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行
1、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長、生法、柔和、條達舒暢)、火(溫熱、升騰、明亮)、土(生化、承載、受納)、金(清潔、清肅、收斂)、水(寒涼、滋潤、向下運行)五種物質的運動。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質,并由此引申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生成的,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在不斷的相生相克運動中維持著動態的平衡,這就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2、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
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系。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可以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則可以用來表示事物之間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響。
相生即相互資生和相互助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約束。五行的相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
二、五行與五臟
中醫學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復雜的統一體,它以五臟為主,配合六腑,以經絡作為網絡,聯系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系統。這是中醫學系統論的一部分。所以要說中醫養生就不得不說五臟之間內在的聯系和相互滋生的關系。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肝 → 心 → 脾 → 肺 → 腎
如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脈功能正常發揮。火生土,即心火溫脾土,心主血脈、主神志,脾主運化、主生血統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營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氣,化生氣血,轉輸精微以充肺,促進肺主氣的功能,使之宣肅正常。金生水,即肺金養腎水,肺主清肅,腎主藏精,肺氣肅降有助于腎藏精、納氣、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腎水滋肝木,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發揮。這種五臟相互滋生的關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論來闡明的。
用五行相克說明五臟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如心屬火,腎屬水,水克火,即腎水能制約心火,如腎水上濟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屬金,心屬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約肺金,如心火之陽熱,可抑制肺氣清肅之太過。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約肝木,如肺氣清肅太過,可抑制肝陽的上亢。脾屬土,肝屬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約脾土。如肝氣條達,可疏泄脾氣之壅滯。腎屬水,脾屬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約腎水,如脾土的運化,能防止腎水的泛濫。這種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論來說明的。
三、五味與五臟
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幫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餓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為主的酸梅、石榴、西紅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維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
2、苦生心:古有良藥苦口之說,中醫認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堅陰,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積累,防治各種瘡癥。
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還具有緩解痙攣等作用。如紅糖、桂圓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補甘食物的不錯選選擇。
4、辛入肺:中醫認為辛味食物有發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蔥、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既能保護血管,有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秘、腎經衰弱者不可食用。
5、咸入腎:咸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中醫認為咸味食物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咸味有泄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如鹽、海帶、紫菜、海蜇等屬于優質的咸味食品。
四、五色、五谷與五臟
1、肝色青:宜食糙米、牛肉、棗、葵;青色應肝,所以想要面色紅潤,不宜以素食為主。
2、心色赤:宜食小豆、犬肉、李、韭;赤色應心,故而想要面若桃花,可補以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如西紅柿、橘子、紅蘋果。
3、肺色白:宜食麥、羊肉、杏、韭;白色應肺,想肌膚美白,可常食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豆漿、牛奶一類。
4、脾色黃:宜食大豆、栗;黃色應脾,所以面色暗沉的人,可輔以黃色、味甘的食物,如胡蘿卜、蛋黃等。
5、腎色黑:宜食肌肉、桃、蔥;黑色應腎,所以膚色較深的人少吃色素添加過多的食物。
五、五官與五臟
1、鼻為肺之官
鼻子的外形為胃氣所主,鼻孔為肺氣所主,所以肺開竅于鼻,鼻是肺之官,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會表現在鼻子上。這里講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里邊,肺熱則鼻孔出氣粗、熱;肺寒則鼻孔冒涼氣。比如當人得肺病的時候,就會出現喘息鼻張的癥狀。
2、目為肝之官
肝開竅于目,得了肝病會在眼睛上有所表現,一般得肝病的人兩個眼角會發青。孩子如果受到驚嚇,鼻梁處常會出現青筋或者青痕,這也與肝有關聯。
在中醫的五色和五臟的配屬里,肝主青色。這個青色并不是我們平時所見的青草、樹葉的綠色,而是蒼色。肝是從腎水里面生發出來的,蒼這個顏色是黑色與青色的一個過渡之色。順便談一個問題:如果人在冬季沒有養好身體,到了春天氣機就生發不起來,就會生病。所以,了解顏色和臟腑的對應關系對養生保健是有裨益的,我們平時可以通過觀察臉色的變化對身體的狀況作出判斷。
3、口唇為脾之官
脾開竅于口,口唇是脾之官。得脾病的人會出現唇黃或者嘴唇四周發黃、嘴唇脫皮、流血等癥狀,這些都是陽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4、舌為心之官
舌為心之官。心臟有病一般會出現舌頭不靈活、舌卷縮等癥狀。口誤,經常說錯話,也是心氣不足的象。
《黃帝內經》上有:心病者,舌卷縮,顴赤。顴赤是說心臟有病的話,顴骨這個部位會發紅。除了顴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要留心印堂,因為心病還會表現在印堂處。印堂位于兩眉之間,此處如果突然地發紅,而且圖案如燈花狀,是心神將散的象,我們尤其要當心,這叫“禍福在旦夕間”,可能會有重病突發。印堂發黑也不是件好事,從中醫的角度講,這相當于水氣凌心,就是腎水太多,心火太弱,腎水上來使心火的功能發揮不了。這也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對印堂顏色的變化加以小心。
5、耳為腎之官
耳朵是腎之官。耳朵的病都會跟腎相關。《黃帝內經》里有“腎開竅于耳”的說法。得腎病的人會有耳聾、耳鳴的癥狀。
五官通利則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中醫認為五官與臟腑器官的關系極為密切,通過了解五官的病變就可以發現隱藏在身體內的五臟的病變,所以我們要時刻留心五官的變化,才能留意到相關聯的五臟的情況。
具體到五官的養生方法,很簡單:常閉眼,養神;少說話,養心;平穩呼吸,養肺;多食美味,養口;少惹煩雜,非禮勿聽,養耳。
六、五情與五臟
1、心在志為喜”
“心在志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與“喜”有關。《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喜悅的過程,猶如人體能源(精神能源和機體能源)的釋放過程,獲得釋放的能源,將形成原動力,展開新的精神活動,并支配著身體活力,創造出新的業績。如:能提高人的大腦及整個神經系統的活力,充分發揮機體的潛能,提高腦力和體力勞動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滿樂趣和信心,從而動作起來顯得輕松有力、敏捷、準確、精力充沛;能使心臟、血管的肌肉運動加強,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水平提高;能擴張肺部,使呼吸運動加強,肺活量增大,有利于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氣的交換;能加強消化器官的運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從而增進食欲,幫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
2、“肝在志為怒”
怒是人們受到外界刺激時的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是一種不良的情志刺激。怒與肝的關系最為密切,故稱“肝在志為怒”。一方面,大怒可以傷肝,導致疏泄失常,肝氣亢奮,血隨氣涌,可見面紅目赤,心煩易怒,甚則可見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另一方面,如肝失疏泄,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現為情緒不穩,心煩易怒。
3、“脾在志為思”
脾在志為思。思,即思慮、思考,是人體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人的思慮的情志活動主要是通過脾來表達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謀慮的一種情志。當人沉湎于思考或焦慮時,往往會出現飲食無味、食欲下降。有的婦女可以因為工作緊張,思想高度集中導致月經量少,經期紊亂等,這與脾主統血的功能相一致。
4、“肺在志為憂(悲)”
古代醫家對憂愁的患者仔細觀察分析后發現,肺是表達人的憂愁、悲傷的情志活動的主要器官。當人因憂愁而哭泣時,會痛哭流涕,涕,就是肺分泌的黏液。人哭泣的時候,肺氣盛,黏液分泌增多,而肺開竅于鼻,所以涕就從鼻中流出了。肺主氣,為聲音之總司,憂愁悲傷哭泣,還會導致聲音嘶啞、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憂愁會使人的面部皺紋增多。
5、“腎在志為恐”
恐為腎志,腎是人們表達驚恐之志的主要臟器。恐是人們對事物懼怕的一種精神狀態,對機體的生理活動是一種不良的刺激。《素問?舉痛論》說:“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即是說明驚恐的刺激,對機體氣機的運行可產生不良的影響。“恐則氣下”,是指人在恐懼狀態中,上焦的氣機閉塞不暢,可使氣迫于下焦,則下焦產生脹滿,甚則遺尿。“驚則氣亂”,則是指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可因驚慌而產生一時性的擾亂,出現心神不定,手足無措等現象。
七、五季與五臟
1、春宜升補:春季陽氣初生,大地復蘇,萬物生發向上,內應肝臟,應根據春季的特性,因勢利導,應用桑葉、菊花、生姜等升散之品以充分調動人體的陽氣,使氣血調和。
2、夏宜清補:夏季炎熱、火邪熾盛,萬物繁茂,內應心臟,應根據夏令之時,人體臟腑氣血旺盛,采用金銀花、荷葉、蓮子等清淡、清熱之品調節人體陰陽氣血。
3、長夏宜淡補:長夏時值夏、秋之際,天熱下降,低濕上蒸,濕熱相纏,內應脾臟,應采用赤小豆、綠豆、藿香等淡滲之品,利濕健脾以達到氣血生化有源。
4、秋宜涼補:秋季陽氣收斂,陰氣滋長,氣候干燥,內應肺臟,此時五臟剛從夏季旺盛的代謝中舒緩過來,應采用百合、黑芝麻等滋陰生津之品,以調節夏季臟腑功能的失調。
5、冬宜溫補:冬季天氣寒冷,陽氣深藏,內應腎臟,此時應根據冬季封藏的特點,以桂圓、核桃仁、阿膠等溫補之品來滋補人體氣血之不足,是臟腑的氣血旺盛,適應自然界的變化。
五行、五臟、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之間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只要你掌握了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并應用到日常的養生中,相信您自會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五行有五色,五臟有五行,五色入五臟。五行金木水火土對應的五色是黑紅黃綠白,對應的五臟是心、腎、肺、肝和脾”。之前有在農博會上看到有家賣五色米和黑土豆特色農產品的企業,具體名稱記不清了,好像叫做華榕什么的農業公司,品牌也是五行五色,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中醫理論認為,五行中的五色、五味與人體五臟六腑相對應
?8?4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
?8?4 “五味之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8?4 肺主氣,心主血脈,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
?8?4 飲食因重視這些宜忌原則,合理利用五味,促進人體健康,避免因過分偏嗜而產生疾病
?8?4 食補的原則
?8?4 要根據食物的特性、食物對人體的不同作用來指導食補養生膳的制作特性?8?4 食物具有補虛和瀉實兩大特性
?8?4 補性食物一般具有補氣養血、助陽、滋陰、生津等功效
?8?4 瀉性食物一般具有解表、解毒、清熱、散風、瀉火、祛痰、燥濕、祛風濕、行氣、活血、化淤、涼血等 功效
?8?4 根據人的體質情況對癥施補
養生膳的制作
?8?4 一要做到五味調和,濃淡適宜
?8?4 二要注意各種食物味道對人體在生理上、病理上的不同作用,合理搭配
?8?4 五味調和不當或搭配不合理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食補的設計?8?4 在設計食補養生膳時,根據個人的體質、癥狀、健康情況的需要可食補加藥補
?8?4 在選擇藥材上,必須用已認定為“藥食兼用”的藥品,以發揮藥材的療效,并保證對人體無毒害作用
?8?4 常采用煎煮法和蒸氣加熱法提取湯液方法?8?4 由食補的特點決定
?8?4 食補食品在口味上,應以保持食物的原本鮮味為主
?8?4 常用的烹調方法有:燉、燜、蒸、燒、炒、汆、煨、制粥,也可制成保健飲品?8?4 制作者應根據所處地域、氣候、不同人群的癥狀,因需施
心、肝、脾、肺、腎對應的五行為火、木、土、金、水; 對應的五色為紅、青、黃、白、黑;對應的五季為:心對應夏四、五月,肝對應春正、二月,脾對應三、六、九、臘月,肺對應七、八月,水對應十、冬月(均以農歷為準)。
五臟:木性為肝臟;火性為心臟;土性為脾臟;金性為肺臟;水性為腎臟。 五色:木代表青色;火代表紅色;土代表黃色;金代表白色;水代表黑色。 五方:木為東方,火為南方,金為西方,水為北方,土為中央;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臟:肝心脾肺腎,
五官:目舌口鼻耳,
無情:怒喜思悲恐,
五味:酸苦干辛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