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成都寺廟開光,成都道教開光最好的

    八字精批八字合婚八字財運五行缺失

    內容導航:
  • 成都市大慈寺寺廟里有開了光的貔貅嗎?
  • 我買了個貔貅擺件,想去寺廟開個光,請問成都市內的寺廟開個光一般怎么...
  • 四川成都雙流永祚寺的古文物,古塑像,古建筑,古樹,碑文的現狀,注意...
  • 成都哪里可以求到護身符?
  • 道教四大名山的青城山
  • 求佛教道士啟師發符科儀
  • Q1:成都市大慈寺寺廟里有開了光的貔貅嗎?

    請貔貅一定要選擇真正的開光才會讓貔貅具有靈性
    貔貅就是目前招財吉祥物當中靈性非凡的瑞獸。熟悉金錢的味道,有極高的靈敏度,喜歡咬來金錢以討主人的歡心。貔貅嘴大腹圓,在吞食八方之財之后也從不外泄,因此也是為主人招財聚寶。貔貅具有這種天生靈力也是需要得力于貔貅開光,開光之后的貔貅具有了靈性,不再是一件普通的裝飾物。而貔貅開光的正宗不正宗也是決定了貔貅的靈性,所以一定要選擇正宗的開光貔貅專賣店。
    一、貔貅材質的上乘:
    貔貅的材質是靈力的存貯體,上乘的材質才能夠使這個存貯體靈氣更佳。貔貅靈性的大小也是看這個材質的好壞。而在開光貔貅專賣店當中也都是會選用上乘的材質雕刻出來的貔貅。比如高等級的和田玉、翡翠、黑曜石以及天然的檀木、瑪瑙、水晶等材質,這些天然生成的材質都是能夠保證貔貅靈性發揮最佳選擇。吉照堂開光貔貅不但在材質方面要求嚴格,雕刻的工藝也是十分嚴謹,越是生動形象的貔貅造型,會聚集的能量也是越大。
    二、貔貅開光的正規:
    貔貅在吉照堂正規的開光之后是具有了極強的招財靈性,因此這個開光的選擇也很重要。正宗的開光應該是在宗教當中進行,而不是自己去進行開光的,自己也是沒有開光的能力。一般的開光貔貅專賣店也是會合作正宗的佛門寺院來進行開光的。開光法會是由持守五戒的大德高僧主理,多為法師協助一起完成。法會經過驅邪洗晦、安神化形、誦經念咒、開光點睛、加持等一些的程序之后,方可完成,是為佛門開光儀規。開光之后的貔貅被法師賦予特殊的靈力,也同時具有了認主的能力。開光之后的貔貅都是紅布包裹起來的,也是為了能夠讓緣主奉請之后第一眼就可以讓貔貅進行認主的。開光吉照堂貔貅靈性充足,開光正宗,每月初一十五均有開光法會。

    Q2:我買了個貔貅擺件,想去寺廟開個光,請問成都市內的寺廟開個光一般怎么...

    我建議不要擺著,貔貅這個東西,其實起不到什么作用。不如供養佛菩薩。他能給你智慧,你想賺錢,多多去做布施、所做善事、多印贈經書,一定能夠會有很強的感應。貔貅是人們世俗的崇拜。聽我的沒錯!要是說給個貔貅開光后你就能發大財,我什么都部干了,何必苦苦工作。
    每種下因是不會有果子的。
    如果你硬要說管用,我給你個方法,去多認識居士,他們都老師教導,不收費就可以給你開光!
    我的答復滿意嗎?

    Q3:四川成都雙流永祚寺的古文物,古塑像,古建筑,古樹,碑文的現狀,注意...

    2010年11月17日四川成都雙流縣應天寺隆重舉行災后重建開光大典。5·12汶川大地震后,應天寺的殿堂受到很大的損壞,旭日集團楊釗先生得知后毅然發心捐贈1200余萬元重建應天寺。重建后的應天寺飛檐翹角,雕梁畫棟,佛像莊嚴,呈現出盛唐應天寺鼎盛時風貌。這個寺廟,是個尼姑庵,在雙流的地界,叫“永祚寺”。始建于唐開元年間,明永樂時有皇姑來此為尼,清康熙又有擴充。山門匾上的寺名是趙樸初老題寫的。現大雄寶殿正在重建,寺廟全成了工地。在里面轉了下,在后面保存完好的觀音殿磕了三個頭。雖然,沒看到什么古建筑、老東西,但學到了一些知識。“祚”,讀“做”音。《現代漢語詞典》兩解,1、福,2、君主的位置。這個字,2010年5月18日以前,我不認識。“永祚”,語出《詩經》“君子萬年,水錫祚胤”句。《爾雅·釋古》和《說文解字》說:“永”釋為“長也”,“遠也”;“祚”釋為“傳也”,“福也”。“永祚”一詞便是“永遠傳流,萬世不竭”的意思。在寺廟還看到了貼在觀音殿柱子上的印光大師開示。反復讀了幾遍,記住了大師一句教誨“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通過上網查,還知道了山西另有一個“永祚寺”,比雙流“永祚寺”建的晚,至今只有400年。但比雙流“永祚寺”名氣大,其中雙塔,成為太原標志。太原這個“永祚寺”,“祚”、與“柞”通用。長傳遠福的“永祚”,記住了,不會再忘。永祚寺舊寺重建于明永樂十三年,已毀,現新建永祚寺,大殿兩座,面積1500平方米,塑有西方三圣、韋馱、釋迦和弟子十八羅漢神像等。已為縣佛教開放寺廟。

    Q4:成都哪里可以求到護身符?

    到新都來吧 這里有千年古剎 寶光寺 門票只要五塊 這里有寺廟高僧開光的護身符 好像也不貴 如果你這這段時間來新都 逛完寶光寺 你還可以順便到桂湖來一次心靈之旅-——賞荷

    Q5:道教四大名山的青城山

    幽然仙境——青城山,全球道教主流教派全真道圣地,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青城山東距成都市區68公里,處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處,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2007年)。青城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在四川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九寨之奇齊名。素有“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說。
    青城山青城山歷史悠久,是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著名的道教名山,是全國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自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青城山名勝古跡很多 ,古建筑各具特色,古今名人詩畫詞賦處處可見,有優美的風光和神奇的傳說。全山的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建有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訪勝和隱居修練之地,古稱“洞天福地”、“神仙都會”。青城山在歷史上名稱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瀆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國山等名。青城山被譽為“天下第五名山”。 青城山景區分為前山和后山兩部分。
    前山景區
    前山以常觀、上清宮為核心,宮觀相望。建福宮、祖師殿、朝陽洞等人文景觀與金鞭巖、石筍峰、丈人山等自然風光彼此增色。主要景點為老君閣、月城湖、天師洞、上清宮、五洞天、仙履清涼、碧翠青城、天然圖畫、祖師殿、朝陽洞、圓明宮、建福宮 。
    天然圖畫:天然圖畫坊位于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建于清光緒(公元1875~1909年)年間。這里風景優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為“天然圖畫”。天然圖畫位于建福宮與天師洞之間,海拔893米,兩峰夾峙。游人至此,可見亭閣矗立于蒼崖立壁、綠蔭濃翠之間,如置身畫中。亭閣后是常有丹鶴成群,唳于山間的駐鶴莊;右有橫石臥于兩山之間的懸崖上,被稱為天仙橋,傳為仙人聚會游戲處。
    建福宮:建福宮坐落于丈人峰下。始建于建于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后經歷代多次修復,現僅存兩殿三院。現存建筑為清代光緒年間(公元1888年)重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為“青城一絕”。建福宮筑于峭壁之下,氣度非凡。其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西行1千米,即至巖石聳立,云霧繚繞的天然圖畫。宋代詩人范成大曾在此為宋帝祈禱,皇帝特授名為會慶建福宮。詩人陸游有詩描寫當時的確良建福宮是黃金篆書榜金門,夾道巨竹屯蒼云。巖嶺劃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觀宮內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慶符王妃的梳妝臺遺址,以及壁畫、楹聯等文物。
    祖師殿:祖師殿位于天師洞右后側山腰間,出天師洞過訪寧橋即到。祖師殿又名真武官,創建于唐代。唐代詩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張愈均在此隱居。唐睿宗的女兒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該殿環境幽靜,殿內在真武祖師、呂洞賓、鐵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圖壁畫、詩文刻石等。
    朝陽洞:朝陽洞位于主峰老霄頂巖腳,洞口正對東方,深廣數丈,可容百人,傳為寧封丈人棲息處。清人黃云鴿曾在此結茅而居,并撰聯曰:天遙紅日近,地厭繹宮寬。近代畫家徐悲鴻也曾在此撰聯:空洞親迎光照耀,蒼崖時有鳳來儀。
    老君閣:老君閣位于青城第一峰絕頂(即彭祖峰頂,或稱高臺山、老霄頂),海拔高1260米,頂上原有呼應亭,取“登高一呼,眾山皆應”之意。20世紀80年代末改亭建閣。2008年“5.12”特大地震毀壞后,今重建閣高33米,共九層,下方上圓,層有八角,象征天圓地方,太極八卦;外觀呈塔形,尖頂,中堆三圓寶,寓意天地人三才。閣內中空,莊嚴聳立太上老君坐蓮像,像高7.3米,連座臺高10.37米。閣外露天臺封基,用漢白玉石依勢而建,海漫欄檻、曲折遷回盤旋而上至閣頂。晴霽可眺覽岷邛青峨遠近數百里風光及天府平川數百里秀色,可謂集天下之壯觀也。
    重建以前老君閣造像,以徐悲鴻當年在青城的遺作《紫氣東來》(老子跨青牛出關圖)為藍本,經許多學者、藝術家和鑒賞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繪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連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筑規范,用鋼筋水泥澆鑄,精銅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絕無僅有,乃融老子為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及古老樸素唯物辯證相對論者之道教祖師光輝造像。老君閣建筑群包括東華殿等處。其中東華殿的一百平方米,長五間,中祀東華帝君,左右龕分祀呂純陽及鐘離權。老君閣于一九九二年秋興建,歷時三載竣工.為八百里青城圣境,又創一宏偉奇觀。
    圓明宮:圓明宮,坐落在青城丈人山北木魚山的緩坡谷地。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因供奉圓明道母天尊而得名。宮內有四重殿堂:前為靈祖殿,供奉靈官神像;二殿為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三殿為斗姆殿,斗姆即圓明道母天尊,為北斗眾星之母;后殿為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及全真道的呂祖、邱祖和重陽祖師。殿堂之間,各有庭院,宮內宮外,瑞草奇花,楠木成林,松竹繁茂,有即景聯云:“栽竹栽松,竹隱鳳凰松隱鶴;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龍。”環境十分出靜宜人。
    上清宮:上清宮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頂約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宮始建于晉代,現存廟宇為清朝同治年間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宮門上清宮三字由蔣介石題寅。宮內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跡……上清宮后為老霄頂、建有呼應亭、是賞觀日出、神燈和云海奇觀的絕佳地點。
    天師洞: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自建福宮北行兩公里即至青城主觀——天師洞。天師洞始建于隋朝大業年間,三面環山,一面臨澗,古樹參天,古分幽靜。現存殿宇建于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細,并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相傳東漢末年張道陵曾在此講經傳道。觀內正殿為三清殿,殿后有黃帝祠和天師洞等古跡。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內有軒轅、伏羲、神農石像。洞門前有一株古銀杏樹,高約50余米,胸圍7.06米、直徑2.24米。據說乃張天師手植,樹齡已達1800余年。
    1943年夏,杰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先生曾來青城山寫生。他在天師洞獨居一室,先后創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圖《國殤》、《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給青城道士的《奔馬》和《天馬》圖,已制成石刻陳列。
    后山景區 后山景區位于青城山后,都江堰市泰安鄉境內。以水秀、林幽、山雄、石怪為奇觀的自然風景區。景區距成都70公里,面積100余平方公里。西北與臥龍自然保護區為鄰,而東北與趙公山相連,東越天倉山、乾元山可到天師洞、福建宮,西南與六頂山、天國山接壤,與青城山一脈相承,深藏不露,直至1980年代才加以開發。乘車從青城山大門左側公路西行,跨青溪橋,穿后山門,經飛仙亭、飛仙觀、響水洞、白石碾、金鞭亭、八卦臺、貢茶亭、迎仙亭、三龍亭等眾多景點,方到青城后山景區的起點站——泰安寺。景區內有神秘的溶洞、雄奇的鎣華、秀麗的味江,罕見的古墓群和大蜀王遺址、名庵古寺。此處集山、水、洞、廊、林為一體,可與青城前山媲美。景區全程20余里,有上山索道可使游客節省一半路程,便能欣賞到青城后山大部分景觀。近些年還新建了各類賓館,為游客開辟了許多全新的旅游項目。青城后山還是蜀茶的著名產地,清代被列為貢茶。青城山后山風景都圍繞著山間的溪水,一路飛瀑和水潭,風景好的路線都是溪水流經的路線。
    泰安古鎮:泰安古鎮自古為扼成都一帶西入金川必經之驛道——“花坪老澤路”重要的重鎮。宋代設味江鎮,清代始依場后的古泰安寺,易名為泰安鎮。泰安寺即坐落于古鎮中央。古鎮里有很多飯店和旅店供游客歇腳。
    五龍溝:五龍溝古稱蠻河溝,長約8公里,因傳說古時有五條神龍隱藏于溝中而得名。其中的景色有金娃娃沱,景色絕佳的龍隱峽棧道,石筍巖,回音壁等。
    又一村:又一村位于五龍溝之上的桃花溪,得名于陸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村中有二十多戶農家以發展旅游業為主,是又一個爬山歇腳的好地方。其中桃花溪度假公園亦坐落于又一村。
    白云洞:白云索道從又一村上行到白云古寨。白云洞古為佛教徒精修之地。
    飛泉溝:飛泉溝古名冷凝溝,由泰安寺過黃鶴橋即至。水源出鎣華山南天門,納白云洞古磨溝、觀音巖溝、響水溝,流入味江,全長10公里。其中又數“幽谷飛泉”、“百丈長橋”、“雙泉水簾”最為壯觀。
    百丈橋:百丈橋位于翠映湖與白云古寨之間,飛泉溝中游,用木板鋪成曲橋,逆水而上,長約百余米。兩岸老樹龍鐘,附生著草綠色的“木蘿莎”如薄紗飄舞。翠映湖:翠映湖是幾十米長的山間水潭,周圍景色秀麗,
    白云古塞:白云索道從又一村上行到白云古寨。
    圣母洞:青城山圣母洞是一個天然沙頁巖溶洞,位于卦口山山腰,深藏在古木參天的密林中。圣母洞主洞長300余米,支岔洞總長1000余米,曲折迂回,緩慢向上延伸。洞內冬暖夏涼,鐘乳石山遍布,奇巖怪石叢生,清泉潺潺,碧潭粼粼。
    趙公山:趙公山為青城山主峰,海拔2434米,人們青城山景區,其最高處是老君閣,也才1600多米,趙公山不僅僅在于景色優美,風光旖旎,寧靜靜寂,水的清澈溫柔,更有一個永恒的名字,有一個黃皮膚敬奉的財神趙公明財神爺祖廟。到了青城山不到趙公山,等于沒到青城山。

    Q6:求佛教道士啟師發符科儀

    這個科儀我有,我們地方道士陰陽教做,沒有師傅教你不會用的。
    道教科儀,以“濟世度人”為宗旨舉行道教齋醮活動,俗稱做道場。道教的道場是由一個一個科儀組成的。不同的科儀有不同的內容。做道場的目的就是通過科儀中道士的誦念經禮懺,唱贊吟偈,步虛旋繞,步罡踏斗,召請神靈蒞臨醮壇,達到賜福延齡、升仙度亡的目的。
    [念經] 念經是道場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道場,就是單純的誦念經文的意思。根據信徒的不同目的,道士可以誦念不同的經文,例如:《三官真經》、《北斗經》、《高上 玉皇本行集經》、《太上老君說五斗經》等。道經中說,“齋戒誦經,功德甚重。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賴,其福難勝”。清經可用于 超度先靈,也可為祈福所用。靈寶派認為,人在世,嘴巴的業障特別多,用念經的方法即能減少心、意、口三業,同時也能夠達到祈福、度亡的目的。
    [拜懺] 拜懺也是道場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道場,是單純的誦念懺文的意思。清懺和清經的區別只是誦念內容的不同。清懺誦念的懺文,一般包含對神懺悔所犯錯罪的內 容,因此,拜懺一般使用于度化亡魂、拔罪超幽的道場之中,常用的懺有:《玉皇宥罪寶懺》、《九幽拔罪寶懺》、《北斗懺》、《南斗懺》、《升度懺》等。
    [發符] “符”原指古代調動兵將所用的兵符。而道教以“符”作為遣神召將的信物。發符就是道士按照信徒的要求,以靈符召請天將、功曹、符使專遞等神,將符 文通報三界帝闕的科儀。發符科儀中,道士通過發奏啟師,行法變神,化符召將,通疏送符等儀節,將信徒的賜福延齡、度亡升仙的愿望上達給神靈。發符科儀起于 東漢,儀式幾經演變,不斷豐富。發符儀約形成于北宋,有悠久的傳承歷史,音樂激昂,內容變化豐富。
    [進表] “表”是古代大臣書寫給帝王的疏文。而在道教中則是由道士按照一定的格式為信徒按照所求目的書寫的“信”。每當擇日開壇進表時,法壇道士們就需要 通過拈香跪拜、起首作揖、敕水灑凈、變神存思等等系統的過程啟請神明、功曹。再由高功法師,步罡踏斗以本身元神飛到天庭默念表文,啟稟上蒼以求安泰。將表 文呈于功曹仙官,再送往仙府門第。
    [地獄燈] 正確的叫法應該是“燈儀”,在《道藏》中收錄有《萬神燈儀》、《九幽燈儀》、《血湖燈儀》等等。最常用的是“血湖燈”,主要是以啟請神明,例如 “三官大帝”或者“太乙真人”按照燈儀的不同。放出大毫光,潛入地獄救出罪魂,所以“燈”有了“上照諸天,下照諸地,八方九夜,并見光明”的能力。從燈儀 不難看出道教正一派對沉溺魂魄的憐憫與慈悲。希望通過此道場,從而使得幽魂解脫,真是《度人經》中所云的“異骨同親”的最典型表現。
    [煉度] “煉”是“一語雙關”,指以法師的“內煉”去“交煉”亡魂。因為人生在世誰能沒有毛病?這種毛病同樣在死后也會繼續下去,信徒希望通過召亡宣化, 經咒加持,再由法師元神交煉從而讓亡魂脫離疾病。反映了人民對疾病的反感,對亡靈的惦念。最后,交煉的亡魂將飛升南宮,享福逍遙。
    [告斗] “斗”乃“紫光夫人斗母元君”的意思。在諸多度亡道場中,專門使用到該科儀。希望通過化符、通疏、書空、念咒以及金鐘玉磬叩首拜揖,啟請元君放光照地獄,救度沉溺魂魄。然后升上大梵宮逍遙自在。“告斗”只需要三位法師,但是依然十分熱鬧。
    [施食] 施食就是佛教講的“放焰口”。“焰口”本是印度的一種餓鬼的名字,阿難尊者在修行時碰上了一個喉嚨細、肚大食量也大的鬼那就是“焰口”,后來他急急忙忙去 找釋尊,釋尊變口傳了《瑜伽焰口》,佛教傳入中國后,焰口施食變被道教轉化為“靈寶施食濟幽科儀”道士通過宣說靈章,念咒化符,將壇桌上的米粒食品變化為 亡魂的法食甘露,并且讓“沉淪六道、三途五苦、十類四生”之游魂也得到沾濡和飽滿,達到亡魂超陰、共涉仙鄉的目的。施食歷史悠久,是道教常用的度亡法事之 一。施食中還要設“寒林壇”專門祭祀鬼王。道藏中收有《靈寶施食法》一種。《靈寶施食法》成書的時代已不可考,但其行儀方式和內容結構和“至夜靜,望空默念”,所念的有凈三 業咒、土地咒、救苦經、普照鬼神咒、甘露開咽喉咒、化食咒、五廚咒(《五廚經》)、 解冤咒,逐一宣傳三皈依、九真戒和四大誓愿,最后以散食咒結束,稱此施食功德令 “宗親師資并眷屬,普及諸眾生,皆成無上道”。《靈寶施食法》中的咒語多有仿效 梵音,但與佛教蒙山施食的梵音咒語亦不同。至于南宋時期道教科儀總集中的施食科儀, 則多具道教自身的特點。
    [開光] “開光”就是為神像(或畫軸、或雕像)請光分靈的科儀。因為,神像、法器在沒有開光以前只是一個雕塑品或是普通的水墨畫。在開光科儀中,行法高功通過上香 請神,十獻散花,通疏焚化,請光分靈,朱筆點竅,明鏡開光,達到神像金光覆映、神通萬化、福佑生民的目的。經過開光的神像,按例須留廟經宿,次日才可以請 回本地或家中奉祀。科儀音樂跌宕起伏,鑼鼓喧天,特別是到了高功呈送關告的文書上天上時,使眾人眼花繚亂、欣然不已。開光科儀表現了道教信徒對神靈的崇 敬,并且希望經過法師開光點竅后的神靈供奉于家中或是店中,能夠心想事成,幸福康泰、驅邪輔正。
    [拜斗安太歲] “太歲”為兇神,在地與木星相沖。然而該年出生與隔六年出生的人就會受到牽連,叫做“太歲煞”。然而通過道士的念經、畫符、禮神、拜愿則可消除該“煞”。
    [該科儀與古代的堪輿風水有關。主要是安鎮龍神、土地。不起土府之煞。保平安。先由道士請水念章再點敕八方按灶神安五方。奠五方五土龍神。
    [還受生] 還受生是正一派的科儀。指的是由道士誦念《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祿庫受生經》的道場。正一派道眾于農歷初一和十五(塑、望之日)于大殿舉行還受生科儀,以超度先亡。
    [度橋] 這里所謂的“橋”乃“升天托化橋”而不是所謂的“奈何橋”。道眾通過念咒化符、金鐘玉磬等步驟將亡靈送度過橋,讓他踏上升天路。
    [朝]古代大官皆在卯時之宮中報道,而后上朝。“朝”在道教中解釋為禮神明、供神明,主要有“三朝”、“五朝”等
    [化壇卷簾]化壇指道士將舉行齋醮的壇場幻化為瑤壇仙境、 神仙世界;卷簾指啟請仙真降臨壇場時,如同人世君王臨朝聽政,卷簾聽取高功面陳奏 疏。 化壇卷簾可以作為一種儀式元被包含在其他儀式體之中,也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科 儀。《靈寶領教濟度金書·開度黃箓齋五日節目》記述了建齋第一日“入夜,請光分燈, 次關金箓燈,次宿啟告齋”以及“行卷簾儀,上表入壇”的內容。這里的“卷簾儀” 當是獨立的儀式體,而江南地區目前演習的進表科儀,就將化壇卷簾包含在進表科儀之 中,作為一種儀式元。
    [分燈] 分燈是齋醮中燃點壇場燈燭的常用儀式元,起初是獨立的儀式體,后來則被包含在 別的儀式體中,作為某種齋儀的一項內容。 據《上清靈寶大法》稱:“欲薦拔陰靈照破幽暗之燈,須得慧光之法,方能降三光 之慧,以接凡火之光,方能追攝受度。如無此法,只是凡火之光不能超脫矣。”它認 為壇場燈燭之火非同凡火,必須取得日月星三光之“慧火”才能使燈燭具有上照天庭、 下徹地獄、拔度亡靈的功用。
    [解冤釋結] 在科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謂冤結,主要指世間種種人際冤對,引起了陰訟牽連、人鬼牽連,陰鬼受難,陽世受報等,認為須用科儀和符文,解冤釋結,以求陰鬼升仙,陽世平安。宋代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四十三稱:
    “凡 人處世,多因躁心害物,或欠命負財,積諸冤結,以致陰訟牽連,無由托化,既承天恩開度,得領薦修,但其間怨氣切齒,因邂逅恐生紊亂,當依齋法用符文,隨事 與之解釋,使回心向道,解結和冤,庶可同登樂土矣。”在道教科儀中有獨立的解冤釋結齋儀,也有將解冤釋結的內容包含在某些科儀中,前者如《太上道君說解冤 拔度妙經》《太上三生解冤妙經》和《元始天尊說東岳化身濟冤保命玄范誥咒妙經》等,后者如煉度儀和施食儀。不論是獨立的齋儀或是被包含在某些科儀中,解冤 釋結都屬于黃箓類的內容。
    早期道教的《太平經》認為,以道德準則為指導思想的社會是無冤結社會,稱“道興者主生,萬物悉生,德興者主養,萬物人民 悉養,無冤結”,認為“君為父,象天 臣為母,象地 民為子,象和。天之命法,凡擾擾之屬,悉當三合相通,并力同心,乃共治成一事,共成一家,共成一體 也,乃天使相須而行,不可無一也。一事有冤結,不得其處,便三毀三兇矣”。而神仙世界,也是“諸神相愛,有知相教。有奇文異策相與見,空缺相薦相保,有小 有異言相諫正,有珍奇相遺”。以這樣一種無冤結的太平社會理想作為追求的目標,反映了兩漢社會絕大多數民眾在被壓迫,被剝削的冤對中尋求出路的一種美好愿 望。但是,據現存的史料,早期道教的科儀似乎尚未有解冤釋結的內容。
    [禮三師] 是科儀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所謂三師即度師、籍師和經師,有天上和人間二種。“天上三師者,太上老君為度師,虛皇大道君為籍師,元始天尊為經師 也”。人間三師者,“所為師者曰度師,度師之師曰籍師,籍師之師曰經師”。在科儀中,道士要先存念人間三師,次存念天上三師,“乘青黃白三氣下降,心禮三 拜,次五方衛靈訣,隨方掐卯午酉子中,內思五臟、五岳、五星、五帝,各統從官兵馬,備衛身中,四靈列侍,五色慶云,滿身直射,五方罩覆,壇所吻合。內外之 境,無感不通”。故唐代道士張萬福在《洞玄靈寶三師名諱形狀居觀方所文》中稱:“先存三師,然后行道。凡厥讀經、講誦、行道、燒香、入室、登壇,皆先禮師 存念 次當起愿,開度九祖,及以己身。此法不遵,真靈靡降。”即將“禮三師”置于行儀之先的地位。尊重師長是道教的傳統。《道德經》第二十七章有云: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意思是不尊重他的老師,不珍惜老師的借鑒作用,而自以為聰明的人,其實是最大的迷誤。
    [散花] 是齋醮儀式組成中常用的儀式元。陸修靜《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愿儀》 稱,天上神仙臨降醮壇時,“皆駕飛云綠軿,八景玉輿。從真人玉女手把花旛,前導鳳 歌,后從天鈞,白鶴獅子,嘯歌邕邕,燒香散花,浮空而來”。因此,散花原是想象 中神仙鑾駕行儀的一部分。道教儀式常把醮壇幻化為神仙居處的瑤壇,存想自身為神仙 臨壇弘道,因此,遂以散花作為頌贊神仙和幻化醮壇的儀式內容之一。 中國古代祭儀中并無“散花”的形式。道教的“散花”源于佛教,但又有自身的特 點。佛教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和《華嚴經》中,都有“散花”一品,稱“散花于佛 上,是為供養佛寶”。認為在佛前散花為對佛的供養,據傳,魏世祖曾在四月初八 浴佛節時親臨門樓觀看行佛,散花敬禮。現在南亞地區仍有撒花瓣以迎尊貴的民俗,當 是古時散花禮俗的遺風。佛教的散花,多用鮮花,后也有改用紙花的。 道教的“散花”,并不實地拋撒鮮花,只是誦唱。陸修靜的《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 有在巡行中詠唱的步虛詞多首,如“諸天散香華,倏然靈風起”,“靈風扇奇奇,清香 散人衿”,“香花隨風散,玉音成紫霄”,“真人把芙蓉,散花陳我愿”等。

    展開全文
    上一篇:上一篇:男人本命年戴什么東西好
    下一篇:下一篇:星座是算國歷的還是農歷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