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前身是西方靈河岸邊、三生石畔的絳珠草。
“西方”,是極樂世界的意思。“靈河”,是虛擬的西方極樂世界一條河,“靈”有“靈敏”、“靈秀”、“靈氣”之意。這些特點都是林黛玉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紅樓夢》 早期點評家張新之說,“靈河”是林黛玉的“心源”,心的源泉。林黛玉的聰穎才情是《紅樓夢》之最,這是胎里帶來的靈氣,這靈氣大大方方地、瀟灑自然地、甚至肆無忌憚地表露,林黛玉的為人直率耿直,鋒芒畢露,有話就說,說就說到點子上,不管對方是什么人,決不虛與委蛇,決不口是心非。
三生,本來是佛教觀念,指前世、今生、來世或過去、現在、將來。三生石的典故出自唐傳奇《甘澤謠》的《圓觀》故事:李源和惠林寺和尚圓觀是好友。圓觀圓寂再世為人成為牧童,李源按其生前約定到杭州找他,牧童唱起“三生石上舊精魂”。后來文學作品用“三生石”來形容男女之間為情而生、為情而死,為情可以共生,可以共死,可以死而復生的再世情緣。
絳珠草既然生長在三生石畔,她就必然要連續三世為情而獻身。點評家張新之說“三生石”是林黛玉的“性本”,性情根本。愛情至上,為情獻身是林黛玉性情的根本。
這株長在靈河岸邊、三生石畔的絳珠草接受了雨露之恩才得以久延歲月,接受了誰的雨露之恩?賈寶玉的前身赤瑕宮神瑛侍者。
賈寶玉和林黛玉第一世情緣,是神瑛侍者侍奉、灌溉絳珠仙草。林黛玉常說自己是“草木之人”,沒有什么金啊玉啊。在薛家大造“金玉良緣”輿論時,賈寶玉偏偏夢中說“木石姻緣”。林黛玉前身是絳珠仙草,賈寶玉是神瑛侍者。他們之間就是“木石姻緣”。
賈寶玉和林黛玉的第二世情緣,是絳珠仙子在“五衷內對神瑛侍者郁結著纏綿不盡之意”,一心回報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這是仙女和仙人的情緣。
神瑛侍者澆灌絳珠草的結果使得絳珠草久延歲月,修煉成絳珠仙女,是林黛玉的第二個前身。絳珠仙子“終日游于離恨天外,饑則食蜜青果為膳,渴則飲灌愁海水為湯。”話很簡單,深究起來,含義卻極其不簡單。絳珠仙草接受的天地精華和雨露滋養,就是大自然和中華文明的精華。最主要的是對愛的執著,愛的無畏,愛的無怨,愛的無悔。絳珠仙子“游于離恨天”外,離恨天是天的最高層,傳說是悲哀氣氛聚集的地方;絳珠仙子以“蜜青果為膳”,“蜜青果”的諧音是“秘情果”,秘密的感情。中國古代什么樣的感情是秘密的感情?青年男人自主選擇的愛情。絳珠仙子飲“灌愁海水為湯”。“灌愁”中“灌”諧音“慣”,是“慣愁”,習慣的哀愁,永遠的哀愁。
絳珠仙子的一游、一餐、一飲決定了林黛玉的性格本質,就是為愛而哀愁、而痛苦、而九死不悔。曹雪芹用詩意化的語言把中國古代最美麗、最聰慧、最哀愁的知識女性的特點集中到林黛玉身上了。從神話傳說中的瑤姬,到現實生活的李清照,從楚辭里的山鬼,到戲曲小說里的崔鶯鶯、杜麗娘。她們都游離恨天,吃秘情果,飲灌愁水。追求愛情在封建社會是秘密的感情,是哀愁的源泉,離恨的根源。曹雪芹在林黛玉身上集中了現實和虛構的才女的才氣和幽怨。林黛玉是瀟湘館的李清照,大觀園的杜麗娘、崔鶯鶯。
這樣一來,林黛玉就有兩個前身,第一個前身是絳珠仙草,第二個前身是絳珠仙子,再加上賈府里的寶黛愛情,林黛玉跟賈寶玉的感情恰好是三世情。
石頭與露珠
--從寶黛初會開始,到共讀西廂。在這個階段寶黛經歷了初會、暫別、重會等多個小的階段,而這期間又伴隨著多次的小吵、小和。這都是孩童時期兩小無猜的寫照,也是寶黛愛情基礎的建立。這絕對不同于賈母所批判的一見鐘情!這期間寶黛的情感發展可能連他們自己也未察覺。
寶黛愛情的發展還體現在第二十三回《
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
》之中。先看:“(寶玉)誰想靜中生煩惱,忽一日不自在起來,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來進去只是悶悶的.園中那些人多半是女孩兒,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爛漫之時,坐臥不避,嘻笑無心,那里知寶玉此時的心事.
那寶玉心內不自在,”標準的青春期煩躁。于是有了共讀西廂,證實黛玉與其思想觀念最近--之前的對黛玉感覺。于是大膽將自己與黛玉比作書中人物來試探。結果,大家都看到了。這時二人的關系進入初戀。
從共讀西廂,到寶玉挨打。這階段寶黛基本沒干別的,情感交流方式就是吵,而且升級,再不是小吵而是大到驚動賈母。其中不管什么原因這都是《紅》最牽動人心感情筆墨。這時寶黛愛情可說是驚天動地。
寶玉挨打。之后黛探寶玉,寶玉送帕。兩人的關系從此鞏固。進入平穩發展階段。
所以,為情而生,為情而死的黛玉縱然才華橫溢,卻也只能對著這份猶如水中只月的感情枉自嗟呀,黯然垂淚,耗損著生命的精魂直至散滅,而以"木石前盟"為今世主線的寶玉,在黛玉死后,也必然注定會道悟出家,回歸前世!
解讀賈寶玉和林黛玉愛情
(-01-26 21:39:51)
轉載▼
文化
分類: 紅樓文化
《紅樓夢》是一部不完整的小說,現在我們看到的文字,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寫的。而后面四十回,沒有曹雪芹的一個字。張愛玲說過,人生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可見,作為一個《紅樓夢》愛好者,沒能看到一個完整的紅樓故事,是多么遺憾的一件事。但是,因為《紅樓夢》是一部網狀敘述展開的小說,很多情節預先伏筆,四處照應,曹雪芹在《紅樓夢》一開始,已經完成了整部書的構思。不同于其他小說,《紅樓夢》是曹雪芹歷經十年,增刪五次創造出來的。因此一整部大書的情節基調在一開始就定了下來。作者用行云流水之筆,一步一步的把整個故事真實的展現出來,最終把真個故事的悲劇推向高潮。因此,讓我們現在探尋《紅樓夢》后四十回的故事變得有可能。下面我們嘗試通過前八十回留下的伏筆和脂硯齋的批語來對賈寶玉和林黛玉這段愛情進行解析,把曹雪芹筆下的完整寶黛愛情故事展現出來。
根據脂硯齋和畸笏臾的評語,曹雪芹已經初步完成了整部小說的創作。后半部原稿有“五六稿”在一次眷清時“被借閱者迷失”,其余的稿子被畸笏臾或者他的親友保存著,后來,他擔心再被迷失,再也沒有拿出來。殊不知,他一個人抵擋不住歲月的流逝,八十回后的《紅樓夢》就這樣同他的名字一起,被遺失在歷史長河里了。根據八十回后的殘存的回目,以及曹雪芹前八十回安排好的劇情和脂硯齋評語、畸笏臾評語,我們可以大概了解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整個愛情故事以及結局。
在《紅樓夢》伊始,第三回《林黛玉拋父進京都》的故事中,作者早已經安排好了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故事的悲劇色彩。林黛玉進賈府初識賈寶玉,真是他們前生早已注定好的緣分,賈寶玉第一次見到林黛玉就覺得面善,然而第一次兩個冤家一聚頭卻惹來了摔玉風波。在賈寶玉心中,自己是濁物,連“神仙似的妹妹”都沒有的東西,自己卻有,可知它不是好東西,于是要摔了那勞什子。而林黛玉由于出來乍到、投親賈府、寄人籬下,她特別細心敏感,處處謹慎留意,縝微體察別人的心思,卻被賈寶玉猶如狂風驟雨般的愛慕所震撼了!回到房中,她就暗自淌眼抹淚:險些因為自己而讓賈寶玉摔了那“命根子”。正如脂評所寫:“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計為之惜乎?”
賈寶玉對林黛玉的愛慕之情是熾熱的、直接的,自從見面的第一天起就猶如火山一樣爆發出來,奔騰不息。而林黛玉由于她自身的特殊遭遇,性情多心善感,她出于愛惜寶玉而自責自己,故而將來,她必然愛惜賈寶玉而更不自惜。對于二玉,襲人有一句話說的最切:“姑娘快休如此,將來只怕比這更奇怪的笑話還有呢。若為他這種形狀,你多心傷感,只怕你還傷感不到呢!”這里,脂評有言“后百十回黛玉之淚,總不能出此二語”。在曹雪芹的筆下,林黛玉正由于這種不自惜的行止為賈寶玉憐惜傷痛、思念憂心,最終才“淚盡夭亡”的。
在解讀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第五回最為關鍵。曹雪芹在《紅樓夢》的第五回中已經向讀者透露出整部《紅樓夢》的構思大局。因此要進一步分析賈寶玉和林黛玉愛情悲劇,我們不妨先從《終身誤》和《枉凝眉》這兩首曲子入手來進行解讀。
[終身誤]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枉凝眉]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須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終身誤》主要是描述薛寶釵因婚姻而貽誤終身。借用賈寶玉的口吻,敘述薛寶釵與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產生根源。“金玉良緣”是指薛寶釵的金鎖與賈寶玉出生之時所含的“通靈寶玉”相配;“木石前盟”即為林黛玉的前身絳珠草與“通靈寶玉”前身女媧補天石的盟約。絳珠草為了答謝神瑛侍者對她的灌溉之恩,修成人形后,跟隨石頭下凡,還淚報恩。《終身誤》表現為賈寶玉和薛寶釵婚后,薛寶釵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愛情,賈寶玉仍然念念不忘因為她而死去的林黛玉,再加上現實生活中,賈府的敗落后的窘迫和生活上的諸多不幸,以及他和薛寶釵人生價值觀和人生追求目標的迥然相異,對社會現實的思想領悟上截然相反,最終導致他出家為僧,從而造就了薛寶釵的不幸。
《枉凝眉》則是描述林黛玉即使眉頭緊鎖、黯然悲傷也是枉然。林黛玉從小就沒了母親而寄居賈府,也許是他們今生的緣分,也許三生石畔上早已注定,不早一步、不晚一步,林黛玉和賈寶玉在千山人海中相遇。如果說這世界上真有一見鐘情,然而,林黛玉遇上賈寶玉卻注定了悲劇結局。他們有緣無分,空自無奈、空勞牽掛、徒然流淚,一場空歡,心事虛化。
林黛玉自幼沒了母親,寄身在賈府使她倍感孤獨,有時候甚至會因為小小事情而感覺“風刀霜劍嚴相逼”,一點風吹草動、風言片語,在她柔弱的內心中,都會被折射成狂風海嘯、流言蜚語。掩埋在她那平日里目下無塵、心高氣傲的內心深處卻是一顆極為脆弱的心靈。
在《紅樓夢》二十九回,《癡情女情重愈斟情》中,賈寶玉和林黛玉因為“金玉”之說和金麒麟引發了一場不小的風波。
賈寶玉自幼就和林黛玉耳鬢廝磨、心情相對,因而每每或喜或怒,都會變盡法子試探黛玉。稍明時事的林黛玉也受到那些“邪書僻傳”的影響,也將真心真意隱瞞起來,結果“兩假相逢,終有一真”,其間的瑣瑣碎碎,經常引發這些口角之爭,最后鬧到摔玉、剪穗子而不可收拾。
賈寶玉摔玉是因為這“勞什子”引來“金玉”之說,他恨這“金玉”之說,恨這“勞什子”高低不擇,也恨沒有林黛玉的“好姻緣”,所以,經不起林黛玉的虛心試探而暴怒異常、心冷俱灰,頓時犯起了“癡病”。他摔玉只是純粹的想表明,對于他,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比林黛玉更重要,即使這玉,也要砸了完了事了。賈寶玉內心想著:“我不管怎么樣都好,只要你隨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愿。你知也罷,不知也罷,只由我的心,可見你方和我近,不和我遠。”。而林黛玉內心卻是這樣想的:“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為我需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可見是你不叫我近你,有意叫我遠你了。”因此,兩個人本來就是一個心,卻多生了枝葉,反弄成兩個心了。
賈寶玉對林黛玉的愛是熾熱的、癡狂的,他心里一時一刻都有著黛玉,不管他自己怎么樣都好,只要黛玉隨意,他就是立刻死了也是愿意。而林黛玉對賈寶玉的愛更是癡狂的,比起賈寶玉是有過而無所沒有不及。正因為這樣,她才時時刻刻隱埋自己的真心真意,試探寶玉,故意和寶玉慪氣,故意不理不睬寶玉,故意冷落寶玉,因為只有讓她看到,賈寶玉為她而著急,為她暴躁,為她生氣,為她哭,為她流淚,她才真真切切感受到,賈寶玉內心里面有她的存在。
在《紅樓夢》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感情妹妹》,寶黛的愛情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從這個回目上可以看出一直以來,林黛玉的用情之深。此回中,賈寶玉因為挨他父親的狠命鞭撻而傷痕累累,林黛玉痛惜不已,“兩個眼睛腫得像桃兒一般,滿面淚光”。賈寶玉深受感動,悄悄讓晴雯送兩條舊手帕子。關于手帕,馮夢龍《山歌》里有詩:“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顛倒看,橫也絲來豎也絲[思],這般心事有誰知。”書中寫道:
這里林黛玉體貼出手帕子的意思來,不覺神魂馳蕩:寶玉這番苦心,能領會我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這番苦意,不知將來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兩塊舊帕子來,若不是領我深意,單看了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傳遞與我,又可懼;我自己每每好哭,想來也無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時五內沸然炙起。黛玉由不得余意綿纏,令掌燈,也想不起嫌疑避諱等事,便向案上研墨蘸筆,寫下了題帕詩三首。
自此,黛玉一直以來的委屈、不安和憂心便化作為相思的淚水,題在兩塊舊帕上。
題帕詩之意已經很明顯的,林黛玉對賈寶玉的情感已經上升了一個新的階段,為了酬答知己,為了還情,她做詩帕已經想不起“嫌疑避諱”等事,直接寫出了“暗灑閑拋卻為誰?”為了賈寶玉,林黛玉可以不惜自己,如果眼淚能緩解寶玉身上的傷痛,那么她寧愿流盡所有的眼淚;如果眼淚能夠傳遞自己的相思,那么,自己情愿有永遠留不完的淚水。“湘江舊跡”和“淚痕”喻指淚痕。在林黛玉內心里,她已經把湘妃自比,將賈寶玉視同丈夫。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戀情已經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覺醒深重,在后面的情節里,我們看到的就是二玉一條心了。
在《紅樓夢》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中,林黛玉因為秋后犯舊疾,賈寶玉去探望她,書中寫道:
寶玉忙問:“今兒好些?吃了藥沒有?今兒一日吃了多少飯?”一面說,一面摘了笠,脫了蓑衣,忙一手舉起燈來,一手遮住燈光,向黛玉臉上照了一照,覷著眼細瞧了一瞧,笑道:“今兒氣色好了些。”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賈寶玉和林黛玉雖話家常,卻句句真言,所謂大恩不言謝,至親不談情。寶黛情深,相濡以沫,不論日后世道滄桑變幻,他們終不會想忘。這時候,賈寶玉和林黛玉也就怡紅院和瀟湘館一墻之隔,寶玉關心黛玉尚能如此貼心仔細,試想將來,當賈寶玉和林黛玉倉皇離散之日,賈寶玉望家鄉,路遠山高,秋去冬來,春盡夏到,他依然不能回來。把林黛玉看成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賈寶玉,他又能如何呢?他不過也只能日日夜夜牽掛著林黛玉,對月長吁,空自蹉嘆!
在五十七回《慧紫鵑情辭試莽玉》中,寶玉聽紫鵑哄他說:林姑娘要回蘇州去了。賈寶玉信以為真,竟眼直肢涼,“死了大半個”。林黛玉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書中寫道:
黛玉一聽此言,李媽媽乃是經過的老嫗,說不中用了,可知必不中用。哇的一聲,將腹中之藥一概嗆出,抖腸搜肺,熾胃扇肝的痛聲大嗽了幾陣,一時面紅發亂,目腫筋浮,喘的抬不起頭來。紫鵑忙上來捶背,黛玉伏枕喘息半晌,推紫鵑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繩子來勒死我是正經!”
林黛玉已經把賈寶玉的生命看得自己的生命還重要,惜其人更愛其人,這是罕見的至深至重的真正至愛!
如果說,能把愛情分做三個層次。其下為“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其中為“生不同寢,死亦同穴”的梁祝式蝶戀。那么,其上則為黛玉式“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計為之惜乎!”。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之深已經水乳交融、相知相惜了。
在曹雪芹筆下后四十回的故事中,由于的惡斗而導致賈元春成了犧牲品,“虎兕相逢大夢歸”,賈府失去了大樹的庇護,很快就大禍臨頭。賈寶玉因為“不才之事”而招來“丑禍”而被迫倉皇離家出走,王熙鳳也因為平日里的多條命案以及多次胡作非為而罹禍。在這里發生了賈寶玉和王熙鳳被拘于“獄神廟”,得到“茜雪、紅玉”相“慰”。在賈寶玉離家出走的日子里,他時時刻刻牽掛著林黛玉,牽掛著林黛玉體弱多病,牽掛著林黛玉多愁善感經不住這么多的創傷打擊,他自蹉自嘆!而林黛玉何嘗不是一心牽掛著寶玉,她憂忿悲痛、日傷夜悲,她憐惜著寶玉的不幸,擔憂著寶玉現在的生死吉兇,擔憂著寶玉將來命運多舛、多災多難。本來就柔弱的她,所謂“花原自怯,豈奈狂飚?柳本多愁,何禁驟雨?”終于,她把衰弱生命中的全部的熾熱的愛,化作為淚水,報答了她的知己賈寶玉。還沒來得及見賈寶玉最后一面,林黛玉便“淚盡夭亡”、“證前緣”了。應了脂評“絳珠之淚,至死不干,萬苦不怨所謂‘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一別西風又一年”,當賈寶玉再次回到大觀園,原來住過的“怡紅快綠”院落,已經“展眼便紅稀綠瘦”了。林黛玉住的瀟湘館,之前是“鳳尾森森,龍吟細細”,此時已經面目全非、人去樓空唯見一片“落葉蕭蕭,寒煙漠漠”了。紅顏已逝,黃土隴中。天邊盡頭,何處香丘。唯有冷月,埋葬花魂。心灰意冷,悲傷欲絕的賈寶玉在紫菱州寂寞的“對境悼顰兒”。
再后來當一切塵埃落定,賈寶玉和薛寶釵結婚,這里有薛寶釵和賈寶玉談舊情的情節。后來有情節“薛寶釵借詞含諷諫”,導致賈寶玉對現實生活感到更加的憤慨與絕望。最后,賈府“事敗”,賈府最終被抄沒,于是“家亡人散各奔騰”了。
事實上,在《紅樓夢》第五十八回《茜紗窗真情揆癡理》中,作者已經向讀者透視了后四十回的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悲劇結構,在這里作者向我們描述了賈寶玉最終為什么娶薛寶釵的心態。書中描述了藕官祭祀死去的菂官,寫道:
菂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來,至今不忘,所以每節燒紙。后來補了蕊官,我們見他一般的溫柔體貼,也曾問他得新棄舊的。他說:‘這又有個大道理。比如男子喪了妻,或有必當續弦者,也必要續弦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丟過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續,孤守一世,妨了大節,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你說可是又瘋又呆?說來可是可笑?”寶玉聽說了這篇呆話,獨合了他的呆性,不覺又是歡喜,又是悲嘆,又稱奇道絕。
賈寶玉囑咐芳官告訴她虔誠“只在敬心,不在虛名。”這里曹雪芹用了春秋筆法,為結局埋下了伏筆,預視著賈寶玉和林黛玉愛情的悲劇結局。當寶玉懷著這種“只敬在心”的心情和薛寶釵結婚的時,當他準備開始另一段新的生活的時候,卻發現現實社會風雨飄搖,遠比他想象的還復雜、殘酷。后來賈府“事敗”被抄沒,他們的生活處境步履維艱。這一切使賈寶玉對現實生活感到憤慨和絕望。
盡管薛寶釵溫順賢良,是一個稱職的妻子,但薛寶釵的人生價值觀和人生追求目標的和賈寶玉迥然相異,對社會現實的思想感悟上截然相反,她不能理解賈寶玉對繁華盡逝、群芳消散的傷痛,不能理解賈寶玉對林黛玉情深至重,一向絕頂聰明、善解人意的薛寶釵又做了一件蠢事:她以為賈寶玉經歷了這么多,能夠“浪子回頭”,脂評殘存回目有“薛寶釵借詞含諷諫”,因此薛寶釵勸誡賈寶玉用心功名,重振賈府。
愛情只有兩個人才能有酸甜五味,然而剩下一半的愛情卻是永久的痛楚。正如《呼嘯山莊》里面所說“如果你還在這個世界存在著,那么這個世界無論什么樣,對我都是有意義的。但是如果你不在了,無論這個世界有多么好,他在我眼里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像是一個狐魂野鬼。”
當賈寶玉重返大觀園,看見昔日歡笑過的亭榭樓臺早已荒蕪一片,曾經繁華錦繡花叢世界如今唯剩下無邊的落木蕭蕭,往昔蜂團蝶舞的怡紅快綠早已紅稀綠瘦,曾經讓他流連忘返的瀟湘館早已人去樓空,再也看不到昔日那個形影不離的身影,再也見不到昔日那個讓他如癡如醉的鶯聲笑靨,而感受到的是心底撕心裂肺的悲痛,這是一種怎么樣的心境呢?
最終,這個最深于情的人,卻走了一條最薄情的路,棄絕親人,離家而去了。釀造了更大的悲劇。賈寶玉“懸崖撤手”出家為僧,造就了薛寶釵“終身誤”。一個人的不幸,兩個人的無奈,“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第一世: 林黛玉前身是西方靈河岸邊、三生石畔的絳珠草。
“西方”,是極樂世界的意思。“靈河”,是虛擬的西方極樂世界一條河,“靈”有“靈敏”、“靈秀”、“靈氣”之意。這些特點都是林黛玉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紅樓夢》 早期點評家張新之說,“靈河”是林黛玉的“心源”,心的源泉。林黛玉的聰穎才情是《紅樓夢》之最,這是胎里帶來的靈氣,這靈氣大大方方地、瀟灑自然地、甚至肆無忌憚地表露,林黛玉的為人直率耿直,鋒芒畢露,有話就說,說就說到點子上,不管對方是什么人,決不虛與委蛇,決不口是心非。
三生,本來是佛教觀念,指前世、今生、來世或過去、現在、將來。三生石的典故出自唐傳奇《甘澤謠》的《圓觀》故事:李源和惠林寺和尚圓觀是好友。圓觀圓寂再世為人成為牧童,李源按其生前約定到杭州找他,牧童唱起“三生石上舊精魂”。后來文學作品用“三生石”來形容男女之間為情而生、為情而死,為情可以共生,可以共死,可以死而復生的再世情緣。
絳珠草既然生長在三生石畔,她就必然要連續三世為情而獻身。點評家張新之說“三生石”是林黛玉的“性本”,性情根本。愛情至上,為情獻身是林黛玉性情的根本。
這株長在靈河岸邊、三生石畔的絳珠草接受了雨露之恩才得以久延歲月,接受了誰的雨露之恩?賈寶玉的前身赤瑕宮神瑛侍者。
賈寶玉和林黛玉第一世情緣,是神瑛侍者侍奉、灌溉絳珠仙草。林黛玉常說自己是“草木之人”,沒有什么金啊玉啊。在薛家大造“金玉良緣”輿論時,賈寶玉偏偏夢中說“木石姻緣”。林黛玉前身是絳珠仙草,賈寶玉是神瑛侍者。他們之間就是“木石姻緣”。
2、第二世:賈寶玉和林黛玉的第二世情緣,是絳珠仙子在“五衷內對神瑛侍者郁結著纏綿不盡之意”,一心回報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這是仙女和仙人的情緣。
神瑛侍者澆灌絳珠草的結果使得絳珠草久延歲月,修煉成絳珠仙女,是林黛玉的第二個前身。絳珠仙子“終日游于離恨天外,饑則食蜜青果為膳,渴則飲灌愁海水為湯。”話很簡單,深究起來,含義卻極其不簡單。絳珠仙草接受的天地精華和雨露滋養,就是大自然和中華文明的精華。最主要的是對愛的執著,愛的無畏,愛的無怨,愛的無悔。絳珠仙子“游于離恨天”外,離恨天是天的最高層,傳說是悲哀氣氛聚集的地方;絳珠仙子以“蜜青果為膳”,“蜜青果”的諧音是“秘情果”,秘密的感情。中國古代什么樣的感情是秘密的感情?青年男人自主選擇的愛情。絳珠仙子飲“灌愁海水為湯”。“灌愁”中“灌”諧音“慣”,是“慣愁”,習慣的哀愁,永遠的哀愁。
絳珠仙子的一游、一餐、一飲決定了林黛玉的性格本質,就是為愛而哀愁、而痛苦、而九死不悔。曹雪芹用詩意化的語言把中國古代最美麗、最聰慧、最哀愁的知識女性的特點集中到林黛玉身上了。從神話傳說中的瑤姬,到現實生活的李清照,從楚辭里的山鬼,到戲曲小說里的崔鶯鶯、杜麗娘。她們都游離恨天,吃秘情果,飲灌愁水。追求愛情在封建社會是秘密的感情,是哀愁的源泉,離恨的根源。曹雪芹在林黛玉身上集中了現實和虛構的才女的才氣和幽怨。林黛玉是瀟湘館的李清照,大觀園的杜麗娘、崔鶯鶯。
這樣一來,林黛玉就有兩個前身,第一個前身是絳珠仙草,第二個前身是絳珠仙子,再加上賈府里的寶黛愛情,林黛玉跟賈寶玉的感情恰好是三世情。
《紅樓夢》中林黛玉前世為離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顆絳珠仙草,日見枯萎之時,得神瑛侍者即后來的賈寶玉灌溉,天地靈氣而修成人體,然而僅修為女體,心中結一份難釋之情,說
若他下世為人,我也隨他世間走一遭,將畢生眼淚還與他,以報灌溉之恩。后,通靈寶玉下世,這才使整個故事得以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