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歷生日
1992年
5月
24日
16點
本命屬猴,劍鋒金命。五行
金
旺缺
土
;日主天干為
金
,生于春季。
(同類金土;異類火木水。)
重要說明:本結果為系統自動分析,僅供參考,八字缺什么與補什么無關,具體應由專業老師分析!
農歷生日
壬申年
四月
廿二日
申時
八
字
壬申
乙巳
庚子
甲申
五
行
水金
木火
金水
木金
納
音
劍鋒金
佛燈火
壁上土
泉中水
八字五行個數
:
3個金,2個木,2個水,1個火,0個土
;?????事物之間總有一定的聯系,譬如,八字天干地支五行對照表。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在古代時候,干支的最為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用來記錄年份,即干支紀年法,譬如,“戊戌變法”,此處的“戊戌”便是使用了干支紀年法,這個組合就是“天干+地支”,代表了戊戌年。若是運用現代的說法,那么就是指1898戊戌年。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來聊聊五行和天干地支的對應的相關內容吧!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
金木水火土 五行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的運行、變化)。我國古代思想家企圖用這五種物質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中醫用五行來說明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來推算人的命運。
五行學說最早在道家學說中出現。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物質組成學說,與西方的水、火、土、氣四元素學說類似,但隨著近代化學的發展,這兩種學說的物質構成理論都被否定.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了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五材說”。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在戰國晚期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系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于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數理: 金為七, 木為八, 水為六, 火為九, 土為五。
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接觸和觀察,認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墻”,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中國哲學史上的五行思想類別: “直到現在,我們基本上已把五行的各種意義分析過了,為了清楚起見,我們再把這幾種意義綜合列舉如下:
(1)指五種行為原則,疑為荀子所持。
(2)指五種物性,如尚書洪范及周子太極圖說所持。
(3)指人類生活上的五種必須的物質條件,如左傳里蔡墨所持。
(4)為分類學上的五種分類原則,如呂氏春秋所持。
(5)指借著陰陽二氣之流動而存在的五種“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黃帝內經素問所持。
(6)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屬及流水。它們的象征意義分別為生機興發,活動或變化,孕育或培植,禁制與伏藏。此為蕭吉所持。
以上有關五行的六種意義,除(1)及(3)之外,若把其余(2)(4)(5)及(6)這四項結合起來,才是陰陽五行思想中五行的完整意義。
*方位:東西南北中。
*五行相溺:金蒸水,水溺木,木溺火,火燥土,土掩金。
*天干與五行、方位的關系:
甲為棟梁之木,東方。乙為花果之木,東方。
丙為太陽之火,南方。丁為燈燭之火,南方。
戊為城墻之土,中方。己為田園之土,中方。
庚為斧鉞之金,西方。辛為首飾之金,西方。
壬為江河之水,北方。癸為雨露之水,北方。
八卦所對應的五行:
金-乾、兌 乾為天,兌為澤
木-震、巽 震為雷,巽為風
土-坤、艮 坤為地,艮為山
水-坎 坎為水
火-離 離為火
*地支相沖(激):
子(鼠)與午(馬)相沖,丑(牛)與未(羊)相沖, 寅(虎)與申(猴)相沖,
卯(兔)與酉(雞)相沖,辰(龍)與戌(犬)相沖,巳(蛇)與亥(豬)相沖。
*地支相害(穿):
子(鼠)與未(羊)相害,丑(牛)與午(馬)相害,寅(虎)與巳(蛇)相害,
卯(兔)與辰(龍)相害,申(猴)與亥(豬)相害,酉(雞)與戌(犬)相害。
*地支相刑(妨):
子(鼠)與卯(兔)相刑,丑(牛)與戌(犬)相刑,寅(虎)與巳(蛇)相刑,
辰(龍)與辰(龍)相刑,巳(蛇)與申(猴)相刑,午(馬)與午(馬)相刑,
未(羊)與丑(牛)相刑,申(猴)與寅(虎)相刑,酉(雞)與酉(雞)相刑,
戌(犬)與未(羊)相刑,亥(豬)與亥(豬)相刑。
*地支相合(和諧):
地支三合:
子(鼠).辰(龍).申(猴)合水局;巳(蛇).酉(雞).丑(牛)合金局;
寅(虎).午(馬).戌(犬)合火局;亥(豬).卯(兔).未(羊)合木局;
地支:
子(鼠)與丑(牛)相合化土,寅(虎)與亥(豬)相合化水,
卯(兔)與戌(犬)相合化火,辰(龍)與酉(雞)相合化金,
巳(蛇)與申(猴)相合化水,午(馬)與未(羊)相合化日月。
*地支與五行、方位的關系:
子(鼠)屬陽水,北方;亥(豬)屬陰水,北方。
寅(虎)屬陽木,東方;卯(兔)屬陰木,東方。
巳(蛇)屬陰火,南方;午(馬)屬陽火,南方。
申(猴)屬陽金,西方;酉(雞)屬陰金,西方。
辰(龍).戌(犬)屬陽土,中方;
丑(牛).未(羊)屬陰土,中方。
1、金的特性?
金主義、金曰“從革”,從者,順從、服從也,革者、變革、改革、故金具有能柔能剛、延展、變革、肅殺的特性。?
金:其性剛,其性烈,四柱中金旺者,面方而白骨骼清秀,體健神清,為人義氣,剛毅果斷,不畏強暴,仗義疏財,嫉惡如仇,有自知之明,深知廉恥。?
四柱金太過為忌者,作事魯莽、有勇無謀,好斗貪婪,不仁不義,不及者優柔寡斷,貪淫好殺,茍刻狠毒。?
2、木的特性?
木主仁:木曰:“曲直”、曲者、屈也,直者、伸也、故木有能屈能伸之性,木納水土之氣,可生長發育,故木又具有生發向上修長的柔和、仁慈之性。?
木:其性直,其性和,四柱中木旺者,仁慈、溫和、博愛、有惻隱之心,樂于助人,慷慨,身材修長、舉止瀟灑,頭發濃密光亮、活潑、積極、上進心強。?
四柱中木太過為忌,則為固執、偏激、不及者懦弱、嬌妒、忘恩負義、冷酷。?
3、水的特性?
水主智:水曰“潤下”,潤者,濕潤也,下者,向下也,故水具有滋潤向下,鉆研掩藏的特性。?
水其性聰、其性善,四柱中水旺者,面里有神,頭腦靈活,足智多謀,才識過人,應變力強語言伶俐。?
四柱中水太過為忌者,貪婪淫欲,詭計多端,言語激進,易惹是非,不及者身材矮小,面色黑暗,為人反復無常,膽小無謀,心胸狹窄。?
4、火的特性?
火主禮:火曰“炎上”,炎者,熱也,上者,向上者。故火有發熱溫暖,向上之性,火具有驅寒保溫之功,鍛煉金屬之能。
火其性急,其性恭:四柱中火旺者,精神閃爍,積極上進,謙恭有禮,注重儀表,熱情豪邁,坦誠友好。?
四柱中火太過為忌者,面紅聲燥,性情急躁,容易沖動,逞強好勝,易惹是非,不及者瘦尖額,妄言是非,奸詐嫉妒,有始無終。?
5、土的特性?
土主信:土曰“稼禾嗇”,播種為稼,收獲為,禾嗇,土具有載物,生化藏納之能,故土載四方,為萬物之母,具貢獻厚重之性。
土:其性重,其情厚,四柱中土旺者,圓腰潤鼻,眉清目秀,口才聲重,為人忠孝至誠,膽量寬厚,言必行,行必果,樂于奉獻兼收并蓄。?
四柱中土太過,為忌、性格內向,愚頑不化,生性固執,不明事理,不及者,面偏鼻低,神色憂滯,言而不信,狠毒吝嗇,自私自利,不通情理。
一.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
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這即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木的特性:古人稱“木曰曲直”。“曲直”,實際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
火的特性:古人稱“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火。
土的特性:古人稱“土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和收獲農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故有“土載四行”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金的特性;古人稱“金曰從革”。“從革”是指“變革”的意思。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
水的特性:古人稱“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于水。
事物的五行屬性歸類。
①歸類法:事物的五行屬性是將事物的性質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得出的。如事物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于木;與火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于火等等。例如:以五臟配屬五行,則由于肝主升而歸屬于木,心陽主溫煦而歸屬于火,脾主運化而歸屬于土,肺主降而歸屬于金,腎主水而歸屬于水。以方位配屬五行,則由于日出東方,與木的升發特性相類,故歸屬于木;南方炎熱,與火的炎上特性相類,故歸屬于火;日落于西,與金的肅降特性相類,故歸屬于金;北方寒冷,與水的特性相類,故歸屬于水。
②推演法。如:肝屬于木,則肝主筋和肝開竅于目的“筋”和“目”亦屬于木;心屬于火,則“脈”和“舌”亦屬于火;脾屬于土,則“肉”和“口”亦屬于土;肺屬于金,則“皮毛”和“鼻”亦屬于金;腎屬于水,則“骨”和“耳”、“二陰”亦屬于水。
③五行學說還認為屬于同一五行屬性的事物,都存在著相關的聯系。如方位的東和自然界的風、木以及酸味的物質都與肝相關。現將自然界和人體的五行屬性,列簡表如下。
對人體來說,是將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功能歸結為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系統。
五行的生克乘侮
(1)相生與相克。相生,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相克,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相生和相克,在五行學說中認為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對人體生理來說,也是屬于正常生理現象。正因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克的聯系,才能使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使人體維持生理平衡,故說“制則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由于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克的關系,所以從五行中的任何“一行”來說,都存在著“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個方面的聯系。
“生我”和“我生”,在《難經》中比喻為“母”和“子”的關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關系又可稱作“母子”關系。如以火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為木;由于火生木,故“我生”者為土。這樣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內經》中稱作“所不勝”和“所勝”。即是“克我”者是“所不勝”,“我克”者是“所勝”。再以火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為金;由于本克火,故“克我”者為水。
相生與相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其正常協調關系下的變化和發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如環無端,才能生化不息,并維持著事物之間的動態平衡。
(2)相乘與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間正常的生克關系遭遇破壞后所出現的不正常相克現象。
相乘:乘,即是以強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從而引起一系列的過度克制反應。在五行中還有“相乘”和“相侮”乘是趁虛而入,侮是欺侮.相乘就是過度克制,相侮(反克)就是自己可以反克制自己的那一行
當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過于強盛,可造成被克的“五行”克制太過,促使被克的“一行”虛弱,從而引起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異常。例如:木過于強盛,則克土太過,造成土的不足,即稱為“木乘土”。另一方面,也可由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虛弱,因而對它“克我”“一行”的相克就顯得相對的增強,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過于強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圍。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對增強,使土更加不足,即稱為“土虛木乘”。
相侮:侮,在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過于強盛,對原來“克我”的“一行”進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稱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別強盛時,不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對金進行反侮(即反克),稱作“木侮金”,或是發生反侮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虛弱,不僅不能對木進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稱作“金虛木侮”。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現象,兩者之間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相乘與相侮的主要區別是:首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發生過強的克制,從而形成五行間相克關系的異常;后者則是與五行相克次序發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現象,從而形成五行間相克關系的異常。兩者之間的聯系是在其發生相乘時,也可同時發生相侮;發生相侮時,也可以同時發生相乘。如:木過強時,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虛時,既可以受到木的反侮,又可以受到火乘。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與相互關系
①說明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條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作用,火有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金有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
②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系。如腎(水)之精以養肝,肝(木)藏血以濟心,心(火)之熱以溫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這就是五臟相互資生的關系。肺(金)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的上亢;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泛濫;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這就是五臟相互制約的關系。
③說明人體與外界環境四時五氣以及飲食五味等的關系。總之,五行學說應用于生理,就在于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系的統一性。
說明臟腑間的病理影響
如肝病可以傳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響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響,即木郁土虛或土壅木郁;肝病還可以影響心,為母病及子;影響肺,為木侮金;影響腎,為子病及母。肝病是這樣,其他臟器的病變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關系,說明它們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
五行與其他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行與方位、天干、顏色、神獸等都有密切關系。
東方:甲、乙:木:綠色:青龍
南方:丙、丁:火:紅色:朱雀
西方:庚、辛:金:白色:白虎
北方:壬、癸:水:黑色:玄武
中央:戊、己:土:黃色:黃麟
用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1)在疾病診斷上的運用
從本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本臟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脾虛的病人,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心臟病人,面見黑色,為水來乘火,等等。
從它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五臟疾病的傳變情況。如脾虛病人,面見青色,脈現弦象,為肝病傳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見紅色,脈現洪象,為心病傳肺(火乘金)。五臟中任何一臟有病,都可以傳及其他四臟,用五行學說來分析,存在著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種傳變關系。
從色與脈之間的生克關系來判斷疾病的預后。如肝病面色青,見弦脈,為色脈相符。如果不見弦脈,反見浮脈,則屬相勝之脈,則克色之脈(金克木),為逆,主預后不良;若見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為順,主預后良好。
(2)在疾病治療上的運用
①控制五臟疾病的傳變。如肝病能傳脾(木乘土),預先予以補脾,防其傳變。“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
②確定治療原則。概括為“補母瀉子”法,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補母,是針對具有母子關系的虛證而治療的,如肝虛補腎,因為腎為肝之母,所以補腎水可以生肝木。瀉子,是針對具有母子關系的實證而治療的,如肝實瀉心,因為心為肝之子,所以瀉心火有助于瀉肝木。
根據相克關系來確定治療原則,可以概括為“抑強膚弱”法,即瀉其克者之強,補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過而乘脾土,肝木太過為強,必須瀉之,脾土為弱,必須補之。
③制定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補腎陰以涵養肝陰的方法,適用于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的病證。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適用于脾失健運而肺氣虛弱的病證。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藥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
此外,在針灸和精神療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來選穴和調節情志。如悲可以勝怒,是因為悲為肺志屬金,怒為肝志屬木的緣故。
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五行學說,常常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陰陽五行學說的結合,不僅可以說明事物矛盾雙方的一般關系,而且可以說明事物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較為具體和復雜的關系,從而有利于解釋復雜的生命現象和病理過程。
四柱五行生克中對應需補的臟腑和部位
木: 肝與膽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筋骨和四肢.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肝, 膽,頭, 頸, 四肢, 關節, 筋脈, 眼, 神經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臟與小腸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血脈及整個循環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小腸, 心臟, 肩, 血液, 經血, 臉部, 牙齒,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與胃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腸及整個消化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與大腸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氣管及整個呼吸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大腸, 肺, 臍, 咳痰, 肝, 皮膚, 痔瘡, 鼻氣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腎與膀胱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腦與泌尿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腎,膀胱, 脛, 足, 頭, 肝, 泌尿, 陰部, 腰部, 耳, 子宮, 疝氣等方面的疾病.
武術中,古代武術家用金、木、水、火、土(五行)表示形意拳中的劈、崩、鉆、炮、橫五種基本拳法,或表示太極拳中的進、退、顧、盼、定五種步法。
臨床應用
祖國醫學的五行學說,是將人體各部分歸屬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同類事物之間發生縱的聯系:例如屬于木的,有肝、膽、目、筋、怒、青、酸、風等,其相互之間的聯系是“肝開竅于目”,“肝主筋”,“怒傷肝”,肝病易生“肝風”等;望診時,青色多屬肝風,赤色多屬心火,黃色多屬脾濕,白色多屬肺寒,黑色多屬腎虛;
用藥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腎等。各類事物之間發生橫的聯系:即運用生克、乘侮等變化來說明五臟之間在生理和病理情況下的相互聯系。例如某一臟有病,既可以因生克關系由另一臟傳來,也可以通過生克關系傳到另一臟。“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等就是這個理論的具體應用。
壬水壓丙火,戊土克水,乙木克土,庚金泄水。
先上網查一下萬年歷,如果不行的話就看看這個從已知年份計算干支紀年很簡單:年份數減3,除以10的余數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數是地
支。
從已知日期計算干支紀日的公式和蔡勒公式很相像,如下:
g = 4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3
z = 8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7 + i (奇數月i=0,偶數月i=6)
其中C是世紀數減一,y是年份后兩位,M是月份,d是日數。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
14月來算。g除以10的余數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數是地支。
巧妙運用和干支有關的幾個計算公式,還可以在沒有萬年歷的情況下推算出古書里的干
支紀日對應的公歷日期。
------------------------------------------------------------------------------
干支紀日,從夏朝就開始使用了。根據對中國古代歷史典籍《春秋》中記載的日食的
研究,我國的干支紀日,從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開始,一直到
今天,都未曾間斷。干支紀年的出現則略晚一些,直到東漢元和二年(公元85年)才
下令在全國實行,至今也未曾間斷。因此,凡是需要接觸中國歷史的人,總不免要遇到查
某一年的干支或某一日的干支,以及由年干支和日干支推算是哪一年或哪一日的問題。通
常,這類轉換靠查歷書都可以解決。但既然干支也是一個循環系統,自然也就有從年份和
日期求干支的公式。
在介紹求年干支和日干支的公式前,先把干支的特點介紹一下。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
組合。天干有十個,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即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從“甲子”開始,按順
序逐一相配,各用到最后一個時,再從第一個開始繼續相配,就形成了六十個干支,也稱
“六十花甲子”。為什么是六十個干支呢?這個從數學上很容易回答。根據干支的構成條
件,其循環周期必然是天干數和地干數的最小公倍數。而60正是10和12的最小公倍數。
如果我們把“甲子”編為1號,“乙丑”編為2號,這樣編下去,就可以得到一個干支
和序號的對照表,如下: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細心觀察這張表,不難發現,由序號得到對應干支是很容易的,序號除以10的余數就
是天干的序數(如果余數是0,則為最后一個天干癸),序號除以12的余數就是地支的序
數(如果余數是0,則為最后一個地支亥)。比如37號干支,因為37 mod 10=7(mod表示
取余數),對應的天干是庚,37 mod 12=1,對應的地支是子,所以37號干支就是庚子。
顯然,一個整數除以10的余數就是它的個位數,這就使求天干更方便了。
而由干支推它的序號,也不困難。這其實就是一個同余方程組的求解問題,我們用初
等數論中的中國剩余定理就可以解決。比如要算戊午的序號是多少,根據上面由序號得到
對應干支的原理,很容易得到如下方程組:
{ x mod 10 = 5
{ x mod 12 = 7.
其中x是待求的干支序號。根據中國剩余定理,有:
x ≡ 6 * 5 - 5 * 7 (mod 60) = 55,
即戊午的序號是55.這和上面的對照表的是一致的。一般地,若天干的序號為m,地支的
序號為n,則干支的序號為:
x ≡ 6m - 5n (mod 60) (1)
簡單點說,如果6m-5n的結果是正數,這個數就是干支的序號;如果是負數,把它加上60
就是干支的序號。
了解了干支及其序號的相互推算,下面我們先來介紹年干支的求算。需要說明的是,
干支紀年紀的是農歷年,而不是公歷年。但因為農歷年的歲首和公歷年的歲首相隔較近,
使農歷年總是和某一公歷年的大部分重合,因此,通常也用公歷年的年份表示和它大部分
重合的農歷年。這樣我們就很容易給出農歷年的干支序號為:
x = (Y-3) mod 60, (2)
其中Y是年份。得到了干支序號x,就可以求出相應的干支來。比如2004年的干支序號:
x = (2004-3) mod 60 = 2001 mod 60 = 21,
21 mod 10=1,天干為甲,21 mod 12=9,地支為申,因此,2004年是甲申年。
細心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其實用Y-3直接除以10,就可以得到天干,用Y-3直接除以
12,就可以得到地支。這是因為
x = (Y-3) mod 60
等價于
Y-3 = 60 * n + x,
其中n是Y-3除以60的商數。等式兩邊同時除以10,余數也必然相等。而右邊第一項是60的
倍數,自然也是10的倍數,能夠被10整數,于是Y-3除以10的余數就必然等于x除以10的余
數。
因此,其實我們完全用不著先求干支的序號,而可以分別求天干和地支,合起來就是干
支,這樣就減少了一步運算。而對于年份的天干,同樣只須看末尾一位。末尾為4的年份
的天干總是甲,末尾為5的年份的天干總是乙……依次類推。
再來看日干支的求算。我們可以仿照星期的求算,得到一個比較直觀的計算日干支的
公式如下:
G = (Y-1)*5 + [(Y-1)/4] - [(Y-1)/100] + [(Y-1)/400] + D + 15, (3)
其中Y是年份,D是累積天數,[...]表示取商數,也就是只取計算結果的整數部分。把G除
以60,余數就是干支的序號。或者把G除以10或12,可以直接得到日天干和日地支。不
過,和形式相似的求星期的公式一樣,這個公式還不夠簡煉,特別是第一項(Y-1)*5,在
Y為四位數年份時,計算出來的結果是一個較大的四位數或五位數,口算很不方便。
我們用推導蔡勒公式的辦法,可以改進這個公式。先來看和年份有關的部分的改進。
我們知道,按公歷的置閏規則,一個世紀的總天數可能是36524天,或36525天。如果這個
世紀中末尾為00的年份是閏年,這個世紀就只有36525天;否則就只有36524天。我們不妨
稱有36524天的世紀為“平世紀”,有36525天的世紀為“閏世紀”。對于平世紀,因為
36524 mod 60 = 44,
所以,每過一個平世紀,同一天的干支就向后推進44個序號。同樣,每過一個閏世紀,同
一天的干支就向后推進45個序號。這就使我們很容易得到一個計算每個世紀第一年(年份
末尾為01)3月1日的公式:
G = 44C + [C/4] + 15, (4)
其中C是世紀數減一。
而計算任一年3月1日的干支的公式也可以很快得到:
G = 44C + [C/4] + 5(y-1) + [y/4] + 15,
即
G = 44C + [C/4] + 5y + [y/4] + 10, (5)
其中y是年份后兩位數字。
下面我們再列出每月天數: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天數 31 28(29)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
減30后的
剩余天數 1 -2(-1) 1 0 1 0 1 1 0 1 0 1
如果把1月和2月看成是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同樣可以得到下面的式子:
D’ ≡ [3*(M+1) / 5] + d - 2 (mod 10) (6)
及
D’ ≡ [3*(M+1) / 5] + d - 2 + i (mod 12) (奇數月i=0,偶數月i=6), (7)
其中,D’是從3月1日開始算起的累積天數,M是月份,d是日數。把(6)(7)兩式和(5)式合
起來,再進行適當的化簡,就得到了計算公歷任意一天的天干和地支的公式:
g = 4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3; (8)
z = 8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7 + i (奇數月i=0,偶數月i=6)
(9)
如果先求得了g,那么
z = g + 4C + 10 + i (奇數月i=0,偶數月i=6). (10)
g的個位數就是天干序號,z除以12的余數就是地支序號。這里需要再次強調:1月和2月是
當做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來算的,因此C和y也要按上一年的年份來取值。
我們可以把(8)(9)兩式和蔡勒公式對比一下:
W = -2C + [C/4] + y + [y/4] + [13*(M+1) / 5] + d - 1,
可以看出它們的形式非常相似,區別僅僅是幾個常數的不同。
盡管現在中國已經不用干支紀日了,但有時還是需要計算日干支的。比如,歷法有所
謂“三伏”和“入梅”“出梅”,都和日干支有關。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是指夏
天最熱的一段時間,入梅和出梅是指江南一帶梅雨季節的開始和結束,本來是和氣候有關
的用語。但因為古代沒有準確的天氣預報,無法準確預測三伏和入出梅的時間,所以就在
歷書上硬性規定幾個日子作為三伏開始和入出梅的日子,這樣確定一個大致的日期以備參
考。現在雖然有了比較準確的天氣預報,但三伏和入出梅作為一種傳統歷法,仍然流傳下
來。
歷法規定夏至之后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開始,共十天;第四個庚日為中伏開始,十天
或二十天;立秋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開始,共十天。中伏的長度之所以不固定,是因
為夏至、立秋的日期和庚日的日期是逐年浮動的,立秋之后的第一個庚日可能是夏至之后
的第五個庚日,也可能是第六個庚日。如果是前者,中伏就只有十天;如果是后者,中伏
就長達二十天。注意如果夏至當天是庚日,夏至之后第一個庚日是指夏至之后第十天,而
不是夏至當天,這時初伏第一天就是夏至之后第三十天。同樣,如果立秋當天是庚日,末
伏第一天就是立秋之后第十天,而不是立秋當天。入梅則是指芒種之后的第一個丙日,出
梅是指小暑之后的第一個未日,也有同樣的規定。
知道了這些,我們可以算一下2004年的初伏、中伏和末伏都是什么日子。這需要先知
道夏至和立秋的日子。如果知道夏至是6月21日,立秋是8月7日,那么運用公式(8),夏至
這天的g為:
g = 4 * 20 + [20/4] + 5*4 + [4/4] + [3*(6+1) / 5] + 21 - 3
= 80 + 5 + 20 + 1 + 4 + 21 - 3
= 128,
個位數是8,天干是辛。夏至之后第三個庚日就是夏至之后第29天,也就是7月20日,這天
也就是初伏第一天。中伏第一天則是7月30日。同樣可算出立秋這天的g為:
g = 4 * 20 + [20/4] + 5*4 + [4/4] + [3*(8+1) / 5] + 7 - 3
= 80 + 5 + 20 + 1 + 5 + 7 - 3
= 115,
是個戊日。立秋之后第一個庚日就是立秋之后第2天,也即8月9日,這天就是末伏第一
天。由此也可知,2004年的中伏只有十天。同樣可以由芒種和小暑兩節氣的日期,算出
2004年的入梅日和出梅日分別是6月6日和7月15日。
反過來,知道了年干支和日干支,求相應的年份和日期就相對麻煩一點了。因為干
支是循環使用的,所以必須先知道欲求對應年份和日期的干支是屬于哪一次循環。比如
我們預先用公式(2)算出來1864、1924、1984年都是甲子年,如果要知道戊戌變法是哪
一年,首先要確定它是十九世紀末的事情,也即是屬于1864年開始的這一個循環里。那
么,我們用公式(1)可以算出來戊戌的序號是35,于是戊戌年就是(1864-1)+35=1898年。
之所以要先減一,是因為甲子的序號為1,需要把這個序號先減去。
至于日干支,因為古書里的日干支總是和年、月配合使用的,所以不難確定它屬于
哪個循環。比如《明史·莊烈帝本紀》記載明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的日子是崇禎
十六年三月丁未。崇禎十六年就是公元1644年。三月雖然是農歷的三月,但我們知道農
歷的日期在公歷里雖然是浮動的,但也不出一定的范圍,比如農歷三月初一,總是在
公歷3月22日到4月19日之間浮動。因此,先來算1644年3月22日的干支。我們有:
g = 4 * 16 + [16/4] + 5 * 44 + [44/4] + [3*(3+1) / 5] + 22 - 3
= 64 + 4 + 220 + 11 + 2 + 22 - 3
= 320,
個位數是0,
z = g + 4C + 10
= 320 + 64 + 10
= 394,
除以12余10,所以這一天的干支是癸酉,其序號為6*0-5*10+60=10。而丁未的序號是
6*4-5*8+60=44,在癸未之后34天,因此三月丁未肯定是3月22日之后34天,即4月25
日。這就是說,崇禎自縊的日子是1644年4月25日,這和查萬年歷的結果是一致的。 中國古人采用干支紀年法,直到現在,我們還經常提到某某年的天干地支是什么,比如今年是戊子年,去年是丁亥年,其中子和亥分別表示了這兩年的屬相鼠和豬。因此很少有人不知道天干地支是什么,但很少有人了解干支與陰陽五行之間的密切聯系。實際上,每個天干每個地支都有它自己的陰陽五行屬性。正因為干支自己具有獨特的五行屬性,人們用干支表示的生辰八字才得以跟五行聯系起來,由命理學者根據五行生克來推理出人的命運。 既然講命理,那我們就從最基礎的東西講起,先來認識一下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干支,顧名思義,是主干和枝丫的意思。有干有支,這才是一棵完整的樹,因此天干在上地支在下,這樣組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古人最初對天干地支的命名確實有這層含義,但是在八字命理學中,地支倒更像是植物在地下生長的根須。為了方便進行下一步學習,大家不妨這樣理解,天干地支的組合就像一棵樹,天干是樹木在地面之上的枝干部分,而地支則是樹木在地下蜿蜒生長的根部。這樣的比喻,在命理學上是有其重要意義的,大家會慢慢體會得到。 干支誕生的年代已經相當久遠了,具體不詳,但可以確定,在商之前一定已經存在了,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商朝的帝王們都喜歡取一些與干支有關的名字,比如太甲,天乙等等。一年十二個月,恰好有十二地支,由此我們容易想到,古人最初是用地支來記月的,但是后來就開始用天干地支組合起來的六十甲子記年、月、日、時,也就有了完整的干支紀年法。年月日時各取一天干一地支也就有了我們平時所說的“生辰八字”。 天干是十個,五行是五個,但金木水火土又分陰陽,于是二五一十,正好配上了十天干。比如甲是陽木,乙是陰木,丙是陽火,丁是陰火。具體有歌訣寫道:“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十天干在單數位次上的屬性為陽,在雙數位次上的屬性為陰,一陰一陽相互交替,鄰接的天干又是五行屬性上相生的關系。比如甲乙木生丙丁火,丙丁火生戊己土,等等。 這樣一來,十天干的五行屬性甚至方位含義都一目了然,非常簡單明了。但是十二地支就遠比天干要復雜。我們知道,地面之上的東西都清晰明白,很容易看得一清二楚,地面之下的東西卻隱藏得很深入,根須嘛,容易交錯糾纏難以分辨,這樣,地支的屬性也就隨之變得復雜難辨起來。 我們把十二地支分成三組,每四個為一組,分別是四旺,四生,四庫。 四旺,這是最簡單的一組,它們是子、午、卯、酉,它們的五行屬性十分“單純”,即,子是陰水,午是陰火,卯是陰木,酉是陰金。由于在十天干中癸表示陰水,所以我們又說,子中藏癸,同樣的,我們說午中藏丁,卯中藏乙,酉中藏辛。這個“藏”字,多少有些蘊藏儲備的含義,地支在地下嘛,自然是藏起來的部分。換一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認為子是癸水的根,午是丁火的根,卯是乙木的根,而酉是辛金的根。地支,本來就是天干遺留在地下的根須,只不過子午卯酉這四條根并未經過糾纏,十分單純而容易分辨。 四生,這一組也相對簡單,分別是寅、巳、申、亥。寅,這條根是由三段根須纏起來的,它們分別是陽木,陽火和陽土,也就是甲丙戊,其中甲木的根要粗一些,我們稱甲木是寅的地支本氣;巳,也是由三條根纏起來的,分別是陽火,陽土和陽金,也就是丙戊庚,其中丙火是巳的地支本氣;申,同樣是三條根互相纏繞而成,分別是陽土,陽金和陽水,也就是戊庚壬,其中庚金是申的地支本氣;亥,這個比較個別,是兩條根纏繞起來的,它們是陽水和陽木,也即壬甲,其中壬水是亥的地支本氣。 我們容易發現兩條規律:第一,這組地支的藏干全是陽性的。沒錯,甲丙戊庚壬正好全是陽性五行,并且計算起來,除了戊土出現過三次之外,其余的都出現過兩次。第二,這四個地支的本氣分別是木火金水,唯獨沒有土。沒錯,以上兩點都充分說明,土是一個特殊的五行。為什么特殊呢? 我們來看四庫。 除去上面談到的四旺四生,十二地支就只剩下辰戌丑未四個,這就是我們要說的四庫。這四個地支,本氣全是土,其中辰戌本氣是陽土,丑未本氣是陰土。土的基本特性是藏納、承載和包容,因此我們有了四庫的叫法。而這四個庫,也正好是五行中其它四位的庫,辰為水庫,戌為火庫,丑為金庫,未為木庫。 庫,也叫墓,是五行藏匿安息的所在。既然是水庫,那辰中一定有水,但入墓安息的水顯然是陰性的,因此,辰中有癸水。同理,火庫戌中有陰火丁,金庫丑中有陰金辛,木庫未中有陰木乙。 水生木,水庫中往往會滋生出一些草木的根芽,因此辰中又有木,同樣是藏匿墓庫之中,自然是陰木乙了。木生火,木庫中常常迸出零星的火花,因此未中又有陰火丁。金生水,金庫丑中便也有陰水癸。唯一不同的是火庫戌,火本來生土,但戌的本氣就是土,因此土氣越發壯大,最后便由土氣生出了陰金辛。 綜上可知,四庫全部包含三個五行,辰中乙戊癸,戌中辛戊丁,丑中癸己辛,未中乙己丁。 OK,到這里,天干地支與陰陽五行的關系便基本講明白了,不明白的朋友還可以繼續提問,我會給大家補充解答。感興趣的朋友請繼續關注下一篇,:)。 另附:天干地支的原始意義 1.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又有認為,甲者鎧甲也,把萬物沖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伸長。乙者軋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然著見而明。 (丁)壯也,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紀也,萬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認為,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明芽。 2.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為一陽萌的開始。 (丑)紐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著將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發已經過半。 (巳)起也,萬物盛長而起,陰氣消盡,純陽無陰。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陽起充盛,陰起開始萌生。 (未)味也,果實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體都已長成。 (酉)老也,猶也,萬物到這時都猶縮收斂。 (戌)滅也,草木凋零,生氣滅絕。 (亥)劾也,陰氣劾殺萬物,到此已達極點。
順數啊!庚下去是辛,那就是辛丑時。要數時柱的天干,應該記熟十天干的順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接下來的順序又是:癸甲乙丙······如你所舉例子:壬日起庚子,則順數:辛丑、壬寅、癸卯、甲辰······時柱的天干有一首古歌是: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說的是從日柱天干來推算時柱的天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