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所問的事,以氣象為主。主要是為了打獵。讓我們回想一下,氣象臺具有最新的科學儀器,尚且無法預測氣象的變化,巫又有什么本領可以確實預測呢?然后巫發現對于事情發展的推斷,不如用藥治病一樣那么直接,那么明顯,會產生極大的落差。對于人民的問題,又不能不回答。聰明的巫對于人民所提的問題不再予以明確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給對方一個暗示。而其比喻多隨興采用民謠歌詞。一直流傳到伏羲,把歷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歸納成六十四個個案,這就是《易經》的由來。「醫」和「易」是一對雙胞胎,是人類文化的兩大主軸,有關《易經》的版本流傳:在人類沒有符號文字之前,是采用結繩記事,《易經》的八卦的「陽爻」,「陰爻」是用一個大結,和二個小結分別做代表。一串一串繩子結掛在墻壁上就是「卦」的由來。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疊而組合成的,因此每一個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個三爻卦相聯結,所以便稱做「連三」。又因為三爻卦中沒「三」這一卦,只有「山」「艮為山」。由結繩進步到符號文字以后,把「三」連結起來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兩個山字連結起來的樣子,故把「連三」改為(連山)了。由于文明的進步,人類知識漸開,對周遭事務的認知也有改變,故對(連山)易有所修訂整理。至黃帝時代,發明了文字,把原先掛在墻壁的(連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號。發現易的排列,應該由坤干兩卦開始。而且人類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干排在干卦前面,排在第一,為了正名故改為(歸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紂王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為了避免紂王對他起謀反的疑心,所以對、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書籍不敢讀。只有弄一本(歸藏)易來讀,以示胸無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來。(歸藏)易經周文王修訂整理即改名為《周易》。對《周易》發揚最有力的是孔子。孔子周游列國反魯,六十八歲獲得《周易》,發現自己心中一切的疑問,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滿足的答案。孔子讀《周易》「韋編三絕」可見其用功夫之勤。并為《周易》寫了十篇文章,闡揚《周易》的理論。最后感嘆「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自嘆讀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歲讀到《周易》的話,就不必周游列國,到處問道了。《周易》經過孔子整理后,就定稿了,以后再也不會有人敢更改只字詞組。所以(連山)、(歸藏)、《周易》實際上是一本書,由于版本不同而書名亦有所異。
五行八卦中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風木,坎代表水雨,離代表火日,艮代表山,兌代表澤。八卦屬性中乾兌為金,震巽為木,艮坤為土,離為火,坎為水。動物中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豬,離為雉,艮為犬,兌為羊
解釋得夠清楚吧
八卦分別為: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其中,乾為天,代表天道,父親,管理者,一家之主
坤為地,代表地道,包容,母親,跟隨者,副手
震為雷,代表長男;兌為澤,代表少女
坎為水,代表中男;離為火,代表中女
艮為山,代表少男,巽為風,代表長女
伏羲首創易經八卦。伏羲創造八卦時沒有使用文字,《易經》文本中的一切文字都是后人添加上去的,主要有三個人,一是周代早期的文王,為易經的八卦乃至六十四卦的每一卦,作了卦辭。再是文王的三兒子周公,為易經的每一卦作了爻辭。之后是周朝末年、春秋早期,孔子作了易經中的易傳。
伏羲創造易經八卦,原本只有符號。
以上八個符號,依次讀作: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易經八卦的八卦。是生成易經六十四卦的八個主卦。通常稱作八經卦。
伏羲就是運用以上這類符號,來表達他對道的認識,對陰陽運動規律的觀察、記錄與認知的。
伏羲不使用文字,而完全是用符號來表達他偉大絕倫的思想、哲學、文化。幾千年來,我們認定的常識是伏羲時代還沒有文字。到底是不是這樣?是因為人類還沒有創造出文字伏羲才不得不使用符號,還是有文字伏羲不用文字而使用符號?
要辯證客觀地讀
千萬別與的東西聯系在一起讀,那就降低了易經的地位,自己也會誤入歧途。
善讀易者不卜。要從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中解讀易經的道理,指導我們做人、做事、做學問。
現在一般都用的是后天八卦了,就給你張后天八卦圖吧。注意八卦圖和我們平時的地圖是不一樣的,八卦圖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