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科儀我有,我們地方道士陰陽教做,沒有師傅教你不會用的。
道教科儀,以“濟世度人”為宗旨舉行道教齋醮活動,俗稱做道場。道教的道場是由一個一個科儀組成的。不同的科儀有不同的內容。做道場的目的就是通過科儀中道士的誦念經禮懺,唱贊吟偈,步虛旋繞,步罡踏斗,召請神靈蒞臨醮壇,達到賜福延齡、升仙度亡的目的。
[念經] 念經是道場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道場,就是單純的誦念經文的意思。根據信徒的不同目的,道士可以誦念不同的經文,例如:《三官真經》、《北斗經》、《高上 玉皇本行集經》、《太上老君說五斗經》等。道經中說,“齋戒誦經,功德甚重。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賴,其福難勝”。清經可用于 超度先靈,也可為祈福所用。靈寶派認為,人在世,嘴巴的業障特別多,用念經的方法即能減少心、意、口三業,同時也能夠達到祈福、度亡的目的。
[拜懺] 拜懺也是道場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道場,是單純的誦念懺文的意思。清懺和清經的區別只是誦念內容的不同。清懺誦念的懺文,一般包含對神懺悔所犯錯罪的內 容,因此,拜懺一般使用于度化亡魂、拔罪超幽的道場之中,常用的懺有:《玉皇宥罪寶懺》、《九幽拔罪寶懺》、《北斗懺》、《南斗懺》、《升度懺》等。
[發符] “符”原指古代調動兵將所用的兵符。而道教以“符”作為遣神召將的信物。發符就是道士按照信徒的要求,以靈符召請天將、功曹、符使專遞等神,將符 文通報三界帝闕的科儀。發符科儀中,道士通過發奏啟師,行法變神,化符召將,通疏送符等儀節,將信徒的賜福延齡、度亡升仙的愿望上達給神靈。發符科儀起于 東漢,儀式幾經演變,不斷豐富。發符儀約形成于北宋,有悠久的傳承歷史,音樂激昂,內容變化豐富。
[進表] “表”是古代大臣書寫給帝王的疏文。而在道教中則是由道士按照一定的格式為信徒按照所求目的書寫的“信”。每當擇日開壇進表時,法壇道士們就需要 通過拈香跪拜、起首作揖、敕水灑凈、變神存思等等系統的過程啟請神明、功曹。再由高功法師,步罡踏斗以本身元神飛到天庭默念表文,啟稟上蒼以求安泰。將表 文呈于功曹仙官,再送往仙府門第。
[地獄燈] 正確的叫法應該是“燈儀”,在《道藏》中收錄有《萬神燈儀》、《九幽燈儀》、《血湖燈儀》等等。最常用的是“血湖燈”,主要是以啟請神明,例如 “三官大帝”或者“太乙真人”按照燈儀的不同。放出大毫光,潛入地獄救出罪魂,所以“燈”有了“上照諸天,下照諸地,八方九夜,并見光明”的能力。從燈儀 不難看出道教正一派對沉溺魂魄的憐憫與慈悲。希望通過此道場,從而使得幽魂解脫,真是《度人經》中所云的“異骨同親”的最典型表現。
[煉度] “煉”是“一語雙關”,指以法師的“內煉”去“交煉”亡魂。因為人生在世誰能沒有毛病?這種毛病同樣在死后也會繼續下去,信徒希望通過召亡宣化, 經咒加持,再由法師元神交煉從而讓亡魂脫離疾病。反映了人民對疾病的反感,對亡靈的惦念。最后,交煉的亡魂將飛升南宮,享福逍遙。
[告斗] “斗”乃“紫光夫人斗母元君”的意思。在諸多度亡道場中,專門使用到該科儀。希望通過化符、通疏、書空、念咒以及金鐘玉磬叩首拜揖,啟請元君放光照地獄,救度沉溺魂魄。然后升上大梵宮逍遙自在。“告斗”只需要三位法師,但是依然十分熱鬧。
[施食] 施食就是佛教講的“放焰口”。“焰口”本是印度的一種餓鬼的名字,阿難尊者在修行時碰上了一個喉嚨細、肚大食量也大的鬼那就是“焰口”,后來他急急忙忙去 找釋尊,釋尊變口傳了《瑜伽焰口》,佛教傳入中國后,焰口施食變被道教轉化為“靈寶施食濟幽科儀”道士通過宣說靈章,念咒化符,將壇桌上的米粒食品變化為 亡魂的法食甘露,并且讓“沉淪六道、三途五苦、十類四生”之游魂也得到沾濡和飽滿,達到亡魂超陰、共涉仙鄉的目的。施食歷史悠久,是道教常用的度亡法事之 一。施食中還要設“寒林壇”專門祭祀鬼王。道藏中收有《靈寶施食法》一種。《靈寶施食法》成書的時代已不可考,但其行儀方式和內容結構和“至夜靜,望空默念”,所念的有凈三 業咒、土地咒、救苦經、普照鬼神咒、甘露開咽喉咒、化食咒、五廚咒(《五廚經》)、 解冤咒,逐一宣傳三皈依、九真戒和四大誓愿,最后以散食咒結束,稱此施食功德令 “宗親師資并眷屬,普及諸眾生,皆成無上道”。《靈寶施食法》中的咒語多有仿效 梵音,但與佛教蒙山施食的梵音咒語亦不同。至于南宋時期道教科儀總集中的施食科儀, 則多具道教自身的特點。
[開光] “開光”就是為神像(或畫軸、或雕像)請光分靈的科儀。因為,神像、法器在沒有開光以前只是一個雕塑品或是普通的水墨畫。在開光科儀中,行法高功通過上香 請神,十獻散花,通疏焚化,請光分靈,朱筆點竅,明鏡開光,達到神像金光覆映、神通萬化、福佑生民的目的。經過開光的神像,按例須留廟經宿,次日才可以請 回本地或家中奉祀。科儀音樂跌宕起伏,鑼鼓喧天,特別是到了高功呈送關告的文書上天上時,使眾人眼花繚亂、欣然不已。開光科儀表現了道教信徒對神靈的崇 敬,并且希望經過法師開光點竅后的神靈供奉于家中或是店中,能夠心想事成,幸福康泰、驅邪輔正。
[拜斗安太歲] “太歲”為兇神,在地與木星相沖。然而該年出生與隔六年出生的人就會受到牽連,叫做“太歲煞”。然而通過道士的念經、畫符、禮神、拜愿則可消除該“煞”。
[該科儀與古代的堪輿風水有關。主要是安鎮龍神、土地。不起土府之煞。保平安。先由道士請水念章再點敕八方按灶神安五方。奠五方五土龍神。
[還受生] 還受生是正一派的科儀。指的是由道士誦念《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祿庫受生經》的道場。正一派道眾于農歷初一和十五(塑、望之日)于大殿舉行還受生科儀,以超度先亡。
[度橋] 這里所謂的“橋”乃“升天托化橋”而不是所謂的“奈何橋”。道眾通過念咒化符、金鐘玉磬等步驟將亡靈送度過橋,讓他踏上升天路。
[朝]古代大官皆在卯時之宮中報道,而后上朝。“朝”在道教中解釋為禮神明、供神明,主要有“三朝”、“五朝”等
[化壇卷簾]化壇指道士將舉行齋醮的壇場幻化為瑤壇仙境、 神仙世界;卷簾指啟請仙真降臨壇場時,如同人世君王臨朝聽政,卷簾聽取高功面陳奏 疏。 化壇卷簾可以作為一種儀式元被包含在其他儀式體之中,也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科 儀。《靈寶領教濟度金書·開度黃箓齋五日節目》記述了建齋第一日“入夜,請光分燈, 次關金箓燈,次宿啟告齋”以及“行卷簾儀,上表入壇”的內容。這里的“卷簾儀” 當是獨立的儀式體,而江南地區目前演習的進表科儀,就將化壇卷簾包含在進表科儀之 中,作為一種儀式元。
[分燈] 分燈是齋醮中燃點壇場燈燭的常用儀式元,起初是獨立的儀式體,后來則被包含在 別的儀式體中,作為某種齋儀的一項內容。 據《上清靈寶大法》稱:“欲薦拔陰靈照破幽暗之燈,須得慧光之法,方能降三光 之慧,以接凡火之光,方能追攝受度。如無此法,只是凡火之光不能超脫矣。”它認 為壇場燈燭之火非同凡火,必須取得日月星三光之“慧火”才能使燈燭具有上照天庭、 下徹地獄、拔度亡靈的功用。
[解冤釋結] 在科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謂冤結,主要指世間種種人際冤對,引起了陰訟牽連、人鬼牽連,陰鬼受難,陽世受報等,認為須用科儀和符文,解冤釋結,以求陰鬼升仙,陽世平安。宋代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四十三稱:
“凡 人處世,多因躁心害物,或欠命負財,積諸冤結,以致陰訟牽連,無由托化,既承天恩開度,得領薦修,但其間怨氣切齒,因邂逅恐生紊亂,當依齋法用符文,隨事 與之解釋,使回心向道,解結和冤,庶可同登樂土矣。”在道教科儀中有獨立的解冤釋結齋儀,也有將解冤釋結的內容包含在某些科儀中,前者如《太上道君說解冤 拔度妙經》《太上三生解冤妙經》和《元始天尊說東岳化身濟冤保命玄范誥咒妙經》等,后者如煉度儀和施食儀。不論是獨立的齋儀或是被包含在某些科儀中,解冤 釋結都屬于黃箓類的內容。
早期道教的《太平經》認為,以道德準則為指導思想的社會是無冤結社會,稱“道興者主生,萬物悉生,德興者主養,萬物人民 悉養,無冤結”,認為“君為父,象天 臣為母,象地 民為子,象和。天之命法,凡擾擾之屬,悉當三合相通,并力同心,乃共治成一事,共成一家,共成一體 也,乃天使相須而行,不可無一也。一事有冤結,不得其處,便三毀三兇矣”。而神仙世界,也是“諸神相愛,有知相教。有奇文異策相與見,空缺相薦相保,有小 有異言相諫正,有珍奇相遺”。以這樣一種無冤結的太平社會理想作為追求的目標,反映了兩漢社會絕大多數民眾在被壓迫,被剝削的冤對中尋求出路的一種美好愿 望。但是,據現存的史料,早期道教的科儀似乎尚未有解冤釋結的內容。
[禮三師] 是科儀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所謂三師即度師、籍師和經師,有天上和人間二種。“天上三師者,太上老君為度師,虛皇大道君為籍師,元始天尊為經師 也”。人間三師者,“所為師者曰度師,度師之師曰籍師,籍師之師曰經師”。在科儀中,道士要先存念人間三師,次存念天上三師,“乘青黃白三氣下降,心禮三 拜,次五方衛靈訣,隨方掐卯午酉子中,內思五臟、五岳、五星、五帝,各統從官兵馬,備衛身中,四靈列侍,五色慶云,滿身直射,五方罩覆,壇所吻合。內外之 境,無感不通”。故唐代道士張萬福在《洞玄靈寶三師名諱形狀居觀方所文》中稱:“先存三師,然后行道。凡厥讀經、講誦、行道、燒香、入室、登壇,皆先禮師 存念 次當起愿,開度九祖,及以己身。此法不遵,真靈靡降。”即將“禮三師”置于行儀之先的地位。尊重師長是道教的傳統。《道德經》第二十七章有云: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意思是不尊重他的老師,不珍惜老師的借鑒作用,而自以為聰明的人,其實是最大的迷誤。
[散花] 是齋醮儀式組成中常用的儀式元。陸修靜《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愿儀》 稱,天上神仙臨降醮壇時,“皆駕飛云綠軿,八景玉輿。從真人玉女手把花旛,前導鳳 歌,后從天鈞,白鶴獅子,嘯歌邕邕,燒香散花,浮空而來”。因此,散花原是想象 中神仙鑾駕行儀的一部分。道教儀式常把醮壇幻化為神仙居處的瑤壇,存想自身為神仙 臨壇弘道,因此,遂以散花作為頌贊神仙和幻化醮壇的儀式內容之一。 中國古代祭儀中并無“散花”的形式。道教的“散花”源于佛教,但又有自身的特 點。佛教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和《華嚴經》中,都有“散花”一品,稱“散花于佛 上,是為供養佛寶”。認為在佛前散花為對佛的供養,據傳,魏世祖曾在四月初八 浴佛節時親臨門樓觀看行佛,散花敬禮。現在南亞地區仍有撒花瓣以迎尊貴的民俗,當 是古時散花禮俗的遺風。佛教的散花,多用鮮花,后也有改用紙花的。 道教的“散花”,并不實地拋撒鮮花,只是誦唱。陸修靜的《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 有在巡行中詠唱的步虛詞多首,如“諸天散香華,倏然靈風起”,“靈風扇奇奇,清香 散人衿”,“香花隨風散,玉音成紫霄”,“真人把芙蓉,散花陳我愿”等。
齋醮科儀俗稱“道場”,謂之“依科演教”,簡稱“科教”,也就是法事。在道教官觀內,人們常常可以看到道士們身著金絲銀線的道袍,手持各異的法器,吟唱著古老的曲調,在壇場里翩翩起舞。
古人在做法事時,都要齋戒沐浴,以示虔誠。道教 的齋醮科儀淵源于古代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后來 經道教演化進而發展成較為完備的祭祀文化,也就是現在通常 所說的“做道場”,它是禮儀文化之傳統與世俗變化相結合的 產物。齋”的原意指齊和凈,后為齋戒、潔凈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須沐浴更衣,不食葷酒,不居內寢,以示祭者莊誠。道收此禮,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潔身,謂之“修齋”的初為“積德解愆”。“醮”的原意是“祭”,為古代禮儀。《說文》曰其“一為冠娶二為祭祀”。道教繼承并發展了醮的祭祀一面,借此法以與神靈相交感。道士在做齋醮科儀 時,要求非常嚴格,不僅僅是戒律上的持守,而且要求道士修 煉功法,若不修煉功法,不足以登道場超度他人,所以醮事活 動與個人的自我修煉關系密切。
清醮也就是為活著的人 祈福迎祥的一種祈禱儀式,而幽醮則是為死去的人追求超越升 天的一種祈禱儀式。另外,道教宮觀每逢朔、望兩日或祖師圣 誕等重要節日,都要舉行祝壽、慶賀等典禮,這些行為的儀 規,統統屬于齋醮科儀的范疇。
總之“齋醮科儀”是道教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 人神相通的神仙信仰為基礎的宗教儀式。“齋”與“醮”在道 教中都屬于祭祀的范疇,在《說文》中說:“齋者,戒潔也。” “醮”是古代求神的一種祭祀活動。齋醮就是守戒要清潔,否則對神不恭,所求之事也不可能靈驗,或神也不會保佑其平安 無災。
一般流程是,請神、贊神、供神、招將、作用、謝神、送神。
人道渺渺, 仙道茫茫。
鬼道樂兮, 當人生門。
仙道貴生, 鬼道貴終。
仙道常自吉,鬼道常自兇。
高上清靈美,悲歌朗太空。
唯愿天道成,不欲人道窮。
北部泉苗府,終有萬鬼群。
但欲遏人算,斷絕人命門。
阿人歌洞章,以攝北羅酆。
束誦妖魔精,斬腭六鬼鋒。
諸天氣蕩蕩,我道日興隆。
佛家有六道之說,人道,鬼道,仙道是六道中的三道。這句話大概的意思就是勸戒人們:正確的道路往往是撲朔迷離的,在人生的道路上面臨選擇時要慎重考慮,不要選錯道!鬼道代表的是歧途,歧途開始給人一種美好的感覺,但越走你就會發現它越邪惡,妖魔鬼怪群魔亂舞肆意而為。而仙道和人道剛開始感覺真的不好走,給人很迷茫的感覺,但越走你就會發現諸天氣蕩蕩,我道日興隆,越加顯示了你選擇的明智性
個人的理解是“無為”不是無所做為,率性而為,而是要以辨證發的原則來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幫助人們尋找順應自然,遵循事物客觀發展的規律。在自然規律面前,人不當妄為。天地的運作遵循的是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順應自然的規律,而不為世俗名利驕躁所論,做到心境靜定,洗清雜念,擯除妄見,修養好自己的人格,才可以自意而為。而此時的自意已經不再是自意,同為天道了。
所謂六道輪回,應當屬于佛教的思想,道教中是無輪回的概念的。因為道教在體系的完整性上是不如佛教的。‘六道輪回’簡單的說,就是還受到時間與空間的支配。
人,因為受到時間的支配,他必須經歷生、老、病、死,不能解脫痛苦煩惱,因為受到空間的束縛,他就沒有辦法神通自在,他就必須依地而行,沒有辦法飛行自在。為什么?因為他沒有擺脫時間與空間的束縛限制。
時間與空間,就是我們所講的第六意識—‘分別識’;第七識—‘執著’,因為我們有強烈的時間觀念,堅固的空間束縛,所以,我們是永遠束縛於六道輪回的凡夫。
學佛最大的目的,就是了脫生死。因為我們有生,就會有死。
而求道的目的是靜心,其中原本是不提及生死的,后來由于適應封建君主制度,才加以修煉仙丹的說法,其實是對老子的道的一種誤解。
不過佛教和道教中在道的輪回方面也有共通之處,佛教六道為一、天道,二、人道,三、阿修羅道,四、畜生道,五、餓鬼道,六、地獄道。輪回者:是描述其情狀,去來往復,有如車輪的回旋,周而復始,無有不遍。
道教中指的“道”就是推動佛教的輪回之車輪的源動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合,成無極,無生有,為太極,太極運而理四方,控生死,掌兇吉,握天理之運作,史之贏缺。
請財神可以把紅布披掛在財神身上,或者疊好壓在底座下。
恭請財神的基本要求
1、財神金身:
必須要求財神全身整體一塊塑造;忌拼湊而成或裂痕,或假冒偽劣。
2、神龕,神樓:
要求堅實莊嚴則可,無特別嚴格要求。安貼“安龕大吉”。
3、香爐:
凡神佛應用銅爐,配爐底法寶,又稱四順[酒餅,銅錢(一正一反平放),福丸,五谷,絞帶尾],金花,紅綢。用紅花仙草水凈爐。
4、備燭臺一對,燈一盞
5、開光敬神禮品:大吉,十二糖粒,進盒,發果,水果等,銀錠,香,燭(在法師的神壇前敬請神,為財神開光。)
6、請法師擇黃道吉日開光安奉財神(配合命格之吉日開光安奉財神,效力更加)。
7、法師開光后用紅布為財神穿紅袍方能請到欲敬奉的地方。
8、財神開光后升壇,開光后紅包敬神添丁 。
9、安置完畢掀起紅袍方可上香。
10、敬財神禮品:
三碗紅丸,大吉,進盒,發果,五果,酒,茶,煙,龍眼、全熟雞等,銀錠,香,燭。
佛、菩薩、高僧大德的掛件不戴時,可以放在佛堂、佛龕,若家里沒有佛堂、佛龕的,可以放在書房或客廳的應放在高處、干凈的地方,不可以放在臥室、或其他不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