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人們常說的,公立就是陽歷,陰歷就是農歷,希望你能夠理解,祝您生活愉快
農歷不是陰歷,而是一種陰陽合歷。現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歷,也叫陽歷,這種歷法把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稱為一年,一共是365天5時48分46秒。陰歷是一種世界上最古老的歷法,這種歷法把月亮每圓缺一次的時間定為一個月,共29天半,一年的時間加起來大約是354天。而我國目前還習慣在用的農歷,跟陰歷一樣,把月亮每圓缺一次的時間定為一個月,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但它又跟陰歷不一樣,農歷用加閏月的辦法,使自己年平均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差不多,更加方便人們安排農事。
農歷就是陰歷!
只有分陽歷和陰歷的
陽歷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后,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陰歷的來歷
陰歷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歷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歷就是農歷,在日歷上面寫著初一,初二,初三的那種字體的就是陰歷!簡單地說,陰歷一個月只有29天或者30天!他是按著月亮的運行軌跡來定的
中國農歷與陰歷的區別
農歷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歷法,曾長期在我國使用,該歷法中強調了二十四節氣的劃分,而節氣對于農業生產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民間也有稱為夏歷、陰歷的。在1912年以前,我國歷代一直沿用這種歷法作為正式歷法。而真正的陰歷是最古老的歷法,現今伊斯蘭國家和地區中使用的回歷,就是陰歷的一種。
農歷與陰歷都是中國現存的紀年歷法。在許多場合,不少人將二者混為一談,認為農歷就是陰歷,陰歷就是農歷。其實,二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主要區別如下:
1、兩者編訂的主導思想不同
中國的農歷和陰歷均選用月球的運動作為參照,每月的日數近似等于月相的變化周期——29.5306日。在月份排列上,一般大月30天,小月29天,兩月平均后每月日數為29.5天,這與朔望月的長度基本相當。此為二者的同源之處。因此二者都能準確的反映月相的盈虧:月中為望月(滿月),月初為朔。但中國農歷的節氣還能夠反映四季寒暑的氣溫變化,如平常所說的“五黃六月”、“寒冬臘月”等詞匯,說明農歷中的“五六月”是小麥成熟的季節,氣溫較高;“臘月”是隆冬,氣溫較低;“二三月”和“七八月”是氣溫的過渡季節。由于二十四節氣中的時段,是依據太陽在公轉軌道即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的。因此,中國的農歷帶有陽歷的某些特征,能夠用來指導農時,安排作物輪茬。常說的陰歷只能反映月相變化,不能反映氣溫變化,因而它是純粹的“陰歷”,不能指導農時活動。
2、兩者月首的安排不同
中國的農歷把日月合朔的時刻所在日期定為月首,即初一。唐朝以前采用“平朔”,唐初以來,改用“定朔”,即初一固定在真正的朔日,當天晚上肯定沒有“月亮”。回歷紀年所用的陰歷的月首按教規以新月始生為朔,即在日月合朔以后,相當于農歷的初二或初三,當天晚上可見到“新月”。
3、兩者的“年”有區別
中國的農歷由于選用了恰當的“置閏”原則,使平均歷年長度的近似值等于回歸年的長度(365.2422日)。因而,農歷的“年”與陽歷的“年”基本同步,但回歷紀年中陰歷的“年”只有12個陰歷月的簡單積累,其長度為29.5×12=354天,和陽歷“年”之間有著約 11日的差異。因而,長度積累后,月份和寒暑往來會出現顛倒現象。農歷的新年一般在冬季,而陰歷的新年則可能在暑期到來。
4、使用地區不同
中國的農歷由于能夠反映寒暑往來和月相的盈虧變化,因而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普遍適用,而且特別適合中國的國情,因此在中國及東南亞華人聚居地得到廣泛使用。但陰歷的使用地區主要限于伊斯蘭國家,而且只在歡度宗教節日時才使用。
總之,中國的農歷所包括的地理意義要豐富得多,是一種陰陽歷,與陰歷之間是有一定差別的。
參考資料:選自《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農歷和陰歷不是一個意思。陰歷是中國傳統歷法之一,也被稱為殷歷、古歷、漢歷、黃歷、夏歷和舊歷等。
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歷法。在歷法發展衍變過程中,二十四節氣的出現用于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形成了農歷(漢歷)。雖然,陰歷、農歷都俗稱古歷、漢歷、夏歷、舊歷,不過陰歷和農歷(漢歷)是有區別的,傳統上使用的夏歷(漢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