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正一派開光科儀手訣,正一天師開光科儀

    內容導航:
  • 想出家道教正一派需要到哪里?得多少錢?
  • 正一派和全真派有什么不同?
  • 給佛像開臉怎么開
  • 高功的高功科儀
  • 中國道教現狀。
  • 修習道教正一的符箓和科儀,和全真的內丹和武術以及心法。看哪些書了解...
  • Q1:想出家道教正一派需要到哪里?得多少錢?

    正一派一般不出家。全真派則必須出家修行。這也不是錢的問題,搞得好像道教是商業組織似的。你去正一派還有分龍虎山天師道、凈明道【祖庭西山萬壽宮】、靈寶派【祖庭皂閣山】、神霄派、茅山上清派、清微派等,因其立派祖師而分。道教有兩大派,一是全真教,二是正一道。前者就是王重陽開創的,注重自身的修煉丹道;后者是張天師開創,做鬼降妖,主要就是這一派,茅山派也是這一派中的一員。正一道是宋、元朝形成的道教宗派。全稱作“正一盟威之道”。元以后為上清派,靈寶派和天師道等的總稱。宋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提舉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箓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主領龍翔宮,賜號“觀妙先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張天師張與材“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箓”,為正一道形成的標志。明初,官方承認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二派,天師派以外的符箓諸派,包括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東華派、凈明道、太一道等,皆被視為正一派的分支。
    正一道奉張天師為首領,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道術以畫符念咒為主,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
    全真道也稱全真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于陜西終南山所創。此外,張伯端一系(主要是白玉蟾)所創立的內丹修煉為主的教派后來也被劃分在全真道,稱為南宗,而王重陽這支則稱為北宗。
    王重陽仙游后,由他的七位弟子輪流接任。全真教除了繼承了中國傳統道教思想以外,更將符錄、丹藥等思想以外的內容重新整理,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下了根基。全真七子之一的丘處機更因隨同成吉思汗西征,而使全真派在元朝得以壯大。但是到了李志常后期,由于元朝統治者偏信佛教,全真道受到嚴重打擊。而關于《老子化胡經》的兩次釋道辯論失利,更造成了全真道的一度低落。直到元成宗時,才重新正常發展。明清兩代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傳播。至今全真道仍是道教最重要的道派之一。中國道教協會所設在的位于北京西便門外的白云觀,是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
    全真道的教義總體來說,繼承了鐘離權、呂洞賓的內丹思想。此外,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認為儒釋道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實踐的原則是“苦己利人”、“利人利己”。而且實行出家制度(歷史上南宗人士多不提倡出家。)。
    在金庸的《射雕英雄傳》里,不單只全真教的創始人王重陽是抗金英雄,他的弟子也很親宋抗金。但原來歷史中的全真教由于地處當時金國的國境,所以在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掌門之時,都承認金國的政權;王處一更曾應金世宗的邀請進宮講授道學。直到宋、蒙合滅金國,全真教才向南宋朝廷效忠。另一方面,成吉思汗邀請丘處機前往西域與他會面,詢問治國和養生的方法,丘處機以“敬天愛民”、減少殺戮、清心寡欲等為回應。成吉思汗稱丘處機為“神仙”。
    王重陽七位弟子分別創立七個全真支派:
    馬鈺(丹陽子),遇仙派(亦作遇山派)
    譚處端(長真子),南無派
    劉處玄(長生子),隨山派
    丘處機(長春子),龍門派
    王處一(玉陽子),崳山派
    郝大通(廣寧子),華山派
    孫不二(清靜散人),清靜派

    Q2:正一派和全真派有什么不同?

    正一道是宋、元朝形成的道教宗派。全稱作“正一盟威之道”。元以后為上清派,靈寶派和天師道等的總稱。宋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提舉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箓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主領龍翔宮,賜號“觀妙先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張天師張與材“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箓”,為正一道形成的標志。明初,官方承認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二派,天師派以外的符箓諸派,包括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東華派、凈明道、太一道等,皆被視為正一派的分支。
    正一道奉張天師為首領,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道術以畫符念咒為主,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
    全真道也稱全真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于陜西終南山所創。此外,張伯端一系(主要是白玉蟾)所創立的內丹修煉為主的教派后來也被劃分在全真道,稱為南宗,而王重陽這支則稱為北宗。
    王重陽仙游后,由他的七位弟子輪流接任。全真教除了繼承了中國傳統道教思想以外,更將符錄、丹藥等思想以外的內容重新整理,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下了根基。全真七子之一的丘處機更因隨同成吉思汗西征,而使全真派在元朝得以壯大。但是到了李志常后期,由于元朝統治者偏信佛教,全真道受到嚴重打擊。而關于《老子化胡經》的兩次釋道辯論失利,更造成了全真道的一度低落。直到元成宗時,才重新正常發展。明清兩代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傳播。至今全真道仍是道教最重要的道派之一。中國道教協會所設在的位于北京西便門外的白云觀,是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
    全真道的教義總體來說,繼承了鐘離權、呂洞賓的內丹思想。此外,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認為儒釋道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實踐的原則是“苦己利人”、“利人利己”。而且實行出家制度(歷史上南宗人士多不提倡出家。)。
    在金庸的《射雕英雄傳》里,不單只全真教的創始人王重陽是抗金英雄,他的弟子也很親宋抗金。但原來歷史中的全真教由于地處當時金國的國境,所以在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掌門之時,都承認金國的政權;王處一更曾應金世宗的邀請進宮講授道學。直到宋、蒙合滅金國,全真教才向南宋朝廷效忠。另一方面,成吉思汗邀請丘處機前往西域與他會面,詢問治國和養生的方法,丘處機以“敬天愛民”、減少殺戮、清心寡欲等為回應。成吉思汗稱丘處機為“神仙”。
    王重陽七位弟子分別創立七個全真支派:
    馬鈺(丹陽子),遇仙派(亦作遇山派)
    譚處端(長真子),南無派
    劉處玄(長生子),隨山派
    丘處機(長春子),龍門派
    王處一(玉陽子),崳山派
    郝大通(廣寧子),華山派
    孫不二(清靜散人),清靜派

    Q3:給佛像開臉怎么開

    佛教沒有“給佛像開臉”一說。

    “給佛像開臉”是一個世俗的說法。

    佛門大德,在佛菩薩像公開接受眾生的供養之時,進行的一項法事活動,叫“開光”。

    佛教本來沒有開光,佛教有佛像加持的儀式,跟開光類似。“開光”一說來自道教,開光為道教科儀之一。流傳到現,就都統一叫開光了。

    除佛、菩薩、金剛等本尊像外,其它的物品不叫開光,只作加持。

    佛教開光加持儀式的所在地,一般是著名的佛教道場,參加儀式的法師應受具足戒,持有正規戒牒。主法者應為有較高修行成就的法師,為寺院住持。

    佛教開光儀式所具有的內涵,是佛教特有的提升加持。佛教開光儀式,不僅是開佛眼,更是開眾生的心眼,開內在般若智慧。

    Q4:高功的高功科儀

    舉行一項齋醮科儀,往往要通過建壇、設置用品、誦經拜懺、踏罡步斗、掐訣念咒等來共同完成,這其中人(道士)是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因為所有的這些都是由他們(道教稱醮壇執事)來完成的,這一切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齋醮科儀。
    醮壇。建醮必先設壇,稱為“醮壇”,又稱“法壇”。“壇”則指在乎坦的土地上,用土筑的高臺,用以祭祀天神和祖先。
    據《道書授神契》記載:“古者祭皆有壇,后世州郡有社稷壇。記曰:壇而不屋,古醮壇在野。今于屋下,從簡也。”說明古代醮壇,原為露天,后改在殿內。
    不同形式的齋醮,往往建有不同規模的壇。大型齋醮活動,通常筑有若于個壇,其中一個是主壇,叫做“都壇”,其余的壇,叫做“分壇”。如1993年9月,在北京白云觀舉行的“羅天大醮”。供奉一千二百諸神牌位,分設都壇、皇壇、度人壇、三官壇、報恩壇、救苦壇、濟幽壇、青玄壇等,誦經拜懺,日夜供奉香燈。
    全真派醮壇,稱為“混元宗壇”,用“道經師寶”印。方丈傳戒的戒壇,稱為“玄都律壇”。正一派天師道祖庭醮壇,稱為“萬法宗壇”,用天師之印,為“陽平治都功”印,沿襲至今。正一派還有茅山上清派的上清宗壇,皂閣山靈寶派的靈寶宗壇,凈明派祖庭西山萬壽宮的凈明宗壇等。全真派建醮通用“混元宗壇”。正一派中個人不能隨意使用宗壇名義。也可經過師父同意,自己另開法壇行法。法壇名號往往是師徒相承。 在齋醮儀式中,各有一定稱謂和職守的道士,統稱為執事,即醮壇執事。據《金篆大齋補職說成儀》,執事主要有:
    高功:位居各執事之首。擔任者必須“道德內充,威儀外備,天人歸向,鬼神具瞻”;在儀式中要“躡景飛晨,承顏宣德,惠周三界,禮越眾官”。
    監齋:位僅次于高功。其職守,一為“總握憲章,典領科禁,糾正壇職,振肅朝綱”;二為“周密察非,從容授簡,有嚴有翼,毋濫毋墮”。即主管科儀典法,為高功的副手。
    都講:與高功、監齋合稱“三法師”。擔任者必須“洞輔該通,法度明練,贊唱儀鉅,領袖班聯”;“玄壇步趨,升座講說。昭符人望,默契人心”。即主管唱贊導引,亦為高功的副手。
    以上三職,正一派稱為“三法師”,全真派僅稱“高功”,無“法師”之稱。但三者在齋醮科儀中各有明確職能,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對科儀的主導作用。其它執事,亦各有其職:
    侍經:負責陳列、布置和收藏經卷的道士,為誦經作好定音、調音和儀表的準備工作。
    侍香:負責清潔香爐和香案的道士,在儀式中保持焚香不斷。
    侍燈:負責整理和清潔點燈用具的道士,在儀式中保持燈燭輝照不致中斷。
    知磬和知鐘:負責擊磬和擊鐘的道士。磬鐘之聲直接規定了誦唱經文和儀式進行的節奏。
    此外,據《太清玉冊》拳四,醮壇執事還有:
    煉師:“其職也,內外貞白,心若太虛;德體好生,誠推惻隱。致坎離之妙用,合造化之元功;煉質升真,超凡人圣。”
    攝科:“其職也,嚴格威儀,宣揚玄范,端臨幾度,密邇道前。音傳金玉之聲,問答琳瑯之韻,必敬必戒,以謝以祈。”
    正儀:“其職也,通貫科儀,整肅玄綱,務在老誠之士,方嚴中正之規。”
    監壇:“其職也,激濁揚清,攝邪輔正,升壇隸事,先須嚴潔之功;通真達靈,必假監臨之力。事須處恪,好令差遲。”
    清道:“其職也,肅清云路,蕩滌塵氛。”
    知爐:“其職也,玄教威儀,仙班領袖。”
    詞懺:“其職也,吟詠洞章,歌揚玄范。”
    表白:“其職也,奏陳虔格,注念精專。”
    道教醮壇之上,講究一定規矩,謂之威儀。因齋醮人神交接,怠慢不得,故立下清規,目的是“戒其惰慢,檢其愆違,察其行藏,觀其誠志,若有過失,隨事糾舉。”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載有《醮壇清規》,所列凡三十五條,可見醮壇之上,紀律嚴明。 醮壇上有必要的設置和用品,主要有:
    供器:香爐、燭臺、花瓶、香筒等。
    供養:如香、花、燈、水、果五種供奉。
    法器:道教通用的法器有兩類:一類為仰啟神仙、朝觀祖師以及為了驅惡鎮邪的器物,如朝簡(圭簡)、如意、玉冊、玉印、寶劍(法劍)、令旗、令箭、令牌(召遣神將之牌)、天蓬尺(法尺,為桃木長尺)、鎮壇木等;一類為各種打擊樂器,如鐃、鐺、镲、鈴、鼓、鐘、螺、磬等。
    幢幡:幢之制其上有寶蓋,并有執桿,以為手持。幡則無蓋,多為懸掛之用。
    符簡:即黃表紙符。
    章表:即表文。
    法水:凈壇用水。
    手爐:即有柄之香爐,以為手執。
    在醮壇科儀中,有其獨特運作,形。式,主要有外在的咒訣罡步,香贊禮表等方法和內在的存想運諱、叩齒集神等修功。現擇要而述之:
    咒:指通于神靈的用語。古代“咒”通“祝”,一般以“急急如律令”結尾。持咒可以請神、驅邪、保命、護身等。
    訣:手指按一定的方法盤結捏掐而成的形狀叫做訣,其過程叫做掐訣。掐訣可以通真制邪,役將治事。不同的神明有不同的訣法,如靈官訣、斗姆訣等。
    步:指踏罡步斗。相傳創自夏禹,故又稱“禹步”。“罡”指天罡,“斗”指北斗。高功在壇場上,假方丈之地,以為九重天,按照星辰斗宿之方位,用步踏之,即可神馳九霄,啟奏上天。罡有多種,如三寶罡、二十八宿罡、交泰罡等,各有用法。
    燈:指醮壇上燃點壇.場燈燭的常用儀式元,最初是獨立的儀式體,后來被包含在別的儀式中。其作用是上照天庭、下徹地獄、拔度亡靈,故人逝后必“法天象地,燃燈告符”,以期達到“超出良難”。 禮拜:道教醮壇中最普遍最常見的一種儀式元。俗稱“叩頭”、“作揖”,無論是道士,還是信眾,在道教官觀內外,面對神像,都要禮拜,這是人道信教的首要和根本。初人道者,必先學禮拜,稱之為“過叩頭關”。其做法有四,即稽首、作禮、遵作和心禮。
    誦經:道教醮壇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儀式元,指誦念經文。初習儀式必先學誦經。誦時有一人獨誦,亦有眾人合誦;有一經誦一遍,亦有一經誦多遍。其方式亦有多種,主要有心誦、形誦、神誦、心祝、密祝、微祝等。通過誦經最終達到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賴,其福難勝。
    步虛:指醮壇上諷誦詞章采用的曲調行腔,相傳其旋律宛如眾仙飄渺步行虛空,故又名“步虛聲”。依據步虛音樂填寫的字詞,稱為“步虛詞”。步虛聲吟唱起來樂章優美,有深刻的藝術內涵,大詩人杜甫贊曰:“此曲本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度聞。”
    存想:一名“存思”,簡稱“存”。要求閉合雙眼或微閉,存想內觀某一事物或神真的形貌、活動狀態等,以期達到集中思想,去除雜念,進人人神交接境界。道教認為,建醮不懂存想,無法溝通人神世界,齋醮即失去意義。存想的對象十分廣泛,包括存想天象(日、月、星辰、云霧等)、景物(氣、炎火)、人體(五臟、丹田)及神真(身內神、身外神)等,多為師徒秘密傳授。
    叩齒:即上齒與下齒相叩,以集神驅邪。一般分為鳴天鼓(左叩)、擊天磬(右叩)、鳴法鼓(當門齒上四千四共八齡相叩)。左叩以擊幼天門而應神羔,右叩凡制伏驅降用之,鳴法鼓以通真格上帝,凡朝奏用之(見《天皇至道太清玉冊》)。
    進表:指道士將表文(青詞表章)上奏天庭的儀式,又稱“上表”。其程式為啟壇、請圣、拜表。其用法因神位高低而定,對道教最高神呈進稱為“上大表”,一般神則稱為“上疏”。最后將表文焚化,稱為“化表”,以期送達天庭,祭告上蒼,眾圣光臨壇場,賜福延齡,先靈受度。
    煉度:即用符法度化鬼神,使得超度。煉指用真水和真火交煉亡者靈魂;度指修齋行道,拔度幽魂。其功用為“生人服之(符法),可以恢神。而鬼神得之;亦可度化”(見《上清靈寶大法·水火煉度品》)。
    施食:道教科儀的一項儀式元,也叫“斛食”或“賑濟”,俗稱“焰口”,即設齋食以超度鬼魂。早期道教并無施食,但在南朝劉宋時已有雛形,唐朝時就有了相當的影響和規模。宋元之際,以米飯盛于斛內施食,稱為“斛食”。直到解放前,有些宮觀還保存著這一做法。施食時要用“祭煉”之法,即高功存想,以神度鬼,使其早升天界,脫離鬼道。
    散花:醮壇儀式組成中常用的儀式元。通過想象中的神仙鑾駕,把醮壇幻化為神仙居處的瑤壇,存想自身為神仙臨壇弘道,故以散花作為頌贊神仙和幻化醮壇的儀式內容之一。與佛教不同的是,道教“散花”,并非實地拋散鮮花,而是誦唱,因此又有多種的散花詞,多為五言、七言、詞曲等。
    解冤釋結:所謂冤結,主要指世間種種人際怨懟,引起了陰訟牽連、人鬼連牽飛陰鬼受難、陽世受報等,認為須用科儀和符文,解冤釋結,以求陰鬼升仙,陽世平安。
    化壇卷簾:化壇指將壇場幻化為瑤壇仙境、神仙世界;卷簾如同人間君王臨朝聽政,卷簾聽取高功面陳奏疏。這種儀式多以化符、唱贊、存想等完成,經韻中有“倒卷簾”。
    啟師謝師:即禮三師。三師指度師、籍師和經師。凡大型道場,皆設有祖師壇。開壇之初,高功恭對師壇,啟奏三師,請賜保佑,謂之啟師。下壇時,必要禮謝三師,以志不忘師恩,謂之謝師。
    以上各種儀式元,便構成了大大小小的齋醮場面。

    Q5:中國道教現狀。

    道教的現狀如何? 目前全國各地正式開放的道教宮觀有5千多處,全真派和正一派道士約 5萬余人,普通信徒的人數則難以統計。
    道教界有自己的全國性組織——中國道教協會。各地還成立了許多地方性的道教組織。
    在北京有中國道教學院和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各地也設立了一些道教教育和研究機構。
    中國道教協會辦有《中國道教》雜志,一些省市道協和宮觀也辦有道教刊物。
    改革開放后,道教界舉行了數次全真派傳戒和正一派授箓活動,使道教的傳承按傳統的儀軌有序進行。如果對道教感興趣,可以去中國道協官網了解詳情: http://www.taoist.org.cn (打開如果是亂碼,那么刷新一下就好了)

    Q6:修習道教正一的符箓和科儀,和全真的內丹和武術以及心法。看哪些書了解...

    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魏伯陽,周易參同契。這都是經典,看了有幫助,記住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啊!

    展開全文
    上一篇:上一篇:姓陳孩子起名字大全免費
    下一篇:下一篇:根據生日測五行缺什么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