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黃歷上合婚與結婚的區別,合婚的日子可以結婚嗎

    內容導航:
  • 男女八字合婚是什么意思,合婚和結婚有什么區別
  • 結婚擇日以黃歷為準還是以雙方八字合婚為準
  • 黃歷中的結婚和嫁娶有何區別
  • 黃歷結婚合婚訂婚區別
  • 老黃歷上說的結婚和婚嫁的區別
  • 黃歷上的宜結婚 嫁娶 結親 有什么不同 ?
  • Q1:男女八字合婚是什么意思,合婚和結婚有什么區別

    八字合婚?應該是在結婚前,拿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去推算一下,看看男女雙方的八字是不是和的來。這是一種的說法,一般不信為好。對婚姻沒啥幫助。和結婚也沒啥關系。簡單點理解就是算命。

    Q2:結婚擇日以黃歷為準還是以雙方八字合婚為準

    以八字為準。黃歷只是千篇一律的。不管什么人都一樣。說白了黃歷就是給不懂命理的人看的,是總好過沒有,給個心安。懂命理的是不看黃歷的。

    Q3:黃歷中的結婚和嫁娶有何區別

    黃歷古書了!結婚和嫁娶是一個意識的!現代人才叫結婚的在古代沒有這個詞的!一般都是說某某家娶媳婦了!或某某家嫁女了!于是!現在寫的黃歷就有結婚了!

    Q4:黃歷結婚合婚訂婚區別

    反之如果沒訂婚的話,承諾自己除了對方外不會再去另外相親;
    結婚那就要去拿著戶口本和身份證到當地民政局領取結婚證,此時將是法律上承認的合法夫妻了,然后就是中國的習俗,舉辦婚禮我們老家講究訂婚就是互相認定對方是自己的準新娘或者準新郎,是在結婚前的一種認定,一種承諾,雙方還是有可能去見另外的介紹對象的

    Q5:老黃歷上說的結婚和婚嫁的區別

    中國的風俗一般都是指辦婚宴的。因為這一天屬于大家見證你們的婚禮的。

    Q6:黃歷上的宜結婚 嫁娶 結親 有什么不同 ?

    鄒忌身高八尺多,體形容貌美麗。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跟城北的徐公誰漂亮?”他的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自己信不過,就又問他的妾說:“我跟徐公誰漂亮?”妾說:“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從外邊來,鄒忌跟他坐著聊天,問他道:“我和徐公誰漂亮?”客人說:“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認為不如他漂亮;再照著鏡子看自己,更覺得相差太遠。晚上躺在床上反復考慮這件事,終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贊美我,是因為偏愛我;妾贊美我,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贊美我,是想要向我求點什么。”
    于是,鄒忌上朝廷去見威王,說:“我確實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說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的國土方圓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從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沒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國的人沒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來,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厲害的。”
    威王說:“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級大小官員和老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得頭等獎賞;書面規勸我的,得二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評論(我的過錯)讓我聽到的,得三等獎賞。”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言規勸,宮門口和院子里象個鬧市;幾個月后,偶爾才有人進言規勸;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規勸,也沒有什么說的了。
    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拜。這就是人們說的“在朝廷上征服了別國。”
    延展
    《鄒忌諷齊王納諫》寫的是戰國初期齊威王接受其相鄒忌的勸諫而采納群言,終于使齊國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題思想是明確的,即要求統治者能聽取不同意見,而一個人之所以能聽取不同意見,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這是文章的重點。至于齊威王的政績,齊國大治的情況,以及“戰勝于朝廷”的具體經過,雖屬文中應有之義,卻并非作者命意的焦點所在,故僅僅一表而過。
    這一主題思想顯然是《戰國策》的作者總結了封建社會初期統治階級在政權的得失方面的經驗教訓而得出的結論。從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達這一主題思想的藝術手法。過去有人認為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是現實主義的,我不大同意。我以為,毋寧說它近于浪漫主義還更為確切些。因為文章本身固然對齊威王君臣不無美化之處,但也反映了作者對新興的封建統治階級寄以希望,這才用齊威王和鄒忌作為納諫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們理想化了。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義表現方法的思想基礎。
    這種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可以用過去評論家的套語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虛處實寫”,后一半是“實處虛寫”。齊威王從不理朝政到勵精圖治,終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齊國在東方的強大地位,是史實。他的接納忠言和改惡從善,也是有歷史依據的。鄒忌對齊威王敢于直言進諫,當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鄒忌本身,是否對他作為一個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虛懷若谷,從妻、妾、客的重重諂媚阿諛的包圍圈里鉆了出來,并且敢于現身說法去規勸齊威王,則值得研究考慮。我以為,鄒忌的窺鏡自視,與城北徐公比美,以及妻、妾、客等向他獻媚,這種種細節都是虛構的,不是《戰國策》的作者就是鄒忌本人編造出來的。它的性質與《戰國策》中的“狐假虎威”、“畫蛇添足”、“鷸蚌相爭”等故事基本一樣,是寓言。所不同者,那些寓言是以童話或民間故事為題材;而鄒忌則是以自己為主人公,對齊威王現身說法,使人讀了更覺親切有感染力,如此而已。
    如果按照正規的文章結構,這篇作品一開頭應該這樣寫:鄒忌為齊威王相,入朝見威王,曰:“臣嘗朝服衣冠而窺鏡……”接著把他的故事敘述完畢,然后接下去再說“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果真如此寫,便索然寡味,毫無藝術特色。照目前的這種寫法,是作者故弄狡獪,把虛構的情節提到文章的開頭來敘述,儼然煞有介事。然后在敘述以后驟接“于是入朝見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潑生動又水到渠成,這就是所謂的“虛處實寫”。這是文學作品的藝術夸張,而非歷史的忠實記錄。如果我們了解《戰國策》的性質,知道它并非全部歷史實錄而羼有不少虛構成分,就比較容易體會出這篇文章的構思,也能接受我的這個設想了。
    文章的后一半寫齊威王的納諫經過,應該實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實作為依據的。但作者卻把它過分夸大了。因為齊威王的為人即使再差勁,一開始也不能全無是處,以致意見堆成山,使提出批評的人“門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惡遷善,也不能一下子就達到圣賢的地步,使人們“雖欲言無可進者”。可見這不過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極度夸張的手法,肯定納諫改過的好處無窮,讓封建統治者意識到這樣做的優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應該是個什么樣子。至于齊威王的政績,作者并不想從正面詳加描述;只要把一個統治者從諫如流的態度和方式淋漓盡致地寫出,這就已經達到了塑造理想人物和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寫得讓人有點不相信也無妨。這就是所謂的“實處虛寫”。這樣,文章前后兩段做到了虛實相生,前面似實而實虛,后面似虛而有實,從而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也很別致,從頭至尾一直用三層排比的手法來寫。妻、妾、客是三層;“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層;“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的百姓,又是三層。上、中、下賞,是三層;“令初下”、“數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層。這些都是比較容易識別的。再看,鄒忌自以為美于徐公這一事件的發展在時間上是三層:“朝”、“旦日”、“明日”是也。鄒忌的思想轉變過程也是三層:“孰視之自以為不如”是第一層,“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是第二層,然后到“暮寢而思之”是第三層,找出了矛盾的焦點。全部事態的發展也是三層:鄒忌現身說法進行諷諫是第一層;齊威王“下令”廣泛征求意見是第二層,最后使鄰近的諸侯國都來入朝,“此所謂戰勝于朝廷”是第三層。當然,作者這樣的寫法不見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們卻可以從中得到啟發。總之,文章的結構層次很重要,沒有層次不行,層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說,總要注意到結構層次的對稱美,排比作用和遞進(即一層比一層深入)作用。本篇在這方面確有值得后人借鑒的地方。
    此外,這篇文章在敘事進程中對語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見匠心。有的敘述,對話有重復有排比,有的變化就大一些,鄒忌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有詳有略,有重復處,也有小小變化處。總而言之,變中有不變,不變中又小有變化。一味求變,變得無頭緒可尋,不合乎我們寫文章的民族傳統;但如果自始至終毫無變化,也會令人乏味。而本篇則恰到好處,既有變化,又令人有軌跡可尋。文章的技巧,就是靠這種地方的斟酌推敲。倘能對此加以變化運用,對提高寫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再重復一次:如果有人認為鄒忌真是自以為美而一天到晚總照鏡子,從而悟出了大道理,那的確是太天真了!
    語言樸實,沒有華麗詞藻的堆砌,是其特色之一。這篇文章記敘了鄒忌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設喻,來勸告齊威王廣開言路,修明的故事,寫得十分生動。作者沒有用什么華麗的詞藻,更沒有堆砌什么形容詞,收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作者為了表現鄒忌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使用了十分樸實的敘述和描寫。文章一開頭,作者用“修八尺有余,而形貌麗”十個字把鄒忌的形貌作了一個簡括的介紹,接下去就寫他三問誰美的事實經過。這三問,作者用了幾句簡潔明了的話,寫出鄒忌每一問時的不同心情,合情合理,真實可信。一問其妻,是在“朝服衣冠,窺鏡”之后。夫妻之間,問一問自己與別人到底誰漂亮這一類話,原是十分自然的事。所以這一問并無驚人之處,作者也無驚人之筆。再問其妾之前,添上了“不自信”三個字。這三個字添得極好,把鄒忌這個人頗有些“不偏聽偏信”的味道寫出來了。正由于這個“不自信”,才有了再問。所以這再問也非常自然,作者亦寫得自然。三問其客,特別交待了“客從外來,與坐談”。這一交待,說明了客人與其妻、其妾的區別:妻妾朝夕與共,客者,“外來”者也。這一交待就寫出了鄒忌為人論事的“認真”,進一步證明了鄒忌的“不自信”。后面寫了鄒忌再一次“窺鏡”而思其緣故,終于大悟,并以所悟勸誡威王的情況。按一般寫法,到齊威王接受意見這里,文章是可以有幾句贊美的話的。然而作者僅僅用了威王說的一個字:“善。”接下去,就寫威王采取的行動及其效果,全用樸樸實實的記敘來表達,毫無嘩眾取寵之意,卻收到了發人深省的效果。這種樸實的文風,從我們今天的情況來看,著實是可取的。
    語言形象,對話動作栩栩如生,是其特色之二。樸實的語言,能不能做到生動形象呢?這篇短文給了我們肯定的答復。這里試對妻、妾、客的三句答話略加剖析,來說明這個問題。鄒忌提問之后,他們分別作了回答。他們的回答,話不多,意思也差不多,卻十分合乎人物的身份特點。他的妻子回答的是:“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妾回答時就沒有“君美甚”這三個字,僅僅剩下了“徐公何能及君也”這半句。而客人卻換了個說法,回答說:“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三個人的回答各不相同,作者就抓住了這些細微的區別,來刻畫人物的形象。妻說話較為隨便,只要丈夫高興,怎么說都可以。妾不敢不當妻的應聲蟲,還要盡量少說。而客畢竟是“外來”者,說話就較為謹慎,又要讓鄒忌高興,又要不讓人看出是阿諛奉承。妻偏愛他,妾有點兒怕他,客有求于他,這樣就決定了這三個人說的話總與事實偏頗;但由于三個人的地位、環境等因素的不同,這三者的偏頗又各不相同。三答三不同,三答三個人,這不正是作者語言的魔力嗎!
    文章剪裁巧妙,當詳處以十當一,當略處以一當十,是其特色之三。全文三百四十三個字,作者用了二百四十八個字來寫鄒忌三問誰美和向王進諫這么兩件大事,占了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可算是寫得詳詳細細。從“服衣冠,窺鏡,謂其妻”開始,到“復問其妾”、與客“坐談”并“問之”、“孰視”徐公、再“窺鏡”;到“暮寢而思之”,悟出道理,最后入朝進諫,一共寫了鄒忌的十個動作。這一連串的動作使人覺得鄒忌所以要進諫以及陳說的道理都比較可信。此后,作者用了不足一百字的篇幅來寫齊威王的反映及效果,與前相較,這一段是簡略的。然而這簡略的一段之中,卻仍有詳略。作者寫齊威王的態度很簡括,只用了一個字;接著卻詳詳細細地寫出了齊威王發布的命令的內容,不厭其煩地列出了“上賞、中賞、下賞”三等獎的評選標準,并且寫出了“群臣進諫”、修明帶來的燕、趙、韓、魏“皆朝于齊”的結果。這一略一詳,實在恰到好處。寫了后者,前面齊威王說的那一個“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寫。可見這一詳一略,實在是詳得具體生動,略得余味無窮。
    回答者:nihao0330 - 千總 五級 12-24 19:57
    不答了,我的計算機剛剛鏡象,原來微軟體驗輸入法沒了,智能abc打字速度非常慢,太浪費時間,下線了。
    1鄒忌因為妻、妾、客在自己與徐公誰美的問題上都說出與事實相反的言論而引發了思考,進而想到大王因為同樣的原因而言路閉塞,于是進宮諷諫,大王認為他言之有理,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終于使齊國“戰勝于朝廷”。
    2鄒忌通過旦日徐公來時的仔細觀察,知道了妻、妾、客在自己與徐公誰美的問題上都說出了與事實相反的言論,而引發思考。
    3“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
    4言路廣開,人人爭著進諫,齊威王亦積極改正錯誤,終于使齊國強大起來。燕、趙、韓、魏皆朝于齊,齊國不費一兵一卒便戰勝了其它國家。此乃施仁義所致矣。
    5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回答者:菀芹 - 舉人 五級 12-24 20:10
    《鄒忌諷齊王納諫》寫的是戰國初期齊威王接受其相鄒忌的勸諫而采納群言,終于使齊國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題思想是明確的,即要求統治者能聽取不同意見,而一個人之所以能聽取不同意見,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這是文章的重點。至于齊威王的政績,齊國大治的情況,以及“戰勝于朝廷”的具體經過,雖屬文中應有之義,卻并非作者命意的焦點所在,故僅僅一表而過。
    這一主題思想顯然是《戰國策》的作者總結了封建社會初期統治階級在政權的得失方面的經驗教訓而得出的結論。從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達這一主題思想的藝術手法。過去有人認為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是現實主義的,我不大同意。我以為,毋寧說它近于浪漫主義還更為確切些。因為文章本身固然對齊威王君臣不無美化之處,但也反映了作者對新興的封建統治階級寄以希望,這才用齊威王和鄒忌作為納諫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們理想化了。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義表現方法的思想基礎。
    這種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可以用過去評論家的套語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虛處實寫”,后一半是“實處虛寫”。齊威王從不理朝政到勵精圖治,終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齊國在東方的強大地位,是史實。他的接納忠言和改惡從善,也是有歷史依據的。鄒忌對齊威王敢于直言進諫,當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鄒忌本身,是否對他作為一個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虛懷若谷,從妻、妾、客的重重諂媚阿諛的包圍圈里鉆了出來,并且敢于現身說法去規勸齊威王,則值得研究考慮。我以為,鄒忌的窺鏡自視,與城北徐公比美,以及妻、妾、客等向他獻媚,這種種細節都是虛構的,不是《戰國策》的作者就是鄒忌本人編造出來的。它的性質與《戰國策》中的“狐假虎威”、“畫蛇添足”、“鷸蚌相爭”等故事基本一樣,是寓言。所不同者,那些寓言是以童話或民間故事為題材;而鄒忌則是以自己為主人公,對齊威王現身說法,使人讀了更覺親切有感染力,如此而已。
    如果按照正規的文章結構,這篇作品一開頭應該這樣寫:鄒忌為齊威王相,入朝見威王,曰:“臣嘗朝服衣冠而窺鏡……”接著把他的故事敘述完畢,然后接下去再說“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果真如此寫,便索然寡味,毫無藝術特色。照目前的這種寫法,是作者故弄狡獪,把虛構的情節提到文章的開頭來敘述,儼然煞有介事。然后在敘述以后驟接“于是入朝見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潑生動又水到渠成,這就是所謂的“虛處實寫”。這是文學作品的藝術夸張,而非歷史的忠實記錄。如果我們了解《戰國策》的性質,知道它并非全部歷史實錄而羼有不少虛構成分,就比較容易體會出這篇文章的構思,也能接受我的這個設想了。
    文章的后一半寫齊威王的納諫經過,應該實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實作為依據的。但作者卻把它過分夸大了。因為齊威王的為人即使再差勁,一開始也不能全無是處,以致意見堆成山,使提出批評的人“門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惡遷善,也不能一下子就達到圣賢的地步,使人們“雖欲言無可進者”。可見這不過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極度夸張的手法,肯定納諫改過的好處無窮,讓封建統治者意識到這樣做的優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應該是個什么樣子。至于齊威王的政績,作者并不想從正面詳加描述;只要把一個統治者從諫如流的態度和方式淋漓盡致地寫出,這就已經達到了塑造理想人物和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寫得讓人有點不相信也無妨。這就是所謂的“實處虛寫”。這樣,文章前后兩段做到了虛實相生,前面似實而實虛,后面似虛而有實,從而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也很別致,從頭至尾一直用三層排比的手法來寫。妻、妾、客是三層;“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層;“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的百姓,又是三層。上、中、下賞,是三層;“令初下”、“數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層。這些都是比較容易識別的。再看,鄒忌自以為美于徐公這一事件的發展在時間上是三層:“朝”、“旦日”、“明日”是也。鄒忌的思想轉變過程也是三層:“孰視之自以為不如”是第一層,“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是第二層,然后到“暮寢而思之”是第三層,找出了矛盾的焦點。全部事態的發展也是三層:鄒忌現身說法進行諷諫是第一層;齊威王“下令”廣泛征求意見是第二層,最后使鄰近的諸侯國都來入朝,“此所謂戰勝于朝廷”是第三層。當然,作者這樣的寫法不見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們卻可以從中得到啟發。總之,文章的結構層次很重要,沒有層次不行,層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說,總要注意到結構層次的對稱美,排比作用和遞進(即一層比一層深入)作用。本篇在這方面確有值得后人借鑒的地方。
    此外,這篇文章在敘事進程中對語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見匠心。有的敘述,對話有重復有排比,有的變化就大一些,鄒忌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有詳有略,有重復處,也有小小變化處。總而言之,變中有不變,不變中又小有變化。一味求變,變得無頭緒可尋,不合乎我們寫文章的民族傳統;但如果自始至終毫無變化,也會令人乏味。而本篇則恰到好處,既有變化,又令人有軌跡可尋。文章的技巧,就是靠這種地方的斟酌推敲。倘能對此加以變化運用,對提高寫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再重復一次:如果有人認為鄒忌真是自以為美而一天到晚總照鏡子,從而悟出了大道理,那的確是太天真了!
    語言樸實,沒有華麗詞藻的堆砌,是其特色之一。這篇文章記敘了鄒忌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設喻,來勸告齊威王廣開言路,修明的故事,寫得十分生動。作者沒有用什么華麗的詞藻,更沒有堆砌什么形容詞,收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作者為了表現鄒忌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使用了十分樸實的敘述和描寫。文章一開頭,作者用“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十個字把鄒忌的形貌作了一個簡括的介紹,接下去就寫他三問誰美的事實經過。這三問,作者用了幾句簡潔明了的話,寫出鄒忌每一問時的不同心情,合情合理,真實可信。一問其妻,是在“朝服衣冠,窺鏡”之后。夫妻之間,問一問自己與別人到底誰漂亮這一類話,原是十分自然的事。所以這一問并無驚人之處,作者也無驚人之筆。再問其妾之前,添上了“不自信”三個字。這三個字添得極好,把鄒忌這個人頗有些“不偏聽偏信”的味道寫出來了。正由于這個“不自信”,才有了再問。所以這再問也非常自然,作者亦寫得自然。三問其客,特別交待了“客從外來,與坐談”。這一交待,說明了客人與其妻、其妾的區別:妻妾朝夕與共,客者,“外來”者也。這一交待就寫出了鄒忌為人論事的“認真”,進一步證明了鄒忌的“不自信”。后面寫了鄒忌再一次“窺鏡”而思其緣故,終于大悟,并以所悟勸誡威王的情況。按一般寫法,到齊威王接受意見這里,文章是可以有幾句贊美的話的。然而作者僅僅用了威王說的一個字:“善。”接下去,就寫威王采取的行動及其效果,全用樸樸實實的記敘來表達,毫無嘩眾取寵之意,卻收到了發人深省的效果。這種樸實的文風,從我們今天的情況來看,著實是可取的。
    語言形象,對話動作栩栩如生,是其特色之二。樸實的語言,能不能做到生動形象呢?這篇短文給了我們肯定的答復。這里試對妻、妾、客的三句答話略加剖析,來說明這個問題。鄒忌提問之后,他們分別作了回答。他們的回答,話不多,意思也差不多,卻十分合乎人物的身份特點。他的妻子回答的是:“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妾回答時就沒有“君美甚”這三個字,僅僅剩下了“徐公何能及君也”這半句。而客人卻換了個說法,回答說:“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三個人的回答各不相同,作者就抓住了這些細微的區別,來刻畫人物的形象。妻說話較為隨便,只要丈夫高興,怎么說都可以。妾不敢不當妻的應聲蟲,還要盡量少說。而客畢竟是“外來”者,說話就較為謹慎,又要讓鄒忌高興,又要不讓人看出是阿諛奉承。妻偏愛他,妾有點兒怕他,客有求于他,這樣就決定了這三個人說的話總與事實偏頗;但由于三個人的地位、環境等因素的不同,這三者的偏頗又各不相同。三答三不同,三答三個人,這不正是作者語言的魔力嗎!
    文章剪裁巧妙,當詳處以十當一,當略處以一當十,是其特色之三。全文三百四十三個字,作者用了二百四十八個字來寫鄒忌三問誰美和向王進諫這么兩件大事,占了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可算是寫得詳詳細細。從“服衣冠,窺鏡,謂其妻”開始,到“復問其妾”、與客“坐談”并“問之”、“孰視”徐公、再“窺鏡”;到“暮寢而思之”,悟出道理,最后入朝進諫,一共寫了鄒忌的十個動作。這一連串的動作使人覺得鄒忌所以要進諫以及陳說的道理都比較可信。此后,作者用了不足一百字的篇幅來寫齊威王的反映及效果,與前相較,這一段是簡略的。然而這簡略的一段之中,卻仍有詳略。作者寫齊威王的態度很簡括,只用了一個字;接著卻詳詳細細地寫出了齊威王發布的命令的內容,不厭其煩地列出了“上賞、中賞、下賞”三等獎的評選標準,并且寫出了“群臣進諫”、修明帶來的燕、趙、韓、魏“皆朝于齊”的結果。這一略一詳,實在恰到好處。寫了后者,前面齊威王說的那一個“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寫。可見這一詳一略,實在是詳得具體生動,略得余味無窮。

    展開全文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