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姻緣.
1.每個人的前世今生、因果情緣,都會銘刻在這塊三生石上,無論我們轉世多少次,在三生...怕有一天,彼此重見時,早已更換了舊時容顏.雖說因果輪回,可是蒼茫人世,誰又能肯。
2.但今生的情緣,因著三生石的約定,定會在冥冥之中,不期而遇。今生無便可情系你我的前世與今生。我愿意做一個為你低眉的溫婉女子,溫潤你一世,
3.生石上刻的話,幾生輪回已風化。風吹來千年的沙,用力去抓卻抓不住他.../淡妝濃抹容顏/遠去的油紙傘/鎖住深情的雙眼/畫中私語的浮萍/芬芳誰的詩幾番春秋/人生幾許風雨總讓人煩憂/回首唯獨那漫長歲月悠悠/月下望著你眼眸握緊我的手。
今生,下個輪回,下下個輪回
彼岸花開開彼岸,忘川河畔亦忘川。奈何橋頭空奈何,三生石上寫三生。
東華帝君啊
緣定三生是人們對愛情的美好向往;傳說冥海之畔有塊三生石 若有情人到那里成心的拜三拜
就會有三生三世的緣分 而且不只是愛情只要下輩子還想見到的人都可以去拜 朋友也可以做三生的,而三生石正是人們的一種寄托方式;其實三生石的最早由來應該是在戰國時期;由于連年戰亂導致家破人亡夫妻陰陽兩隔;后來有仙人點夢:只要在夢中所指的地方將石山鑿成碎石便可與家人相見;許多失去戀人丈夫,的女姓毅然離家千里找到夢中石山;曰以繼夜勞做;卻未能如愿;在只剩下一快大石之時,終因勞累過度全部死亡;但鑿石之舉感動上天;準許鑿石夫婦三生不棄不分;這就是三生石的真正由來 “三生”就是三生石 它在與飛來峰相連接的蓮花峰東麓,是“西湖十六遺跡”之一。該石高約10米,寬2米多,峭拔玲瓏。石上刻有“三生石”三個碗口大小的篆書及《唐 圓澤和尚 三生石跡》的碑文,記述“三生石”之由來。石上多唐、宋時的題詞石刻,大多已不可辨認,只有元至正元年(1341年)秋九月太史楊瑀、翰林張翥等人的題詞仍清晰可見。
宋朝的大詩人、大文學家蘇東坡曾經寫過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僧圓澤傳》,這個故事發生于唐朝 ,距離蘇東坡的年代并不遠,而且人事時地物都記載得很詳盡,相信是個真實的故事。
原文是文言文,采故事體,文章也淺白,所以并不難懂,我把原文附在下面,加上我自己的分段標點:
僧 圓 澤 傳
洛師惠林寺,故光祿卿李登居第。祿山陷東都,登以居守死之。
子源,少時以貴游子,豪侈善歌聞于時,及登死,悲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
寺有僧圓澤,富而知音,源與之游,甚密,促膝交語竟日,人莫能測。
一日相約游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荊州沂峽,澤欲取長安斜谷路,源不可,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荊州路。
舟次南浦,見婦人錦襠負甕而汲者,澤望而泣:“吾不欲由此者,為是也。”
源驚問之,澤曰:“婦人姓王氏,吾當為之子,孕三歲矣!吾不來,故不得乳。今既見,無可逃者,公當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兒時,愿公臨我,以笑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當與公相見。”
源悲悔,而為具沐浴易服,至暮,澤亡而婦乳。三日往視之,兒見源果笑,具以告王氏,出家財,葬澤山下。
遂不果行,反寺中,問其徒,則既有治命矣!
后十三年,自洛適吳,赴其約。至約所,聞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
呼問:“澤公健否?”
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緣未盡,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墮,乃復相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山川尋己遍,卻回煙棹上瞿塘。”
遂去不知所之。
后三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篤孝。拜諫議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
一 個 浪 漫 的 傳 說
這真是一個動人的故事。它寫朋友的真情、寫人的本性、寫生命的精魂,歷經兩朝而不改變,讀來令人動容。
它的大意是說,富家子弟李源,因為父親在變亂中死去而體悟人生無常,發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獻出來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圓澤禪師,很會經營寺產,而且很懂音樂,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著談心,一談就是一整天,沒有人知道他們在談什么。
有一天,他們相約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嵋山,李源想走水路從湖北沿江而上,圓澤卻主張由陸路取道長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圓澤只好依他,感嘆地說:“一個人的命運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邊,看到一個穿花緞衣褲的婦人正到河邊取水,圓澤看著就流下了淚來,對李源說:“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見到她呀!”李源吃驚地問他原因,他說:“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兒子,因為我不肯來,所以她懷孕了三年還生不下來,現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現在請你用符咒幫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時候,請你來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為證明。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來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來和你見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為他洗澡更衣,到黃昏的時候,圓澤就死了,河邊看見的婦人也隨之生產了。
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嬰兒,嬰兒見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訴王氏,王家便拿錢把圓澤埋葬在山下。
李源再也沒有心思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說出圓澤早就寫好了遺書。
十三年后,李源從洛陽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圓澤的約會,到寺外忽然聽到葛洪川畔傳來牧童拍著牛角的歌聲:
我是過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
賞月吟風的往事早已過去了;
慚愧讓你跑這么遠來探訪我,
我的身體雖變了心性卻長在。
李源聽了,知道是舊人,忍不住問道:
“澤公,你還好嗎?”
牧童說:“李公真守信約,可惜我的俗緣未了,不能和你再親近,我們只有努力修行不墮落,將來還有會面的日子。”隨即又唱了一首歌:
身前身后的事情非常渺茫,
想說出因緣又怕心情憂傷;
吳越的山川我已經走遍了,
再把船頭掉轉到瞿塘去吧!
牧童掉頭而去,從此不知道他往哪里去了。
再過三年,大臣李德裕啟奏皇上,推薦李源是忠臣的兒子又很孝順,請給予官職。于是皇帝封李源為諫議大夫,但這時的李源早已徹悟,看破了世情,不肯就職,后來在寺里死去,活到八十歲。
真 有 三 生 石 嗎?
圓澤禪師和李源的故事流傳得很廣,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還留下來一塊大石頭,據說就是當年他們隔世相會的地方,稱為“三生石”。
“三生石”一直是中國極有名的石頭,可以和女媧補天所剩下的那一塊玩石相媲美,后來發展成中國人對生前與后世的信念,不但許多朋友以三生石作為肝膽相照的依據,更多的情侶則在三生石上寫下他們的誓言,“緣訂三生”的俗話就是這樣來的。
文昌帝君
有人說他是司命,也有人說他是東華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