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算法很簡單,我們下面來教您一下,以后您可以自己算一下良辰吉時就不用再求人了。 計算的方法很簡單:用男、女雙方的出生時間推算出最吉利的婚嫁時日,這個吉日出現時必然是一個有貴人出現,于是就是人們常說的五行上適宜辦喜事、不與男方財星及女方的官星相沖。 說了半天,您可能還是不懂。那我們來說說簡單的另一種計算方式吧 選擇良辰吉日的日子,其實最好是在有潤月的年份。 因為每隔兩、三年便會出現一個潤年,即該年有兩個“立春”一個“潤月”。 良辰吉日要避免在農歷的三、七和九月,因這三個月份分別適逢“清明”、“盂蘭”和“重陽”,就是人們傳說中的“鬼節“,不宜辦喜事。 在國人的眼中,月亮初圓的“中秋節”即:農歷八月是最適合辦婚禮的月份。 另外一定要記住:父母生日的正日不能嫁娶,但是如果在該月份內結婚卻絕對適宜。
通過天干地支的計算方法甚至能將吉兇的時辰也推算出來。不僅如此,還要根據五行推演出沖與煞的關系。五行是構成宇宙之最基本元素,也代表宇宙萬物五種變化和性格,四季的演變,日月的運行,亦以五行為數。
沖:在黃歷的律法里,五行相生相克的觀念,猶如自然界的協調,有一定的規律,當兩者發生沖、煞的情況時,基于趨吉避兇的心態,人們往往也會聽從古法的建議,明哲保身。
煞:每日沖煞年歲方位中,破土、修造、移徙、交易、入殮、安葬、啟攢等諸事不宜,沖煞的生肖年歲,應該盡量避諱,并且注意沖煞方位,避免朝該方面行事,以免遭惹無妄之災。
而沖犯年歲者,上列諸事亦應回避或不宜為之。
不同的12生肖,每天不同的時辰,每人不同的出生,不同的類型測吉兇,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識,才能預測時辰吉兇哦!!
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時辰相當于現代的兩個小時。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現代的吉時算法是:從農民歷或稱黃歷找到黃道吉日後、可在此找每日吉時。
有人擇時只取其意。一時:第一最佳。二時:雙雙對對。六時:六六大順。七時:除舊布新。九時:永久。十時:團圓。十點半:雙雙對對。十一時:富貴一對。十二時:開始又旺。十二點半:雙六順利。
你可以把現代的吉時用代入法代入古代的時辰計法,依次類推吧
我國古代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與現代時間對照。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黃昏,黃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雞鳴,雞鳴后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于一個時辰。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
這是風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