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里的卦象是從哪里來的呢?傳統易學認為八卦是由伏羲觀物取象而來。《易傳》里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于天象,俯則觀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其實,這個過程是不存在的。八卦即非伏羲創制,也并非由觀物取象的法則而成。《易傳》采用當時的傳說,當作卦象的來歷信史。
?
毫無疑問,理解卦畫符號所代表的意義是理解《周易》一書內容的關鍵。但是卦象究竟代表什么意義呢?古人認為卦象符號是狀物的,所以才有了象的概念。什么是象?《易傳》里說,“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比如,古人認為乾象天、坤象地、震象雷之類。而我認為卦象符號是語言,它是用來簡化某一思想的工具。例如,數學方程可以用來表述物理學定律,牛頓三定律可以使用幾個簡單的數學方程來表達。愛因斯坦的狹義和廣義相對論,也都可以使用數學方程表述。我們可以說,數學方程是用于簡化物理學思想的工具,它是物理學思想的符號語言。但是我們要注意,物理學思想卻不是純數學的發展的。
我認為《易經》里的卦象符號也是類似于數學的符號語言,它也是用于簡化某一思想的工具。大家要問,卦象符號簡化了哪個思想呢?它是哪個思想的符號語言呢?這個思想就是古代的四氣四象說,季節現象與農業生產的關系最為緊密,所以四時循環是最先被人們重視和研究的對象。人們通過觀察不難發現,春夏秋冬四時循環,與之相應的物象也會有節律性變更,春季萬物發生,由里出外,故曰發陳;夏季萬物榮華,泄氣于外,故曰蕃秀;秋季萬物收成,由外之內,故曰容平;冬季萬物閉藏,深居于里,故曰閉藏。古人將其總結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象。
?
四時分陰陽,那么陽有兩種,春為小陽,夏為大陽,古人便畫制了少陽與太陽的符號與之相應。陰也有兩種,秋為小陰,冬為大陰,古人便畫制了少陰和太陰的符號與之相應。這樣一來,卦象少陽、太陽、少陰、太陰的四個符號便將四氣四象學說的內容概括進來。所以,四象卦就是四氣四象學說的符號語言,它簡化四氣四象學說的主要內容,將它們濃縮在幾個符號里面。在這里我們應當注意到,卦象所代表的意義并不是純符號的發展而來的。比如,少陽符號代表小陽,代表春生,代表由里出外的動象,這些內容是由四氣四象學說賦予這個符號的,它們無法通過卦象純符號的推導出來。
四象卦是二爻卦,而八卦是三爻卦。八卦的意義又是從哪里獲得呢?八卦所代表意義并非如《易傳》所說是狀物的,乾為天,坤為地之類的見解并不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卦象和經文內容,這同時也就反證了這些見解的無效。我認為八卦的意義是四象卦意義的延伸推廣。比如,少陽卦是小陽的符號,可以象春與生,代表由里出外,在它的上面分別加上一個陽爻與陰爻,便得到了震卦與離卦,此時震卦與離卦的意義就與少陽的意義有關。震卦一個陰爻將少陽攔助,就代表小陽受陰阻而難出,離卦少陽外加一陽爻,則代表小陽行健。
?
大家可能會問了,震是雷,雷與小陽在里有什么關聯呢?從卦形上看,震卦陽爻在下,陽在下代表陽在里。所以震卦符號代表陽氣受陰阻而處居處之里。我們可以發現,天上只要打雷,在地里干活的,或者在路上行走的,總之是停留在居所之外的人們就都要往家里跑。動物也一樣啊,叫到雷聲就要向洞穴里鉆。所以,雷便起到了一個將人或動物攔阻在里的作用。這是震卦符號命名為雷的原因。
傳統易學將離解為火,但這個理解并不能幫助我們理解《易經》經文,我將它理解為彩霞、彩虹等事物。離卦符號代表小陽行健,同時又陽中有陰。彩霞、虹霓等事物,光彩奪目卻不能久駐,美是陽的一種形式,不能久駐就是有不足、有陰。離卦陽中有陰,所以可以用霞彩虹霓等事物象征。離卦與小陽行健有什么關系呢?小陽即力量不足之陽,所以小陽行健就必有不足不勝的表現,這也是陽中有陰。比如,經文中常以小鳥、未成年的小子、馬、小狐貍來喻小陽。小鳥久飛于天,得不到休息,這就是小陽行健。小陽行健就容易勞累與疲倦,明夷于飛垂其翼講得就是小鳥由于長時間飛行而體力不支,翅膀快要飛舉不動了,這就是陽中有陰。震用伐鬼方,三年克之,講的是以小國之力來討伐鬼方,國家小,資源就少,人力與物力自然有限,所以戰爭打得持久而艱苦。雖有勝利,但國力消耗也嚴重,壯丁奇少,物資匱乏,以至于形成襦有衣茹終日戒的局面。這也是陽中有陰。
?
我們理解經文時,就需要借助上述觀念。我舉一個例子來進一步說明這一問題。明夷卦是由上面的坤卦與下面的離卦組成的。如何理解這一卦象呢?離卦我們理解為小陽行健,因為少陽是小陽,少陽上加一陽爻代表陽向外向上,所以是行健的代表。經文中有小鳥久飛而體力不支來象征小陽行健。明夷于飛垂其翼,這是離卦的象征。明夷即美麗的小鳥,離卦陽榮于外,所以用羽毛艷麗的小鳥來代表。又離卦陽中有陰,小鳥久飛于天,得不到飲食與休息,體力不支而垂下翅膀。坤卦無陽,代表明夷已不空中,看不見了,說明它已經從空中落下。明夷卦爻辭所講的也是一只小鳥先在天空飛翔,漸漸體力不支,后來又落到地下的過程。只不過小鳥降落于地的歸宿并不相同。
坤卦三爻分別代表了小鳥落地的三種不同情形。一種是小鳥被獵人捕殺,六四爻: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另一種情形是被愛鳥之人收養,六五:箕子之明夷。再一種情形是小鳥安全返回巢穴,上六:初登于天,后入于地。這些內容是無法通過光明入于地中來理解的。理解明夷卦,我們需要知道離卦是由少陽卦演變而來,它的主體是小陽。在《易經》中小陽多用小鳥來象征。
?
我再舉一個睽卦的例子來作說明。什么是睽呢?如果我們單純從文字出發,我們可以得到睽為乘離、乘異之類的解釋。比如,《序卦傳》:“睽者,乘也。”《雜卦》:“睽,外也。”《說文》:“睽,目不相視也。”我不知道大家是如何通過這些注解獲悉睽字含義的,但我在看完這些注解后,心里還不是很清楚睽字的意義。其實,我們還有一個問題需要回答,那就是為什么睽卦的符號叫睽這個名字呢?我們知道睽卦是由上面的離卦與下面的兌卦相疊而成,離卦是少陽卦,少陽即小陽。少陽上加上一個陽爻,代表小陽行健,向上向外。兌卦為太陽卦,太陽為大陽。太陽前加一個陰爻,代表大陽受陰阻居里。這樣睽卦的意義就是大陽在里小陽在外。比如,家長本應當與孩子在一起,可現在大人阻在里,孩童反而在外流浪,大人與孩子兩不相見。這就是睽。馬本應當與主人在一起,小仆文本應當與主人在一起,可如今馬或小仆跑丟了,主人與馬或小仆兩不兩遇就是睽。睽卦爻辭講的就是走失孩童,小仆和馬匹有關的事情。所以,睽字意義的理解以具體的實例,比單純分析字義的所獲得的信息要明確得多。在這個理解的過程中,就用到了大陽與小陽的概念,沒有大陽小陽的概念便無法獲得這些認識。
所以,卦象的作用并不如《易傳》所說是狀物的,卦象也不是通過了某個神秘的法則直接從物象中摹畫而來,它們是古代四氣四象陰陽學說的符號語言,它們所代表的意義是這個學說賦予它們的,而不是從符號本身的特性中推演出來。如果我們拋開四氣四象學說,單純從卦象符號出發,是無法理解其中含義的。《易經》六十四卦以及八卦,它們都是古代四氣四象學說內容的推廣與應用。卦象符號系統的基礎是二爻卦而不是一爻卦,古人為了表述四氣四象學說的內容而創制了二爻四象卦,這個學說賦予四象卦的意義是八卦與六十四卦意義的基礎。所以不存在所謂的太極生一,一再生二、二再生三的邏輯。《易傳》所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并不是卦象產生的實際過程。
?
傳統易學是封建社會經學思維與傳統的產物,它是一份歷史性的遺產。傳統易學并沒有將《易經》的內容講清楚,這同時也就反證了傳統易學方法與思想的失敗。傳統易學是《易傳》思想為根基的,有人認為正是《易傳》才將一部上古的卜辭書提升為哲學著作。但我看《易傳》只是一些大而空,虛而不實的言論,而且這些言論并不能得到經文的支持。它并不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自然或物理,也不能用于指導我們的思想與實踐,如何能成為哲學性的知識呢。如今理性昌明,自然科學與哲學發達,我們現代人研究《易經》就應當超脫《易傳》的藩籬,走出神話經典的老路,而是以更為理性與客觀的態度對待它。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這才是近現代思想與科學進步歷程的寫照,而不是老祖宗將終極原理藏到一本神秘的古書中,他的后代子孫不需要繼續努力,只需要研究那本古書就成。
《易經》在周代是卜師常用,老百姓幾乎第天都能接觸到的書籍,本就沒有神秘性可言。所以,我們也只能是將它看作它所處時代的文化的自然且合理的產物,《易經》的出現不可能是一個超歷史超智慧的現象。由于上古時代生產力不發達,人們有求助于神明的決策疑難的需要,為了適應這一需要,古人借助于四氣四象陰陽學說的內容,發展了旨在探問神明旨意的技術,這就是《易經》這本書的內容。《易經》是上古陰陽學說的一個應用和推廣,而不是我國的陰陽文化的肇始,《易經》是上古陰陽文化的合理的產物。
?
起一卦要十八變,個把小時,才30分,不干
周易是道家最早的著作,道家講求的是順應自然,而非中庸平和。因此卦不同,沒有什么問題。而卦名來自各種天文與自然的現象,這些現象就是所謂的卦象,所以兩者是因卦象而命名卦名的問題!
姓名學指出,姓名決不僅僅是代表一個人稱呼的簡單符號,它還結合易經的宇宙全息規律,通過姓名中字的形、音、義、數、組合等所產生的五行磁場的誘導力,配合漢字的筆劃數、五行、音律等特有信息,對人的起到一種暗示作用,從而影響人一生的性格、健康、事業、婚姻、財運、人際關系等諸多方面。姓名學可以達到趨吉避兇、趨利避害,至于人生理想境界的目的,實為既節省能源又節約勞力、無污染、無副作用、投入少、回報大的優秀技術。是人類幾千年來諸多學者、哲人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姓名學已成為古往今來中華民族(包括東方鄰國在內)命名時所遵循的重要參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枝獨秀,從古至今多少仁人智士、名流學者因正名后而一舉成名!
民間通用的方法只是單純的計算比劃。雖可說是最易學的一種命理,但其實真正取名學要復雜的多,易學難精,需要考慮筆劃數,文字寓意,音調,筆劃五行,和文字本身的五行,要面面俱到才能創造出好名字。
另外,中國取名學大多要與中國傳統術數配合,例如八字命理。最簡單理解,是要在人的八字中找出五行生克所需,并在姓名中加以補充及配合等。
周易姓名學以其音、形、義,按易學的象、數、理為依據,綜合陰陽五行,并以預測者的感應,找出名字中對特定人和事物吉兇與變化趨勢。
首先要說明的是名字本身并不一定對應著吉兇,按陰陽理論,名字的吉兇是同時包含的,名字只是在特定的人身上由學者去發現變化,就同古時測字,同一字不同的人測有不同意義。 因此,純以數理為主的五格剝象等姓名預測,并沒有足夠的“科學性”。不對人只對名字的預測分析,根本毫無意義。
名字不包含吉兇或者說同時包括吉兇,但并不是說起個好名字就能改變命運,不同的符號肯定會帶來不同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是漸變的趨勢,這種趨勢對于特定人或事物,可能會因力量太小而根本毫無作用。
結合命理的取名,同樣不容易。因為八字命理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沒有得到充分認識,這可以從古代、現代大師的書籍中找到很多錯誤中得到引證。另外,姓名和命理并不是一個太極點,要兩者結合,在命理、姓名學都不精通的情況下,可信性不高。
但姓名還是有著普遍符號意義的,姓名學因其音形義,包含著諸多信息,其多字組合意義更多,因此學者能通過其天人感應(按全息論觸發的靈感),經常能夠捕捉到一定的吉兇趨勢。
“姓名學”是一種含有數理學、陰陽、五行學概念的命理學,是由中國古老哲學《易經》所發展出來的學問。而且姓名學是一種很方便的命理工具,因為只需要利用“姓”與“名”,就能研究一個人的命運、個性、與人之間的相處關系。簡單來說,如果您今天遇到一位朋友,想知道他的個性如何,就可以在第一時間透過這種簡單的方式了解。
姓名學是結構非常簡單、很容易入門但卻很難深入的學問。因為結構越簡單的學問,往往背后隱藏的理論常常是很精髓的。尤其是坊間的姓名學書籍中經常有數理意義的錯誤,這樣的話,就只得其門不得其入了。
解析、破譯姓名有以下步驟:
(一) 書寫被鑒定者之姓名,準確計算其筆畫數(筆畫數理, 非書寫筆畫)。
(二) 形成易理姓名卦象.
(三) 五格剖象,從天格、人格、地格、總格、外格等五格數理誘導及五行關系。
(四) 對八字基本命盤的作用。
(五) 總觀文字星、義理、數理、生肖、陰陽五行等。總論人生。
《易經》是漢族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學,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漢族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文王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 也就是說,當時文王(西伯昌)被崇侯虎陷害而被殷帝紂囚禁在羑里整七年,在獄中,西伯昌潛心研究易學八卦,通過八卦相疊從而推演出現在《易經》中所記載的乾為天、坤為地、水雷屯、山水蒙等六十四卦。
卦象概說: 艮為山:兩座山阻塞前路,象徵停止不動,或是保守穩重,宜止不宜進。
象曰:財帛常打心頭走,可惜眼前難到手,不如意時且忍耐,逢著閑事休開口。
這個卦是同卦(下艮上艮)相疊。艮為山,二山相重,喻靜止。它和震卦相反。高潮過后,必然出現低潮,進入事物的相對靜止階段。靜止如山,宜止則止,宜行則行。行止即動和靜,都不可失機,應恰到好處,動靜得宜,適可而止。
六十四卦是《周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八純卦兩兩相疊而成的。八卦由三爻組成,六十四卦是由六爻組成。我國古代認為,由無極生太級,太極分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八卦分六十四卦。漢武帝以后按六爻卦定型六十四卦的卦序,即從乾卦到未濟卦次序進行整體編排。
由六爻構成的六十四卦,以上下各三爻為一組,上方三爻,稱作“上卦”或“外卦”;下方的三爻,稱作“下卦”或“內卦”。
六爻 從下而上,最下方的位置,稱作“初”,順序而上為二、三、四、五,最上方的位置稱作“上”。陽爻代表奇數以九代表陽,陰爻代表偶數以六代表陰。如果一卦全為陽爻,即乾卦,由下而上的六爻稱作“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如果全是陰爻,即坤卦 ,由下而上的六爻稱作“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從漢代以來,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有多種,有始于乾卦終于未濟的周易排列法;有京房的八宮排列法;有圓圖排列;有方陣排列;有圓中布方的排列;有以太極為始的起源次序排列等等。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是《周易》排列法和京房八宮排列法。
一、《周易》排列法:即按《序卦傳》 排列的方法,這是最權威的方法,分上經和下經兩部分排列。
上經30卦:京房八宮的排列法在預測中占有重要地位,因為六十四卦是由八卦衍化而來,而八卦是六十四卦之本,是物象的標志和陰陽的標志。其方法是把六十四卦分成八組,由八卦各領一組成為八宮。八純卦又成為八宮的首卦。每一組均由首卦變化而形成另外七卦。首卦的變化在于陰陽互變。首卦的初爻變,即成為第二卦,首卦的二爻變而成為第三卦,首卦的三爻變而成第四卦,首卦的四爻變而成第五卦,首卦的五爻變而成第六卦,六爻不變,再返回首卦的四爻變(亦即第六卦的四爻),成為第七卦,第七卦也叫游魂卦。依據第七卦,上卦不變,下卦三爻都回本宮的卦爻,形成第八卦,亦稱歸魂卦。
20世紀20年代在洛陽出土漢熹平石經殘石,亦稱“漢熹平石經《周易》”。殘石上有《家人》至《歸妹》十八卦以及《文言》和《說卦》,其內容與現通行本基本相同。
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的《周易》,稱為“帛書易”,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周易》文本。它的六十四卦排列順序與上兩種不盡相同。其卦序排列法是:
鍵(乾)、婦(否)、掾(遁)、禮(履)、訟、同人、無孟(無妄)、狗(姤)、根(艮)、泰蓄(大畜)、剝、損、蒙、蘩(賁)、頤、箇(蠱)、習贛(坎)、襦(需)、比、(蹇)、節、既濟、屯、井、辰(震)、泰壯(大壯)、余(豫)、少過(小過)、歸妹、解、豐、恒川(坤)、奈(泰)、嗛(謙)、林(臨)、師、明夷、復、登(升)、奪(兌)、(夬)、卒(萃)、欽(咸)、困、勒(革)、隋(隨)、泰過(大過)、羅(離)、大有、溍(晉)、旅、乖(睽)、未濟、噬嗑、鼎、筭(巽 )、少(小畜)、觀、漸、中復(中孚)、渙、家人、益。
由于卦名較多,不好記憶,古人按卦名排列順序編寫了一首歌訣: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咸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古人的這個歌訣現讀起來比較拗口,且歌訣中無意義字較多。為便于記憶,今人也編了一首歌訣:
上經: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
下經:咸恒遁,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中孚,小過既濟未濟。