右角各放一只,目的為把窗外之財吸納進來,窗口越大財氣越旺。二是放在大門人屋斜角之角落,此處地方藏風聚氣,亦是財位,放上一對金元寶以加強招財進寶之氣。
    7、五帝錢
    銅錢屬金,可泄去二黑及五黃之土氣,一定要用乾隆錢,但不需要真古錢,可用仿古乾隆錢,因古錢之銅質已見剝蝕,仿古錢使用新銅鑄造,反而“金”質較高。用五個五帝古銅錢,解二、五病符星(土),效果極佳。
    8、招財樹
    招財樹,傳說是一種寶樹,是天地宇宙的精華凝聚而成,其樹枝上能生出有無窮魔力的金錢,摘取之后,還可再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擺上招財樹將有神奇的靈性,可以改運化煞,為主人聚財納祥。

    展開全文
    上一篇:上一篇:屬蛇屬豬在一起財運會
    下一篇:下一篇:臥室家具擺放風水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