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是指:一、天道,二,阿修羅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餓鬼道,六、地獄道。此中上三道,為三善道,因其作業(善惡二業,即因果)較優良故;下三道為三惡道,因其作業較慘重故一切沉淪于分段生死的眾生,其輪回的途徑,不出六道。所謂輪回者:是描述其情狀,去來往復,有如車輪的回旋,在這六道中周而復始,無有不遍,故名六道輪回。世間眾生無不在輪回之中。只有佛、菩薩、羅漢才能夠跳出三界,不入輪回。輪回理論是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
古人有形容六道之說
人道渺渺,仙道茫茫;鬼道樂兮,當人生門;仙道貴生,鬼道貴終;仙道常自吉,鬼道常自兇;高上清靈美,悲歌朗太空;唯愿天道成,不欲人道窮;北都泉苗府,中有萬鬼群,但欲遏人算,斷絕人
命門;阿人歌洞章,以攝北羅酆,束誦妖魔精,斬或六鬼鋒,諸天氣蕩蕩,我道日興隆.
佛家有六道之說,人道,鬼道,仙道是六道中的三道。這句話大概的意思就是勸戒人們:正確的道路往往是撲朔迷離的,在人生的道路上面臨選擇時要慎重考慮,不要選錯
道!鬼道代表的是歧途,歧途開始給人一種美好的感覺,但越走你就會發現它越邪惡,妖魔鬼怪群魔亂舞肆意而為。而仙道和人道剛開始感覺真的不好走,給人很迷茫的感覺,但越走你就會發現諸天氣蕩蕩,我道日
興隆,越加顯示了你選擇的明智性!
地獄道
在一般的民間傳統的認知中,都以為人死後,若生前做了壞事,死後就會下地獄,尤其窮兇惡極的人更會下十八層地獄。中國自古以來,有關地獄的故事不計其數,最有名的當是《聊齋志異》中的〈續黃粱〉,敘述一位福建省曾孝廉做了一個夢,夢中他成為宰相,卻貪贓弄權,無惡不作,死後下地獄受盡酷刑,文中對地獄的種種情景,有非常精采的描述。
事實上,佛教所說的地獄和鬼,是不同的兩類眾生。地獄之名在許多佛經中皆有出現,最常見的是《立世阿毗曇論》中稱「泥梨耶」(梵文niraya或naraka),意思是沒有喜樂和福德的地方。而在《新婆沙論》中,稱為「那落迦」(梵文naraka),則是沒有喜悅意和喜樂之意。從意譯上可知,地獄道是欲界六道中最苦的境界,因為在這里的眾生,不但沒有一絲的喜悅,還備受各種酷刑折磨。(地獄道是欲界六道中最苦的境界)
例如在等活地獄(又名想地獄),此中眾生備受砍、刺、磨、搗之苦,皮開肉綻,痛苦至死,當身體被冷風所吹,傷口愈合,身體復生,重又受罪,如此不斷的受罪,直到業報受盡才能出離這苦痛無間的地獄。而且在地獄中的眾生,壽命又特別長,在受罪之時,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根據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的說法,地獄可分四大類:1.八大地獄:八大地獄是此道的最根本,到處充滿火焰,所以也叫做「八熱地獄」,與基督教所說的「永火」相近。最底層就是令人聞之喪膽的阿鼻地獄,亦即無間地獄。2.游增地獄:八熱地獄的每一熱地獄都有四門,每門又有四小地獄,總共一百二十八地獄。凡是從八熱地獄出來的眾生,要一一游歷此處受苦,所以稱為「游增」。3.八寒地獄:極為寒冷,此處眾生經常因寒冷而悲號,身體也為之凍得變色。4.孤獨地獄:這是在人間的山間,江邊等,過著孤獨、非人的生活,可說是人間地獄。總計八熱、八寒、游增、孤獨,地獄共有十八處。
餓鬼道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認為,人死之後都會變成鬼,其實會轉世鬼道是因為前生造作惡業,心吝嗇而多貪欲,所以要受饑渴的苦報。雖然有的鬼也能享有人天福報,但是十之八九都是只能接受苦報的餓鬼,飽嘗饑渴饋乏之苦,故以「餓鬼」為名。
在經典里所提到的餓鬼,多是鎮日汲汲於飲食,但是卻飽受求不得苦,不是遇水成火,就是喉細無法咽食。據《瑜伽師地論》所載,餓鬼在飲食上會受到三種障礙1.外障:此類餓鬼因為常受饑渴,所以發亂面黑,形容枯槁,唇口乾焦,只能以舌舐口,雖然四處奔走求食,所見的池水卻都變成膿血而不能飲用。2.內障:此類餓鬼咽細如針,口大如炬,腹鼓如山,然而即使得到食物,卻因喉細而不能吞咽。3.無障:此類餓鬼飲食雖沒有障礙,但是不論所受食物為何,皆會燃燒成火,仍受饑渴大苦。
因為前世造作的善惡業不同,在餓鬼道所受的果報也會不同。若依鬼的生活境遇貧富,大致可分為有威德鬼與無威德鬼兩類;無威德鬼生活非常貧困,有威德鬼則非常富足,民間信仰所祭祀的鬼神,即多為此大威德鬼。《大智度論》也依福報的不同,將常受饑渴之苦的鬼稱為「餓鬼」,有威德、能享受多樂的鬼則稱為「弊鬼」。
畜生道
畜生道有情對人類而言,雖有可愛不可愛之分,或有所謂有害、有益之別,但整體而言,它們最主要的特質是苦多於樂的,就如《過去現在因果經》中所記載的,它們不但生得雜丑的外形,也因為身上的骨、肉、筋、角、皮、牙、毛、羽被人類視為「寶物」,而遭捕捉殺害;或被人類抓來負荷重擔,以致饑渴疲累;還有種種穿鼻、鉤首、鞭撻、困綁的折磨,或甚至彼此互相傷害,置身弱肉強食的情境驚恐惶惑。
因此畜生道眾生在輪回的六道當中,被列入苦難悲慘的三惡道之一;此外,也因為它們智慧不高,甚至僅有神經的反應,因此無法了解佛法,連修行的機會也沒有,只能等待臨命終時,隨宿世業力流轉他趣。
若以品類及數量來看,畜生道是六道當中為數最多的一類,《正法念處經》中甚至指出畜生共有三十四億種之多,早已超出人類所能想像的范圍。而這些品類眾多的有情,彼此的相貌、體態差異極大,飲食、生活習性也都不相同,以活動范圍區分,可分陸行、空行及水行三大類,依生活習性來分,則可歸類為晝行、夜行及晝夜行三種。
畜生道有時也稱為「旁生」,若從梵文音譯,也有稱為「底栗車」(tiryanc)的。畜生之名是指它們常為人所蓄養,但事實上,其涵蓋的范圍遠超過此,甚至擴及天上、地下種種不可思議的天界、地獄、神異處。而旁生的意思,則是說它們的形狀有別於人的直立,而且行走方式、生活方式也是旁橫不直的。它們的壽命就與眾多的種類一樣參差不齊,有短如蜉蝣那樣朝生暮死的,也有長如龍王一樣達劫者。
針對這麼繁復的種類,佛教經典里也分別記載了各種不同的業報成因。這些因緣當中,有些屬於畜生、惡鬼及地獄等三惡道的共通業因,也有單純屬於畜生道的。例如《辯意長者子經》中就指出會墮入畜生道的「五畜生事」,包括常常犯偷盜罪、負債不還、喜歡殺生、不喜聽聞經法,以及造作種種因緣阻撓他人辦法會等。
人道
人到底是什麼?在哲學、文學、生物學,乃至各宗教中,對人類的討論很多,至於佛經中,關於人的名稱,在《立世阿毗曇論》卷六中提到,人道以摩奴沙、末奴沙(梵文manusya)為名,又稱人間界、人趣、人道,或單稱人,為欲界中的有情眾生之一。
而依佛經說法,人分別居住在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南瞻部洲、北俱廬洲等四洲。在《長阿含經》中敘述道,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四周有七金山圍繞,七金山之外,則是浩瀚無邊的咸海,四大洲即分散在此。四洲中居住著不同的人類,之間完全隔絕,互不相通。而我們亦即地球上的人類,則是居住在南瞻部洲,又名「閻浮提」。四洲的人各具特點。四大部洲的敘述,散見於《長阿含經》、《樓炭經》、《立世論》、《俱舍論》、《造天地經》等經典中,各洲各有特點,例如西牛貨洲以多牛、多羊、多珠玉為特點;東勝神洲的特色則是土地極廣、極大、極妙,所謂極妙是指土地肥沃;而北俱盧洲的人沒有膚色、種族優劣之差別,也沒有憂悲啼哭,但這里是佛法中視為八難之一的地方,因為這里只有純物欲的享受,而缺乏崇高的精神生活。
而我們南瞻部洲的人,最大的特點,則是有無數的欲望,所以能造種種善、惡業行,但也由於具有思惟能力、慚愧心,所以,能夠修行,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為釋類具有憶念、梵行、勇猛心三種特性。形諸於外的則是為了他人的利益,寧可犧牲自己;可以忍受各種苦的意志力、毅力;勇猛心則是展現出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受能受的「菩薩道」精神。
而在六道中真能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也唯有人,可見生在人道,是多麼的可貴,所以《涅盤經》卷三十二有言:「人身難得,如優曇花」。
更何況唯有人能夠修禪定、出家、持戒、修行、了生死、成佛。所以,人間雖然充滿了各種苦難,但是透過人身來修行,也可化煩惱為菩提,化苦痛為喜樂,凈土也可在人間展現。
但是對大多數人而言,面對世界人口不斷增加的事實,以全球人口來說,目前已超過五十億人,不免要問:「人身會難得嗎?」事實上,若從六道眾生來看,要投生為人還真是不容易。在《中阿含經》有一個故事譬喻投生為人的困難,如同有一只瞎龜在茫茫汪洋中,要剛好遇上一塊浮木,這塊浮木上必須又恰好有一個小孔,這樣的機會已是少之又少,而這只烏龜的頭又要恰好從浮木孔伸出來,這樣的機會真可說是難上加難,經典中便以此來形容得人身之難得。
那麼如何才能投生為人呢?據《成實論.六業品》指出,投生人道的眾生,是因為過去生曾造作了人道的業。關於受生人間的業因,在《雜阿含經》卷三十七:「若行不善業則生地獄,後若轉生人中則受諸難,又若行十善業則得生天上,後若轉生人中可免諸難。」所以,《法華文句》說道:「五戒為人,十善生天。」過去生若能遵守五戒,終生奉行,來生可得人趣之果報。
阿修羅道
以好戰出名的阿修羅道,因有福報而沒有德性有的說法只是將他納入鬼神中,或說是墮落的天人,北傳佛教將他列入善道,南傳佛教則歸類入惡道中。
阿修羅原是印度遠古諸神之一,被視為惡神,屬於兇猛好斗的鬼神,經常與帝釋天爭斗不休。如同阿修羅的梵文翻譯意指「非天」,他的果報殊勝,能生活得有如天人般享福,但卻沒有天人的德性,性好爭斗。
阿修羅另被稱為不飲酒神,則有段典故。據說居住在海底的阿修羅原本是很愛喝酒的,但是因為他們喝的是由海水釀成的酒,總是味道咸苦,所以一氣之下就發誓再也不喝酒。
轉生到阿修羅道者,過去生雖無大惡行,但是輕慢心很重,非常的驕傲,不是瞧不起別人,就是忌妒別人比自己優秀。《業因差別經》詳細條列出十項業因,包括身行微惡、口行微惡、意行微惡、起驕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
邪慢、起慢慢與回諸善根。
因業力的牽引,阿修羅可分為胎、卵、濕、化四生。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其威力,展現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卻由於降德而遭貶墜;濕生者身在畜生道,住於水穴口,朝游虛空,暮歸水宿;化生者身在天道,誕生談起。
據《觀佛三昧經》說,世界剛剛形成山海大地時,光音天上貪玩的仙人便到人間游戲。其中一位仙人在大海洗浴時,因「水精」入身而生一肉卵。這肉卵經八千年後,終於生出一個女怪,身長有如須彌山,具一千支眼睛、二十四只腳,頭、口與手數皆為九百九十九,樣貌好不駭人,即為阿修羅始祖。
女怪後又產下一男怪名毗摩質多,因有無比威力可自由來去天上人間,所以在看到天人身旁皆有無數美女環繞後,也想娶妻。女怪便替其子向美冠群芳的乾闥婆女求婚,結果乾闥婆欣然同意婚事,於是阿修羅一族日漸繁盛。毗摩質多風情萬種的女兒,使得已有妻妾億萬的天界帝釋為之傾心,娶為嬪妃。不料帝釋婚後喜新厭舊,阿修羅女將委曲告之父親,引發前所未有的一場大戰。就在阿修羅將帝釋所居的須彌山團團圍住,千鈞一發時,帝釋想到佛曾說若遇大難,只要念般若波羅蜜咒,便能破解鬼兵。果然一持咒,空中忽然飛出四只大刀輪,幾乎削盡阿修羅王的手足,幸好遁入藕孔方避過此難,但是元氣大傷難以復仇。
然而天人與阿修羅的戰爭,并未自此劃下休止符。在經過多年後,帝釋又愛上一位羅喉羅阿修羅的女兒,便命天界樂神帶聘禮,透過歌曲威脅利誘羅喉羅應諾婚事。不料羅喉羅因氣憤帝釋欺人太甚,不但將樂神驅逐出宮,并立刻發兵攻打天人。就在驍勇善戰的阿修羅攻下天宮時,帝釋又憶起上次的神咒,於是阿修羅軍被殺得節節敗退,只好退入蓮藕藏躲。
就在帝釋擄走了全部的阿修羅女後,羅喉羅派出一位使者前往談判,指出帝釋身為佛弟子,不應犯戒偷盜。雙方幾經談判最後達成數項協議,帝釋承認犯下偷盜戒,愿歸還阿修羅女,并贈送天上甘露;阿修羅則除將愛女獻與帝釋,并自愿受持三皈五戒,成為佛弟子,此戰終得圓滿落幕。
在天界的戰爭中,有一位阿修羅王與帝釋作戰時,因手能執日月,障蔽其光,而被稱為羅慟羅阿修羅,羅慟羅意即為障月。他能有以手障日月,形成日月蝕的威力;是因他過去生為婆羅門時,見到大火燒塔,滅火而使塔不壞,而以此救塔之福德為因,愿得大身。然雖有此愿,仍不信正法,常愛斗戰,故死後墮入阿修羅道。
天道
雖然佛法常強調「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所以得生人間已是相當殊勝的因緣,有機會修學佛法。可是大多數的人,仍然企望過著「神仙」的生活,向往羨慕生在天界。即使在人間,也有人要去歌頌「天上人間」的生活型態。
而佛經里也說道,所謂的「天人」,其實就有三種,一種叫做「假名天」,也就是過著人王等帝王之家的生活;一種是「清凈天」,就是修行到阿羅漢果位的行者,可以過著像清凈天人一樣的生活;第三種就是真正天道的有情眾生,也就是所謂的「天人」。
天道眾生遍及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等三界。其中在欲界有六欲天,色界有四禪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共有二十八天。
在天界的眾生當中,欲界的六天還有男女之別,也有婚姻嫁娶,但是不像人間的男女關系。以他們滿足欲望的方式而言,四大王天、忉利天是以氣和合陰陽;焰摩天則只要互相靠近,兜率天藉著互相牽手,化自在天彼此深深對看,而他化自在天只要短暫的對視即是。
而色界的眾生則已經擺脫了對欲望的執著,只是尚未從形體的束縛中解脫。所以無論是居住的地方,或是本身的形體已經十分凈妙,但是仍有形質。而他們與欲界眾生最大的差異,是他們已經離了淫欲,只有清凈微細的形色,所以他們已無男女之別,而以光明為他們的語言與食物。
至於無色界的四天,更是超越了物質世界的存在,是厭離物質色想而修四無色定的有情眾生死後所生的天界。在這個天界里,自然沒有男女相之別。
天人們所過的生活,在《過去現在因果經》中,有著迷人的形容,例如他們的身體極為清凈,不受塵垢染污,就像琉璃一樣充滿著光明,兩眼更是清澈明亮。只要心有所想,就能心想事成,因而心態上能時常保持歡悅適意。平日更以仙樂清揚作為娛樂,乃至飲食衣物,就似魔術幻化一樣,只要心念一動,就應念而至。
第一類人,是由仙界轉世而來的,這些神到人間是帶有天命的,其天命是度化人類。那么,這些人有什么特征呢?她(他)們通常具有超高的智慧,氣定神閑,與眾不同,不愛金錢,喜歡哲學宗教,為人質樸,品德高尚。從容貌看,面貌端正,富有仙氣和正氣。
第二類人,是圣賢人轉世而來的,比如孔子老子莊子孟子等,這些人也是帶有天命的,其目的也是為了度化人。除了上面特征外,他們可能在德性和仙氣方面不如上類人,但也是充滿正氣的。
第三類人,帝王將相轉世而來,除了度人,也主要為了度己,也是容貌端正,氣概不凡。
第四類人,名人志士轉世而來,才高八斗,各懷技藝。在德行智慧方面,可能不及仙界圣界來的,但也是品行不錯的人。他們也希望度化自己,末世能上封神榜。
第五類人,普通人轉世而來的,這些人的特點是德行,修養,智慧并不是很高,所以容易被煽動,但也容易被教化。他們比較容易成為“粉絲”,熱衷崇拜偉大人物或知名人物。實際上,但凡從仙界圣賢界來轉世的,都不容易崇拜人,他們不盲目,比較理智。但是前世是普通人轉世的,就容易被誘惑被利用,這也是圣賢人要度化的對象,是希望他們分辨是非善惡,末世能得救,進入宇宙太平年。
第六類人,動物轉世而來的,有的如羊,有的如豹子,有的如豬,這類人的特點是動物本性難移。比較盲目無知,思維淺薄。最近山里的猛獸少了,人卻越來越多,亦證明由于沒有計劃生育,很多動物轉世為人了。這類人的某些人鼠目寸光,只顧眼前利益;某些人沒有廉恥之心,惻隱之心,缺乏最基本的人性,還有一些人則是濫用權力,為所欲為,或者軟弱無知,助紂為虐。很多人性的東西他們沒有,亦證明是他們是動物轉世而來。孔子不是有一個“三季人”的故事嗎?不要和“三季人”爭吵,因為它活在前世的“三季”,我們尊貴的“人”或者“圣”何須跟它爭論呢?
另外,這類人很容易被煽動被引誘,成為魔界殺人的幫兇。而這類人,也是仙界和圣界要度化的對象。
第七類人魔界妖界轉世而來的。這些妖孽修煉了幾千年,已經幻化為精了。他(她)們和仙界圣界轉世的人非常相似,他(她)有巨大的魔力,吸引眾生歸向她(他)們,她(他)們擁有淺薄的智慧和非常的手腕,可以騙人于無形之中。她(他)們甚至可以偽裝成圣人,圣女,先知,慈善家,偉人等,吸引眾多的粉絲和崇拜者。仔細看看,他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特點一,形如動物,容貌妖氣,陰深詭異。(圣人是容貌正氣,磊落光明)
特點二,不學無術,專好權術
特點三,迷惑世人,天下大亂。只要有他(她)在,必引起糾紛和紛爭。
人本就在六道中輪回,只是這一世是投生人道作了人! 善惡到頭終會有果報現前,只是這果報來得不一定都在此生,所以,很多時候 人們看不到這些果報的發生!佛教中一直有“輪回”之說,即“六道輪回”,意思就是眾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車輪一樣轉動不停,循環不已!因果報應乃宇宙自然法則,這是大自然的發展規律,然而,它卻是相對的,不在一定時間事物上永恒不變,而是隨宇宙萬物的變化而變化。宇宙中沒有絕對的因果規律,最終決定命運的還是每個人自身的價值存在觀念,簡易而言,只有自己能決定自己的一切,主宰自己的命運!
這個《大寶積經》有專門提到。六道輪回中,怎么知道自己從哪一道轉世而來?
從六道中各道轉生為人,都帶來一些獨特的習氣,通過這些習氣,我們可以判斷自己或他人究竟是從哪一道投胎轉世而來。對此,《大寶積經》第七十二卷有詳細記載——世間所有眾生的身體、長相,一切皆是因果;世人的身形相貌、言行舉止、行動作為,沒有一個眾生無“習氣”,每個眾生的習氣都有來由,端看此人的外相、言行、動作就可以知曉,他從六道中何處來。習氣就像大蒜一樣,即使將它碾碎、灑上香水,也難消除氣味,物以類聚,眾生也因習氣群聚,制造共業。
一、從地獄道中出來生于人間的眾生
1.聽他的聲音嘶破得像驢騾在發聲,聲音很大,而且匆匆吼喚又很暴戾急躁。
2.此人常常言而少信且多誑語,讓人難以相信,像沒有親友似的人。
3.此人長相丑陋,而且不敬師長、不信正法。
4.不孝不義、無慚愧心。
5.好行殺生之事,常造作諸惡事。
6.此人短命不得長壽。
7.見善難發菩提之心。
綜觀以上各項,這種人從地獄道中投生人道,注定死后再墮入三惡道。
二、從畜生道中出來生于人間的眾生
1.此人神智暗鈍,為人處世愚蠢又少智慧,毫無分寸,懈怠懶惰。
2.多貪多食,不挑粗細(什么骯臟都吃,還洋洋得意無所謂)。
3.個性又拗又戾,說話也很唐突(率性魯莽)。
4.此人身強力壯,常當負重(身強體狀像一頭牛,適合去搬重物)。
5.喜歡結交愚癡之人,視為知心好友。
6.很喜歡蜷著腳(躺臥習性)。
7.隨時隨地躺在地上,也不會去避開骯臟污垢。
8.喜歡裸體,不羞不恥(能不穿衣服就不穿,沒有羞恥之心)。
9.心常虛詐,常異言、常誑語。
10.妄說他人,諂曲不實。
11.喜歡謀取他人財物,常愛抵債。
12.見善不能發心,不信正法,常造不善十惡之罪。
此類眾生已流浪生死往返于惡道,經無量億劫不可數歲月,于此世難得此人身,卻仍如此,因此死后再返苦海,墮入畜生道中。
三、從餓鬼道中出來生于人間的眾生
1.長相黑黑瘦瘦,面無光澤。
2.頭發短惡、黃赤、蒼浪形狀,褰鼻,怒目,眼白直視(鼻子彎彎曲曲,眼睛兇兇,露出眼白,目光直直)。
3.經常感覺饑餓口渴、想吃東西。
4.個性非常慳貪、嫉妒,看到官員感到膽怯恐怖。
5.執著邪見,背地說人(背地說人,挑撥事非),道他長短(說人壞話)。
6.具足貪心、淫心,酷愛積聚錢財物資,卻不能割舍布施給眾生。
7.厭煩善良之人,不喜善事,只信邪事。
8.看見金錢、財物,會起心動念不由自主想要去竊取。
9.常起貪心、偷心,永遠不知滿足,若吃一點虧則忿恨不已。
10.貪得一點錢財、一點便宜,心里就生喜悅之心;若貪不到錢財,就生妒害之心。
11.不肯發心,卻信邪見,諂曲邪命,不修善法,不敬正法。
這種人命終后,先墮地獄,經不可數歲月,再從地獄出來,生成鬼身,如此輪轉生死苦海,無休無止。世尊告訴外道:你們是邪命愚癡的迷惑之人,不知因果報應,不知什么才是良善,不知上面所說諸眾生相。
四、從修羅道中投生人間的眾生
1.生在人世,高傲自大,我慢之心非常強盛,不太崇信正法,偶進佛門動機也不單純,較勁爭斗,為利益破和合,損傷同門。
2.喜歡忿怒(動不動就生氣),很愛和人抬杠斗諍。
3.心胸極為偏狹,很會挾怨記恨、憎嫉起惡(很會記恨別人、挾怨報復,非扳倒別人才罷休,憎惡別人,看不得別人好,嫉妒心重,因此常起惡心)。
4.講話諂曲,極不實在,虛虛詐詐。
5.抵債謾人(賴債還會罵人)。
6.身長高大洪壯(又高又大又壯),眼白圓怒(眼白較多,雙目圓睜,作忿怒狀),齒疏包露(牙齒稀疏、牙齒尖尖、露在外面),勇猛有力(孔武有力),心懷戰陣(心里總想怎樣作戰打斗,譬如喜樂野外生存戰爭游戲)。
7.常好爭斗,瞋戾不休(瞋恨心重,沒完沒了)。
8.兩舌破和(很會兩舌搬弄事非,讓人不和分離),用離間手段來拆開良善人的和睦。
9.輕視賢良之人,反說賢人長短,毀謗好人。
因為這些,此人死后直接墮入地獄,無有出期,其后再隨業報投生其他惡道,最后墮入阿修羅道。
五、從人道中再投生人間的眾生(從人道中死后再生人道)
1.個性賢良正直,親近善友,性常有信有忠有孝。
2.若有惡人,漫行誹謗毀呰其人,此人最終不會去對付毀謗他的人,因為此人好惜門望,識羞識恥,篤厚守信。
3.樂好名聞及以稱譽(喜歡名聲及被人稱贊好名譽),其性工巧(很會技藝工巧),且敬重有智慧的人。
4.具慚愧心,心性柔軟,對于給自己恩惠照顧的人會知恩圖報。
5.對善知識的教導其心順從無違背。
6.有慈有悲,孝養父母、師僧和上,小心敬上。
7.知人緩急,處事有方。
8.善能和合,常樂信佛(深知和睦相處之道,喜愛佛法、相信佛法)。
9.好行布施,常修供養。
10.不耐于債,不負他人(不愿欠人債務,不會背棄、背叛他人)。
11.少許財物,好習善事,接引于人,悉令安樂,不令有苦。
像這類人,命終直接生于天上,不會墮入地獄,再度還生人間,也只受大快樂,不受眾苦,生生世世常獲人身。世尊說:外道人沒有智慧且不善識人,這些見解也不是愚癡者所能見解,也非凡夫所能測知。
六、從天道轉生人間的眾生
1.若有眾生持五戒修十善,能生天上受勝妙樂,當從天上退沒而生于人世間,長相端嚴,正信正見,貌好殊妙,其人聰慧,樂好清凈。
2.喜歡穿著華鬘,熏香涂身,常愛鮮潔,好擇賢良之人為友。
3.經常喜愛音聲歌舞贊嘆。
4.常樂高樓,不居在下。
5.為人作首含笑不瞋,有行有德,講話吐言柔美,具足善巧方便,出言誠懇,讓聽的人都很相信歡喜,講話不會傷人,有大智慧。
6.常樂好衣嚴身之具。
7.此人有善,樂欲出家。
8.若得為師,就會精進修持清凈律行,學習佛道,不愛世間名利,志求無上菩提。
9.如此之人,有智有慧,多劫修行,難可籌量,非心所測,非眼所觀。此是賢良,見生受福,若修凈戒,不久當得無上正等菩提。
六道輪回你也敢隨便測
這可能意味著需要長期修行,心存善念還要不再產生殺業懺悔。如此這般,才可能解除困厄。
1、“六道輪回”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liù dào lún huí ,釋義: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指眾生輪回的六大去處,即在這六道中輪回生死。
2、一切有情,皆以諸欲因緣,自作自受,如車輪回轉不已,生死于六條道趣,接受制裁。所謂六道,即:人、天(化生)、阿修羅(魔)、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然在六道中,卻以人道為中心,因人心的善惡觀念而隨心所欲的去追求,造成報果。
3、如人在日常中的語言、動作、思想,守法實踐持三戒(五戒:不殺生、偷盜、邪淫、妄言、飲酒)以上者,可得六根整然的人身,五戒圓備者,即生大富大貴之家,長壽而揚名于世。
4、修持五戒,加行十善(身:不殺生、偷盜、邪淫。口:不惡口、妄言、綺語、兩舌。意:不貪、瞋、癡。),即生天界,天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南無阿彌陀佛!你如果相信前世今生,就可以試著了解下佛法。六道輪回,因果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