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一般過的是公歷生日還是陽歷,生日一般過陰歷還是農歷

    八字精批八字合婚八字財運五行缺失

    內容導航:
  • 中國人一般是以公歷還是農歷過生日?
  • 一般過生日都是按陰歷過還是陽歷過?
  • 過生日應該過陰歷生日還是陽歷生日
  • 生日一般是過農歷還是陽歷
  • “陰歷”與“陽歷”有什么區別?
  • 陰歷和陽歷有什么區別陰歷和陽歷區別說明
  • Q1:中國人一般是以公歷還是農歷過生日?

    那要看你母親喜歡什么了?
    書?糖果?首飾?

    Q2:一般過生日都是按陰歷過還是陽歷過?

    我按照陽歷過生日。原因很簡單,因為身份證上的生日是陽歷的。
    人人都有個特定的日子值得紀念,那就是你的生日。實際上,許多中國人擁有兩個生日。其實,嚴格地說,是兩個生日的紀念日。因為,不論你有多么牛叉,也不可能出生兩次。
    月份牌上,標記著陽歷和陰歷,所以,每一天都有兩種說法。比如,今天陽歷是2023年11月22日,陰歷是乙亥年十月二十六(豬年,小雪節氣)。
    按照陰歷計算日子,是老人家的習慣,也許在部分農村,還保留著以陰歷為主的生活方式。陰歷是所謂農歷,往往與農時和節氣聯系密切,所以,陰歷在農村還留有一定的市場,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陰歷與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密不可分的。三月三潑水節,五月初五端午節,六月六晾曬衣物,七月七女兒節,直至大年初一春節,這么許多的傳統節日都離不開傳統的陰歷。所以,估計陰歷,永遠也不會退出歷史的舞臺。
    現在實行的陽歷,最初是基督教的紀年法。公元多少多少年,是大家所公認的意思。公元的起點,是以耶穌誕生為起點的。為什么會這樣安排?因為近代以來,基督教文明比較強勢。還有就是,由于西方為主導的近代科學的興起,對近代的天文歷法研究,更加深入,也更加“科學”。
    為了競爭文化的話語權,有人沿用孔子紀年。他們把2023年,稱為孔子紀年的2570年。只是這樣的說法,沒有得到廣大民眾的普遍采用。
    可見,所謂過陰歷還是陽歷生日的糾結,其底層邏輯是與傳統文化的傳承有關的。不過,過陰歷生日就是不忘本,過陽歷生日就算瞎胡鬧嗎?這樣的理解,肯定是有失偏頗的。
    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應僅僅著眼于形式,還應該與時俱進。我們國家現在按照公元紀年,是基于全世界通行的標準,并不是為了淘汰原有的農歷紀年法。過陽歷生日,絲毫不影響國人對農歷的使用,也絲毫無損于傳統節日和十二生肖等等風俗的延續。
    食古不化要不得;不學習其他文明的優點,甚至以鄰為壑,也是迂腐的表現。至于按照陰歷過生日,還是按照陽歷過生日,是個非原則性的問題。所以,當然可以悉聽尊便啦。
    不過,在這里,我還是鼓勵國人多使用陽歷。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不僅僅是一句口號,也應該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指南。

    Q3:過生日應該過陰歷生日還是陽歷生日

    過生日到底是過陰歷還是陽歷

    Q4:生日一般是過農歷還是陽歷

    過生日,到底是應該過陽歷還是農歷呢?

    生日就是一個人出生的那一天,在這一天大家都會都會給他慶祝生日,也就是慶祝他降臨人間的日子,講到過生日,有一個問題就值得討論一下了,你是過陽歷生日還是過陰歷生日呢?陽歷是我們現在國際上通用的一種歷法,它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的判斷出四季變化的情況。陽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

    陰歷是中國傳統歷法之一又稱古,漢,夏等等在古代天文學中,主要是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時間的,以月球繞地球轉一圈為參考中國的傳統節日就是以陰歷的時間作為基準的,比如春節和端午節。中國古代農民的勞動耕種也是以陰歷的時間為基準,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

    對于過陰歷生日還是陽歷生日來說,有的地方喜歡會過陽歷,有的地方喜歡過陰歷,小編喜歡過陽歷的收入5,因為每一年陰歷的時間都不同,陽歷生日比較好記,所以小編一直過的都是陽歷生日。陰歷其實過陽歷生日還是因為生日完全是看個人喜好環境條件,無論是陽歷還是陰歷都只是一個計算日期的規律只要在那一天可以跟親朋好友分享自己的喜悅,大家一起慶祝無論過陰歷還是陽歷,都是非常開心的一件事情。

    一個人的生日除了喜悅,還有苦難,那是母親的苦難,所以不要忘記了那一天是母親的受難日,母親懷胎十月,讓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那一天,除了是你的生日,還應該銘記母親在那一天受的苦,在慶祝生日的時候,別忘記了感謝母親。

    Q5:“陰歷”與“陽歷”有什么區別?

    “陰歷”與“陽歷”最大的不同在于“陰歷”是根據月亮的圓缺變化周期制定的,而“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制定的。
    陰歷制定的根據是朔望月即月亮的圓缺變化的周期。因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稱為“太陰歷”,簡稱“陰歷”。
    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來判斷,陰歷大約在殷代已相當普及。陰歷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它的歷月長短是依據天象即月相來確定的。大月30日,小月29日,年的長短與回歸年無關,只是歷月的整數倍。因此,陰歷的月份與四季寒暑無關。陰歷的日期表示的只是一定的月相:初一是朔,是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滿月,即望;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古人在科技并不發達的情況下根據月亮的變化來確定日期,因為月相的變化又是人們最容易看見的天象,所以說陰歷的使用在當時是很方便的。因此,各國的歷法大都先有陰歷后有陽歷。但是,由于陰歷無法對人們的生活與農業生產作出正確的指示,后來便逐漸被淘汰。
    陽歷的制定是根據地球與太陽的距離位置而定的,它是把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算作一年,由于它的長度不是整數,所以才會有平年、閏年之說,平年是365天,閏年是366天。陽歷的最初使用是1582年,由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實行的歷法。從這一年后,陽歷代替了公元前42年由羅馬皇帝朱里·愷撒所實行的“儒略歷”(舊歷)。
    中國開始對“陰歷”的革命起于太平天國實行的“天歷”,它采用了陽歷,但也有所修改。“天歷”可謂是陰陽合歷,其中既有中國原有的“干支”,也有陽歷的“禮拜”。直到1949年9月27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采用公元紀年,我國也用了公元紀年的歷法。

    Q6:陰歷和陽歷有什么區別陰歷和陽歷區別說明

    1、出處不同:
    公歷就是陽歷,是世界通用的日期也就是我們平常的日期。
    農歷就是陰歷,是我國古代用來農耕的日期,也就是日歷下面的小字所表示的日期。
    2、算法不同:
    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所定出的歷法。農歷是以太陰(月亮)繞地球為一個月,12個月為一年(閏年為13個月)所定出來的歷法。(以閏月調節年之四時)

    展開全文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