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是一個數學模型,是一個科學預測工具。所謂施法是江湖術士騙人的把戲,不會對你有任何作用。
不要信八字算命,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不是說的一算就可以算出,如果算出你是好命,你不努力也得不出來,有你想要的結果,如果你的命不好,但是你通過你自己努力,你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人只有通過努力才能改變自己的生活,不努力的人,算的命再好也不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人的命運不是通過算出來的,而是通過自己的雙手努力出來的,通過自己的智慧獲得的人要勤勞,不要懶惰,所以說不要信算命
算命這個詞在現代的社會,多數被列為封建,騙子或者是偽科學這累的貶義詞中間,至于誰是誰非呢?不如大家慢慢聽我這近十年的命理生涯。當然個人經歷不同,學術不同,性別不同,生活環境不同,區域不同,民俗不同,站到世間看事物的觀點各不相同,世間有陰陽,物體正反,天有白天既有黑夜,氣有晴天也有陰天,世間有男就有女,經歷當然有信也就有不信,信者也許你能在里面感覺到人生的奧妙,不信者也就當茶余飯后消遣之用。憤世者勞請繞道,以免耽誤你寶貴的美好時間。
想了解算命就要先從起源說起,關于八字算命術的起源,一般認為起源于東漢。與之相關的文化因素,一是陰陽五行,一是天干地支。 陰陽五行自戰國末期到兩漢之際,逐漸統攝萬事萬物,把各種文化納入其框架之內,為八字算命術的產生提供了理論依據。天干地支產生于夏商之際,天干最初用于紀日,稱為十日。地支稱為十二辰。天干地支這個名稱是東漢才確定的。商代把二者結合起來紀日, 自甲子始至癸亥終,共六十日。干支紀年始于東漢建武30年(公元54年)。紀月、紀時較晚,大約在唐代。東漢建武30年以前,干支僅限于紀日。應用于紀年后,八字中有了四字。幾十年后,班固的《白虎通義》中,提到有人利用干支推究命理。此后,三國時的管輅,東晉的郭璞,南北朝時的陶弘景等人都對算命術有所研究與補充。但理論粗糙,方法簡單,范圍狹窄,沒有繁衍開來。到了唐朝,李虛中精通陰陽五行,能根據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的干支推斷其一生的貴*壽夭、禍福吉利兇,據說是“百不失一二”。五代宋初的徐子平在此基礎上,演進為用年、月、日、時的四柱法,共八個字,所以也稱“八字”。可見,八字算命術從萌生到定型,始終為干支紀時的應用這個因素所制約。稍后,徐子升《淵海子平》問世,是八字算命史上的重要書籍之一。明清兩代,八字算命術更加普及,風靡朝野。一系列命理學書籍應運而生。有代表性的有宋代京圖所著明代劉基作注的《滴天髓》,明代萬民英的《三命通會》、張楠的《神峰通考命理真蹤》,清代沈孝瞻的《子平真詮》、陳素庵的《命理約言》,近代袁樹珊的《命理探源》等。簡而言之,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時天干地支的排列組合(即八字)就是命。不過僅憑干干巴巴的八個干支,沒法推算貴*吉兇。于是和陰陽五行納配,使天干地支具有了陰陽五行的屬性,具備了相生、相克的關系。并且衍生出刑、沖、害、合等多種關系。此外還與四時五方、晝夜陰晴等因素相結合,拼湊成一個算命體系。生克關系又代稱為正印、偏印,傷官、食神,正官、偏官,正財、偏財,比肩、劫財十種,統稱“十神”。 八字算命術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是運。命側重于論貧富貴之類相對穩定的人生內容,運則側重于講吉兇福禍之類動態的人生問題,即通常所說的命運。 運包括大運、小運和流年。運一般從生日算起,按陽年陰年生男生女,結合節氣、月份排算。流年又稱太歲,按人出生后所經歷的每一個年份的干支排算。
除了命、運,還有神煞、納音五行、胎元、命宮等概念。 所謂神煞,是把一些干支間的特定組合固定為格式,一旦這些格式在人的八字中出現,就稱作某神某煞。神為吉星標志,煞為兇星標志。比如吉神“文昌貴人”主聰明過人,氣質雅秀;兇煞“陰陽差錯”主婚姻不順。由于一些神煞名稱聽起來玄虛神秘,所以常被江湖騙子用來蒙人嚇人以騙財。 算命攤前,常見人報上出生時間,算命先生掐算一番,會告知求算者命型是金是木,這里涉及的是納音五行。早期命理只用干支五行,納音是后來才引進的古代音律學系統,基礎也是五行生克。 胎元指人受胎的月份,命宮指命的安身之所。
八字算命術就是依據上述概念,以日主與四柱干支的生克關系為主,結合與大運、流年干支間的生克制化,同時參考小運、神煞、納音、胎元、命宮的情況,來推斷人生的種種境遇。 三、虛妄與悖謬 如果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八字算命理論的特征,那就是——似是而非。 說它“似是”,是因為這套理論往往有封建分子對人生命運的思考與探索,采納了古代自然哲學的不少知識,加上繁復的推演,聽起來頭頭是道。別說一般老百姓容易盲從輕信,即使有相當文化層次的人,如果不有專門研究,也不免真偽莫辨、難置可否。
八字算命術以八字推論命運,八字相同而命運各異,從方位、父母年命、兄弟姐妹年命、配偶年命、兒女的個數與年命、男女、面相手紋、骨相、祖墳房屋、遺傳基因、社會家庭環境、值班星球光點、信教與否等十三個方面八字相同命運各異!
八字算命術就是這些學說的具體應用,也是中國傳統的人與自然關系哲學思想的反映。在兩千年前,司馬遷提出了“究天人之際”的問題。漢代之后,逐漸形成了解釋世界各種事物間關系及變化的陰陽五行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是表述自然和社會演變法則的思想體系,認為天地間事物的發生、發展與陰陽五行有關。
陰陽學說認為,宇宙萬物皆可分為兩大類,即陰性事物與陽性事物;任何事物都存在兩方面,即陰性方面與陽性方面;一切事物的形成、變化與發展,都是陰與陽互相交替變化的結果。五行學說認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即五行)構成,五行相生相克,是推動世界變化不已的動力,事物隨五行的相生相克而發展變化。那么,人作為自然世界的一分子,其生死旺衰,自然 受到自身的和自然界的陰陽五行的影響與作用。這也是中國“天人合一”哲學觀的具體表現。“五行化生,以成萬物,可謂無窮而莫測者也。圣人立法以推命者,蓋不以逃其數。”(萬民英語.嘉靖進士,著< lt;三命通會> gt;)天干地支是中國人發明用于計算歷法的,也即是用于表示時間的,后來人們給天干地支配以了陰陽五行之意義,以及刑、沖、害、合的含義,由人出生時的年、月、日、時的天干地支,組成了人的八字命局,并發現八字命局與人的命運有直接的關系。
現代全息論認為,所有天體運動都會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地球生命,從而在地球生命體上留下其全部信息。在各種復雜的宇宙天體運動中,以日月的運行對地球生命的影響最大。月亮對人影響的最好例子,是女子月經的時間性,多數婦女的經期在農歷初一前后,而排卵期在農歷十五前后。 現代科學已證明,人與自然世界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而命理學認為,人和自然、社會是一個有其內在聯系的整體,相互之間具有一種同物對應性質。在這個結構中,宇宙萬事萬物(包括人)多以其自身的方式和特點,在共同的內在規律制約下生存和發展,從而形成一種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的和諧統一、平衡協調的生態系統,即“天人合一”哲學觀。從這一點也說明,中國人是最早提出環境保護的意義的。
八字算命的第一個目的,是找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面,即吉、好的一面,以及不和諧面,即兇、不好的一面,做到“趨吉避兇”。人的命局包括“命”與“運”。“命”即是由出生年月日時的天干地支,“運”即是人的生命中所處的不同時間段。算命實質是算“命”和“運”。八字算命的第二個目的,是通過分析“命”與“運”的關系,知曉人一生中,不同時間段的吉兇。人的命運力量是巨大的,非人力所能主宰。但可通過后天因素給予補救,其中一點是人的自身修養,如積德修善等。
作為一個現代人,無論相信它還是反對它,最好的辦法就是做下來研究它,把精華有用的東西挖掘出來,為民造福,把糟粕的東西剔除出去。
三十年代,袁先生學問已成,遂不再行醫,正式投身于星相界。因勤于鉆研,學問廣博,在鎮江星相學界已屬于佼佼者。各地社會名流,慕其高名,紛至沓來,求卜問命。最先前來的是民國大員何應欽,求得批命后,何非常欽佩,并向蔣介石力薦。蔣公也是相信命相之學的,于是也欣然前往。袁樹珊先生不卑不亢,大大方方地接待了蔣公,直言批述,甚得蔣公欣賞。消息傳開后,上至政界顯要,下至富商巨賈,均以手持袁先生所批的命單為榮。據說北洋軍閥吳佩孚亦曾泒專人往求一卦,對袁先生所批的命單推崇備至,以至于派出一黃姓軍官作為專使持其手書趕赴鎮江,面見袁樹珊,重金請其出山,作為自己的幕僚。袁先生并不肯趨炎附勢,得書后淡然處之,并書“吳威喜則樹珊榮,吳威怒則樹珊恐”十四字回復,婉拒了吳佩孚的邀請。對于其厚禮重金,袁先生分文不取,未開封便交由來使帶回。
幾年后,袁先生的“潤德堂”從三仙巷遷入江上里,一時來人如織,門庭若市,幾乎是“門限三易”,來求他看八字、批命單的人絡繹不絕。少年得志的江蘇省民政廳廳長繆斌,也駕臨請批命書。自然,少年中年,富而且貴,一無差錯。但最末一句,有“受累于吳”的話,眾人不解,繆斌本人也未詳加請教。抗戰伊始,繆斌就投靠汪偽,作了漢奸。抗戰勝利后,自然淪為階下之囚。無奈之下,繆斌請夫人找無錫同鄉國民黨元老吳稚輝作說客,向蔣委員長求情。由于吳稚輝過于認真,一再通過多方面向蔣介石游說,反而使蔣介石起了疑心。當時有一種說法,繆斌之投汪逆,本是受蔣介石之秘令潛伏敵后,且代表重慶方面赴日與日酋秘密談和。如此隱情,若有外泄,領袖顏面何在?國民下令立即槍決,以正視聽。相比其他免于一死的大漢奸們,確應了袁樹珊先生的“受累于吳”之讖矣!
抗日戰爭期間,鎮江淪陷后,袁樹珊為避兵火,赴上海英租界同福里避難。英國人哈同在抗日戰爭爆發后,逃離了上海。其代理人袁希廉將哈同原來的住宅——同福里哈同花園12號的洋房,做價10根金條,賣給袁先生。因仰慕袁先生的聲名及為人,贈以全部家俱及日用物品。略事歸置后,“潤德堂”命館在哈同花園掛牌開課。一時,滬上聞人聽得消息后,紛紛前來求課。因來人甚多,只得一一預先登記,面談后約期交付命單,再加以述釋。當地的小混混們,見命館生意甚好,意欲分點紅利,不斷前來尋釁滋事,搞亂排除秩序,袁先生甚是為此煩惱。恰當此時,青幫黃金榮也前來求卜,聞聽此事后,便精制一幅《英雄獨立》的圖軸,派出一位金姓弟子,率四人軍樂隊,乘坐吉普車,吹吹打打,前往潤德堂奉贈。小混混們見了大混混,甚是驚惶不安,遂一一前往潤德堂告罪,祈求原諒。袁先生并無惡言,反而贈每人以兩塊大洋的酒資。此逸事不日傳遍上海灘,潤德堂從此再無門戶之擾矣。
1938年,國民黨軍官睢團長夫婦、營長郭岐、宗副官等一行四人,于南京兵敗后,輾轉來到上海,避居于法租界內,四處設法尋找機會逃離上海,歸隊繼續抗日。四人中,睢團長一向非常相信星相之學,認為當此危機存亡之時,理當就近拜訪命理大家袁樹珊先生,以期得到指點。郭岐其時正當壯年,認為命運乃是自己奮斗創造而得之,算命看相,只不過是事后附會,沒有意義。但其他三人堅持要前去一試,郭岐不便峻拒,只好一同前往。在為其他三人看完相后,袁樹珊先生將郭岐雙手仔細端詳,繼而略窺面相后,說:“郭先生是軍人,到四十歲時可升少將師長。后在沙漠中作戰,因此戰失敗,將有性命之憂。不過,您最后仍能順利脫險歸隊,從此一帆風順,后福可羨。”袁先生的斷語,郭岐并不相信,認為預知未來乃是一件不可思議之事,并沒有放到心上。后來,四人順利逃離上海,經到武漢歸隊,不時升調,果于四十歲時升為四十五師少將師長,戍守伊犁區精河縣。1945年上半年,伊犁、塔城、阿爾泰三區叛亂。1945年下半年,三區的軍隊向精河、烏蘇進攻。自9月3日起,不明國籍的飛機轟炸烏蘇、精河,叛軍以重炮、燃燒彈等不分晝夜集中攻擊,四十五師兵力全部覆滅。戰事發生之地,正是沙漠之中。因為缺水,郭岐渴至昏死,后為敵人救活,于戰后交換戰俘時,始又歸隊。后郭岐赴臺,一生順利,子女多有所成就。至此,袁樹珊之言一一應驗。郭岐晚年,回憶其事,甚是感慨,在其著作中辟專章以紀其事。[《陷都血淚錄》,郭岐著,2005年7月第1版,第169頁。] 袁樹珊先生既然名滿江湖,來往的又都是達官貴人,自然收入不菲,但他既不愛財,也不聚財。先生晚年,雖然影響力巨大,但自謙為“薄負時譽,饘粥有資”,對于資財,并不為意。略有所得,甚至于還準備重修漢司馬季主之墓和嚴君平之宅,“一以發潛德之幽光,一以保固有之國粹”。
袁樹珊平生最崇拜的就是武訓[武訓先生(1838~1896年),行七,字蒙正,自號義學癥,謚號義學正。山東省堂邑縣(今冠縣柳林鎮)武莊人。中國近代群眾辦學的先驅者,享譽中外的貧民教育家、慈善家,名訓則是清廷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和伏羲[伏羲,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早期,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成了中國古文字的發端,也結束了“結繩紀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并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駕辨》曲子,他的活動,標志著中華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關于伏羲的神話傳說。],他的理想就是興辦一所義學和建一座伏羲廟。在有了一定的收入并積聚了一筆金錢后,他便學習武訓,在家鄉小袁巷,以袁家祠堂的房屋作為校舍,興辦義學。為了激勵學生們刻苦求學,袁樹珊取“袁安臥雪”的典故,命名為“臥雪小學”。這個義學是一個六年制的完全小學,原有的四年制初小畢業的學生均有繼續升學的機會。學校不收取學費,還免費發給學生們筆墨紙硯等學習用品。為了讓孩子們上學免遭風雨之苦,每人還發一只竹斗蓬。入學兒童并不僅限于本村,附近各鄉村兒童均可申請入學就讀。為了使學校經費有長期保證,袁先生還出資購買了20畝地作為校產。其中,16畝地租給附近農民耕種,所得租金充作學校日常經費。為了使學生不忘耕作,學校向每個學生發了一冊《農家副業》的參考書,并把另外4畝地則作為學生的實驗園地,供學生栽種、養殖等實習使用。義學的舉辦在當地影響很大,各界均非常歡迎和支持,群眾和學生家長們紛紛自發前往義務施工,修整道路和校舍。可惜后來由于日寇侵入,鎮江百業蕭條,學校于第三年的暑假后被迫停辦,但學校對于學生們的成才,仍起了重大作用,至今為當地民眾所欽贊。
袁樹珊本想在鎮江云門山門外的小碼頭東側建一座伏羲廟,但在臥雪小學停辦之后,他改變了初衷。1941年,他把建好的伏羲廟的廟房改為校舍,創辦了“伏羲小學”。由于日寇侵華后,社會經濟崩潰,袁樹珊財力不濟,難以獨力支持學校的開支,伏羲小學不得不向學生們收取一定的學雜費用。為此,袁樹珊非常愧疚,特地為學校做了一塊匾額,親書“不如武訓”四字,以表自責之意。歲月滄桑,此學校雖幾度易名,但至今仍存。
八字高手不少,很多人自己水平高,但是不愿意教別人,我推薦方志明老師,他現在開設的培訓班都是理論與實戰相結合的,而且全部現場用學員提供的八字教學,準確率高的嚇人。滿意我的回答的,請您采納
各省都有,易經協會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