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歷作為腕表大復雜功能的一種,與陀飛輪、三問報時并稱“三大復雜功能”。但是有些朋友還是不太了解萬年歷,甚至一些朋友認為和三問、陀飛輪相比,萬年歷功能要相對簡單一些。其實萬年歷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技術。
萬年歷手表嗎,是指手表的日歷在日常使用過程中不需要進行手動調整,遇到閏年、大月和小月時,都可以實現自動轉換,100~200年才需要調整一次,相對于“人生七十古來稀”,稱做“萬”年歷,也不算為過。歐洲人稱這種結構為“永久日歷”。
這類機芯的結構都相當復雜,設計、制造、裝配、維修的難度都非同一般。所以這類結構歷來都是頂級手表的專利,生產數量有限,價格不菲,一般人接觸的機會也不多,對于大多數人來講,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瑞士邊恩鐘表學院的院長、鐘表專家馬克思偉斯曾經說過:鐘表發展史上知名的日歷手表制造者,不僅是鐘表專家,也是天文學家和數學家。過去不少國家在鐘表分類時,把日歷表劃歸“天文表”的范疇。對于現代手表行業的從業人員,也應該了解一些日歷和歷法的基本常識,才能對日歷手表的結構和作用有深刻的理解。
公歷也稱為格里歷,是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歷法,1582年由羅馬十三教皇格列高里(Gregory)組織天文學家根據以往的歷法修訂而成。具體規定如下:
(1)每400年中減少3個閏年;
(2)去掉的閏年安排在每個世紀最后一年(百位數的年份);
(3)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仍保留為閏年。
現行的“公歷”把每年的月份和每月的天數規定為:
(1)每年1、3、5、7、8、10、12月為大月,每月31天;
(2)每年的4、6、9、11月為小月,每月為30天;
(3)閏年的2月為29天,平年的2月為28天;
(4)同時規定以“星期”作為循環計日制度,每星期為7天。
這就是目前被世界各國廣泛采用的公歷歷法,一直沿用至今。要把這樣復雜使得歷法全部用機械零件精確無誤地顯示在手表的表盤上,除了需要應用各種形狀的、彈簧以及凸輪聯動機構以外,不同結構的萬年歷機芯中,都有一個稱為“四年輪”的特殊構件,鐘表的能工巧匠們就憑這樣一個神奇的構思,巧妙地解決了平年、閏年、大月、小月的運行顯示。
萬年歷表內部有一個4年才會轉完一周的齒車。這臺齒車負責推動月份切換及閏年指示,通常使用“L(閏年)、1、2、3“的指示方式,每轉一圈是48個月,輪上的凹槽有四種深度,分別代表31、30、29及28四種天數,配合一組定位的切換系統,讓日期推動月份的時刻不同。定位桿指揮“由28號跳到1號”,“由29號跳到1號”,“由30號跳到1號”,以及“由31號跳到1號”四種月底跳日、換月的動作。
還有一個更現實的問題,那就是手表一旦發生故障或停走,應該如何來妥善處理?恐怕技術再好的維修技師,在解決這些問題時,除了技術高超、經驗豐富以外,也必須按照歷法的規定好好思索一番,否則將難以勝任。
萬年歷中“四年輪”的結構已經明確解密,48個月是一個輪回,只要概念清楚,不必要送回原廠,都可以自己調校,當然要用腦子、有耐心,還要花費一些時間;和年歷表的調校方法一樣,用手工把日歷調整到3月1日。一旦調整好了又可以使用至少100年。這類萬年歷手表機芯的結構確實復雜,零件加工、成品裝配和維修保養的難度都很大,除了個別品牌少量的產品以外,沒有工廠成批生產的先例。
農歷沒有多少年一輪回的說法,即農歷沒有循環。
萬年歷是沒有循環的,60年一循環那是干支紀年的年的部分,農歷的規律很復雜,不存在循環這么一說,但是有一個大約的相似部分。一定年份之內,會偶爾出現部分的日歷相同。過了這部分,下部分不會重復,不會構成周期。因為農歷部分是以“天象”定日歷的,因此不存在周期之說。
使用的農歷(又叫夏歷)的特點是:既重視月相盈虧的變化,又照顧寒暑時令。它規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因為月相變化一周的時間(天文學上叫做一個朔望月)是29.5306日。為了糾正這個誤差,所以規定每三年中加一個閏月,五年中加兩個閏月,十九年中共有七個閏月,以求年月的結合。
望采納,謝謝
是60年
19年輪回是根據月亮的潮汐得來的,所以一般人19年過一次正生日,也就是說虛歲20時自己農歷陰歷生日和當初出生的時候是一樣的(不過有特例,比如今年有閏月)
一個輪回是六十年
人類在地球上已經誕生了幾百萬年的時間,在這短短的時間內,人類就已經擁有了高等智慧文明,在不斷發展的過程當中,已經成為了自然界當中非常強大的存在,可以依靠自己的雙手改造自己周圍的環境,但是人類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卻難逃大自然的發展規律,不管是任何的生物都必須要服從大自然的規律,才能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就比如生老病死,這個過程是每個人都必須要經歷的。
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死亡這件事情確實是非常可怕的,因為我們不知道死亡是怎樣的感覺,人類在死后會去往哪里?正是由于出于對未知的恐懼,所以很多人認為死亡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從一方面來說死亡不僅僅會讓自己的身體變得非常的痛苦,還會讓自己和親人陰陽兩隔,在世界上這個人就徹底的消失了。
因此從古至今,從來都不缺乏想要實現長生不老的人,但是他們得到的結果卻都以失敗而告終。曾經就有科學家表示過,其實人類在死后并不會真正的死亡,而是每隔150年之后就會重新輪回一次,也就是說在死亡150年之后將會重新回到地球上,也就是死而復生,那么這是真的嗎?這是否有一定的科學依據,能難道他們又在人的身體當中發現了一些奧秘嗎?
我們所說的人在死亡之后消失不見,是從宏觀的角度來進行分析的,而科學家的作業分析是從人身體的微觀角度來分析的,不管是人還是動植物,都是由粒子電子等一些簡單的物質構成的,而人類在死亡之后,從微觀的角度來講,人類是無法看清的,就比如人類的靈魂以及大腦的思維意識,他們可能并不會隨著人體的死亡而消失,我們之所以無法看到它們,是因為它們以粒子的形式而存在。
從物理學上來講,根據能量守恒定律,任何的能量都不會憑空的出現,也不會憑空的消失,這維持了整個地球的平衡,這些能量可能會以另外的一種形式而存在。人在死亡之后分解成各種各樣的例子,或許在150年后會通過量子糾纏等其他的方式再次進入人類的體內,成為一個新的生命體,這些基因也會重新的排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