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取名,大至帝旺將相,小到黎民百姓,都非常注重五行理論的運用,因為他們認為天地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組成,世間諸般和諧皆由于五行的生克制化,“五行取名”就是按照這種原理去實現五行的平衡。
例子:成祖一朱棣(木)→仁宗——朱高熾(火)→ 宣宗——朱瞻基(土)→英宗——朱祁鎮(金)→ 憲宗——朱見深(水)→孝宗——朱佑樘(木)→ 武宗——朱厚照(火)→穆宗——朱載垕(土)→ 神宗——朱翊鈞(金)→光宗——朱常洛(水)→ 思宗——朱由檢(木)
從歷史的習俗沿革來看,名有乳名、本名、學名、曾用名、筆名、藝名等之分。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寶貝、寶寶……,長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長輩對晚輩偶爾呼之。
筆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據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別名。
藝名,即藝人演出時用的別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雙名李桂珍,是評劇表演藝術家,其藝術風格,被稱為“白派”。從以上“名”的各色特異的表現形式來看,既體現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稱謂,又象征著一個人的職業、地位和身份……
“字”的產生,是出于避諱,也就是尊崇長輩的倫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靈和先祖的時候,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稱呼先祖的名,這樣就產生了字。因此,“字”實際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古人取名字,名與字之間是有一定意義上的聯系的,互相映襯,互相補充。
例如:屈原,字平,原為名,平為字,平與原二字相連。
孔融,字文舉,融為名,意為融會貫通,文舉為字,文章一舉成名,文星高照。
白居易,字樂天,樂天與居易,相輔相成。
號,有很多古人除了有姓有名有字外,還有號,號是我國姓名文化中一個很有趣味的現象,廣義的號有多種,有別號、綽號、謚號之分,號是自取的,也有別人贈予的。狹義的“號”是一個人的別字,又為別號。別號在文人中比較流行,名與字一般有一定的聯系,而號與名無任何限制,別號始于唐,盛于宋,而亡于清。
字與號在清末以后,隨著中國文化的變遷,很少再有人沿用,而逐漸被筆名、藝名、綽號等取代。
古人取名 有以下幾個原則1.音:名字的子音要清脆順口 2.形:字型結構要穩定要流暢 .3.意:所取的名字要有一定的意義. 4.合:與用名字人的五行相合 .5.諱 取名不可以和長輩的名字相同或者同音如果有必須寫的時間有所區別。
古人起名取字,方式多種多樣,概括地說有以下幾種。
扣合式:名與字扣合嚴密,共同表示一個深刻內容。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扣合而為“平原”。北宋散文家曾鞏,字子固,扣合為“鞏固”。
并列式:名與字是等同事物或同一屬性的兩個方面。孟子,名軻,字子輿,
“軻”與“輿”都同車有關系。東漢文學家王充,字仲任,“充”與“任”屬性相同。
注釋式:名與字有互相注釋的作用,使道理講得透切。東晉葛洪,字雅川,
有“大川洪濤”之意,寓有履行常規慣例,遵循和師法先賢道德規范之意,表達了遠大的志向。
同用式:名與字用相同的字表示。明馮夢龍,字猶龍,同用一個“龍”字。
明末清初戲曲家李玉,字玄玉,同用一個“玉”字。
相對式:名與字對立相匹,對照強烈。南宋哲學家朱熹,字無晦,“熹”同“晦”明暗相對。現代戲劇家洪深,字淺哉,“深”同“淺”相對。
因果式:名與字互為因果,揭示出事物的規律。南宋辛棄疾,字幼安,從小根除病疾,自然得獲安康。元朝馬致遠,字千里,駿馬奔馳可致千里之意。
推導式:以其名而推其字,反之亦然。如唐張九齡,字子壽,“九齡”正屬“童子之壽”也。唐李賀,字長吉,吉宿長臨,正應慶賀。
呼應式:名與字互相呼應,揭示出意義。如東晉郭璞,字景純,正是“璞玉”同“純良”呼應。清孔尚任,字舉重,“任”同“重”呼應,寓有“任重道遠”之意。
仿照式:名字仿效前人,互為使用。南宋陸游,字務觀,其名字仿效了北宋
詞人秦觀,字少游。西漢司馬相如因慕戰國藺相如,把小名“尤子”改為“相如”。
古人有名有字。舊說上古嬰兒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成人舉行冠禮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時取字。為什么有了名,還要取字呢?《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孔穎達為《禮記·檀弓》的“幼名,冠字”作注說:“生若無名,不可分別,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就是說,這是出于尊重的需要,出于“為長者諱”的需要。
古人先名而后字,因此取字往往遵循“名字相應”的原則,即字與名之間有一定的聯系。《白虎通義·姓名》:“旁(傍)其名為之字者,聞其名即知其字,聞其字即知其名,若名賜字子貢,名鯉字伯魚。”名與字之間的聯系可以是語義方面的,也可以是字形方面的,這就是漢語漢字對名字的影響。
名與字在語義方面的聯系有很多類型。有的字和名是同義詞,如宰予,字子我,“予”、“我”同義;許慎,字叔重,“慎”與“重”同義;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同義;褚遂良,字登善,“良”與“善”同義。有的字和名是反義詞,如韓愈,字退之,“愈”與“退”反義;趙孟頫,字子昂,“頫”與“昂”反義。有的字與名具有聯想關系,如冉有,字子求,須“求”才“有”;趙云,字子龍,“龍”由“云”生。有的字與是同類關系,如孔鯉,字伯魚,“鯉”是“魚”類,鄭樵,字漁仲,“樵”夫與“漁”翁為侶。
字與名在字形方面也有聯系,古時有所謂“由名省形制字”的方法,就是離析“名”的字形而得“字”。如秦檜,字會之,“會”為“檜”的一個組成部分;姚椿,字“春木”,“春木”是對“椿”的離析;毛奇齡的字很多,有兩生、大可、齊于、于、初晴、晚晴、老晴等,其中“大可”是對“奇”的離析。
因為姓名是連在一起的,所以人們取名時,往往又據姓而取。有的是取語義方面的聯系,《唐書·魏征傳》有“云朝霞”,《五代史·伶官傳》有“鏡新磨”,《遼史·伶官傳》有“羅衣輕”,現在有“成龍”、“牛得草”、“馬識途”、“馬伯樂”等叫法,都是名因姓取。有的是取字形方面的聯系,如老舍,姓舒,名舍予;聶耳,原名聶守信,他的聽覺特別敏銳,又姓“聶”,人們依據“聶”的字形親切地稱他“耳多”,他就以“聶耳”為筆名,最終以筆名行世。除了姓名有字形、字義的聯系以外,古人還有改姓的做法,也往往利用漢字的形體聯系,如漢代淮陰侯韓信之后改姓“韋”,“韋”是“韓”的一部分;明代方孝孺族人為避禍而改姓“施”,用的是民間把“施”拆為“方人也”的習慣,暗含“方家后代”的意思。
古人取名 有以下幾個原則1.音 名字的子音要清脆順口 2.形 字型結構要穩定要流暢 .3.意 所取的名字要有一定的意義. 4.合 與用名字人的五行相合 .5.諱 取名不可以和長輩的名字相同或者同音如果有必須寫的時間有所區別 年的時間也不是同一個音 這是對長輩的尊重.這是主要的幾個原則
古人取名,大至帝旺將相,小到黎民百姓,都非常注重五行理論的運用,因為他們認為天地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組成,世間諸般和諧皆由于五行的生克制化,“五行取名”就是按照這種原理去實現五行的平衡。
例子:成祖一朱棣(木)→仁宗——朱高熾(火)→ 宣宗——朱瞻基(土)→英宗——朱祁鎮(金)→ 憲宗——朱見深(水)→孝宗——朱佑樘(木)→ 武宗——朱厚照(火)→穆宗——朱載垕(土)→ 神宗——朱翊鈞(金)→光宗——朱常洛(水)→ 思宗——朱由檢(木)
從歷史的習俗沿革來看,名有乳名、本名、學名、曾用名、筆名、藝名等之分。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寶貝、寶寶……,長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長輩對晚輩偶爾呼之。
筆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據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別名。
藝名,即藝人演出時用的別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雙名李桂珍,是評劇表演藝術家,其藝術風格,被稱為“白派”。從以上“名”的各色特異的表現形式來看,既體現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稱謂,又象征著一個人的職業、地位和身份……
“字”的產生,是出于避諱,也就是尊崇長輩的倫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靈和先祖的時候,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稱呼先祖的名,這樣就產生了字。因此,“字”實際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古人取名字,名與字之間是有一定意義上的聯系的,互相映襯,互相補充。
例如:屈原,字平,原為名,平為字,平與原二字相連。
孔融,字文舉,融為名,意為融會貫通,文舉為字,文章一舉成名,文星高照。
白居易,字樂天,樂天與居易,相輔相成。
號,有很多古人除了有姓有名有字外,還有號,號是我國姓名文化中一個很有趣味的現象,廣義的號有多種,有別號、綽號、謚號之分,號是自取的,也有別人贈予的。狹義的“號”是一個人的別字,又為別號。別號在文人中比較流行,名與字一般有一定的聯系,而號與名無任何限制,別號始于唐,盛于宋,而亡于清。
字與號在清末以后,隨著中國文化的變遷,很少再有人沿用,而逐漸被筆名、藝名、綽號等取代。
6.30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