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文化中關于結婚的習俗非常多,很多習俗流傳至今在許多結婚流程和儀式上都可以看到。
一、婚前看親、說媒、過禮
傳統婚姻都是媒妁之言,挑一個好子日媒人帶著男方到女方家看親,給男女雙方一個見面的機會,然后就會合八字,下聘禮。現代社會大部分地區將這幾個流程合并到了一起也就是“訂婚”,不管是自由戀愛還是相親認識到了談婚論嫁的程度都會先訂婚,找一個比較和藹、通情達理的人做媒人,寫婚書然后將聘禮、彩禮在親朋好友的見證下交給女生,然后邀請雙方親朋好友慶祝,這是現在年輕人結婚前必須完成的習俗和流程。
二、婚前安床、上頭
在古代婚前男女雙方都會挑選一個良辰吉日將新床的被褥鋪好、婚房裝扮好、在床上撒上各種蓮子、花生、紅棗,然后由家中的喜婆給新人梳頭并且說一些吉利話,現在基本上都會挑選結婚前一天比較吉利的時間,雙方在各自家坐在紅被子或者紅色的毛毯上,然后由婚姻公司的人邀請家里的成員說一些對新人祝福的話語,一些家庭也會將這個過程用錄像設備記錄下來,然后會讓新人撒一些有吉祥意義的干果,然后舉“高燈”、換“新衣”這些都是祝福新人新生活開始的風俗習慣。
三、鬧洞房
這是從古至今婚禮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古代親朋好友為了不讓新人害羞、增加熱鬧的氣氛通常會在喜宴之后鬧洞房,隨著時代的發展鬧洞房這種風俗也逐漸演變的更加文明,已經被接親的時候各種小游戲所代替,這種變化其實杜絕了很多不文明的婚鬧行為,也為婚禮當天增加了很多樂趣。
前段時間堂妹結婚,我被選為送親人員之一,和眾親友一起送堂妹到男方家里。因為男方家距離比較遠,一路顛簸很久才到。但到后心情不是很愉快,感覺到對方好像是不夠熱情的。結婚典禮上也沒讓女方家人參加,只是典禮過后才來招呼我們。這讓我感覺到兩地結婚習俗的差距!因此小編想了解下中國古代的婚禮習俗是什么樣的。
《五禮通考》曾說,自后齊以來,不管天子庶民,婚禮“一曰納采,二曰向名,三曰納吉,四曰納征,五曰請期,六曰親迎。”這就是古代婚禮所分的六個階段,俗稱“六禮”。
一、古代六禮
1、納采:這是議婚的第一階段,男方請媒提親后,女方同意議婚,男方備禮去女家求婚,禮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為何用雁?雁為候鳥,取象征順乎陰陽之意,后來又發展了新意,說雁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取其忠貞。
2、問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請問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準備合婚的儀式。?
3、納吉:是把問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儀禮,又叫“訂盟”。這是訂婚階段的主要儀禮。古俗,照例要用雁,作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發展到用戒指、首飾、彩綢、禮餅、禮香燭、甚至羊豬等,故又稱送定或定聘。
4、納征:是訂盟后,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是成婚階段的儀禮。這項成婚禮又俗稱完聘或大聘、過大禮等。后來,這項儀式還采取了回禮的做法,將聘禮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還;或受聘后,將女家贈男方的衣帽鞋襪作為回禮。聘禮的多少及物品名稱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數目取雙忌單
5、請期:送完聘禮后,選擇結婚日期,備禮到女家,征得同意時的儀式。古俗照例用雁,禮品一般從簡,請期禮往往和過聘禮結合起來,隨過大禮同時決定婚期。
6、親迎:就是新婿親往女家迎聚的儀式。這項儀禮往往被看做婚禮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項則當成議婚、訂婚等過渡性禮儀。
二、古代婚禮流程
1、親迎
吉日一到,新郎要親自率領儀仗前往迎娶。男方至女方家迎親,要先進雁為禮,《儀禮》中稱之為“奠雁”。雁一生中只婚配一次,配偶之后便形影不離,二者中若死去一只,另一只則形只影單終生不再婚配。以此反映夫婦堅貞不移、琴瑟合鳴、白頭偕老的美好愿望。清代北京的婚禮,大多有模仿帝王儀仗的趨向,一人在最前邊盛裝騎馬負責開路,然后依次是回避牌、吹鼓手、鍘鑼、綴燈、旌旗等,同時把金瓜、鉞斧、朝天鐙等各種兵器,也都排列在儀仗的行列里。新郎騎馬或坐綠幃轎在前,新娘的繡花大紅轎隨行于后,真是威風凜凜,此時此地的新郎好比狀元及第,難怪說結婚就是“小登科”了。
花轎抵達女家門前時,女家一定大門緊閉,這叫攔門。男方在外叩門,催請新娘上轎。這時,便要有一番禮節性的對答,女家院內必有人隔門要“紅包兒”。攔門到了一定的時間,男方才能進門。
進門后除了特別的寒暄,男方要送上禮品,這些禮品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但都有喜慶的意思。娶親的歸途,必須走另一條路,表示“不走回頭路”。如果路上碰到廟、井、祠、墳、大石和大樹等,都要張氈把轎子遮起來,為的是辟邪。
2、拜堂
娶親的花轎及儀仗回到男家門前時,男家亦照例大門緊閉,說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大門開開之后,花轎抬進庭院,要先過火盆,送親人和新娘的兄弟,就隨著花轎進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
舊時,新娘進門后,要撒些谷、豆、草等,用意是辟邪――三煞(青羊、烏雞、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現在新娘下轎(車)撒彩色紙屑,或許就是由此而來。
下轎的時辰一到,把花轎抬到大廳門口。此時新郎官先向轎門作三個揖,由送親太太啟開轎門,由伴娘攙新娘下轎。然后遞給新娘一個小瓷瓶,瓶內裝以五谷及黃白戒指兩枚或四枚。新娘把寶瓶抱在懷里,然后由伴娘及送親太太攙扶,姍姍而行。另由兩人前后接鋪紅氈,使新娘腳不沾地。此時新郎已站在天地神案前,手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輕射三箭,借以驅除邪魔。射箭的姿勢是射一箭退一步,然后新娘跨馬鞍,走火盆,這些禮節過了之后,就在供案前舉行結婚大典,俗語叫"拜天地"。
3、進洞房
拜過天地之后,就引新娘進入洞房。新郎新娘進入洞房后,儀式也是一系列的。
首先是坐帳,亦稱“坐福”,新郎新娘雙雙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上,新郎將自己的左衣襟壓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應該壓倒女人一頭。還要撒喜果于帳中,稱為“撒帳”,一般所撒的物品有棗、栗子、花生等,利用諧音表示“早立子”、“花著生”。
接著的節目就是吃子孫餑餑,子孫餑餑是送親太太從女家帶來的。吃過子孫餑餑,又吃長壽面,長壽面是由男家準備的,取“子孫萬代,長生不老”的意思。然后是“合巹”酒,又稱交杯酒。用一條紅線繩子,兩頭各系一只酒杯,新郎新娘各飲半杯,再交換杯子喝盡杯中酒。交杯酒禮是在洞房之內舉行,然在大廳里又擺一桌酒席,俗語叫“團圓飯”,席間新郎新娘坐上座,其他賓客均坐陪座,表示從此成為一家一姓。
“鬧洞房”習俗古已有之,自兩漢以來一直盛行不衰。鬧洞房除逗樂之外,還有其他意義,比如把洞房鬧得熱鬧紅火,驅除冷清之感,增加新婚的歡樂氣氛,因而有些地方又稱“暖房”;舊時男女結合多經人介紹,彼此并不熟知,鬧洞房能夠讓他們消除拘謹。
在現代的中式婚禮里,喝交杯酒和鬧洞房的習俗基本上保留了下來,但都挪到了婚禮儀式當中,比如婚禮游戲就是鬧洞房習俗的沿襲與演變。
三、古代婚禮要準備的東西
1、花轎:花轎成為傳統婚禮的核心部分是從南宋開始的。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種。又有龍轎、鳳轎之分。轎身紅幔翠蓋,上面插龍鳳呈祥,四角掛著絲穗,有錢人家娶親為五乘轎,花轎三乘,娶親去的路上迎親太太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壓轎男童坐,迎回時新娘、迎親、送親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藍(或綠)轎,用藍呢子圍蓋,上面插銅頂,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2、旗鑼傘扇:在迎親隊伍之中,花轎之前。令整個迎親儀式熱鬧、壯觀。
3、鞭炮:迎親禮車在行列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表示慶賀。
4、火盆:放置于大門口的一盆火,讓新娘跨過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紅紅火火。
5、蓋頭:古時新娘身著鳳冠霞帔的同時都用紅布蓋頭,以遮羞避邪,紅色取吉祥之意。這塊蓋頭要入洞房時由新郎揭開。
6、秤桿:入洞房后,新郎用秤桿挑去新娘的紅蓋頭,取意“稱心如意”。
7、馬鞍:鞍”“安”同聲,取其“平安”長久之意。多放于入洞房洞房門檻上,讓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馬鞍,一世保平安。當新娘前腳邁入門檻,后腳抬起還沒有落下的時候,需要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福人”把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馬不配雙鞍”的意思。
天地桌:多放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鏡子、算盤、秤稱“六證”。意為“六證”可知家里糧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壞、容貌怎樣、賬目清否、東西輕重等。民間講只有“三媒六證”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等到吉時,舉行結婚典禮,俗稱“拜天地”,由司儀主持。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最后夫妻交拜。
8、花燭:在婚禮中使用大紅色的成對蠟燭,點燃于廳堂及洞房之內。因其上多有金銀龍鳳彩飾,故稱“花燭”。
隨著時代的變遷,各地風俗習慣不同,也形成的很大差異性,小編看過古代的結婚習俗流程后感覺到很傳統很講究。這就是傳統文化中魅力之處。
在大多數人眼里都認為前者有些欠妥當。
中國傳統其實就是思想問題,對吧,你自己怎么認為對就怎么想,并且怎么做。
我個人思想在這方面很想的開,屬于正常,夾雜些同情成分。
源遠流長、縱橫千年的華夏古國,婚禮儀俗也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文化底蘊。
一、三書六禮
聘書:訂親之書,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約。納吉(過文定)時用。
禮書:過禮之書,即禮物清單,詳盡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納征(過大禮)時用。
迎親書: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用。
納采:古時婚禮之首,屬意女方時,延請媒人作媒,謂之納采,今稱“提親”。
問名:男方探問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時辰,以1、吉兆,謂之問名,今稱“合八字”。
納吉:問名若屬吉兆,遣媒人致贈薄禮,謂之納吉,今稱“過文定”或“小定”。
納征:奉送禮金、禮餅、禮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禮,謂納征,今稱“過大禮”。
請期:由男家請算命先生擇日,謂之請期,又稱“乞日”,今稱“擇日”。
親迎:新郎乘禮車,赴女家迎接新娘,謂之親迎。
安床:擇定良辰吉日,在婚禮前數天由好命佬將新床搬至適當位置。然后,在婚禮之前,再由好命
婆負責鋪床,將床褥、床單及龍鳳被等鋪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紅棗、桂圓、荔枝干、紅綠豆
及紅包。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進入新房及觸碰新床,直至結婚當晚新人進房為止。
二、新娘禮服
顏色:中國人的婚禮離不開大紅色,習慣以鮮艷的顏色來烘托氣氛。因此,歷朝女式婚服顏色為大紅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慶,襯托新人,預示未來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滿。
樣式:新娘禮服為廣袖對襟翟衣,頭戴珠鳳冠。值得說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圖案很有講究。對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對稱感,且在中國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稱、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 布的左右對稱且成雙成對的錦雞圖案,則象征著中國傳統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樂。
20世紀初,傳統的中式婚禮服還是長袍馬褂和鳳冠霞帔。鳳冠霞帔原屬清代誥命夫人的規定著裝,是權勢和地位的象征,對普通平民百姓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為其上 布滿了珠寶錦繡,容雍華美至極,表達了民間對權貴的仰慕,因而逐漸演變成豪門閏秀的婚禮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時,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紅襖裙,外加大紅蓋頭和繡花 鞋,并用大紅花轎抬進婆家門。講究的就是個“紅”字。
頭飾:一般新娘在婚禮當天高挽發髻,區別于未婚女子。
紅頭蓋:新娘子在婚禮當天以紅色頭蓋蒙面,象征著童貞、年輕、純潔。婚禮后由新郎親手揭開。
三、中國的婚紗歷史
我國婚紗禮服行業起步比較晚,國人真正開始接觸白色婚紗還要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在此之前一直秉承紅色鳳冠霞帔的傳統將近3 000年之久。面對改革開放帶來的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婚紗變成了婚禮服飾的代名詞。
但凡是讀童話書長大的女孩,誰不曾幻想自己就是童話故事里的公主,穿著華美的禮服與王子翩翩起舞,然后以一個完美的婚禮作為整個童話的美麗結尾。而婚紗實現了女孩們兒時那最美麗的公主夢。
由于經濟條件的制約,20世紀80年代的人們還沒有形成婚紗的消費觀念,社會的意識滯后,以至于當時青年人對婚紗的強烈渴望以及追逐新時尚的美好愿望不能被完全滿足。最早期的中國婚紗禮服樣式死板,且可選擇性狹窄,人們只能遙望電視里的明星、上流社會的名媛淑女階層。
到后來,通過婚紗禮服企業以及設計師等諸方的共同努力,婚紗的款式風格越來越多樣化。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消費者在對婚紗的選購上存在著盲目性,選擇的往往都不是適合自己的款式。
2001年之前,結婚的新人大多數還是選擇租賃婚紗禮服,而訂制購買禮服尚未在中國形成氣候。據統計,2005年中國有1000萬對新人喜結連理,而其中至少有60%的新娘選擇穿白色婚紗禮服舉行典禮。我們來想象一下,600萬個穿婚紗的新娘,那景象將是多么壯觀 啊
公歷:
2011
5月
10
1222
農歷:
辛卯
四月
初八
午
八字:
辛卯
癸巳
乙丑
壬午
五行:
金木
水火
木土
水火
納音:
松柏木
流水
海金
楊柳木
五行析:
五行統計:
2木,
2火,
1土,
1金,
2水命五行木旺;主干木
同類:木水;異類:火金土木:木旺金棟梁木能火火木焚;強木火化其頑
木能克土土木折;土弱逢木必傾陷
木賴水水木漂;水能木木水縮
總述:八字基本平衡八字喜土起名用五行屬土字
面四名字供參考
劉
金
陽
金
肖看肖兔名字應金部首吉金部首金
陽
辰八字看名字需土相助陽字五行屬性土
字義
金表示貴重、富貴、金黃;陽表示、晴、意義優美
音律
劉、金、陽讀音liú、jīn、yáng聲調陽平、陰平、陽平音律優美朗朗口
字型
劉左右結構6畫;金結構8畫;陽左右結構6畫;字型優美利于書寫
五格
該名字五格筆畫搭配15-8-17五格俱佳
意蘊藍色海洋泛著金色陽光語櫟陽雨金擴展名字意境
劉
偉
楠
偉
辰八字看名字需土相助偉字五行屬性土
楠
肖看肖兔名字應木部首吉楠部首木
字義
偉表示壯美、卓越、高;楠表示香木、楠木、楠溪江意義優美
音律
劉、偉、楠讀音liú、wěi、nán聲調陽平、聲、陽平音律優美朗朗口
字型
劉左右結構6畫;偉左右結構6畫;楠左右結構13畫;字型優美利于書寫
五格
該名字五格筆畫搭配15-11-13五格較
意蘊
宏偉楠木建筑物
劉
奇
山
奇
字美名騰推薦用字能較與姓氏搭配
山
辰八字看名字需土相助山字五行屬性土肖看肖兔名字應山部首吉山部首山
字義
奇表示非凡、奇材、奇峰;山表示高聳、山水、山岳意義優美
音律
劉、奇、山讀音liú、qí、shān聲調陽平、陽平、陰平音律較
字型
劉左右結構6畫;奇結構8畫;山獨體字3畫;字型優美利于書寫
五格
該名字五格筆畫搭配15-8-3五格俱佳
意蘊
水光瀲滟晴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蘇軾《飲湖初晴雨》)語瑰意奇行
河山擴展名字意境
李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