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1.心: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心開竅于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為表里。 2.肺: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輔心調節氣血運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于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里。 3.脾:牌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屬土。生理功能:①主運化;②主升清;③主統血;開竅于口,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與胃相表里。 4.肝: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屬木,主升主動。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開竅于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肝與膽相表里。 5.腎為先天之本,藏志,腰為腎之腑,在五行屬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②主水;③主納氣;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于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腎與膀胱相表里。
五臟:肝心脾肺腎(對應木火土金水);
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
肝和膽相表里,心和小腸,脾和胃,肺和大腸,腎和膀胱;
希望對你有幫助;
五臟是指心、肝,脾、肺、腎,
六腑是指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
對五方:東,南,西,北,中
五音:宮,商,角,徽,羽
五色:青、赤、黃、白、黑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臟:肝
心
脾
肺
腎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黃
白
黑
五臟有:肝
心
脾
肺
腎
六腑:膽
小腸
胃
大腸
三焦
膀胱
一、口訣:
金弱土衰燥火旺,必定傷肺沒商量,濕氣水重來滅火,能救金肺和大腸。
木衰水無金過旺,肝膽目發定損傷,火重克金能救木,若見土旺更遭殃。
水弱土厚燥氣旺,有金也難通水鄉,濕氣重時能救水,無濕傷腎和膀胱。
火弱有木不怕水,木衰水旺火受傷,若是濕氣旺無制,定傷心血痛小腸。
土虛最怕木水旺,腸胃皮膚肌肉傷,火旺能解水木氣,火衰只求燥氣幫。
五行金木水火土,精深變化妙無窮,生克制衡得安康,沖克混亂病在床。
血氣亂者水火戰,濕水燥火怕極端,命局水火若失衡,心血肺腎病常犯。
木不受水肝血疾,水不受金智力障,土不受火主氣傷,皆因子弱母太旺。
燥氣太重土克金,濕氣太重土生水,五行生克看氣侯,燥濕能定五行情。
藍黑之氣禍深藏,生克不亂暫安康,若是五行亂克戰,常年離家在病房。
元神厚者病在表,五行無情也災小,紅黃元氣存生機,災病來侵皆化掉。
萬物不外五行,治病不離五臟,五行分金木水火土,五臟配肺肝腎心脾,五行有相生相克,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此為順五行,人所易解,無庸費舌,維顛倒五行生克之理,人所難明。
然治病之要全在于此,金能生水,水亦能生金,金燥肺瘦須滋補腎以救肺是也,水能生木,木亦能生水,腎水枯槁須清肝以滋腎是也,木能生火,火亦能生木,肝寒木腐,宜益火以暖肝是也,火能生土,土亦能生火,心虛火衰,宜補脾以養心是也,土能生金,金亦能生土,脾氣衰敗,須益氣以扶土是也。如金可克木,木亦可克金,肝木過旺則刑肺金也,木可克土,土亦可克木,脾土自旺,則肝木自卑也,土可克水,水亦可克土,腎水泛濫,則脾土腫滿也,水可克火,火亦可克水,相火煎熬,則腎水消爍也火可克金,金亦可克火,肺氣充益,則心火下降也。至于肺來克木,須補心以制金,肝來侮脾,宜補金以制木,脾燥消腎,當養木以抑土,腎水凌心,當扶土以制水,心火刑金,須壯水以制火,此借強制敵圍衛投趙之義也。
若水泛補金,木腐補水,火盛補木,土旺補火,金燥補土,不獨能相生,而反相克矣。且金能生水又能克水,氣滯則血瘀也;水能生木又能克木,水多則木腐也;木能生火又能克火,木郁則火遏矣;火能生土又能克土,火爍則土燥也;土能生金又能克金,土裂則金銷矣也。雖金可克木亦可生水以養木;木可土亦可生火以培土;土可克水亦可生金以資水;水可克火亦生木以壯火;火可克金亦可生土以化金。至肺實瀉腎,腎實瀉肝,肝實瀉心,心實瀉脾,脾實瀉肺,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是也。但來扶母則吉,母來抑子則兇,我克者為妻,若妻來乘夫病亦難愈,所謂肝得脾莫療,腎見心而莫治,脾遇腎而難瘥,肺逢肝而難愈,心得肺而無醫。
蓋土乘木衰又能生金克木;火乘水衰又能生土克水;水乘土瘀又能生木克土;木乘金又能生火克金;金乘火銷又能生水克火。此生克循環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于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是由于中國古代人對世界認識不足造成的,。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