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可以說是我國古典哲學的核心,是我國古代的樸素的唯物哲學。陰陽五行可以分為“陰陽”和“五行”,兩者看似是分開的,但是又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五行閉合是陰陽,陰陽也是兼并五行的。陰陽五行學說最早應該是起源于我國古代的夏朝。而且我們從《易經》里面也是能夠看到對于陰陽五行作出的一些解釋和運用。
陰陽五行是我國古代哲學的基礎,并且是我國古典哲學的一個源流,我國唯物主義的最早起源也是于此。在唯物辯證法中的對立統一這一個觀點其實和陰陽學說是非常一致的,并且被運用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陰陽和五行兩者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陰陽是通過金木水火土五行反映出來的,而無形則是陰陽內容里面的存在形式。所以兩者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陰陽學說在夏朝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當時的人們認為陰陽代表了天地萬物的源泉,陰陽相合從而使得萬物相生,自然界無論是氣候的變換還是四季的交替,最終都是陰陽結合的一個結果。任何事情都是能夠一分為二,也就是分為陰陽兩面。這實質上是對于宇宙萬物的一種抽象概念,將宇宙的一切進行了對立統一,從而形成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所以陰陽學說可以說得上是我國古代哲學的源流,至今依舊在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
陰陽五行的概念現在已經融入到了我國的中醫還有歷法當中,從中醫的很多典籍里面我們是能夠看出陰陽五行的觀點,而且中醫是非常注重對于陰陽五行的運用的。對于歷法,我們通過陰陽學說來掌握氣候的變化規律,從而能夠更好地進行作物的種植。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漢族人民創造的樸素的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
文獻記載
《靈樞·陰陽系日月》黃帝時期
陰陽五行學說始于先秦,其中蘊含深刻的哲學思想.陰陽與五行是解釋宇宙的兩大系統.一般來說,《周易》以陰陽來解釋宇宙與人生,五行在《洪范》篇中得到了體現.后來鄒衍又提出五行終始說,以五行來解釋時政之變化.
五行學說興盛與戰國時期,五行對應五德最先是鄒衍
鄒衍是道家代表人物、陰陽家創始人,漢族,戰國末期齊國人。他提倡的主要學說是五行說、“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又是稷下學宮著名學者,因他“盡言天事”,當時人們稱他“談天衍”,又稱鄒子。他活動的時代后于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
五行學說興盛與戰國時期,五行對應五德最先是鄒衍
鄒衍是道家代表人物、陰陽家創始人,漢族,戰國末期齊國人。他提倡的主要學說是五行說、“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又是稷下學宮著名學者,因他“盡言天事”,當時人們稱他“談天衍”,又稱鄒子。他活動的時代后于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
“五行”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的《甘誓》與《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洪范》中則指出“鯀矱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它提出了為人們所用的以水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質和作用,但是它沒有觸及“五行”之間的內在聯系。
“五行”在《洪范》中已被明確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認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時,已將“五行”認定為構成萬物的五種基質。在《左傳》中也存在著“五行”,在這里,他是被認為是“地之五行”與“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