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璞,字景純,河東聞喜縣人(今山西省聞喜縣),兩晉建平太守郭瑗之子。東晉著名學者,既是文學家和訓詁學家,又是道學術數大師和游仙詩的祖師。相傳郭璞從河東郭公,授《青囊》九卷,洞悉陰陽、天文、五行、卜筮之事。亦有傳說郭璞系得青烏子所授。有傳說青烏子即東漢張天師。璞于元帝時會召為‘著作佐郎’,帝崩,璞亦以母喪去職。世傳《葬書》、《青囊經》為其遺作。郭璞是歷史上第一個給M風定義的人,他在《葬書》中云: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后人都視郭璞為風水史上之鼻祖。
郭璞
我國東晉時代的學者、文學家。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父郭瑗,晉初任建平太守。西晉末年郭璞預計到家鄉戰亂將起,于是避地東南。過江后在宣城太守殷□幕下任參軍,后又從宣城東下,被當時任丹陽太守的王導引為參軍。晉元帝即位后,任著作佐郎,遷尚書郎。后任大將軍王敦的記室參軍。因勸阻王敦圖逆,被害。追贈弘農太守。郭璞在古文字學和訓詁學方面有頗深的造詣,曾注釋《周易》、《山海經》、《爾雅》、《方言》及《楚辭》等古籍。郭璞詩文本有數萬言,“詞賦為中興之冠”(《晉書·郭璞傳》),多數散佚。今尚存辭賦10篇,較完整的詩18首。《隋書·經籍志》記載有“晉弘農太守《郭璞集》17卷”。今不存。明張溥輯有《郭弘農集》 2卷,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相傳從河東郭公,授青囊九卷,洞悉陰陽、天文、五行、卜筮之事。亦有傳說郭璞系得青烏子所授。有傳說青烏子即東漢張天師。璞于元帝時會召為‘著作佐郎’,帝崩,璞亦以母喪去職。世傳《葬書》、《青囊經》為其遺作。郭璞是歷史上第一個給風水定義的人,他在《葬書》中云: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后人都視郭璞為風水史上之鼻祖。
丘延翰
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聞喜人。 相傳其堪輿術授自白鶴仙人。唐玄宗開元中,星氣為異,朝廷患之,遺使斷其山。究其實,則丘翰所作之山也,捕之弗得,詔原其罪,乃詣闕,進圖經三卷(天機書),自撰《理氣心印》。玄宗爵以亞父,乃以金匱玉函藏其書。
楊筠松
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名益,別號亦玄,世稱‘救貧先生’。著《疑龍經》、《撼龍經》、《一粒粟》、《天玉經》、《都天寶照經》、《天元烏兔經》。
曾文迪
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為江西雩都縣人,父曾求己(號公安,著青囊序)。文迪于經緯、黃庭、內景之書,無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貞明年間(西元九一五――九二0年),游至袁州府萬載縣(江西廬陵),愛其縣北西山之丘,謂其徒曰:(死葬我于此)。及卒,葬其地。后其徒在豫章(江西南昌)忽見之,駭然而歸,啟其墳墓視之,乃空棺也。人以為尸解。著《尋龍記》、《陰陽問答》。
劉江東
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楊公弟子,江西雩都縣上牢人,子劉穎(次子),婿譚文謨,皆世世相傳。據《地理樞要》云:(唐國師筠松于焉祖巖授之,曾、劉諸子焚香發誓,地坐、面乾,相愿不語,書地作圖,圖畢,相輿禮拜而退,當時文迪契其旨。江東既退,又從而質諸,然后盡得其義。)世傳有《畫莢圖》乃劉公子、婿之后代所著,又有《金函經》為雩都譚寬(字仲簡,號敦素)著,又傳《倒杖法》為楊公所授。
司馬頭陀
相傳為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其生平不詳,《地理人子須知》引用諸名家堪輿書目,載《司馬頭陀水法》云:(司仙著荊門州馬仙觀,有臺基尚存,即其成道之所也)。《消遣集地理辨證補》載有(玄關同竅歌)。江西通志謂其名曦,唐時人。
何今通
我國南唐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名溥,賜號(紫霞),宜春(江西廬陵道)人,南唐時為國師,精堪輿術,著《靈城精義》,修道精靈,用心火自灼而化身。其書分兩卷;上卷論形氣,下卷論理氣。
吳景巒
宋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字仲祥,德興人(江西省),父授青囊術于陳搏。慶歷間詔選陰陽者,郡學舉景巒。入京,入對稱旨,授司天監正。未幾,以上(牛頭山山陵議狀)奏言過直;有(坤風側射,厄當國毋。離宮坎水直流,禍應至尊下殿)之語,上不悅,下獄。尋以帝晏駕遇救。后徽、欽二帝北狩,卒果如其言。后棄仕途,修真于天門西岸,曰《云山洞》,著有《理氣心印》、《吳公解義》、《賦》《玄空秘旨》。
無著禪師
我國元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福建泉州人(今福建省晉江縣),俗姓王名卓,字立如,少讀書,既取科名,因天下洶洶,遂無仕志,暢游天下名山大川,登匡廬,遇一道者傳兵法、陣圖、六甲、入門之書,輿青囊、理氣等書,其師卒,適英雄四起,禪師以所學試用,不料所從非人,幾遭厄難,遂變姓名,遁入空門,自思(既際其時,不能顯名于天下,此身終無歸著),因自號(無著)。后遍證古今名墓,考驗人家休咎,不數年而通神理,歷三十馀年,只葬七十二穴,終老于四明無量庵。著《地理索隱》、《金口訣》、《神火精》。其中《地理索隱》一書,由于傳抄本甚多,故內容、名稱、作者皆有大同小異。
目講師
我國明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沈氏玄空字載:(目講為陳友諒部將張定邊)。世傳有《目講金口訣》、《平地元言》。友諒兵敗,遂出家為僧,本為宜興儲氏之子。
冷謙
我國明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地理正宗有《歸厚錄》題(作者失名,明冷謙啟敬氏注),后被葉九升刪去,改為己注。亦有認為是蔣大鴻著。
蔣平
我國明末清初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字大鴻(亡于1645年)生平好玄空之法,是游扶桑上宮時,得無極真人所授。無極真人,號中陽子,真正姓名不詳。大鴻自謂“仆之得傳,有訣無書”、“天侓有禁,不得妄傳,茍非忠信廉潔之人,未許傳與一二。著有《地理辨正注》、《水龍經》五卷、《八極神樞注》一卷、《歸厚錄》、《玉函真義》(又名《天元歌》)、《古鏡歌》、《醒心歌》。授徒張仲馨、駱士鵬、呂相烈、姜垚、胡泰徵、畢世持等。其門人姜垚(會稽人,字汝臬,號堯章,著《從師隨筆》、《青囊奧語注》、《平砂玉尺辨偽歌》、張仲馨(丹陽——今江蘇省丹陽市人,孝廉)、駱士鵬(今江蘇丹徒縣人,考廉)、呂相烈(山陰人,文學,因求蔣大鴻為卜母墳,而與蔣定交,其再從叔呂師濂,弟洪烈亦從之。)、武陵胡泰徵、畢世持(淄川人、解元)、姚恒洪、王濟善、李衡等人。著《地理辨正》、《古鏡歌》、《天元五歌》、《天元馀義》等書。朱之翰考華亭縣志,謂《歸厚錄》乃蔣大鴻所著。
馬泰青
我國清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安徽桐城人,名清鶚。道光丁未于京師遇李振宇(樂亭人),執弟子禮,得玄空真傳。著《三元地理辨惑》問答一百則。內中有《地理十不葬》堪為地師箴規,自號《灑灑落落布衣》。
沈紹勛
我國清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浙江錢塘人,字竹礽,道光二十九年生。三歲而孤,十三歲杭州城被賊破,母投井死,先生被賊執,后得英將華爾拯救,待之甚厚,收為養子。同治十二年,二十六歲,與其姻兄胡伯安(字增戊,馀姚人)之江蘇無錫訪章仲山后裔,居數月,不肯輕汧泄一字,許以重金,得借觀仲仙所著《宅斷》,盡一日夜之力,與胡伯安抄竣,窮年苦思終不得解,后研易始豁然貫通。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六月卒,年五十八。有二子,門人甚多,著有《沈氏玄空學四種》、《沈氏地理辨正抉要》、《周易易解》、《周易示兒錄》、《說卦錄要》、《周易說馀》、《錢塘沈氏數典錄》、《錢塘沈氏家乘》、《留直存牘》、《自得齋雜著》、《泰西操法》、《地雷圖說》、。子祖孫著《周易孟氏學補遺》、《周易孟工學補遣》、《孟氏易學授考》。
章仲山
我國清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玄空六大派之無常派著名宗師,名甫,江蘇無錫人,號‘無心道人’,道光元年著《地理辨正直解》、道光三年著《玄空秘旨注》,其他尚有《心眼指要》、《天元五歌闡義》、《陰陽二宅錄驗》等書。生卒年月不詳,待考。
曾正平
我國清朝末年著名的堪輿大師,字廣圣,贛州府興國縣人,生卒年月不詳,授吳萬壽、林地水,林授曾德火。
孔昭蘇
我國民國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光緒三十年,字圣裔,號昨非,廣東五華縣人。曾先后赴粵、桂、蘇、平津,從三合、三元、玄空大卦等地理師二十馀人,后得無常派之薪傳口授,著《孔氏玄空寶鑒》、《陽宅秘旨》、《選擇秘要》、《天元烏兔經直解》、《易學闡微》。自謂(余未習蔣氏真傳之玄空大卦前,曾先后從師六人,虛心研究張氏《地理辨正疏》,計抄有《辨正秘訣》、《辨正真解》、《辨正透解》、《辨正探原》、《辨正三十六訣》等六種秘本。惟施之于實驗,則有準驗者,不過十之二、三耳。忖思吾人研究理氣之目的,求其有驗,有驗者則真,無驗者則偽。《辨正疏》之盤理,既得三失五,其非蔣公真傳,則毫無疑義,乃不惜重資以及跋涉之勞,再訪明師,求授玄空真訣,后得無常派之心傳口授后,果然證實張氏辨正疏,盡牽強附會,曲解蔣公之傳注,無怪其謬語百出,誤盡蒼生。故又著《孔氏易盤易解》一書,使學者容易了解其訣法,以便與蔣氏真傳之玄空大卦,作一較研究,而免受遵易盤之地師所蒙混。孔師于民國七十年陽歷九月逝世于小桃園中。
古代風水師代表人物眾多,其中以青烏子、郭璞、楊筠松、丘延翰等人物最為出眾。
郭璞
郭璞,中國東晉時代的學者、文學家。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父郭瑗,晉初任建平太守。西晉末年郭璞預計到家鄉戰亂將起,于是避地東南。過江后在宣城太守殷□幕下任參軍,后又從宣城東下,被當時任丹陽太守的王導引為參軍。晉元帝即位后,任著作佐郎,遷尚書郎。后任大將軍王敦的記室參軍。因勸阻王敦圖逆,被害。追贈弘農太守。郭璞在古文字學和訓詁學方面有頗深的造詣,曾注釋《周易》、《山海經》、《爾雅》、《方言》及《楚辭》等古籍。郭璞詩文本有數萬言,"詞賦為中興之冠"(《晉書·郭璞傳》),多數散佚。今尚存辭賦10篇,較完整的詩18首。《隋書·經籍志》記載有"晉弘農太守《郭璞集》17卷"。
今不存。明張溥輯有《郭弘農集》 2卷,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相傳從河東郭公,授青囊九卷,洞悉陰陽、天文、五行、卜筮之事。亦有傳說郭璞系得青烏子所授。有傳說青烏子即東漢張天師。璞于元帝時會召為'著作佐郎',帝崩,璞亦以母喪去職。世傳《葬書》、《青囊經》為其遺作。郭璞是歷史上第一個給風水定義的人,他在《葬書》中云: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后人都視郭璞為風水史上之鼻祖。
丘延翰
丘延翰,中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聞喜人。相傳其堪輿術授自白鶴仙人。唐玄宗開元中,星氣為異,朝廷患之,遺使斷其山。究其實,則丘翰所作之山也,捕之弗得,詔原其罪,乃詣闕,進圖經三卷(天機書),自撰《理氣心印》。玄宗爵以亞父,乃以金匱玉函藏其書。
楊筠松
楊筠松,中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名益,別號亦玄,世稱'救貧先生'。著《疑龍經》、《撼龍經》、《一粒粟》、《天玉經》、《都天寶照經》、《天元烏兔經》。楊救貧,名益,字叔茂,號筠松。他生于唐太和八年(公元834年) 三月初八戌時,卒于唐天佑三年(公元906年)。祖籍廣東信宜,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后寓居江西于都、興國等地,自稱救貧先生,是中國唐代相地的形勢派大師。《辭海》中收有楊筠松條曰:楊筠松竇州(今廣東信宜縣)人,精堪輿術。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黃巢犯闕,斷發入昆侖山,后以地理術行世,時稱"救貧先生"。
被民間稱為風水業祖師爺的人是楊筠松,因為楊筠松的風水是為百姓服務的,而且他還將風水術推向了巔峰。
郭璞被后人推崇為風水術的開山祖師。因此,在談到風水時,又不能不談郭璞。《晉書》中說:“璞好經術,博學有高才”。“古文奇字,妙于陰陽歷算”。“洞五行天文卜筮之術,攘災轉禍,通致無方”。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郭璞在當時學術界的知名度和地位。如此有影響的學者作風水術的祖師,也可見風水術下于雕蟲小技。歷代,風水術一直是王在侯將相所的東西。幾乎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的命運和宗族的興衰同自己的自然環境連系在一起,企圖憑借這種自然力來保證自己的好運。
蔣介石為了自己的權勢以能讓后代子孫承繼下去專門派人到全國尋找風水寶地。當時的建設廳長就曾經為這位委員長選擇了幾年好地。
許多從韶山歸來的人,都城對韶山沖的景觀贊嘆,更令人驚贊的是新中國的兩位領導人竟是老鄉。兩個人一山之隔。所以,有人說毛澤東居龍首,劉少奇居龍尾,首尾相應,是一條盤龍。
風水實踐由世人的解釋乏力而越發神奇。據說,今日的溫州就是郭璞親自選定的。當初,人們想在江北新城建城,于是請來郭璞來相城地。這位禪師爺取江北的土來稱,認為此地土輕,不宜建成城。于是渡過江,登上西北的一座山,見數峰錯立,形狀如北斗,華蓋山鎖住斗口,便對人說:“如果城建在,山外,可以聚富貴,但不免有戰爭之擾,如果建在山內,則可以保證長久的安定”。于是,才在了依山而建的溫州。郭璞登的那座山因此而得名“郭公山”,以紀念這位風水大師的功績。
這段記載足以在許多地方志上看到關于該城、該縣的地理環境記載或風水先生相址的記載。不僅如此,古代人家族的建筑也是由風水先生相過的,載入宗譜。在中國鄉村,屯、莊、寨等等,無一不是按著風水先生的指點而構筑的。而風水老先生的大名也由此載入史冊。可以看出:風水與中國古代建筑是分不開的。郭璞相溫州正說明這一點。這令我們不能不飲水思源,感謝那些風水先生的創世之功了,不能不對風水神奇魅力投諸于應有的關注熱情。幸好我們有許多風水的書可以研讀。這又要談到了郭璞的《葬書》。正是因為這本書,才有了風水這個專有名詞,才有了郭璞名傳千古的可能。《葬書》中說:“葬者,乘生氣也。經曰:氣乘風而散,界水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這就是風水詞的來源。
女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