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名勝古跡 西安市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西安碑林 慈恩寺大雁塔 陜西歷史博物館 水陸庵 西安城墻 關中書院 秦始皇陵 楊虎城將軍陵園 阿房宮遺址 蔡文姬墓 高冠瀑布 華清池 薦福寺 小雁塔 藍田猿人遺址 臨潼博物館 樓觀臺 南五臺 秦王宮 大明宮遺址 青龍寺 唐代藝術博物館 西安半坡遺址 西安事變舊址 西周豐鎬遺址 興慶宮公園 終南山 回民小吃街 兵諫廳 書院門古文化街 化羊廟 鼓樓 鐘樓 翠華山 關中八景 驪山 草堂寺 大清真寺 廣仁寺 寶慶寺塔 三陽寺塔 灞橋 城隍廟 華嚴寺 秦陵蠟像館 曲江旅游度假區 扁鵲墓 杜公祠 灃西車馬坑 漢長安城遺址 鴻門宴遺址 戶縣農民畫展覽館 嘉午臺 大興善寺 鯨魚溝 蓮湖公園 湯峪溫泉 仙游寺 香積寺 興教寺 牛背梁自然保護區八仙庵 寒窯 廣新院民族村 朱雀森林公園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 白鹿原 涇渭濕地 銅川市 玉華宮 福地湖 香山寺 藥王山 耀州窯遺址 香山 姜女祠 耀州窯博物館 寶雞 法門寺 湯峪溫泉 釣魚臺 關山草原 太白山森林公園 天臺山 炎帝陵 雍城遺址 張載祠 岐山箭括嶺 鳳翔東湖 紅河谷 秦公一號大墓 民俗博物館 青銅器博物館 大散關周公廟 周原遺址 扶風城隍廟 金臺觀 九成宮遺址 龍門洞 五丈原風景區 太平寺塔吳山 嘉陵江源頭 蘇文忠公祠 渭河公園 咸陽市 茂陵景區 乾陵景區 陽陵 昭陵景區 大佛寺 北杜鐵塔 開元寺塔 崇文塔 中國大地原點 于右任紀念館 漢高祖長陵 五陵原 三原城隍廟 咸陽博物館 咸陽古渡 楊貴妃墓 旬邑泰塔 周陵 彬塔 昭仁寺 后稷教稼臺 鳳凰臺 陜西醫史博物館 爺臺山 秦鄭國渠遺址 漢甘泉宮遺址 渭南地區 少華山 風陵渡 大禹廟 慧照寺塔 寇準墓 蒙漢合文碑 明潼關城遺址 橋上橋 唐玄宗泰陵 蘊空禪院 潼關 鼓樓 玄武青石殿 毓秀橋 三河濕地 北寺宋塔 三連木牌坊 白居易故里 蒼頡廟和墓 杜康泉 岱祠樓 慶安寺塔 李十三墓 張仁愿墓 來化塔 延安市 黃帝陵景區 寶塔山 瓦窯堡革命舊址 延安革命紀念館 壺口瀑布 “四.八”烈士陵園 王家灣毛主席舊居 萬鳳塔 南泥灣革命舊址 鳳凰山革命舊址 九龍泉 劉志丹烈士陵園 沙地植物園 王家坪革命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 棗園革命舊址 謝子長陵園 清涼山景區 萬花山 富縣塔 石宮寺石窟 石宮寺 萬佛寺 延安民俗文化村 洛川民俗博物館 安塞文化文物館鐘山石窟 漢中市 洋縣朱鹮保護區 蔡倫墓祠 紅寺湖 洞陽宮 定軍山 武侯墓 佛坪自然保護區 天臺山 留壩漂流 任河漂流 大河壩漂流 黃金峽漂流 褒斜道漂流 紫柏山登山漂流 五龍洞森林公園 興元湖公園 張巖溝風景區 王富溝溶洞群 江神廟 古漢臺 南湖風景區 武侯祠 張良廟 石門 山河堰 勉縣溫泉 拜將臺 褒斜棧道 天臺寺 靈崖寺 張騫墓 五門堰 長青自然保護區 午子山 南沙河 李固墓 鳥山 大佛洞 榆林市 統萬城 紅堿淖風景區 凌霄塔 白城臺古城遺址 懸空寺石窟 易馬城遺址 榆林城郭 榆陽橋 蒙古木華黎王墓 雙山堡遺址 戴興寺 古城界古城遺址 歸德堡橋 紅石峽 新明樓 蓮花池公園 盤龍寺 鐘樓 金剛寺 開光古城遺址 明長城遺址 秦長城遺址 二郎山 扶蘇墓青云寺萬佛樓 西夏羅兀城遺址 鎮北臺 毛烏素沙漠 佳縣白云觀 李自成行宮 商洛地區 二龍山水庫 柞水溶洞 丹鳳花廟 武關 龍潭瀑布 蓮湖公園 丹江漂流 三臺疊翠 洛河漂流 伊河漂流 丹江漂流 金絲峽漂流 龍山曉日 熊耳山 商山 秦嶺 大云寺 戴云山 賈平凹故居 二郎神廟 四皓古墓 仙娥峰 東龍山遺址 古鎮漫川關 安康地區 興安公園 獅王溶洞 九連洞 南宮山森林公園 八公巖 雙龍溶洞群 白云寺 巴山秋池 漢江漂流、旬河漂流、汶河漂流、秦嶺峽谷漂流、黃洋河漂流 巴山神田草原 龍王山 牛山 嵐河漂流 筆架山 香溪洞景區 奠安塔 天柱山 瀛湖風景區 華山 蒼龍嶺 長空棧道 西岳廟 華岳仙掌 南峰落雁峰 玉泉院 大高崖瀑布 仰天池 黑龍潭 地球陰影 中方仙橋 蓮峰霧淞 聚仙坪 迎客松 東道院 鎮岳宮 純陽觀 大上方 中峰玉女峰 回心石 千尺幢百尺峽 仙姑觀 柏抱槐 下棋亭 金天宮 翠云宮 華陀墓碑 七十二自長廊 希夷祠 藏龍寺 東峰朝陽峰 西峰蓮花峰 北峰云臺峰 華山日出 蒼龍行云 北斗紅葉 蓮臺佛影 燕子銜表 雨霧弧光 云崖神燈文廟 三清殿 靈官殿 煉丹爐 群仙觀 馬仙廟 南天門 金鎖關 天臺山古廟 華山峪 張超谷 黃甫峪 窟窿岔 瓦門溝 猩猩溝 文仙峪 十八盤 飛龍梯 老君犁溝 放生池 玉泉 玉井 響水瀑 水簾飛瀑 白龍飛瀑 祝壽崖 全真巖 日月巖 羅帶石 壽山石 混元石 石仙人 斧劈石 二仙下棋 希夷峽 車箱谷 秦峪 猢猻愁 鷂子翻身 青龍潭 韓城 黨家村 司馬遷墓祠 文廟 大禹廟 西猴山 普照寺 圓覺寺 龍門古渡 龍門風景區 魏長城 朝陽洞石窟 清水溫泉 法王廟 廟后村遺址 七佛洞石窟 洽陽黃河濕地 珍珠泉 處女泉
北京求平安福應該去哪里取北京求平安福的話應該去北京的香積寺啊,保安室啦,還有慈云寺啊都可以。
沒有的
(1)文明源頭 良渚文化
杭州北郊良渚鎮,人類文明的源頭之一。“良渚文化”在這里發生,延續了5000多年文脈。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并用時代文化,因發現于浙江余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在1936年被發現,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于太湖地區。在杭州市余杭區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余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臺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復合。
現有良渚文化博物館(規劃將要建設國家公園),從博物館陳列的史料以及考古發掘的大量文物,為古都譜寫的5000多年神韻,璀璨奪目,堪稱中華文明瑰寶。
(2)道骨仙風 抱樸道院
抱樸道院位于杭州的西湖北岸,有一座名曰葛嶺的小山的半山腰,亦稱葛仙庵抱樸廬,舊名先后有福地院、涵青精舍、涵青道院、玉清宮,相傳為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設爐煉丹修煉之所,有“瑤臺仙境”之稱。葛嶺抱樸道院與黃龍、玉皇合稱“西湖三大道院”。
抱樸道院始建于晉,南宋時曾被宰相賈似道據為別墅,元代毀于兵火,明清至今多次重修重建。杭州市道教協會從2001年6月開始,主持修復道院殿宇、神像雕塑。2003年1月11日上午,抱樸道院修復竣工,舉行神像開光儀式,正式向游人開放。
抱樸廬舊址:
抱樸,是道教教義,即保守本真,不為物欲所誘惑,不為世事困擾,所謂“人行道歸樸”。葛洪自號抱樸子,并以名其書,作有《抱樸子》七十卷。從葛嶺山麓赭黃色穹門入口,拾級經流丹閣,至山腰四角方亭,一路古柏蔥郁,清泉低吟,巖上有“人間福地”、“不亞蓬瀛”等題刻。再從滌心池拾階而上,便到抱樸廬舊址。
現在的抱樸道院:
現在抱樸道院有正殿——葛仙殿,東側為半閑草堂,另側為紅梅閣、抱樸廬,還有煉丹古井、煉丹臺、葛仙庵碑等古跡。現為杭州道教協會所在。
(3)胥丘東起最高樓—鼓樓
鼓樓位于吳山東麓、中山路與望江路相關處,舊名朝天門,鼓樓只是它的俗稱。
據史料記載,朝天門為吳越王錢氏所建。“規石為門,上架危樓,樓基疊石,高四仞有四尺,東西五十六步,南北半之。中為通道,橫架交梁,承以藻井,牙柱壁立三十有四,東西閱門對辟,名曰武臺,夷敞可容兵士百許。武臺左右北轉,登石級兩曲,達于樓上。樓上高六仞有四尺,邊基而會,十有一仞,貯鼓鐘以司漏刻。”古時之一仞合今之七尺或八尺,朝天門總高十一仞,在當時確實可以對周邊的一切建筑物“一覽眾山小”。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收錄的詩詞中如“城上高樓接太霞”(趙子昂)、“胥丘東起最高樓”(高得)等句,絕非虛夸之辭。既可藏兵又貯鐘樓,朝天門在當時起到了城防和報時的雙重作用,故有“鼓樓”之稱。
南宋時仍稱朝天門,御街(又稱天街,今中山路)從其下過。元大德三年(1299)改稱“拱北樓”,明洪武八年(1375)改“來遠樓”,不久又更名“鎮海樓”,有匾,篆書“吳山偉觀”四字。成化十年(1474)毀于火,總督浙江軍務胡宗憲再次重修,其幕士徐渭(字文長)為之作《重修鎮海樓記》。清初又毀,康熙二十五年(1686)再建。光緒年間(1875—1908)又整修。清時,鎮海樓與鎮東樓(今通江橋東)、雄鎮樓(今上倉橋東)同稱“省城大觀”。
1970年,鼓樓因道路擴建而拆除。令人們感到欣慰的是,在“建經濟強市,創文化名城”的歷史進程中,鼓樓的復建終于被提上了議事日程。2001年月8月,復建工程正式啟動。僅僅一年之后,巍巍鼓樓的雄姿已再次屹立在秀麗的吳麓。在完成細部裝修和周邊景觀布置之后,從人們視野中消失了32年之久的鼓樓,已于2002年10月西湖博覽會期間向市民和中外游客開放。
(4)杭州最著名的回族歷史古跡
杭州市回族公墓位于浙江杭州清波門南宋聚景園舊址。史又稱回回墳、丁氏垅、番回冢墓、南園回教公墳,是杭州市最著名的回族歷史古跡。宋代末年。該地被中西亞東來穆斯林選為殯葬之地。元以后墓廬日增,占地近7萬平方米。據原存大量阿拉伯文、波斯文及漢文墓碑記載,歷史上有諸多和卓、王子、長者等高層人士殯葬于此。著名回族文學家丁鶴年及其家人亦多葬于此。1953年擴建西湖風景區時,該墓園遷移至山地回族公墓。
(5)名剎古寺 仙靈所隱
杭州靈隱寺始建于東晉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歷史,又名云林寺,為杭州最早的名剎。靈隱寺地處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兩峰挾峙,林木聳秀,深山古寺,云煙萬狀。開山祖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東晉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見有一峰而嘆曰:“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一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遂于峰前建寺,名曰靈隱。
五代時吳越國王錢叔崇信佛教,廣建寺宇,當時靈隱寺規模宏大,僧眾三千,成為江南名剎。大雄寶殿前的石塔,天王殿前的石經幢均是五代十國吳越時的遺物。靈隱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貝葉寫經,東魏鎦金佛像,明董其昌寫本《金剛經》,清雍正木刻龍藏等等,都是珍貴的寶物。全寺建筑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藥師殿。
(6)伊斯蘭教的東方圣地—鳳凰寺
鳳凰寺位于中山中路,是我國伊斯蘭教四大古寺(另三處為:揚州的仙鶴寺、泉州的麒麟寺和廣州的獅子寺)之一,在阿拉伯國家中也享有盛譽。鳳凰寺即清真寺,創建于唐代,以其形似鳳凰,故名。宋代毀于火。元時,來自西域的大師阿老丁慨然捐資重修。最近一次修建是在1953年。寺宇宏大壯麗,煥然一新。寺內大殿是最古老的建筑。正殿沒有梁架。殿頂上起攢尖頂三座是宋代的遺物。中間一座上刻《可蘭經》文,相傳是明景泰二年(1451)重修時設置的。寺內還保存有阿老丁墓碑等阿拉伯文碑刻。遠在五代,杭州與阿拉伯國家就有友好往來。如今,這里是杭州伊斯蘭教的禮拜中心。
(7)屹屹白塔 故宮遺夢
自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定都杭州,至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南宋王朝在鳳凰山筑紫禁城,周長4.5公里。又筑外城高6.7米,闊3.3米,城門13座。紫禁城內建起大殿13座,氣勢恢宏。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入杭州,南宋亡。次年,因民宅失火延及,紫禁城內所有宮殿焚燒殆盡。只有白塔橋邊的白(石)塔依然屹立。從白塔眺望鳳凰山南宋故宮遺址,一片蔥綠,通向御苑的古道石級直達鳳凰山巔。
(8)一劍霜寒十四州——錢王陵
錢王陵,是杭州城締造者、“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奠基者——吳越國王錢镠的墓地,是全國重點保護單位,是浙江省保存完好的王陵,是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錢镠(公元852-932),字具美,浙江臨安人。他出身平民,在唐末五代中原擾攘之際,割據一方,建立創立吳越國,為當時十國之一,北起蘇州、浙江全境、南至福州,史稱“一劍霜寒十四州”。吳越國定都杭州。他推行了“善事中國”、“保境安民”的基本國策,使老百姓安居樂業,發展生產,吳越國成了富甲天下的經濟強國,同時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太平興國三年(978),其孫弘俶舉旗歸宋,納土國除,共統治兩浙八十余年。
錢王陵坐落在浙江臨安市錦城太廟山,海拔92m,距杭州市38公里。墓背靠太廟山,左右列距青龍白虎兩砂,與功臣山遙遙相對,陵區內筑有牌坊、錢王祠、州祠、凌煙安國樓等景點。到處是蒼翠的松柏、凄迷的芳草,登上安國樓,青山綠水秀麗美景盡收眼底。
(9)精忠報國瀝肝膽—岳王廟
岳王廟位于西湖西北角,北山路西段北側,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明景泰年間改稱“忠烈廟”,經歷了元、明、清、民國時興時廢, 代代相傳一直何存到現在。殿內塑有岳飛彩像,其上有岳飛草書:“還我河山”巨匾。大殿右首是岳飛墓,系塊石圍砌, 墓碑刻有“宋岳鄂王墓”字樣。旁有其子岳云墓。墓道兩側有明代刻存的文武俑、石馬、石虎和石羊; 墓道階下有秦檜、王氏、萬俟咼、張俊四跪像。 墓道前方照壁上,有明人洪珠所書“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古柏森森,莊嚴肅穆。一九六一年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飛是南宋初抗擊金兵的主要將領, 但被秦檜、張俊等人以“莫須有”罪名誣陷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岳飛遇害前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 岳飛遇害后,獄卒隗順冒著生命危險,背負岳飛遺體,越過城墻,草草地葬于九曲叢祠旁。2l年后宋孝宗下令給岳飛昭雪, 并以五百貫高價懸賞求索岳飛遺體,用隆重的儀式遷葬于棲霞嶺下,就是現在岳墳的所在地。嘉泰四年(1204年) 即岳飛死后63年朝廷追封為鄂王。
(10)西湖石窟 摩崖石刻
杭城三面環山,山石崢嶸,古木參天,藤蔓遍布,風景清幽,山間溪水滋潤茂林修竹,更顯神秘,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隨著唐代佛教盛行,在西湖四周起伏的群山之中,給后人留下眾多的反映出當時古人高超精湛技藝的摩崖石刻藝術。杭城古時曾有吳越國和南宋二朝建都,因此除極少的唐代石刻遺跡外,大都是五代、宋、元時期的摩崖石刻遺存,而這些也大都集中在西湖的四周,因此也稱“西湖石窟”。
目前杭城有名的造像約有19處,其中較為集中的有靈隱禪寺前的飛來峰造像,規模最大的約有400余尊(其中一部分已風化剝落)、慈云嶺造像、石屋洞造像、煙霞洞造像、仁王講寺造像、寶成寺造像、圣果寺造像、天龍寺造像、通玄觀造像等,另外鳳凰山、寶石山、紫陽山、南高峰等均有分布。在這些石刻造像中,主要有刻于崖壁上暴露在外和刻于洞窟之內兩種,同時又有造像和文字兩種形式。
開光不是佛經上的東西,是后人創造的。如果您誠心誠意的恭敬供養佛菩薩,不必去開光。只要恭敬的供奉在家里,禮拜念佛,就很好了。
一般比較大的寺廟都有法物流通處,在那里可以買到。
如果是小廟,找住持也能免費結緣到。
如果需要開光,那么到寺廟課堂里找執事,安排幾個師傅給你開個光就行,最好隨緣供養下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