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人物取名是沒有固定的規律,一般都是小說作者根據角色人設和故事情節需要給人物取名。
我比較推薦使用“諧音取名法”。
利用名字的諧音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方法,也是很多文學大家都曾經用過的方法,比如曹雪芹。
諧音取名可以根據小說整體需要按人物的性格、身份、背景、輩分、人設等以諧音取名。
如:取名陳飛諧音塵飛,紅塵飛去,風流瀟灑人設。
古今中外,給小說的人物起名字都是作家的必修課之一。外國作家也是一樣。海明威在回答記者提問的時候就被問到過如何給小說中的人物起名字,他的回答倒是很簡單:“盡量起好。”史蒂芬·金在《寫作這回事》這本書中附錄了他的一篇小說的修改稿,其中就有修改主人公名字的范例,他給出的理由是:小說初稿中人物那個名字太長又不夠響亮,所以改為了一個簡短而有力的名字。中國古代作家對人物名字更為關注,因為漢字的復雜性,使得漢語名字就有更多的含義。曹雪芹筆下幾乎每一個人名都含有深意,比較典型的如“賈雨村”是“假語村言”、“甄英蓮”寓意“真應憐”等等。而根據鮑鵬山老師的說法,“魯智深”這個名字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它象征著“粗魯的人往往智慧更深”之意,對于這個說法是否符合施耐庵先生的本意我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從中看出漢語寫作中的人名是可以引申出更多的含義的。
說起當代作家筆下的好名字,我想流傳最廣泛也的確起得好的,當屬金庸古龍等武俠大師。西門吹雪、花滿樓、楚留香、花無缺這些名字都是那么古色古香,不過,現在的網絡小說給人物起名字大多都是走這樣的路子,而且動不動就用復姓,難免讓人審美疲勞,反而俗不可耐;與之相比,金庸比較擅長用一些看上去很平常的字創造出一些讓人有回味的名字:比如謝遜,看上去很平常,附和在金毛獅王這樣一個人物身上,就會讓人印象極為深刻;再如程靈素,“靈”和“素”都是比較常見的女孩名字用字,但程靈素的名字卻是來自《靈樞》、《素問》兩本醫學經典,這樣一來,這個名字就有一種化腐朽與神奇的力量。而且金庸還比較擅長用名字組合,兩個很普通的名字,放在一起就有了另一翻意義,比如郭靖、楊康,楊逍、范遙等等。
那么,我們給自己寫的小說人物怎么起名字呢?
我覺得我們倒是不必像曹雪芹寫《紅樓夢》那樣有那么明顯的寓意,除非你的作品能夠像《紅樓夢》那么偉大,否則你那樣寫反而會弄巧成拙,讓作品顯得做作。
其次要有生活的真實。這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一是要符合時代特色:“李文革”這樣的名字只能出現在特定的年代;二是要符合人物自身的特點,比如此人祖上八代都是目不識丁的,你給他起一個“關雎”這樣的名字就像一個笑話了;第三要符合地域特點,比如東北幾乎就沒有人會叫“胡阿妹”這樣一個典型的廣東名字;最后還要關注一下人物的姓氏,馬三立先生講過,如果姓于,就要起一些和水有關的名字,比如于振江、于得水之類,要是起名“于入鍋”那就要成一盤菜了。
避開了上述忌諱,起名就可以很隨意了,但還是要注意一點,不要起一個太常見的名字,比如據資料顯示,中國有近三十萬人叫“張偉”,所以你就不要給人物起名再叫張偉,原因有兩個,首先這個名字容易被遺忘;其次,你的讀者可能就叫張偉,這就會有諸多不便了。當然,如果為了不重名就給小說人物起一個太奇怪的名字也不可行,原因就是本文開頭說到的那個,會影響到讀者的注意力。
這里說得“忌”,不光針對文學創作中為虛構人物起名字,也涉及現實生活中的起名字。
第一忌:偏字怪字。
第二忌:年齡限定。
第三忌:小字大音。
偏字怪字,文學作品里常見,隨著“易學”、“卦術”的泛濫,現實中也越來越多見了。比如,我弟弟有個同學,名叫“宋?”。沒有一個老師能在點名的時候說出“?”字的讀音zhan(三聲,音同“展”)。再比如,某部網絡小說里讀到一個人物的名字是“郤龠”,讀音應該是xi(一聲)、yue(四聲),音同“西月”。可是乍一看,想當然讀成“谷合”的有木有?
老師點名,讀不出,可以問學生本人,記不住也沒關系,記住人就行了。可作品里,讀者口口相傳,再是改成影視,演員“谷合”、“谷合”地叫開,豈不笑話。
所謂“年齡限定”,說的是起的名字具有某種對于年齡有所限定的特征,大致三種情況:一是名字顯“小”,二是名字顯“老”,三是筆畫太多。
小小、玲子、少強……這樣的名字,就是“顯小”——少年、青年時叫著沒毛病,老了怎么辦?文學創作中,人物年齡段如果就是少年、青年,倒也無妨,可要是“貫穿”的人物,或是用于現實的起名,就顯得“受限”了。
顯老,同理。舉例:翰儒、知天、經墨……很難想象,一個活潑少年、玉立少女,叫成這樣的名字,會給自己和旁人帶來怎樣的違和感。
筆畫多為什么也歸在“年齡限定”呢?很簡單——筆畫太多,字太難寫,孩子得花多少精力才能把自己名字寫對啊!有笑話說,考試人家同學都交卷了,ta這兒名字還沒寫完呢。夸張了點兒,但也不是危言聳聽。舉例:我有個舊同事,姓“樊”。本來這個姓就夠難寫的了,還給孩子起名叫“樊懿戇”。額滴神哪!連我這“專業碼字兒的”,都不敢說提筆就能把這仨字兒寫到一筆一劃不錯不漏!這樣的名字,現實中,實在是苦了孩子,要放在作品里,估計編輯、導演要打人啦!
至于“小字大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章”做姓。現實中,就姓這個,沒辦法。作品里,絕對要避免。不然,十個人里有十個,都得給“演變”成“張”。順便一提:這個“章”得“忌”,瓊瑤阿姨是犯過噠。好在,那還是“閱讀時代”,不算問題。放在今天,可就……
說到“意境”,比較典型的,是武俠類作品。
稍加注意,就會發現,武俠小說及其派生的影視作品中,人物名字會跟“大千世界”有點兒“隔閡”式的“異趣”。三個特征:
一,翻炒典故。典型例子:練霓裳。梁羽生先生著《白發魔女傳》的“大女主”,名字典出“霓裳羽衣”。
二,多用復姓。典型例子:令狐沖。金庸先生著《笑傲江湖》的男主人公。令狐,在本來就顯得另類的復姓中,也是很少見、更另類的。
三,性別特征含混。典型例子:陸小鳳。古龍先生《陸小鳳》的男主人公和相關數部其他作品里的重要輔助性人物。還有——也是古龍先生給起的,眾所周知的——楚留香。光看名字,容易產生“性別錯位”。
武俠小說講的都是純虛構的“傳奇”,近似于“神話”,人物名字起得獨特些,不僅無可厚非,而且簡直是挺顯必要。
名字的“意境”,肯定也不止在武俠作品里才有,才需要。實在是普遍需要、應該有。
比如:我母親有個年輕同事,當初還介紹跟我試著談過戀愛。挺漂亮一姑娘,北京土話叫“尖果兒”。后來沒談成,嫁了個商者,生個兒子,給取名“子豪”,說這名字,等兒子長大,人家就能叫他“豪哥”。這大概是黑幫片看多了而產生的“意境”。
再舉一例,是在我剛剛完成的東北抗戰相關電視劇劇本中的。是個“翻改”活兒,就是原本有完備的劇本(僅僅只是“完備”),覺得不好,讓改,我覺得不好改,索性循著本有的構架,推倒重來。劇中貫穿性虛構人物有兄妹三個,原劇本給起的名字是,大哥“屈大成”,二哥“屈大功”,小妹“屈靈犀”。覺得“屈”姓在東北不多、不夠典型,大成、大功,之于為人物設定的“有書香氣的殷實家庭”(不算“書香門第”),顯得簡單而流俗了些,且不大符合時代(人物均出生在上世紀初、早期),而且跟小妹“靈犀”的名字沒有對應性,還似有點兒“文化底蘊”上的差異。我給改成了姓林(東北較多的姓氏),并根據時代特征,賦予了他們“安”字輩,大哥“林安康”、二哥“林安泰”、小妹“林安寧”,康泰安寧,跟時代和人物出身及其共同組成的“故事的意境”,對應得似乎妥帖了些,也還比較“上口”。
1.翻字典選擇。
2.用詩里面的句子截字。
3.特殊意義的人的名字。
我初中的時候寫過一個長篇武俠小說,取名《彩云曲》,那里面的主角姓陳,因為我姓陳,可以滿足我的意淫,里面有個帥帥的島主姓皇甫,因為我的同桌姓皇甫,我答應他安排一席之地。里面有個壞人叫羅杰,后來我跟一個姓馮的同學鬧別扭,我就把羅杰寫成是一個姓馮的大壞蛋的私生子。我還有個關系比較好的同學叫秦寶海,我寫了一個英雄角色叫海寶秦。
這可真是最LOW的取名方式。
那時候最羨慕嫉妒的是古龍小說的名字,什么西門吹雪,什么葉孤城,什么花滿樓,這種逼格滿滿的名字都被他用完啦。
對金庸小說里的名字滿是鄙視,什么郭靖楊康令狐沖完全是鄰居家孩子的名字嗎,不過令狐這個姓少見,要不光一個沖字,這是多么LOW的名字。
后來讀書多了,仔細想想古龍小說里的人物名字太過浮華了,華麗得不真實,就像T臺上的服裝,你看看是挺漂亮,但誰會真正穿出去,例如給孩子取名字,誰會直接拿過來用叫王孤城,誰會叫李吹雪。實際上古龍取到的好聽名字也就這幾個,其他名字也就一般了,例如郭大路,例如謝曉峰,這名字不也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名字。
但古龍的牛逼之處在于能把最簡單的人名給你取得逼格滿滿。
例如《七殺手》的柳長街,他取這么一個名字是因為他的理想做一條長街,兩邊長滿柳樹,開滿店鋪。樸素得讓人感動。
無厘頭的還有《三少爺的劍》里的燕十三,他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過去有個人叫燕七,還有個人叫燕五,他覺得自己比這倆人都厲害,所以取名燕十三。
讓人忍俊不禁。
相比之下,金庸小說里的人物名字看起來簡單,但背后含義推敲起來可有意思,可以說是大巧若拙。
例如令狐沖,單看這一個名字平常無奇,如果和任盈盈合起來看就有意思了,因為《老子》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盈若沖,光從取名字上來看,就預示著他們會在一起。
再看岳不群,似乎卓爾不群,但是《論語》上說”小人黨而不群。”從名字上就已經埋下這是一個偽君子的伏筆了,再說她媳婦寧中則,這名字取自《論語》“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這是標準的好人,所以作者寫一代梟雄任我行在西湖底下和令狐沖談起來的時候還忍不住贊美幾句,搞不好也暗戀過這位磊落的女俠,只可惜所嫁非人。
《天部》里喬峰的名字聽起來也很平常,但和他爸爸蕭遠山放到一起,就很明顯看出作者的用心了。阿朱、阿紫這名字聽起來就像是丫鬟,實際上就是丫鬟,但作者很明顯就是在用《論語》里”惡紫奪朱”的意思,阿朱死了,阿紫一心想要把姐夫給奪過來。
主角的名字這么用心,配角的名字作者也不掉以輕心,例如《天部》里段家府上的賬房先生崔百泉,他是一個賬房,所以他的武器就是算盤,也正因為他是一個會計,所以他的名字里有個泉字,錢在古代叫泉,這可真是人如其名。
除了人如其名,還有反其意而用的,林平之和游坦之,人生都不平坦,都是大苦逼,都被滅門,都被弄瞎。
除了古籍,金庸也會用古詩詞,“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這一句里金庸就用了溫青青,任盈盈兩個。木婉清這樣熟悉的名字更不必說了。
有必要提一下韋小寶。韋爵爺的名字似乎太隨意了,不應該有什么典故,如果要生拉硬拽一個,我覺得那就是馮小寶了。
他的經歷跟韋小寶有幾分相像。
都原來是市井無賴,據說有嫪毐一樣的天分,偶然機會遇見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對他很滿意,但是太平公主不敢獨自享有,就送給了自己的媽媽女皇武則天,則天女皇也很滿意。讓他去做白馬寺出家(韋小寶是五臺山出家),然后皇帝覺得他身份卑微就讓他改姓薛,讓太平公主的丈夫認他當叔叔,馮小寶就成了薛懷義。后來武則天也讓他帶兵出征突厥(韋小寶是出征俄羅斯),他的運氣跟韋小寶一樣好,突厥人沒在家,他自己就回來了,號稱打了個勝仗。
最實用的就是送新生兒的衣服,衣服多了不擔心沒有換洗衣服。寓意好點的送寶寶金銀手鐲,長命鎖,可以是終生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